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果
当代高科技、信息化的社会给传统造型艺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新观念、新思维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传统的文化观念,而新技术与新材料的涌现,也为当代平面石刻设计的重构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即是创新”[1],包豪斯大师格罗皮乌斯曾说过,“真正的传统是由不断的运动所产生的,它的实质是动态而非静止,传统应当推动人们不断地发展与前进。”[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其转型的根基和支撑就是传统。
传统纹样的发展与革新,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着特别的含义,但是,似乎有一种观念是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的,即以传统为基础进行重新创作,让传统纹样适应时代的变迁,融入时代的文化之中。重构工作基于传统,并且不断地检验每一次重构的可能性。同时,它也为传统纹样的现代化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优秀的图像并非机械地模仿情感素材,而是对真实事物的创造性认识,它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敏感性的美的形象。
化繁为简,即保持图文原来的意义,从而使它变得更简单。传统纹样古色古香,古朴大方,内涵丰富,蕴含着先贤的思想,若能维持其图形之灵,亦可借由现代设计的概念,使之得以精简,保留其原创的部分,而非囫囵吞枣,呈现出新的面貌。比如,韩美林先生为国家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取自凤凰,同时进行了简化,他把红色的凤凰形象画得栩栩如生,该标志具有简单、通用、易于识别的特点,为企业树立国际品牌形象创造了条件[3]。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部分都是色彩艳丽的,这也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不太敢大胆使用色彩的原因。但是我们都知道,传统的图案设计色彩鲜艳,如果能够运用得当,会起到炫目的效果。所以,平面石刻中可以大胆地运用传统的色彩。
平面石刻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雕刻过程中刀法的运用,一件石刻作品并不是一把雕刻刀、一种简单的刀法就可以完成的,一件雕刻精美的石刻作品的完成可能会涉及十多种不同的雕刻刀法,而且在整个的雕刻过程中不能乱了刀法使用的先后顺序。同时,在雕琢的时候,若使用的雕刻刀法乱七八糟、毫无顺序,最后可能会导致雕刻作品被抛弃。平面石刻的雕刻方法有浅浮雕、阴线刻、高浮雕三种,但是还有一些石刻作品的完成需要将多种雕刻方式相结合。在平面石刻中,有的采用的是浅浮雕进行雕刻,这种雕刻工艺能够使形象在石面上显现出来,然后可以利用阴线刻雕刻出形象的大概特征。有的雕刻作品是用浅浮雕先雕刻出一个大概形状,然后使用装饰线将该形象的一些细节特征雕刻出来,例如鸟的羽毛、翅膀等。工匠在进行雕刻时,通常会选择表面平整光滑的石材,然后使用阴线刻的雕刻方式将物象本身及其周边的线条雕刻出来,从而使雕刻物象和整个石面形成一定的落差,达到视觉上的差别,使整个雕刻形象更加立体。
重构反映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超越意志、渴望改变的愿望。重构与历史、传统、过去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重构,尤其是对所要表达的主题和讯息进行创新的再创作,不再是夸大、神秘,而是将传统的美感与现代的理念相结合,使传统的艺术得以传承。所以,传统纹样的重构,将会展示出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生机与创意。在此基础上,平面石刻的美学价值也会得到进一步充实,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不同时代特点的结合,使得传统纹样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在丰富内涵、提升形式美感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传统纹样进行改造与创新,必须对传统资源进行整合,对现代观念进行融合,对流行文化进行渗透。当今,将传统文化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尤其是在平面石刻设计中加入了传统书法、国画等传统的笔墨元素,使得平面石刻设计简洁、典雅、含蓄、深邃,具有传统文化意蕴。同时,中国的吉祥图案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传统的笔墨和精神蕴含着吉祥的意蕴,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适合于传递现代人的愿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标识,这一标识运用了中国艺术中的“相似与不相似之间”一种写意的手法,将“中国结”与“运动员”的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该标识既是中国特有的特色,又得到了全球的支持与认可。通过新的现代视觉意象,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呈现出来,从而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使得当代纹样更加具有文化性。
高品质的平面石刻,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创新与发展,又要通过对受众的无意识刺激,来提升其审美水平。在平面石刻设计中,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它更多地依赖于良好的本土语言来传达信息。因为产品自身的竞争优势,所以,只要有创意,合理地选用图案和色彩,就会使得平面石刻作品更加成功。平面图形的重构与创新,必须以创意思维为指导,寻找独特的表现方法与表现形式[4],以其特有的展示方式来诠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使大众对其传统的精神意蕴有更多的关注,从而对平面石刻作品留下更深的印象。
