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学东 黄静波 崔 国
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0
钳工被称为“万能工种”,钳工队伍的技术水平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设备安装的能力,培养一名完全适应现场的合格钳工难度远高于其他工种。培训难度大、技术壁垒深、成才周期长是目前钳工队伍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合理运用科学的培训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解决当下高技能人才紧缺的最有效方法。
以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历年来钳工培训总结出来的创新模式、研发的智能APP 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为例,探讨新时代的钳工培训模式。
技术工人有的文化底子薄,理论知识学起来困难较大。以往长时间的理论培训容易使学员丧失学习兴趣,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参培人员,如企业内部员工、社会闲散人员、高职、中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员开展的钳工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学员的厌学情绪。
传统的理论联系实操培训模式,先讲理论知识时很多学员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培训效果事倍功半。只有让学员学员自己“动”起来,“悟”进去,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收获更大的培训效果。
针对厌学这一情况,教练团队调整培训模式,修改教学方法,从以理论知识为主、实际操作为辅的培训,改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为辅。进入到实操车间动起手来,学员的兴趣就来了。从最简单的长方体制作开始,看似简单的操作,一上手问题就出现了。“老师,怎么锯不直啊?”“老师,这怎么锉不平啊?”“老师,这个工具怎么使用啊?”“老师,这个尺寸怎么测量啊?”……学员主动提出问题就产生了学习兴趣,这时候再讲理论知识,效果就实现了最大化。讲完理论知识再动手操作,遇到问题再讲解,实现了学习的螺旋式提升。
加强实践性培训,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找到学员的“兴趣”点,激发学习热情。学员自己“动”起来,“悟”进去,才能使他们快速成长。
通过实操训练引出学员的兴趣,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只要深入进去就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就有了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学得进去、学得好,从而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
钳工实操车间包括十个训练区域:钳工基础训练区、量具测绘区、机泵安装区、机泵拆检区、机械密封拆检区、阀门试压区、换热器拆检与试压区、塔盘安装区、机泵对轮找正区和理论讲解区,紧贴施工现场的模式设置。
实操结合理论培训全部在实训车间展开,随练随讲;移动黑板紧跟实操场地,出现问题马上讲解。学员很是享受这种培训模式,讲一讲,做一做;再讲一讲,再做一做,实操技能提升的同时理论知识也逐步加深。新模式的教学使学习不再乏味,增强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这套实操结合理论的模式在职工培训中心经过了多次验证。实训车间的十个训练区域的教学都是从学员自己练习开始,通过练习发现的问题引入理论培训。学员在实操练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机泵找正怎么找也找不平;机械密封就是安装不上;阀门试压没有压力;对轮找正一会就计算乱套了等。实操练习进行不下去,理论问题自然就会出现。让学员们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想学好实操技能必须要有理论知识,且必须牢牢掌握,熟记于心。
采用实操与理论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在钳工培训中收到奇效,推广到管工、铆工、起重等其他工种培训也收到良好效果。实操联系理论就是让学员先学进去,再通过实操引出理论学习,目的是让学员自己适应这种培训模式,实现实操与理论共同发展。进一步的深化学习,持续的保持兴趣至关重要,新思想、新技术、新培训模式是吸引学员持续学习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发展,钳工技能也会有相应的创新,特别是技能方法创新、学习方法创新和施工方法创新等。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培训最先进的技能方法,掌握最有效的工作技巧,是提升学员技能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学员对学习持续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新思想、新方法为钳工培训带来了新气象。在钳工培训盲配练习中,经常用到錾削技能。传统的錾削方法采用排钻然后錾去多余部分,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明显,尤其在精加工的钳工大赛中,錾削会对试件产生振动变形,影响试件精度。旋转锯削是在多余部分中间钻一个大孔,然后把锯条锯到圆孔中,再进行旋转锯销,同样可以把多余部分锯掉。新的旋转锯削方法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錾削方法,更省时、省力且易于练习,因此在培训中大力推广,既提高了精度又提升了速度。
