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玉 杜龙池
不管是传说还是文献记载,锡镶的产生与陶瓷器的修补有密切关系。烟台福山锡镶的传说是:经营紫砂店铺的掌柜找小炉匠修补碰坏壶嘴的紫砂壶,铸一锡嘴安上后产生了比紫砂壶嘴更加美观的意外效果,由此便与炉匠合作,用锡片装点壶嘴、壶口、壶盖,很快被市场所接受,在中上层消费者中流行开来,对外出口也十分畅销。
威海锡镶产生于清代后期,兴盛于英国强租威海卫时期,传说是一位匠人对壶嘴进行镶嵌,受到了外国商人的青睐,随后便请匠人特意对茶具、酒具进行装点,还有多家银楼也加入了进来。英租时期的威海有港口码头,来往客商较多,使得锡镶茶具、酒具等走出了国门。作为修补陶瓷器具开端的锡镶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行当,几经兴衰,延续至今。
传统的锡镶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茶具、酒具,有茶壶、茶碗、托盘、酒壶、酒杯等,基本是在残器上的修修补补。但由于修补后的特殊效果胜过单一材料的器具,艺人们便开始在修补的基础上进行有意的装饰加工,不仅在足、口、钮、流等部位用锡片镶嵌,而且在与人们视线容易接触的位置,如壶的肩腹部、托盘的底部,通过精心的设计,打凿粘贴花、鸟、鱼、虫等精美纹样,丰富了器具的装饰效果,提高了审美价值,从而将具有修补功能的锡镶匠作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锡镶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如何融入新时代、融入当今社会的问题,传统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逐渐没有了生存的空间。锡镶技艺的命运比一般传统技艺好一些,因为它在产生阶段就奠定了不仅仅是使用功能的修补加固,还是审美愉悦、精神价值的提升,具有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改制浪潮中,锡镶生产受到了很大冲击,加上品种单一、装饰简单,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样的审美需求。市场发生了变化,变革势在必行。
传统锡镶工艺有十几道工序,即画图、制模、提纯、浇注、剪切、包边、打花、粘贴、焊接、修刻、抛光、整理,全部用手工完成,是典型的手造技艺。
画图就是局部图案设计。一般的壶嘴、壶口锡镶不用这一工序,而是根据器物大小、胎壁厚薄宽窄的不同裁剪锡片即可。在器壁上进行局部装饰的花纹,必须根据某一类型器物的局部位置精心设计图样,若批量生产,还要将设计的图样作为模板,然后制作模具。
模具的使用使锡镶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达到一定的规模化生产。威海锡镶模具最早使用的是“砚台石”,这是威海锡镶艺人的叫法,其石取自河北易县。砚台石有多种,端砚所用材料为端石、歙砚所用材料为歙石,另外还有洮石、红丝石等,其石质皆致密滋润、硬度适中,属于单层厚度较大的沉积岩或变质岩。河北坐拥太行山和燕山两大成矿带,优质石材种类很多,加之河北与山东相邻,所以取其优质石材制作模具。易县是北方地区最大的玄武岩、石灰岩矿场基地,其黑色系的易县黑和易县灰最出名,威海锡镶模具使用的是易县灰花岗岩。
砚台石制作模具,虽然其细腻的质地便于精细花纹的雕琢,但石质比较坚硬,制作上难度较大,用刀力度大小、刀锋深浅都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艺人熟练操作才能完成,这是第一阶段的模具。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工艺的发展,由碳和石墨材料组成、以碳元素为主的非金属固体材料——碳素出现,由于其材质具有量轻、耐腐蚀、润滑性强、易加工等特性,锡镶艺人们便逐渐开始以其为模具用材,相对节约了制模时间。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对一种工艺的生产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碳素材料也有它的弱点,其热硬性较差,当模具工作的温度大于200℃时,它的硬度和耐磨性会急剧下降。锡的熔点是231.9℃,连续使用便会造成模具升温,所铸出的锡片花纹容易变形甚至局部模糊。第二阶段的碳素模具使用时间不长,也会被慢慢淘汰。
第三阶段的模具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有多种,成分不同性能各异,选取硬度适中、耐热性强的硅胶制作模具,无毒无味,化学性能稳定,翻制的花纹精密又细致,母模翻制还能节约人工成本。
三个阶段制作的模具的使用,是见证锡镶技艺不断探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纯、浇注、剪切等工艺一直沿用传统做法。焊接工艺有所发展。采用电焊,不再使用传统的火烧焊棒。电焊工具有很多种,锡的熔点比较低,一般采用可调温电烙铁或电焊笔。工具的改进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减少消耗,节约原材料。还有粘贴工艺的使用。由于锡镶面积的增加,纯粹“镶”的传统技艺难以保证花纹的牢固度,使用过程中易脱落,用胶粘贴再电焊连接,延长了其使用和观赏的寿命。虽然改变了“镶”的加固原理,老艺人一时不能接受而引起争议,但从发展的角度评判,不失为锡镶工艺与时俱进的良好传承。
