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建设及发展分析

2023-01-07 11:33罗杰峰张剑锋
中国应急救援 2022年4期
关键词:直升机救援航空

罗杰峰 张剑锋,2

0 引言

航空医疗救援(aviation medical rescue,AMR)指使用配装专用医疗救护设备的民用航空器,为紧急医疗服务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实施的飞行活动,包括伤病员的生命支持、监护、救治、转运,以及急救人员、医疗装备、药品、特殊血液、移植器官等人力与物资运输,具有反应速度快、转运距离远、安全高效等优点,在几十年来历次战争和重大灾害事故救援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直升机由于价格较低,使用灵活,在主要发达国家已形成直升机医疗救援服务体系(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HEMS),成为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兴起[1]。

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通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政策,几十家通用航空企业进入民用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各地纷纷探索建设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尤其是救护直升机救援服务开始蓬勃发展[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2017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国内通用航空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建设,开始在广西及周边地区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探索,至今在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1 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介绍

建设目标:构建广西航空医疗救援网络,促进全区紧急医学救援向立体化发展,远期辐射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简称东盟),为广西和国家区域建设提供航空医疗救援服务。

主要任务:携手通用航空企业,创建广西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培养航空医疗救援专门人才,开发航空医疗救援适用技术,借助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航空器,为广西和临近国家各类危重症或伤病员提供航空医疗转运服务。在灾难发生时为伤病员撤离、医务人员和医用物资转运提供航空运输服务。

平台模块:包括航空医疗救援网络、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医疗救援航空器、新技术研发应用、立体救援协作等五个模块。

2 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发展成效

2.1 广西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初步成型

2017年9月广西首家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挂牌,广西航空医疗救援网络以此为起点向全区延伸发展。同年12月广西航空医疗救援联盟成立,由来自各地级市的主要医院88家组成,现已发展为118家,其中8家医院建成直升机永久停机坪,49家医院预设临时起降场。至2018年12月,新开辟南宁、桂林、玉林等城市广场、北部湾港口区、首府民航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12处临时起降场。截至2019年底,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实飞航线累计100多条,覆盖全区14个地级市和大部分县级行政区[3],初步形成了以广西航空医疗救援基地为中心,以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单位为节点,覆盖广西城乡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

2020年9月9日,广西航空医疗救援基地派出救护直升机将1例供体捐献的心脏从柳州市某医院送达南宁,再转乘民航送达武汉某医院植入受体,全程1586千米,冷缺血时间仅6小时8分钟,手术效果非常好,引起移植医学界和社会群众强烈反响。但这次航空医疗救援的更重要意义在于为广西直升机医疗救援网络开辟了超长距离跨区域转运接口,为灾难时固定翼飞机跨区域救援与直升机局域救援实现有效衔接积累了重要经验。

2.2 航空医疗救援队伍基本建成

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伍不断壮大。队伍成立之初仅有23名队员,均为急诊科骨干医生护士,2018年5月按照国家卫健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部署,全队加入国家(广西)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队,同时扩员至38人,包括急救、重症、创伤、儿科、产科等医护人员,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已成为重要的国家卫生应急力量。

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水平持续提高,尤其在救护直升机院间转运方面进步明显。截止2021年12月累计为广西区内多家医院转运各类伤病员48例,另2例为跨省转运(广西至湖南;广西至广东),年龄段自5个月至79岁,病谱涵盖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严重创伤、呼吸系统重症、腹部急症、儿科重症等主要病种。据2017-2019年病例资料分析结果,参照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或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危重症占比均在85%以上,远高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总体成功率高达98%(1例重症途中病情恶化去世),反映出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业务能力不亚于国际先进水平[4,5]。

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还开拓了离体器官转运、医疗物资投送、救灾人员运输等直升机医疗救援工作模式,先后执行不同任务5次,航空医疗救援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还连续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等应急保障工作,以及中南五省(区)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公安部“警鹰 -12A”演练、桂粤联合卫生应急演练等跨区域综合演练等,为灾难时实施立体医疗救援积累了重要经验。

2.3 医疗救援航空器种类更加丰富

救护型直升机。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最先只有一架轻型救护直升机(意大利阿古斯塔· 韦斯特兰公司AW119型),后期增加到两架,随后还短期引进了中型救护直升机(意大利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AW139型)、轻型救护直升机(美国贝尔公司BELL407型)等多种机型。这些机型飞行性能优良,适用性好,均配备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精密生命支持和监护设备,是国际先进救护直升机的代表性机型[6]。通过使用多种型号救护直升机,有效提升了救援队员的适应能力,对促进广西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有重要意义。

无人机。医用无人机是世界救援医学发展新领域,在缩短救援链及拓展急救服务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7,8]。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现已积累了疆精灵3(GL300K)旋翼机等无人机应用经验,为灾难时遂行灾区勘察、现场毒物取样、伤员搜救、紧急药品递送等航空医疗任务储备了新方法新技能。

2.4 技术开发与培训初见成效

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伍成立之初,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面临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标准和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困难,尤其在技术培训方面,可直接应用的经验非常有限。前期主要通过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授课、派出队员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等方式学习,后期在实践中总结提高,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国内发展实际的航空医疗救援人才培养之路[9,10]。

