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食”文化意蕴探赜

2023-01-07 04:40:45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王 林 王 樊

(1.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2.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尚书·洪范》将“食”列为八政之首,《礼记》认为“夫礼之始,始诸饮食”[1]。民间亦有“人民所重,莫食最急”“民以食为天”的俗语,表征着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及对“食”文化的思考。《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的语录体著作,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言谈智慧和思想主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论语》中“食”字出现41次,30次有“吃”之含义,[2]也出现了肉、稻、谷、粟、粮、黍、醯和酒等,体现着古人对“食”的认知体会,启迪着当代人的饮食智慧。[3]

1 “食”之养生智慧

饮食属于人类的自然需求,[4]对“食”的重视也是对自身生命的重视。孔子对“食”的养生认识集中在《论语·乡党》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他提出“八不食”的饮食诉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3]116为此章节论述奠定总基调,接下来就是对食品制作要精的具体化展开。[5]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这里指出食物要精制细做,粮食要讲究精细。《说文》曰:“脍,细切肉也。”[6]鱼、肉要切得细薄,食物粗细结合、形式多样。“八不食”涉及食材选择、气味色泽、烹饪调味、食物搭配、饮食时间等方面。“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3]116粮食储藏久了就会变味,鱼、肉放置时间长了就会腐烂,都不能吃。“色恶,不食;臭恶,不食。”[3]116食物的颜色和气味是分辨食物能否可吃的判断依据。在当时,食品保鲜能力有限,食物做到安全卫生才能减少人们生病患病。“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3]116,涉及烹饪方面,烹饪或刀工不当,胡乱切割,都会影响食物的最终效果,也体现孔子对礼制规范的极致追求和细节苛求。“不时,不食。”[3]116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饮食不违背农时,吃应季食蔬,饮食应根据节令变化而调整[7]。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五脏对应四时,顺天而养保健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是其思想的民间阐释。其二,按时就餐,到了饮食时间,才吃饭,固定早中晚三餐时间,养成良好就餐习惯,长期饮食不规律将导致体质下降,诱发消化道疾病。“不得其酱,不食。”[3]116酱料放得不对,也不吃,可能在当时酱料不仅可以佐餐助食,也可以消毒杀菌。“肉虽多,不使胜食气。”[3]116宴席上的肉食虽多,但所食之量不能超过主食之量。在《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8]。“五谷”最基本,为“养”;“五畜”作补充,为益。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最底层是谷薯类食物,第三层是动物性食物,[9]这也与当今科学的中国人膳食结构不谋而合。

“沽酒市脯,不食。”[3]116从集市上打来的酒和买来的熟肉脯,卫生指数低,不吃。“不撤姜食,不多食。”[3]116饭后吃些姜,饮食不过度,节食养生。[10]这与中医提倡的“食不过饱”一脉相承,也体现适可而止的中庸思想。姜是当时能祛寒祛湿的佐料,药膳同源,食养结合。“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3]116参加国君举行的祭祀典礼,所得的祭肉存放不能超过一夜;家祭的肉存放也不能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食不语,寝不言。”[3]116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既避免因交谈分散精力而影响消化,又防止因分心而摄入过多”[11]。孔子对科学饮酒也有一定的认识,他提倡饮酒要适度,小酌怡情。酒有舒筋活络的功效,适当饮酒有益健康,但是饮酒要量力而行,以不醉为原则。“唯酒无量,不及乱。”[3]116“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3]105若好饮成癖,容易败坏德行,也有损身体健康。从现代养生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些要求大部分也是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12]

概言之,《论语》中的养生观包括食饮有节、营养均衡、主副食搭配、荤素结合、饮酒有度、按时就餐等。孔子一生虽然坎坷,但是在当时能活到古稀之年,想必也是和他平时注重养生和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商家过度追求食品的质地口感、外观色泽,不顾及食品本身的营养和特色,过度使用添加剂,化肥农药残留超量,以谋取更多利益,侵犯消费者权益,损害了消费者身体,国家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法治层面遏制此现象的发生,企业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生产卫生食品。当然,消费者应该增强辨别能力,树立安全卫生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食”之仁礼基础

