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平
(石台县应急管理局,安徽 池州 245100)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自然地貌错纵复杂,森林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点林区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I级森林火险县。全县国土面积1 412.4 km2,其中有林地119 664 hm2,森林覆盖率84.64%,活立木蓄积量648万m3;境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有林场。
森林防火是林业生产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石台县在长期森林防火实践中,因地制宜,围绕“一控三确保”工作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注重森林火灾综合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化解森林火灾风险,成效明显。自2014年以来,全县连续5年无森林火灾、连续8年无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森林火灾防控的良好势头持续得到巩固,持续推进了林业生产健康发展,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森林生态资源安全。
2.1.1 建立宣教体系
防“火”必先防“人”。实际工作中达成“森林防火,人人尽责”共识,坚持在提高全民防火意识上狠下功夫,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抓紧抓实,建立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碑牌专栏、标语横幅、景区门票、手机短信、微信、传单、宣传车、室外电子屏、学校上专题课等全方位宣传教育体系。做到日常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进山入林人员都能知晓防火警示、火险程度和火警电话。持续引导广大城乡居民和外来游客革除陈规陋习、遵章用火,提高防火意识,不断稳固全社会防火基础。
2.1.2 建立管控体系
一是严管野外火源。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县政府每年适时发布禁火令,防火期严禁携带火种进山入林,三级及以上火险时段严禁一切野外用火;重点时段,护林员全员巡山,重点部位专人看守,重点人群责任到人。
二是突出重点管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涉林景区、生态公益林、林农结合部、火灾多发易发地及危化品站库、输配电设施、通信设施、军事设施等毗邻区域为森林防火重点区域,每年登记造册,明确责任单位和各级包保责任人,制定应急方案,分类落实防控措施;紧抓冬至、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十一”假期、春耕秋种、国家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等森林防火的重点时期,针对不同时期分别进行专门部署、制定专项预案、落实防控措施;对森林防火需要管控的重点人群,每年摸排登记造册,明确各级包保责任人和日常监管责任人,落实监管责任,确保不漏一人。
三是建设护林员队伍。近年来,共落实生态护林员1 042名,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涉林景区共安排护林员200多名;制定护林员管理和考核制度,明确护林员森林防火职责和责任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配备必要的防扑火工具。
2.2.1 建设林火阻隔系统
一是在重点保护、易发森林火灾等区域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已建成70 km(宽20~30 m)。二是充分依托林区道路网络(4级以上公路)建设林火隔离带。每年防火期都对公路两侧可燃物进行清理,形成宽10~30 m的林火阻隔带。三是清除重点区域和火灾易发多发区域的可燃物,形成可燃物清理带。
2.2.2 建立森林消防队伍
一是按照“以专为主、专群结合”的原则,建立县级森林消防专业队,队员60人,配备森林消防车、高压森林消防水泵、风力灭火机等灭火机具和防护装备,开展日常训练和应急演练。二是乡镇、国有林场、景区、保护区建立半专业队,队员10~20人,配备便携式水泵、风力灭火机等灭火机具和防护装备,定期开展训练和应急演练。三是村建10人应急扑火小分队,配备基本灭火工具和防护装备,掌握灭火和安全基本常识。
2.2.3 转变森林灭火方式
实施森林消防以水灭火,持续推进森林灭火方式转变。目前,森林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已配备森林消防车3辆、便携式高压森林消防泵20台、水带10 000 m以上;建立联动机制,需要时根据需要调用消防车、其他单位水灌车予以协助。实施以水灭火以来,彻底转变了过去人工为主、人海战术的森林灭火方式,极大提高了森林火灾扑救效率和安全扑救水平。
2.3.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建立县级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县森林防灭火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由县应急局、县林业局、县公安局共同派员组成,承担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实行双首长制,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二是乡镇政府、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涉林景区管理单位按照“上下基本对应”的要求,设立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或责任区域)森林防灭火工作。三是村(居)民委员会设立森林防灭火领导小组,制定乡规民约,落实森林防灭火安全措施。
2.3.2 完善体制机制
本轮机构改革后,应急、林业和公安部门分别承担了森林防灭火的相关职能。为进一步厘清三部门职责边界,细化具体职责分工,在认真落实相关部门“三定”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进一步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对相关事权进行了详细划分,制定《县应急局、林业局、公安局森林防灭火职责及具体事项规定》,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后印发实施,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机制,“防”“救”顺畅衔接;制定印发《石台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工作规则》,明确机构设置、主要职责、部门职责和工作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
2.3.3 健全责任体系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总要求,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建立“县级林长包乡镇、乡镇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组、组长包重点户、户包重点人、护林员包山头地块”的森林防火“六级包保”责任体系,层层签订责任书,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行网格化管理,全面构建政府牵头组织、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格局。
2.3.4 建立制度和预案体系