阀门试压实操训练也是一门基础课。以往的阀门试压装置笨重、不便移动,试压形式单一,不同规格型号的阀门需要制作多个打压装置,甚为不便。当学员们看到实用新型专利移动式阀门试压装置时,都特别感兴趣。这个新装置不但移动方便,而且能自由拆卸,灵活组装。通过现场组装、试压,学员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能,同时也学会了阀门试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新装置、新方法把学员带入阀门试压的学习中,通过与传统试压方法的比较,引出电动装置的阀门试压方法学习,环环相扣,连贯讲解阀门试压知识。
在施工现场及教学培训中,钳工技能对轮同心度找正难度大、精度高、理论推导复杂,公式记忆经常出现偏差,现有教材理论性强,不易掌握。为此,教练团队开拓新思路,整合多年施工经验及理论知识,经过反复推敲、整理,细化现有找正方法,编制了一套核心算法。利用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设计出《对轮找正》APP 智能软件,可进行单表一种方法、双表和三表各两种方法的找正计算。目前该APP 软件已经获得国家著作权证书,具有准确率高、工作效率高和适应性强三个特点,能够在手机上直接下载、安装,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培训中学员上手快,消除了套代公式、记忆偏差、计算错误等对找正结果的影响,快速实现了精确找正,提升了工作效率及教学质量。
钳工培训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练习方法。方法传统,但培训方式绝对不能传统。在使用传统方法培训时,要求学员在实操练习过程中录制视频。录制后学员不仅自己反复观看、研究,同学、老师也会提出建议,找出操作中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长处,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其中的优秀视频课件也可编入视频培训教程中。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
钳工培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反馈、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培训才能收获良好的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培训也要不断迭代,使学员不断成长。企业每年至少应开展一次集中培训,用新技术、新方法武装员工,从而促进企业快速的发展。
职工培训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冬季培训,教练团队总结施工现场一年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有效做法、优秀成果、先进技术和特殊技能,传授给大家。并组织学员统一进行分析、探讨、讲解,深度的参与让每一位学员在持续培训中不断成长。只有持续更新技能,与时俱进,才能使员工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繁忙的施工期间,教练团队通过云端和施工一线实现互联。哪里有问题,就连线到哪里。施工现场多,技术问题杂,涉及知识面广,对云端培训的教练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引入外部资源,聘任高级技能专家协助解决问题,以提升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揭阳某项目有10 台大型压缩机,10 台球磨机,200 多台转动设备,种类杂、数量多、任务重。收到施工现场的求助后,教练团队马上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腾讯会议开展线上培训,讲解设备原理、安装步骤、注意事项等事宜。面对出现的难题,集思广益寻求新方法、新技能,为现场施工提供坚强的技术后盾。
高尖端技能型人才是施工现场的攻坚力量,是每个企业的财富。培养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通过广泛培养才能实现从“潜人才”到“显人才”的蜕变。再将“显人才”重点培养成技能专家、企业的栋梁。
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革新,对钳工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等,并能在工作中独立解决复杂的和关键的技术难题。如安装往复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汽轮机等,单一的钳工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需要,还需掌握铆工、管工、电工等其他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各专业教练的指导,帮助学员积累各专业知识,快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技术员工队伍。
经过长期的培训,施工现场的磨练,各项技能的积累,部分技能型人才渐渐显露出来。此时,对于这部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培训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应更广泛地参加一些高端外部培训,如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培训、高科技技能研讨培训等等。
积极参加钳工各级别竞赛,例如市级竞赛、省级竞赛和国家竞赛。与高水平的队伍同场竞技,既能开阔眼界,又能锻炼意志,提升本领,拓展知识,扩展能力,提升综合能力。以赛促训,打造企业顶尖技术领军者。
总之,在钳工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方法,顺应时代发展,以实训为引领,以“兴趣”为导向,帮助学员快速成长。活用智能APP,通过云端网络实现培训互联互通,让培训真正服务现场。用新技术、新知识、新模式持续培养高尖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社会输送紧缺、合格的钳工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