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明
2021年12月31日11时11分,大连市沙河口区鞍山路104号新长兴市场地下二层西南侧冷库聚氨酯保温材料发生火灾,先后调集40辆消防车、210余名消防救援人员参与处置,整个火灾扑救过程分“初战控火、人员疏散”“重点搜救、堵截灭火”“排烟散热、全面搜救”“清理残火、留守监护”四个阶段,坚持内攻近战、全面搜救的作战原则,成功扑灭火灾。火灾造成地下二层四个冷库过火,过火面积约1009㎡,造成8名群众遇难,期间一名内攻搜救消防员在撤离途中疑因踩空踏入排水沟(排水沟两块盖板缺失)中掉队而不幸牺牲。此次辽宁大连“12.31”新长兴市场火灾与2017年的北京大兴“11.18”聚福缘公寓火灾、2018年的四川达州“6.1”好一新商贸城火灾有一个共同点:火灾发生部位均为冷库,且冷库都是后期在建筑地下楼层改造的。实际上,民用地下建筑附设冷库在现实中到处存在,很多商场、市场的地下层,都建设有大小不等的冷库,用于就近存货。地下建筑火灾与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等火灾同被视为现代火灾扑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1],而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火灾融合了地下建筑火灾和冷库火灾特点,更具独特性,火灾扑救难度更大,研究其火灾扑救对策和救援人员伤亡原因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一是融合了地下建筑火灾和冷库火灾特点,火灾扑救难度大。地下建筑火灾具有排烟散热难、人员疏散难、内攻灭火难等特点,且是世界上最难扑救的火灾之一[2],再加上冷库火灾,难上加难。
二是冷库保温材料易燃可燃,毒气弥漫,视线受阻,人员疏散困难。绝大多数冷库保温材料为聚苯乙烯或聚氨酯泡沫,属于高分子易燃可燃材料(实际就是固体的汽油)[3],燃烧速度快,易产生大量有毒烟气(包括氢氰酸(致死量为1mg/kg)、丙烯腈(毒性测试为1gm/m3/1H)、一氧化碳(成年男性吸入最小致死浓度(LCLo):4000ppm(30分钟))等有害物质)[4],烟气浓、毒性强、扩散快,导致人员疏散困难。
三是固定消防设施配备不足,不能实现初期火灾的早发现、早灭火。冷库内部因低温要求导致几乎未设置任何固定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不易早发现,不能及时灭火,等发现时已扩散蔓延至冷库外部。
四是夹层设计,火点隐蔽,只见烟不见火。许多冷库都采用薄钢板或铁皮内夹聚氨酯泡沫或聚苯乙烯的夹层设计方式[5],发生火灾后,夹层内部燃烧,外部看不到火焰,但现场浓烟密布,准确查找、定位火点及扑灭火灾、消除残火难度大。
五是疏散通道、通风孔洞少,排烟散热、内攻灭火难度大。地下建筑具有出入口少、烟气聚集难散的特点,而冷库因考虑保温效果,门窗开口部位也较少,两者相加导致排烟散热难度大,内部能见度低,进攻口和排烟口易重叠,内攻灭火难度大。
六是制冷剂受热分解后易发生爆炸。氨和氟系制冷剂受热分解容易产生可燃气体[6],发生空间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因此不能将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火灾按照一般地下建筑火灾处置。
七是地下建筑空间大、纵深远、距离长,救援人员内攻灭火救援风险高。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普遍空间大,功能分区复杂,通道曲折、间隔繁多,在浓烟环境中开展内攻灭火风险较高。
八是信号屏蔽,通信联络困难。地下建筑对通信信号屏蔽作用强,无线通信信号较差,内外通信联络困难[7],只有建立中转基站或利用有线通信才能确保现场通信联络畅通。
分析辽宁大连“12.31”新长兴市场火灾、北京大兴“11.18”聚福缘公寓火灾、四川达州“6.1”好一新商贸城火灾这三起典型的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火灾扑救战例,笔者认为应对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火灾应把握如下要点:
2.1.1 途中决策,预先部署