依据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工作规则、森林防火责任制、野外火源管理制度、预警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重点管理乡镇制度、约谈制度、值班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分级培训制度、联防和监护制度、护林员考核办法、专业森林消防队员考核办法等制度规章;县里制定了《石台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石台县森林火险预警与响应工作实施细则》,乡镇制定《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森林火险预警响应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县乡预案衔接,每年组织预案演练,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因地方财力长期困难,县、乡两级森林防火财政投入的瓶颈仍然没有突破,每年县本级安排森林防火经费仅30万元左右、乡镇3~5万元,只能是保基本运转,基础设施、队伍和装备建设资金缺口大。相关投入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国家和省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不能足额到位。
石台县生物防火林带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未,虽历经多年,但进展缓慢,至今建成总长度仅70 km,且建设地点主要为森林火灾易发多发地,建设区域分散、规模小,林火自然阻隔能力较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森林火灾防控需要。
一是森林消防队伍标准化建设滞后。县森林消防专业队主要是依托县国有林场建立的,队伍规模(60人)与相关规定(Ⅰ级森林火险县100人)差距较大;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文化程度多为初中,且部分队员仍是兼职,专业程度低;无营房、训练场地,经费不足。乡镇半专业队多是干部兼职,人员数量(10~20人不等)与相关规定(不少于30人)差距较大;经费少,装备简单、老化;人员变动频繁,往往是前面培训后面就换人,业务能力不强,机具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与森林灭火“以专为主”的总要求差距甚远,难以应对较大范围的森林火灾。二是物资储备总量较少。县级现有储备的各类应急物资总值不到100万元,与相关规定要求的储备量(Ⅰ级森林火险县200~400万元)存在较大差距,乡镇几乎没有储备。
一是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电话、手机和网络社交平台等大众化手段,火场指挥通信仍然是依赖对讲机和手机,通讯盲区较多。二是因经费和专业人员缺乏,原有相关设施老化,新建设施不足,森林火险预警系统不完善,科学精准预警仍较困难。三是林火监测还是以地面巡护为主,无人机巡查仍然是空白,视频监控覆盖率低(当前正常运行的仅5个监控点)。
一是着力突破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的瓶颈。建立地方财政对森林防火的稳定投入机制,依法依规将森林防火基础设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建设、队伍建设、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物资储备等经费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二是县政府建立森林火灾应急备用金制度。森林火灾是突发性强、危险性、处置救援困难的自然灾害,需要县财政安排足够的备用资金用于突发森林火灾应急处置[1]。三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加大对欠发达落后地区的项目和资金支持,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开展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四是县林业部门要依法依规在林地转让资金和林业工程项目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森林火灾防控。五是森林经营单位要在相关经费支出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森林防灭火费用,确保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正常开展。六是争取扩大社会投入,鼓励和引导林农及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信息化体系建设有较大突破。一是加大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力度。每年在实施好防火林带专项工程计划外,还要安排落实新造林配套防火林带建设[2],争取每年建设规模不少于5 km(宽20~30 m);重点抓好行政区域交界处、城镇、村庄、重点保护区域、林火易发区域以及重要设施、危险品仓库周边防火林带建设工作,逐步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基本形成以自然阻隔带(水库、河流等)为依托、以生物防火林带和林区道路为主体、以可燃物清理带为补充的林火阻隔网络。二是着力建设好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系统。在现有预警系统基础上,加大火险监测站和可燃物因子采集站建设密度,进一步完善火险模型,提升预警水平,提高预报准确率。三是健全林火监测系统。为全体护林员配备地面巡护监测信息化终端,增加视频监控点10~15处,新增无人机5~10架,开展应急卫星监测等,逐步健全林火监测系统,使全县林区监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四是建设森林防火通信指挥系统。改造升级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无线通信系统,配备10~15部卫星电话及相应配套,配备应急通信指挥车1辆,逐步解决现有通讯设施老化、落后和通讯盲区等问题,满足日常需求,为处置突发森林火灾提供应急联动指挥和综合辅助决策服务。
一是加强全县森林消防专业队标准化建设。扩大人员规模至100人,配足配强装备并及时更新,按标准建设队伍营房和训练场,建设虚拟火场仿真培训设施,强化日常业务训练和应急演练,承担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培训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和其他应急队伍、机具装备设施维修保养等工作任务[3]。二是加强乡镇及有关单位半专业队伍标准化建设。每队增加人员规模至30~50人,配足配齐机具装备并及时更新,各增配1辆小型森林消防车;定期组织训练和应急演练,主要承担就近处置早期火情,协助专业队开展森林火灾应急处置。三是扩大村扑火小分队至15~20人,配备必要的防扑火工具,开展必要的安全和业务培训,主要承担就近处置初发火情、带路、运送物资、后勤服务、参与清理和看守火场等任务。四是强化消防救援队伍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为县消防救援大队配备森林灭火必要装备,开展森林灭火业务和安全培训,组织参与森林火灾应急演练。五是提升民兵应急队伍和社会应急队伍森林火灾应急能力。为县民兵应急连和曙光救援队(社会志愿应急救援力量)配备森林灭火机具和安全防护装备,开展森林灭火业务和安全培训,组织参与森林火灾应急演练。
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总要求,按标准建设防火物资存储场所,逐步形成能满足森林防火救灾需求的储备库(点)网络。逐步建立集中储备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规划县、乡、村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建立以县级储备为主体、乡镇和村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保障方式,丰富物资储备数量种类。一是县级储备便携式森林消防水泵、水带、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水枪、对讲机、发电机、帐篷、棉大衣、应急灯、砍刀、防护装备等扑火机具物资,保障300人以上使用。二是乡镇级储备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机、水枪、对讲机、应急灯、二号工具、砍刀、防护装备等扑火机具物资,保障50人以上使用[4]。三是村级储备二号工具、砍刀等,保障15人以上使用。各级储备物资都要落实专人管理,建立台帐,定期安排维护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