宁波市江北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按照“红色根脉强基工程”部署,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促村级集体经济迭代提升,跑出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加速度,6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上,平均515万元,经营性收入平均28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9。
组织变革聚合力,集体经济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合作共赢”。以组织变革撬动融合发展,以党建资源盘活发展资源,把各级基层党组织融合起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凝聚最广泛的力量。一是“党建联盟”组团化发展。深化全域党建联盟建设,推动村集体“手拉手”共同发展。如在慈城云湖组建环云湖党建联盟,通过集体土地流转收回原本废弃的农舍校舍,建成宁波两新红领学院,开发“重走三五支队”沉浸式红色体验线路,年研学、旅游人数超10万人次。二是“强村公司”统一化运营。由镇街党委牵头,村经合社参股组建强村公司,采取公司化运营模式,让乡村“资源”变“资本”。如洪塘街道成立宁波市洪大农业有限公司,牵头收储赵家村、洪塘村等村级物业2万多平方米,引进了田园东方、滕头生态酒店等项目,村集体物业收益提升至每平方米20元/月。三是“金桥行动”常态化帮扶。持续推进村企结对党建“金桥”行动,推动村企要素互换、优势互补。如中国太保寿险宁波分公司与慈城镇公有村结对后,创新帮扶思路,共同打造“太爱萝卜基地”,三年来累计销售萝卜10多万斤,帮助村里增加收入40多万元。
迭代重塑挖潜力,集体经济既要“注重效益”,又要“持续发展”。按照“亩均论英雄”“环境论英雄”的发展理念,以村级物业整治为抓手,推进村级集体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一是以“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能级。以高新产业发展为导向,引导村集体“腾笼换鸟”。如甬江街道河东村拆除8万余平方米的石材城,收储整治后引入“国际汽车城”,该地块收益提高到244万元/年,成为区域治理的样板。二是以“拆后利用”推动融合治理。加大违法物业拆后利用力度,建设便民停车场、生态公园等民生项目,让村民共享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成果。如甬江街道北郊片区大党委改造闲置或边角绿化地,新建停车点28个,停车位超2000个,在缓解“停车难”的同时也为集体经济带来了收入。三是以“乡野办公”吸引人才归谷。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归谷”计划,强化“以才引财”吸引各类文创企业,如洪塘街道鞍山村引进鞍山人文聚落、墅家等品质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乡村新产业集聚区。
美丽经济增动力,集体经济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分类施策”。借势美丽乡村建设,做精做深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等多元化业态,把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一是“精品农业”推动。持续打响“江北农好”品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互促增长。慈城镇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一村一品”,通过发展白茶、蓝莓等特色农业,土地租金增长到近1200元/亩。二是“生态旅游”带动。提升山水生态的附加值,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民宿经济等产业促进集体增收。如毛岙村党支部走活“山水之路”,先后建成生态公园、环村登山步道、环湖自行车道等,吸引了勿舍、莲心谷、居善地等精品民宿入驻,成为长三角闻名的民宿生态村。三是“两非整治”撬动。村集体建立闲置农田信息库,集中流转进行基础设施改造,通过集中出租形成规模经济。如庄桥街道灵山村统一回收土地248亩,标准化改造后统一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既提升了村集体土地收益,又改善了“灵山慈水”沿线环境。
数字赋能激活力,集体经济既要“触网上云”,又要“保值增值”。探索“直播经济”等营销模式实现开源,同时加强数字监管实现节流,确保开源与节流同步并举。一方面,“直播+”赋能产业发展。在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中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实现从“房东经济”向“直播经济”转型。如近年来,虹星村党总支建立盆景直播基地,2021年开展了“苗木书记带你看虹星”等近百场直播,电商直播销售近1500万元,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另一方面,“数字+”强化三资监管。构建江北农村集体经济“智”管家系统,对所有资产信息形成“一物一码一图”入库,聚焦十类风险事项建立红、橙、黄三色交易预警机制,实现村级账户资金实时流转闭环。目前,该系统已涵盖全区村集体经济近2万条资产信息,资产总额达到51亿元,真正做到“全覆盖”“家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