锡镶工艺的质变性技艺是镀金。镀金工艺在我国出现的很早,春秋战国时期的鎏金即是镀金的原理应用,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就采用了这一工艺,此后,鎏金工艺大量应用于不同材质器物的装饰,尤其应用于首饰的制作。为了增加锡镶工艺的富贵豪气,1996年左右,锡镶艺人大胆借用鎏金工艺,在局部镶嵌的花纹上进行镀金加工,使本来就精致的锡镶制品更添精美靓丽的豪富气派,不仅提升了经济价值,而且适应不同人群的消费主张与审美需求。在目前的锡镶工艺产品中,锡镶鎏金装饰的产品占据着半壁江山,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已经普遍接受。
砚台石模具
镀金锡镶茶具
在镀金工艺应用的基础上,“错锡”工艺在艺人的不断探索下也应运而生。“错锡”同于古代的错金银,也叫金银错。金银错工艺始于周代,到战国秦汉时期成为青铜器装饰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当时,金属器物的装饰手法主要有三种,即鎏金、镶嵌、金银错。传统金银错的做法是在铜器上根据花纹需要刻出凹槽,嵌上金丝、银丝或金片、银片,然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锡镶艺人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了在瓷胎上“锡镶内嵌”的工艺。其制作手法是在瓷胎上“挖槽”,再将纯锡通过敲击固定在槽里,然后磨平,与古代的金银错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过锡镶艺人的不断探索,在“错锡”工艺基础上又尝试与漆艺相结合,所以“漆艺锡嵌”研制成功。“漆艺锡嵌”与古代的髹漆嵌螺钿有相似之处,在唐代乐器、明清家具上都有应用。锡嵌是威海锡镶艺人的首创。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在传统的髹漆嵌螺钿工艺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瓷胎上进行涂漆嵌锡,经过历时三年的反复试验,于2018年研制成功,并申报了国家专利。
漆艺锡镶
锡镶花瓶
在工具的使用上,为了节约劳动力成本和增加锡镶视觉效果,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先后研制成功了“锡镶抛光机”“包口锡条加工设备”“锡镶焊枪”,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于2020年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从制作工艺的模具变化、新型加工设备的应用,到粘贴花片电焊连接,再到镀金工艺、“错锡”工艺、“漆艺锡嵌”技艺的拓展,既体现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又是锡镶艺人为更好地发展锡镶技艺而不断探索的结果。适者生存,传承中求变,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不断进取,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传统锡镶的品种比较单一,这是其产生初期的功能作用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功能的修补已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消费诉求,锡镶市场开始发生变化。
传统手工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很长一段发展时期都是以“物以致用”为生产目的,木作、编织、纺织、陶瓷工艺无一例外,是物质生活的直接需求造就了这些行业的延续发展,包括刺绣、剪纸、年画等看似不是直接物质功能的制作,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将其赋予间接的物质利益。芬兰人类学家希尔恩在研究人类需求的目的和意义时曾指出:“通过研究,在涉及野蛮人和未开化的人的艺术活动和他们那种非美的生活关系时,许多著作学家已从进化论的美学方面成功地解答了艺术史的巨大难题。舞蹈、诗歌甚至低级部族的确具有的造型艺术,正如人种学者所同意的那样,无疑具有审美的价值,但这种艺术很少是自由的和无利害关系的;它们一般来说总是具有实用意义的——真正具有实用意义或被设想具有实用意义——并且常常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因为物质功能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诉求,也叫生存需要。物质要素是基础要素,当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诉求就会自然产生,“物以致用”的市场就会随之而变。很多传统手工艺在今天难以为继,与不能迅速适应这种市场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锡镶工艺在20世纪80年代就关注着这种市场变化。