2019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航空医疗救援培训基地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立,首要任务是组织编写航空医疗救援实用教材。培训基地邀请国内航空医疗救援领域著名专家,与本单位留学归国专家、高级职称航空医疗救援队员共同组成编写团队,经过18个月工作,系统研究了国外航空医疗救援人才培养体系,充分结合国内发展实践,编撰出版了《广西(东盟)航空医学救援培训手册》[11]。该教材是国内第一部实用型直升机医疗救援培训教材,明确设立了以理论、技能、实习为核心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共两批45队员接受了以该教程为核心的专业培训,专业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一些优秀队员逐步成长为国内本行业专家,先后参与行业标准《救护直升机院间转运患者规范》制定和《危重患者航空转运物资核查清单》优化等工作,开始输出广西航空医疗救援技术经验[12]。

此外,广西航空医疗救援培训基地还通过举办研讨会、推介会、培训班、科普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有效促进了广西各级卫生管理者、医务工作者、广大城乡居民等对航空医疗救援的了解和认同,为广西航空医疗救援发展奠定了广泛社会基础。

2.5 立体救援运作机制日益成熟

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建立伊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航空医疗救援多部门协作问题,及时修订了相关工作预案和流程,为全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向立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3]。目前平台与有关部门单位已建立起具体协作机制,共同商定了突发事件救援预案工作流程细节,为突发灾难事故发生后实施立体救援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广西航空医疗救援队深度融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要活动卫生应急保障工作,不断锤炼立体救援的组织和实施能力。在2018-2020年连续两届桂粤联合卫生应急演练中,将航空医疗救援纳入演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突发事故灾难为背景,进行了实战操演。2019年11月,在中越边境地区重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中,首次使用救护直升机转送跨境伤员病员,初步建立和检验了口岸快速通关和边境地区立体救援协作机制。

2020年11月2日北海液化天然气码头火灾事故发生后,航空医疗救援平台收到严重烧伤患者转送请求通知,第一时间派出救护直升机到达。虽然由于一些技术原因未能完成伤员航空转运,但在这次真实的突发事故灾难后立体救援协作机制通过了检验,救援队员积累了经验。

3 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发展不足

3.1 区域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开发程度不足

全国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迅速兴起,但繁荣程度低于预期,全国年均航空医疗转运病例数方面尚不及美国千分之二,尤其是直升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的活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年均转运患者十几例,尚不及美国一个航空医疗救援基地1周的业务量[14]。直升机医疗救援业务量偏少的原因包括市场培育、服务价格、转诊机制等多个方面,涉及政府支持、市场运作、通航企业、医疗机构、金融保险等参与各方,促进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繁荣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航空医疗救援平台与市场参与各方都有密切联系,在沟通协调和探索尝试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为区域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3.2 区域航空医疗救援能力整体不强

发达国家航空医疗救援网络由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地面救护车组成,其中救护直升机服务半径一般在几十千米,现场到达时间在15分钟内,而广西航空医疗救援网络由于处于起始阶段,医疗飞机缺乏,直升机机队规模小,服务半径在200千米以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截止目前,广西直升机医疗救援业务中院间危重患者转运占98%,院前急救业务极少,突发事故灾难立体救援经验非常有限。广西西部和北部为山地丘陵,南部近海渔业发达,对航空医疗救援有迫切需求,但这些地区航空医疗救援经验几乎空白,甚至海警航空救助经验都非常少,亟待加强[15]。从整体来看,广西航空医疗救援能力尚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常态化立体救援保障需求。

3.3 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国际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日益深化,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前沿地区,加强国际卫生应急协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提升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国际化程度具有紧迫性。目前该平台已可以依托救护直升机提供边境地区医疗救援服务模式,但尚未开展国际联运、医疗飞机与救护直升机联运等超长距离空中转运业务,要实现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更好卫生应急保障服务的远期目标,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4 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新机遇和未来发展方向

经过几年建设,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建设基本达到既定目标,在航空医疗救援网络、航空医疗救援队伍、适用航空器多型化、新技术研发应用、立体救援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区域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开发、区域立体救援能力、国际化服务程度等方面尚存在不足,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12月30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力量,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事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6]。2022年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南宁、柳州、梧州等地6家医院纳入第二批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医疗机构,广西(东盟)航空医疗救援平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7]。

未来将在以下方向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与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市场参与各方深度协作,创新业务推广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大幅度提高区域内各类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服务供应,大力发展桂南滨海地区和西北山区救护直升机院前急救服务,积极拓展与消防、海警、边防等单位应急救援协作,在丰富的航空医疗救援实践中提升立体救援能力;二是加大航空医疗救援多样化人才培养力度,坚持管理型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重,鼓励航空医疗救援新技术开发,争取为全区再培养几支高水平航空医疗救援队,在桂北、桂东、桂南等地再设立若干航空医疗救援分中心,织密航空医疗救援网络,缩短救援服务反应时间,促进广西全域航空医疗救援能力提升;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加快平台信息化与国际化进程,加强通用航空企业协作,争取再引进医疗飞机1-2架,努力开拓跨国航空医疗救援业务,开发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联运业务,积极参与国际紧急医疗救援行动,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区域卫生应急合作水平提升。

猜你喜欢
直升机救援航空
直升机?
土耳其T-129攻击直升机
紧急救援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3D打印大救援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救援行动
直升机取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