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奕 于芳
摘 要: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产业升级发展的标志。伴随政策推动、消费升级及产业转型的需求,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初步形成了知名节赛事活动、体育主题公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融合产业,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应从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协同和协作机制构建、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等方面不断探索,以期加快山西体育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
关键词:山西;体育文旅产业;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4-0071-03
“多元融合、智能发展、低碳转型”是全球产业升级发展的趋势,其标志之一就是体育、文化及旅游产业的融合[1]。自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冲破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间的壁垒,实现“跨界融合”和“创新融合”,形成“三业融合”的价值链[2]。“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是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共生的动态过程,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为文化旅游服务要素为载体,在技术、业务和市场层面深度融合,形成服务多元的新业态[3],也称为体育文旅产业。“十四五”时期,是山西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期,应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依托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加快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究解决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困境的路径,为促进山西体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一、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况
(一)政策层面
山西省在谋划体育文旅产业的发展历程中,紧跟国家政策与时代步伐,结合本省独有特色,制定和颁布了若干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体育文旅产业的跨界融合。2019年,山西省体育局与文化和旅游厅在太原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签约,利用各自优势,整合各自资源,在体育旅游休闲设施、赛事活动、综合体、文创实体等方面合作共赢。2021年,山西省连续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省旅游和文化资源,梳理重点体育旅游项目和精品路线,创建体育旅游精品示范项目,促进“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多角度融合。
(二)融合模式层面
伴随政策推动、消费升级及产业转型的需求,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融合从无到有,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渗透、延伸、重组及一体化的融合过程,产生“1+1+1>3”的聚合效应。
1.科技推动下的产业价值链渗透融合模式。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间的渗透融合模式表现为产业间融合的初级表现形式。一是以“体”兴“旅”,山西省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家级体育赛事和体育会展。2020年山西省主办太原国际马拉松、“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山西省首届体育赛事展交会等国内外知名赛事活动,最为典型的是“骑游山西、畅读历史”环太原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途径六个赛段,涵盖三大文旅精品线路,共吸引10支参赛车队和800余名骑游爱好者参赛,为车迷及观众奉献多维度视觉盛宴。二是依“旅”促“体”,依托省内丰富的山体、水系户外资源,拓展体育旅游产品项目。如太行山大峡谷攀岩、崛围山航空飞行、庞泉沟峡谷漂流等体验型体育旅游项目,“户外运动体验区”的聚合效益日益体现,户外运动俱乐部及公司迅速成长起来,参加户外体验的人数每年递增30%。
2.利益驱动下的产业价值链互动延伸融合模式。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链相互延伸,实现功能互补。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产业基地等就属于此类融合模式,是以“体育”为主题,集运动健身、休闲游览于一体。自2016年山西省首座主题公园——晋源区体育主题公园建立以来,相继建设了西山奥申体育城郊森林公园、运城二青会主题体育公园等,以及河津、昔阳及灵石三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比较典型的是晋源区体育主题公园和右玉县马世界主题公园。晋源区体育主题公园占地面积200余亩,拥有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成等多类型标准场地,不仅能承办各等级体育赛事活动,还能为群众运动休闲提供健康舒适的园林环境。目前在建的右玉县马世界主题公园,包含马术、小镇、古堡等六大核心引擎项目,它的建成有利于推动右玉生态文化旅游与特色竞技体育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3.需求导向下的产业价值链重组融合模式。为满足游客“多维度、深层次”的休闲娱乐需求,山西省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行业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形成新的业态产品,如体育节庆、体育文化创意旅游等产品。山西体育文旅产业重组融合产品有太行红山自行车骑游文化节、介休绵山寒食清明文化体育旅游节、永济五老峰全民健身登山节、代县雁门关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等一系列知名节赛事,这些活动由多部门联合承办,使旅游业态从观赏型旅游向观赛型、参赛型旅游转变,吸引大量人流,带来所在地经济的大幅增长。如2019年代县雁门关国际自行车骑游大会,通过文艺展演、骑游、徒步登山等赛事和活动,吸引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余名职业、业余选手参加,显著提升了雁门关的旅游层次和品质。
4.价值增值下的产业价值链一体化融合模式。体育文旅产业依托特定空间区域,建立多种功能产业基地及健身平台,以实现三业在运动休闲、健康、旅游、文化的高度融合[4]。运动休闲小镇正是实现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兼具运动休闲与体育文化内涵。2017年,山西省芮城圣天湖、大同市御河及榆社县云竹镇3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首次入围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5]。2019年,山西省认定了长治市沁源县灵空山户外运动休闲小镇、运城市河津市小梁赛车文化特色小镇等10个运动休闲小镇。这些小镇是进行体育、休闲、文化、健康、旅游业及培训等的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基地,是体育文旅产业融合的高级表现形式。如芮城圣天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依托湖泊、阳光、沙滩、湖岸等獨特自然禀赋,开发了滨湖滑雪场、滑沙场、水上飞机及勇士探险等20多种活动项目和国家级标准垂钓池,不仅能满足人们运动健身、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更能有效利用资源,精准脱贫。
二、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
