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研究

2023-01-06 07:32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协同学科

张 平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与康复学院,南京 210049)

随着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健康作为一种全局性的理念应运而生,其一直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中,研究范围涵盖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方面,由此衍生并发展出了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紧密联系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大健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也对当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培养“新医科”人才带来了极大挑战。

大健康产业已经不仅仅是某个单一学科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因此在构建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树立多学科融合的理念,构建完善的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医药类院校建设,为健康医疗产业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进多个领域医疗专业技术的有效融合。医药类院校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眼于国家发展,致力于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特色、能够凸显学生才能的课程体系。为此,应将课堂教学、教研以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三者有机融合,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健康产业的内涵,总结和阐述了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以及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策略,以促进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大健康产业内涵

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提出的一种全局理念,其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强调自我健康管理,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是基于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的。大健康不仅追求个体的身体健康,还包含个体在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大健康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以及正确的健康消费等,其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大健康产业是一个专业群,专注发展智慧型服务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产业群内的各个专业既可以独立发展,也可以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大健康产业是由传统的药学专业发展延伸而来的,在此基础上,将学科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迁移,加深学生对专业内知识和专业外拓展的了解。

为了帮助学生厘清大健康产业与医疗产业、医药产业等相关概念的关系,本文将从服务对象和内容两个角度对大健康产业进行分析。从产业的服务对象上来看,大健康产业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疾病人群,而医疗产业和医药产业主要服务于以疾病治疗为主的人群,可见大健康产业的服务对象范围较广。从产业内容上来看,大健康产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健康服务两部分。其中,健康产品的研制和应用主要包括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用化妆品、设备等。健康服务具体指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等。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目前大健康产业除了服务于生理健康之外,还服务于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各个方面。

2 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的必要性

2.1 服务国家战略与健康产业之需

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在大健康产业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对于药学、医学和工学等各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医药类院校亟需培养一批具备跨学科意识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此有效贯彻大健康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理念,满足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融合各专业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2 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之势

在学科选择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引导,将知识生产模式划分为三种:一是学生对于单一学科的有效认知;二是学生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知识探究,通过多学科的整合和融合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强调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主要体现了后两种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从第二种模式转变为第三种模式,这是适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合理举措。

2.3 破解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矛盾之困

高校的教学模式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合理调整教学结构,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究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教学结构中的问题与矛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在此背景下,应培养多学科融合的大健康产业人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操技能,引导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夯实医学专业知识,以此有效破解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性矛盾。

3 多学科融合下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 根据国家需求合理规划,打造学科新格局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大健康产业能够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根据“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大健康产业创新的需要,将“药医工融合”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中,构建康复、制药、生物、食品、化妆为一体的特色体系,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药学、医学以及工学的学科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科相互独立的模式,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高校学科发展新格局。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高等职业院校医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打破常规教育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学科新格局。

3.2 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构建专业新结构

大健康产业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药产品、营养保健、医疗器械、健康管理以及化妆品生产等方面,因此应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课程。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相关产业群亟需大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比如,近年来医用化妆品产业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新增了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本科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与传统的药学、医学专业共同构成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新结构。此外,近80%的药店和医疗单位会优先招聘医学专业毕业生,因此应注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实现有针对性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3.3 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教育新生态

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教育模式,建设底层共享、中层融合、上层互选的课程体系。底层互享是对学生最基本的专业要求,通过提取精炼大健康产业群中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制订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知水平。在大健康产业的整体发展框架下,社会各界力量都应积极参与,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提供辅助性教学的新型教育模式。比如,可以与特定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丰富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还需要建立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实训基地可以将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为学生创建更加专业、系统的教学环境。此外,搭建校外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涵盖医药、医疗、食品以及化妆品生产等相关领域,在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优化教育新生态。

3.4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当前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要求,制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结合多种学科和专业的特征,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及课程开展中,积极推进药学内部相关学科的整合、药学与人文学科的整合等,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更多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与知名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相关人才的有效培养。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弥补纯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情况的缺陷。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型人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使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的闭环教学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响应新课程改革的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3.5 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重塑课程新体系

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高校应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重塑课程新体系。部分医学专业教材的编排会出现与时代发展不符的情况,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科技动态。在构建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符合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重塑课程新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技术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前沿,提升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效果,提高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水平,实现技术、产业与教育的协同发展。

4 结语

大健康产业是与我国民生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创新和完善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多学科融合构建大健康产业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打造学科新格局、构建专业新结构、优化教育新生态、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重塑课程新体系,提高产学研协同课程体系构建水平,进而实现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协同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