在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看来,人有“仁”和“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食”中蕴藉着的仁礼思想是儒家学说的应有之义。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部分是仁和礼,《论语》也紧紧围绕仁礼展开论述。仁体现人文关怀,礼提供社会规范。“人而不仁,如礼何?”[3]27“不知礼,无以立也。”[3]241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事。仁和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既有严格等序又和谐融洽的理想化社会形态。君子始终将仁和礼作为毕生追求,即使是吃饭的功夫也应将礼仪施诸在言行上。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的重要性。“有盛馔,必变色而作。”[3]121遇到丰盛的宴席,应该更加慎重,因为这是做客的礼貌,同时也是对主人的尊重[13]。孔子对祭礼之事庄严恭谨。“不得其酱,不食。”[3]116酱是“周人赋予了它以明确尊卑之序、蕴喻中和之道、敬祭鬼神之意的文化内涵”[1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31而祭神是当时的礼仪规定,有礼神之意。“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3]117即使是粗粝的饭食和蔬菜汤,在用餐前也一定先行祭礼,而且一定是恭恭敬敬的。“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3]121即使朋友的馈赠是车马,但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不行拜礼,可看出孔子对固定礼仪习俗的遵循。有趣的是,孔子要求读书求学之人要向其师送一块干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3]115。既体现孔子对礼制的尊重,也表明学生真诚求学的态度。

儒家文化强调“仁”,“仁”显示出浓厚的恻隐之心和人文关怀。治丧时节制饮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3]77。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在这种场合,如果只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那就是一个无礼之人。孔子尊老敬老,“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3]118,同本乡人一同饮酒,孔子等到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尊重长者,毫不懈怠。这些皆体现了孔子的恻隐之心和仁爱之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3]115斋戒时饮食和住所也应有所改变,以此表明自己的虔诚敬畏之心。

“孝”是“为仁之本”,是体现仁礼的重要依据。对孝的认识,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宰我与孔子的辩论,宰我直言质疑“三年之丧”的合理性,他从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说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3]215的有害影响,孔子质问道“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3]215宰我做“安”的回答,孔子反唇相讥:“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3]215在宰我走后,孔子感叹宰我“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3]215父母养育我们不易,父母去后,我们沉浸在悲痛中导致食之无味,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特殊时期的饮食之礼。赡养父母是人伦常情,孝就要“父母唯其疾之忧”[3]17,担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孝不仅要“养”还要“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18但是只“养”不“敬”,赡养父母和饲养犬马就无区别了。对父母最难做到的是“色难”,“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对父母不仅是给予食物等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和颜悦色对父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好脸色”。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予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增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最后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小米,由此孔子提出“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原思在任孔子家总管时,孔子给他九百俸米,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让原思拿这些钱去接济乡邻,可谓宅心仁厚了。

“忠”是仁礼的重要表现,也是古人看重的品质,孔子对君“忠”亦体现在饮食细节中。“君赐食,必正席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3]119国君赐给食物,孔子一定会摆正席位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他一定会煮熟了,先给祖先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他一定会养起来。陪侍国君吃饭,当国君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他先取国君面前的饭菜为他尝食。君臣尊卑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143是孔子对君臣有位的认知。“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是孔子所不齿的。孔子认为:“事君,敬其事情而后其食。”[3]195臣子对君主忠诚、敬受职事,再考虑官位俸禄和饮食之事。

孔子为“守礼”总结出个人膳食的感性体验,至今被人们到处引用。我们常说“饮食中见人品”。在饮食过程中,尊重他人,食之有度,食之有得,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体现着中国家庭孝亲敬老的伦理道德。我们津津乐道于孔融让梨的故事,感动于王祥卧冰求鲤的真诚,也就是这份真情让人难以忘怀。无论再忙,也总想春节回家一家人吃团圆饭,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是中国人对血浓于水的亲情的重视和挂念。时过境迁,孔子时代的饮食礼仪虽然不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其基本仁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饮食中传递出尊老敬老、兄友弟恭的仁爱,在饮食中遵守就餐礼仪显示尊卑、长幼之序的美德是我们不应该摒弃的。“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官谋政之人,应在岗位上恪尽职守,有些人利用公费大吃大喝,铺张扬厉,违法消费,败坏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厌恶的。

3 “食”之政治追求

仅个人独善其身还不行,君子达则兼济天下,从“食”之小我推广至“食”之大我,也是从个人修齐到为国治平的过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222孔子热心救世,恢复周礼、安国定邦是孔子的生平夙愿。“食”代指生产物质资料,用饮食谈政治,“把饮食和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这种巧合说明在孔子看来饮食和政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5]

