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辉
(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现代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智慧城市是依托信息技术融合形成的新型社会发展形态,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全面开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坚持以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为建设核心,不断推动城市内各服务产业朝着信息化、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高校图书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供应者,主动跟随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步伐,通过深度嵌入社会教育服务增进与智慧城市建设间的联系,促进自身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水平全面提升。
作为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类信息技术对城市服务系统进行优化和重塑,形成集成化、智慧化的生态城市新格局,通过不断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目的。从建设对象和范围方面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文化等多个科学领域,始终坚持以信息资源整合开发为核心导向,旨在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运行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及其社会功能的利用和实现创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内部分城市基本实现公共网络的全面覆盖,明显拓宽社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范围,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普遍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同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利用和实现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知识信息支持和社会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智慧城市和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关联性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发现,两者属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作用的实现需要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而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蕴藏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和知识信息服务[1]。
现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深度嵌入社会教育服务,充分发挥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优势作用,应着重对社会教育理念进行重构。将社会化、终身化教育理念主动嵌入智慧城市建设中,逐步加大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力度,以此构建适用性较强的社会教育服务模式。
智慧城市以信息化为建设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密切联系,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利用和实现同样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和时代特性。智慧城市建设趋于规模化、规范化,推进产业现代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以及基础设施智能化等多个建设方向协同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起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对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带动智能化、信息化更新发展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素质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表明对高校社会教育服务最核心的教育诉求。时代的发展演变带动城市发展、服务方式的转变,为了缩小与智慧城市间的差距,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创新改革,提高自身社会教育服务水平,以充分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
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社会教育服务的又一显著特征在于两者具备较好的互动性。互动性一方面体现为两者的相互制约,存在制约才能顺利转化为促进,制约性是促进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各自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体现为两者的优势互补,为促进两者共同顺利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智慧城市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专业人才和知识信息。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达到相互促进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作用,促进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科学素养提升,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增长[2]。
从两者形成的嵌入关系分析,高校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服务的嵌入主体,智慧城市属于嵌入客体。社会教育服务嵌入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嵌入活动要素的完整性,即同时具备嵌入主体和嵌入客体。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两者的性质特点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关联性属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将其当作辩证统一体,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呈现一体化发展特点。两者的辩证统一性决定两者具有不可分割性,智慧城市和高校图书馆各自是对方的依托,在嵌入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时,需要不断强化这种内生性,达到理想的发展状态。现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增进需求引领、促进数据驱动以及实现特色发展为建设的根本方向,旨在全面推动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教育作为发展根基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涉及政务服务、智慧出行、智慧教育、智慧医疗与智慧文体等多个领域。高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教育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体系越完善,高校图书馆嵌入社会教育服务的系统性就越强。
在知识付费、信息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成为智慧城市战略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硬件保障,而各类知识信息应注重强化智慧城市的内生性。
应注重开拓知识信息传递广度。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厚的知识信息资源,社会教育服务嵌入的实效性以是否充分满足社会教育需求作为衡量标准,在保证知识信息传递有效性的基础上强化信息资源转化效果。知识信息的传递受观念态度和技术体制的双重影响,通过推进观念变革形成知识信息自由平等的意识,利用各类升级技术与管理体制逐步扩大信息资源传递范围,加强网络建设,拓宽资源开放度,进而实现知识信息传递效益最大化[3]。
应注重强化知识信息共享作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应全面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均衡发展。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复杂性使智慧城市系统的内容强弱势差异较明显,知识信息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起显著的制约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加大知识信息共享力度,采用多元化方式,将社会知识信息逐步向弱势区域倾斜,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改善,尽可能实现智慧城市知识信息分布应用的均衡发展。
知识信息具有复杂性,为确保知识信息向各区域倾斜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应增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重构知识信息资源配置关系,增强知识信息供应与信息需求的匹配性。
城市的综合素质是以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为主体的城市精神,为不断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根基,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嵌入点应将重点放在城市市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层面,加强对市民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教育,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内涵。
市民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需要与城市精神的建设密切联系,将校图书馆拥有的科技人文资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精神财富,立足于时代背景,积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智慧城市浓厚的时代精神,以此加强对市民思想政治道德行为规范的正确引领,促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积极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城市精神,以过硬的城市综合素质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培养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旨在强化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能力。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为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建设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基本嵌入点应放在市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方面,关注市民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培训,形成全民参与协同共建的多元化教育体系,全面促进智慧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4]。
高校与城市建设衔接最紧密的源头为人才输送与发展。高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将促进城市就业创新创业纳入社会教育服务范畴。将构建创新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当作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客观正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矛盾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着重改善劳动力结构,提高城镇劳动力素质及职业能力,在优化城市就业创业条件的基础上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能力。通过推动城市就业创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城市教育发展的根基,为城市经济生活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以开放式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应以开放、自由平等的服务理念深度嵌入社会教育服务功能,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服务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自由平等的终身教育服务理念[5]。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当构建形成高校与社会联合、教育与培训联合、素质技能联合的开放式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着重围绕社会需求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教育服务促进职业教育与技术升级发展,广大市民应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身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智慧城市建设中深度嵌入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模式,应全面加强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与整体规划。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构建纳入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工作中,为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利用和实践创造应用发展条件,在促进两者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充分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另外,社会需求具有多元性,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很容易出现分散的问题,需要重点加强信息资源证整合共建,构建集约化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以相关部门为主导的社会企事业组织,联合参与的集约服务体系,同时兼顾社会教育服务的全面性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高级形态。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嵌入的有效性为研究目的,重点分析高校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间的关联性,以人才和知识信息资源为核心导向,针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功能的嵌入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