辖区消防站赶赴现场途中应与指挥中心、报警人、单位负责人联系,重点核实是否有冷库,了解地下建筑结构布局、冷库结构布局和工艺设计布局、类型(保鲜库、冷藏库、冷冻库)、制冷剂、制冷方式等信息,预先分工部署,提示安全行动注意事项。接近火场时应加强对风向、风力、出入口处火光、烟雾等情况的观察,及时反馈情况、调整部署。
2.1.2 火情侦查,灾情评估
多种途径开展火情侦察:外部观察出入口烟雾浓度和流速、排烟竖井开启和地下建筑上部及周边建筑情况;询问知情人了解人员被困、出入口布局、燃烧部位、内部结构布局等情况;占据消控室,通过“两屏、三器、两柜”查明固定消防设施启动情况、火势燃烧范围和蔓延方向;派出内攻侦察组,携带可燃气体探测仪、测温仪、热成像仪、侦察机器人等器材装备[8],先在出入口处测量有毒气体成分与浓度、空气含氧量和现场温度,再深入内部查明起火点位置、燃烧物质、烟火蔓延的主要途径和方向,被困人员数量、所在位置以及疏散救人路线,有无易燃易爆物品、毒害品等信息。综合研判:根据观察出入口烟雾流动方向、浓度和风向确定进攻入口和排烟出口;根据被困人员位置、数量和营救路线情况确定内攻搜救组数量和疏散路线;根据火势蔓延情况确定人员器材编成、灭火组数量、进攻的路线和阵地位置;根据着火部位防火分区面积、防火分区数量、地下建筑深度以及与其他建筑连通情况划分战斗区段;根据有无易燃易爆、毒害品情况确定战术措施及防护等级。
2.1.3 明确层级,强化指挥
对面积大、纵深远、距离长的地下建筑火灾扑救,应实行层级指挥,分层分段建立指挥点。火场总指挥部应选在地下建筑出入口或进风口的附近,便于统观全局、便于组织指挥、便于通信联络和相对安全的地方,负责所有救援力量(包括公安、供水、供电等应急联动力量)的指挥部署;前沿指挥所应建在火势发展蔓延楼层或区域、便于统观着火区域全局、相对安全的位置,负责组织指挥前沿灭火救援力量作业;救援区段指挥点应建在前沿一线阵地,负责具体某个救援区段的火灾扑救组织指挥。派人占据消控室和水泵房,及时根据火场总指挥部的战术意图控制固定消防设施运行配合整体救援。
2.1.4 以固为主,设施优先
优先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展开救援。关闭防火门、降下防火卷帘,利用防火分区控制火势发展;利用应急广播系统稳定人员情绪,引导人员疏散;利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控制火势蔓延扩大;关闭空调、通风系统,防止火势扩大;启动机械防排烟系统排烟散热;启动消防泵或利用水泵接合器给室内管网供水,利用室内消火栓出枪控火。
2.2.1 进攻路径要确保安全合理
通常情况下,防火分区建筑面积500㎡以下设1个救援段,500㎡-1000㎡设2个救援段,1000㎡-2000㎡设3个救援段[9]。选择上风向出入口为内攻灭火及人员疏散通道,顺风前进,下风向出入口为排烟口,若所有出入口、进与排风口都向外喷出浓烟,可寻找临近建筑连通口进入,2个出入口要一攻一放,3个出入口要一攻两放[10]。要准确掌握防火分区划分情况,选择最优、最近、最安全的进攻路线,且要确保能顺利撤退到安全地带,避免因路线选择错误导致无法及时到达着火区域,或破坏防火分隔。内攻起点(或导向绳展开起点)不一定设在地面安全出口处,可根据现场火势发展蔓延情况和内攻路径纵深远、距离长的特点,将前沿阵地向前推进,选择安全、合理的地方作为进攻起点(安全导向绳起点)、前沿指挥所、前置器材集结区,预先放置破拆、照明、排烟、气瓶、备用水带等器材,安排对应的紧急救援小组待命。对纵深长、转角多、进攻距离远的地下建筑,应沿途间隔一定距离、转角处布置移动照明灯、荧光棒、警示灯、救生照明线等灯光、声光警示设备或路线导向标志,强化内攻路线的安全性,避免返程时迷路。
2.2.2 内攻行进要强化安全意识
内攻前要了解地下建筑结构布局、冷库具体位置和设计布局或工艺流程,适时切断着火区(特别是冷库)非消防应急电源。内攻人员最好配备火场定位装置、带后场接收器的呼救器,便于后方随时监控内攻进展、准确接收呼救信号。大纵深、远距离内攻作战要坚持多个小组(搜救、灭火、照明、排烟等)协同推进、互相掩护,严禁单个小组在缺乏掩护的情况下孤军深入。行进过程中应低姿前虚后实、探步前行,同进同退、协同配合,提前清除进行路线上的障碍,防止货柜等物品坍塌堵塞撤退路线;进入密闭房间前,先做好出水掩护,判断内部温度,严禁贸然开门,再采用“门控”战术,侧面站位,严防轰燃回燃;要设定内攻行进纵深长度,密切留意撤退路线和安全撤离时间。
2.2.3 选择科学合理的灭火救援方法