《论语·尧曰》指出,治国所重是“民、食、丧、祭”,人民、粮食、丧礼和祭祀都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大事。其中,“食”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食饱穿暖成为不易之事,有作为的统治者都会重农兴农,以此满足百姓的粮食需求。正如孟子所说,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6]81子贡问政,孔子对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3]141,子贡又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141孔子提出“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141孔子说“去食”,最后他得出“民无信不立”[3]141。在军备、粮食和取信于民的选择中,孔子最为看重取信于民,粮食又比军备重要,但是足以说明人民是否有粮食保证占据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在冉有和孔子的对话中,孔子做出“庶之”“富之”和“教之”的前后顺序,先使人口增多,再使人民富裕,最后再施以人民教育,先秦的人民富裕主要指食物充足、年收成好,这和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先满足物质资料生产,才能再进行精神文化创造。

孔子评价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3]166孔子认为管仲治国有方,虽然他剥夺了伯氏家产,使伯氏粗粝饭菜,但是对管仲的做法毫无怨言。弟子问什么是耻,孔子答道:“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3]163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做官就领俸禄;如果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在孔子的一次露宿中,老人评价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是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自然对稼穑之事了如指掌,这实质上隐含了隐者对孔子汲汲于救世的否定和劝阻,毕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3]224。孔子对尧舜禹时代赞赏有加,他认为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禹,吾无间然矣”[3]96,他自己的饮食吃得很差却尽心于祭祀,自己穿得破旧却把祭服做得华美。他自己居住的房屋很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同样,他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3]95孔子对上古时代贤明君王的推崇,赞扬他们的高尚德行,表明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与此相反,孔子厌恶卫灵公荒淫无道。卫灵公问孔子军队行列之事,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3]183孔子厌恶战争憎恶臣子僭越,孔子懂饮食礼仪之事却不想过问战争军旅之事。

时至今日,粮食安全仍然是国之大事,粮食问题屡屡被提至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粮食问题关系百姓福祉、国家安全,对粮食问题的重视可以说从古到今是一脉相承的。增加粮食产量、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守好粮食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固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受新冠疫情冲击,一些过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在全球供应链受冲击后一度引发恐慌,这给我们治国理政带来诸多启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也不仅仅在于追求“饱腹”,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饮食多样化,饮食安全卫生,饮食营养健康成为新时代人们的饮食诉求。

4 “食”之精神境界

“食”不仅是物质需要,也更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中国人历来重视精神追求,讲求精神境界,崇尚食髓知味,饮食背后的精神意蕴耐人寻味。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66。即使用一竹筐盛饭,用一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也许别人忍受不了那种贫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便是颜回,他觉得颜回不但好学还能将心思长时间置于仁义之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很是高兴,尤其是在穷困的环境下,他依然不改其道,显得悠然自得。夫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也是对其“贫贱不能移”品性的褒扬。颜回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孔子自诩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88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这其中也有着乐趣。而通过干不正当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般。同样,孔子自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3]81尽管粗茶淡饭,但只要心旷神怡,这仍然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宋明理学将孔子和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的处事态度成为“孔颜之乐”,受到后世文人的尊崇,对中国人的民族品格形成影响深远。

“食”中体现孔子的君子品格。君子应清心寡欲,好学追求正道。“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3]193君子谋求道而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有饥饿,学习则常能得到俸禄,君子忧虑的是不能求得道,而不是忧虑贫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随从的人都病倒了,不能起来。子路恼怒起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3]184孔子对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3]184,在无食物补充生存困窘的情况下,可见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宁愿困窘,也不会像小人那样胡作非为。

“食”中体现着孔子的生活情趣。孔子对音乐有极高的鉴赏能力,他曾经听到他人演奏《韶乐》,遂感叹道:“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3]79注重生活情趣和个人爱好的培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3]216。吃饱了怎样度日,那就下棋吧。孔子重视人生的完满,认为不应该无谓地浪费时间,即便是花些心思玩些博弈之类的游戏,也好过成天无所事事。与“食饱”相对,“不食”也不对。“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193孔子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尽日思考,但毫无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做些能增益和发展自身的事。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是个人餐饮中的浪费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我们应该从个人做起,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不应丢掉,一粥一饭,弥足珍贵,让勤俭变成一种风尚,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5 结语

《论语》中饮食文化丰富深刻,影响和启发着我们当下的合理健康饮食观念。古人对“食”的追求从不局限于口腹,更看重“食”后的文化韵味。近年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走遍中国:食在八方》热播引起了中国人浓厚的乡思愁绪,增加了中国人对传统饮食的怀念与思考。从神农尝百草祖辈追寻饱腹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到文人墨客韦编三绝对饮食文化的钩沉致远,饮食文化意蕴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餐饮中。在“食”中颐养生命,在“食”中明礼见德,在“食”中安民定邦,在“食”中遣兴陶情,继承发扬《论语》中的饮食文化,这有利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饮食文化,使中国饮食文化当之无愧地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