传统能够让我们在视觉上避免平庸,却无法有效地传达出本地产品的讯息。而传统纹样重构过程则是一个在新技术、新观念的作用下不断更新、扩充的开放性系统。传统纹样重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革新,更是媒介与材料运用上的革新。重构让我们的平面石刻设计作品既能承载时代的美好印记,又能把传统的图案和传统的笔墨融入现代的平面石刻设计中,从而达到更具现代感的效果。
传统纹样重构可以概括为:传统纹样图形的重组、构图的重新组合、概念意义的重构、应用习惯的重构、图案造型上的重构、应用功能的重构、色彩视觉要素的重构等,可以归结为符号化、抽象化以及意象化。
符号是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用有意义的编码和编码系统来表达的简单方法。当然,符号化的延伸是非常宽泛的,平面石刻图形设计是一种非语言符号,但它和语言符号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常,图形设计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方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通过对各要素进行处理与整合,可以传递信息。传统的纹样都是以圆曲线和复杂线条为主的图像。在同一图形与类似图形之间不断重复的组合中,既有复杂的主线,也有单纯的装饰性纹样[5]。传统图形的符号化是对图形的简化、省略,即合理地移除过多的图形,把单一线条转换成虚线的表象,保留了传统的韵味。
通过对传统纹样的抽象化,加强了图形的视觉传达效果,通过简单的点、线、面来概括和阐释设计者的意图,使其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传统纹样的抽象化是以保证其符号意义、普遍性、可辨识性为前提的。当代的平面石刻设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服务,平面石刻设计作品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只有在平面石刻设计中使用普遍化的符号语言,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过分抽象或者过分强调对图形要素的抽象,会造成图像本身所包含的信息缺失,从而使图像失去其本身的含义(当然,过分抽象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设计师常常会遇到这种状况,他们费尽心思,却得不到顾客的认同,所以,设计者也许会埋怨顾客没有足够的鉴赏力。实际上,有时顾客对作品的理解要超过设计者,设计师要想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设计工作[6],必须要找到一种能够让设计师、顾客都能够了解的语言,才能在完成自己石刻作品的同时满足顾客的需求。
除了装饰品之外,传统纹样设计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性,也就是对图形的意象化。中国传统美学注重主客体的整体性意识和“美满”的审美观念,它相信所有事物都是一致的、和谐的,并且遵循着同样的基本法则。所以,“整体即美”是中国历代艺术家的追求。他们认为天地、人、艺术、道德是生命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艺术来传达他们的感情。“以形写意”是一种用来培育美好行为与意愿的方法[7]。传统纹样的题材与造型都体现了人们善始善终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纹样艺术更加注重传神与表现,重在提高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快乐与幸福的向往。
“装饰”这个词语从人类艺术产生之日起就从未消逝。原始装饰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根源。沃尔夫林说:“美术史就是装饰历史。”装饰是原始时代的艺术创造的核心,各类彩陶图案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装饰不仅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具有一种深刻的艺术内涵。它蕴含着特殊的社会情感与文化自觉。它既能使人在秩序、线条、形式、色彩上获得审美上的享受[8],又能在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层面上得到满足,装饰艺术的本质特点就是把一个国家的艺术意愿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装饰在当代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装潢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代设计的发展。
《张家界御笔峰风光》 李果/作
现代设计是一种工业文明,现代设计是为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生活服务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派的设计运动中,也产生了许多与装饰艺术的升华与舍弃相关的重大设计思潮,或采用装饰品,或抛弃装饰品[9],进行新的现代设计。
如今,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平面石刻设计迎来了21世纪的黄金时代,为适应这种趋势,当代设计师应充分保护、挖掘、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并在保留和维持石刻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有的当代石刻设计。只有如此,我们的平面石刻设计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脱颖而出,树立起自己的形象。
中国的平面石刻设计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平面石刻设计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技术、科学和文化。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大都是从外国引进的。这一模式的负面效应在于,外国艺术形式、审美情趣和形式美规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人们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它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淡化了现代人对传统艺术的情感,因此,保护、发展、创新平面石刻设计也就逐步被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