随着国家及省级一系列政策纲要的出台,山西体育文旅产业融合的脚步加快,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政策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体系化、准对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二是体育、文化旅游协同和协作机制尚不完善;三是融合产品的品质、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不高;四是体育文旅产业复合型人才缺乏。因此,需要积极梳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中的融合点,探寻切实有效的融合路径,逐步推进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体育文旅产业是一种兼具体育、文化和旅游特性的新型服务业态[4],其稳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山西省“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发挥华舰体育控股集团龙头企业作用,整合体育资源,打造体育新媒体,促进体育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在政策引导和龙头企业引领下,厘清体育、文化和旅游局的职责,明确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及策略。支持华舰体育控股集团、山西文旅集团等一批新型大型体育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立科学的政策保障制度,促进政策的重点落实和实施。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放宽市场限制,简化体育文旅项目的审批手续,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将项目、资金等要素向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倾斜。
(二)构建体育文旅产业协同和协作机制
山西省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厅的合作战略签约仅两年多,各部门之间的整合效益不高,在思想认识、观念、意识上尚未达成统一,协同和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在体育、文化和旅游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模式。其次,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推动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完整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最后,加强对体育、文化及旅游市场的研究,不断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提升体育旅游的内涵,将文化资源要素融入体育旅游产品,形成“文化提升体育旅游质量,体育旅游扩大文化消费”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促进资源融合,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依托“十四五”体育文旅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对山西省体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挖掘和梳理,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厘清融合方向、路径和业态、产品等。坚持精准定位、精心设计、精致建设,以“三晋文化”“晋商文化”为主线,明确“黄河、长城、太行”旅游板块的主体定位、空间布局、业态分布、产品体系及保障措施,打造和培育山西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梳理山西省各地市的传统民俗体育,如挠羊赛、骑竹马、背棍鐵棍、高跷等,形成具有地方文脉特点的体育文化旅游产品;注重大众健康娱乐需求,将山水地貌、森林田园与户外运动、休闲、健身、观光等相结合,形成特色运动小镇或体育服务综合体。利用山西省独特的自然资源,将攀岩、定向越野、漂流等赛事与旅游产品相结合,使其形成兼具“赛事+文化+旅游”的特色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体验、娱乐、健身等多方面需求,提高旅游景区的影响力和重游率。
(四)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凭借丰厚的文化底蕴、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但是相关人才的缺乏是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加快对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作为新型服务业态,体育文旅产业发展涉及领域众多,且各领域之间又相互依托,致使其人才需求特点上表现为既“专”又“融”,除了具有组织协调等基本能力外,精通相关的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对行业间运作的各个环节有一定认识。此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综合类院校,具备各行业所需的教师教学资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走政校企联合发展的道路,依托山西省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教育资源,设立与体育文旅产业相关的专业,为合作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以满足融合企业的需要,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方向提供借鉴。
总之,山西省体育文旅产业融合之路任重道远,应抢抓“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时间窗口,认真对接国家和省级战略,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思路[6],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协同和协作机制构建、体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及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不断探索,推进空间布局优化、龙头企业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方永恒,周家羽.体育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93-98.
[2] 伊宏,王苹.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经验和路径[J].党政研究,2019,(2):120-128.
[3] 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4):55-62.
[4] 田学礼,赵修涵.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45-52.
[5]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17-08-10.
[6] 张彦波.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山西文化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0,(7):5-7.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U Yi,YU Fang
(School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s a sig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With the demand of policy driving,consumption upgrade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xi Province has been deepening,and the integration industry of well-known festivals and events,sports theme parks,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has already taken shape.How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so we should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olicy guidance and system guarantee,the construction of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product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ou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of Shanxi 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sports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industrial integr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