传统锡镶大多是茶具、酒具,镶边、镶口的局部装饰在提升审美价值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审美意识增强并开始出现多样化趋势,所以原有的锡镶品种显得十分单一。大约在1985年前后,在同样是立体锡镶的基础上,锡镶艺人尝试纯观赏性作品的创新,购进花瓶、瓷盘,在其上进行锡镶装饰,除了镶边、镶钮、镶圈足之外,还在瓶体和盘面上镶贴富有吉祥寓意、美好祝愿的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极大地丰富了锡镶产品的种类,同时扩大了销售市场,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审美诉求和消费主张。此种类的增加,不仅是为适应市场,而且为锡镶这一特色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乎其生命力的健康延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句话,释义为: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想到要加以变化,以求通达。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适应时代、适应社会,求得发展。
威海锡镶的花瓶、瓷盘,多源于江西景德镇,花纹经过精心设计,银片经过精细打凿,名瓷配上特色技艺,珠联璧合,更显辉煌富丽,作为陈设用品尽显其高贵气质,使摆放空间蓬荜生辉。不仅增加了瓷瓶、瓷盘等具有观赏性的锡镶作品种类,而且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内嵌式茶具、套装茶杯、可拆卸茶壶、快客杯、锡镶刀叉等一批新产品陆续问世,极大地丰富了锡镶艺术的品种类型。
如果说锡镶瓷瓶、瓷盘的出现仅是在茶具、酒具基础上增加了立体观赏属性,那么平面锡镶装饰画作品的出现,堪称锡镶工艺创新性发展的革命性转变。
锡镶装饰画,锡镶艺人称其为锡镶艺术画,是在油画模板上局部粘贴刻凿有花纹的锡片,与未粘贴部位的绘画部分共同构成完整画面。锡片上的花纹多是画面的近景物象,如建筑景物、团簇花鸟、近景山水等,都是画面中的主题部分。材质和工艺上的明显不同,合而为一地展现出“艺术画”特有的审美趣味,近景银光闪闪,主题突出,远景五彩缤纷,富丽璀璨,在平面绘画有远近、大小的深景刻画的基础上,平添了主次分明、远近呼应的艺术效果。这种创新是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于2019年开始研发,2020年有作品问世,2021年申请发明专利并已被受理。锡镶艺术画的首创,改变了人们对锡镶工艺的传统认识,是实用+审美向纯粹装饰艺术迈进的重要转折点。从立体走向平面、绘画与锡镶一体,不是简单的工艺变化、形式变化和装饰内容的改变,是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锡镶艺术画的表现内容比较丰富,有地方风景名胜、古代书画精品翻制、吉祥如意题材应用等,有景有情,有意有品,观其原作,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从锡镶工艺的历史来看它才刚刚起步,但巧妙的融合、多样的内容表现加精心制作,使其成为艺苑新秀,颇受工艺美术行业和非遗保护系统的重视,作品《锡镶剑兰图》在2020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泰山桃木王”杯设计创新金奖,作品《生命》在2021第十三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斩获“荷花杯”创新设计大赛金奖,作品《梅兰竹菊·四君子杯》在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银奖。
锡镶艺术画《事事如意》
锡镶艺术画《生命》
锡镶技艺是从修补起步的手艺活,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起起伏伏,从最初的“和盛号”“和成号”,从业者也是有起有落。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锡镶艺人打造出“新和成”老字号传统品牌,成立了锡镶工艺品厂,而且政府介入,又整合成为威海锡镶工艺品厂,从艺人个体的单打独斗演变到有组织的集体生产,是锡镶技艺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改制,对其冲击很大。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后,随着2006年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成立,锡镶技艺迅速发展,生产工艺不断创新、产品种类不断丰富,2008年“威海锡镶制作工艺”被列入威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威海锡镶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锡镶技艺到锡镶艺术,通过锡镶艺人的不断探索、创新,这朵艺苑之花定会越开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