要采取以固为主、上风进入、顺风推进、多点进攻、区域窒息的战术措施,可采取内攻灭火、灌注灭火、封口窒息等方法。火灾初期和准备充分的条件下果断内攻;火势全面燃烧阶段时谨慎内攻,应先排烟散热,待火势减弱或内攻条件改善后再展开内攻;用于医药行业储存药品的冷库发生火灾,要慎重内攻、谨慎用水灭火[11],重点保护制冷设备,防止失去低温环境,造成各种药品理化特性变化,出现不可预测风险;在人员全部疏散、内部燃烧猛烈、内攻灭火困难、危险性大的情况下,可采取灌注灭火法和封口窒息法,其中灌注灭火法可灌注高倍数泡沫,也可灌注液氮、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而封口窒息法要注意按时检测、启封条件和启封顺序。
2.2.4 做好内攻近战保障
一是注重排烟散热。要因地制宜,选择自然排烟、机械排烟、移动排烟、雾状水流或高倍数泡沫人工排烟等针对性排烟方法。火灾初期要及时启动固定机械防排烟系统排烟散热,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时(超过280℃)需采取其它排烟方式;可通过开启门窗、竖井和出风口自然排烟,必要时利用挖掘机和风镐在适当位置破拆地面自然排烟;可利用移动排烟机下风出入口排烟、上风出入口送风,也可根据结构布局,建立移动排烟路径,采取单机、串联、并联和V型排烟、大空间排烟和大空间内部排烟等排烟战术移动排烟;还可利用雾状水流或高倍数泡沫驱赶烟雾人工排烟,规划排烟路径时,应尽量避免排烟与进攻路径和方向冲突造成内攻困难。烟雾流经路线应与内攻、疏散路径区分、隔开,且预设水枪,防止高温烟气造成火势蔓延扩大。
二是强化火场照明。重点利用移动照明灯、警示灯等灯光、声光警示设备在进攻、疏散路径的标识照明,指引人员疏散、内攻作战和安全撤离,避免迷失方向。
三是保障通信畅通。可在进攻通道上架设便携式无线通信基站,增强信号强度,延长通信距离;也可利用地下建筑即设的通信设备进行通信,或利用通信救生安全绳、扩音设备进行通信;采用绳索通信联络时,应事先明确联络信号,外部安排专人坚守,且不能随意变更。要强化现场内外、地上地下、前方后方、小组之间、小组内部的沟通联络,若失去联系,应第一时间调派对应紧急救援小组展开救援。要注意内攻小组各号员之间的通信联络,要同进同出,严防掉队遗失。
四是确保供水不间断。启动消火栓泵,占据室内消火栓控火,出枪数量要根据消火栓泵供给流量确定,避免出枪过多造成流量、压力不足;消防泵供给不足时,可利用水泵接合器加压供水,或直接利用消防车铺设水带至前沿阵地出枪灭火。鉴于企事业单位固定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现状,建议在部署力量占据室内消火栓控火的同时,利用消防车出水枪内攻灭火作为补充。
2.3.1 安全管控,避免伤亡
应做好如下现场安全管控措施:一是设立安全员、观察哨。所有救援单位都要设立各自安全员,各负其责。观察哨要多点设置,且重点设立内部观察哨,可由前沿阵地指挥员或班长骨干兼任。二是内攻小组与紧急救援小组相对应。最好一个内攻小组对应一个紧急救援小组,并互为梯次轮换力量。三是制定紧急撤离方案。主要是明确紧急撤离信号、路线和安全集结区,紧急撤离时最好原路返回,且小组成员要同进同退,无遗漏,撤离至安全区要清点人员。四是做足内攻准备。内攻前应熟悉内部结构布局,选择安全、高效的进攻路线,采取有效的排烟散热措施,建立畅通的通信联络通道。五是谨慎实施内攻行动。对高温浓烟积聚、内部情况不明时,应采取灭火机器人开辟通道等方式,枪炮协同推进灭火。六是强化内攻小组间的协同配合。必须编组行动,注重各功能小组间协同配合、掩护照应。七是分区段建立人员接应点或轮换区、器材集结区。这点对于空间大、纵深远、距离长的复杂地下建筑尤为重要。八是注意人员轮换。严禁同一内攻小组多次进入火场,注重人员的轮换休息、体力恢复和营养补充。
2.3.2 遇险自救措施
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火灾扑救主要存在高温烟热、缺氧窒息、失联迷失、蒸汽反扑、倒塌砸伤、后路被断、失足掉落、突发爆炸、轰燃回燃、通信失联等安全风险,易造成内攻人员伤亡。当内攻人员遇险被困、危及生命安全时应立即启动紧急自救措施:
一是发出呼救信号。内攻人员遇险后第一时间利用手持电台呼救、呼救器手动报警、照明灯爆闪、器材敲击发声等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当使用手持电台呼救时,可使用战斗频道或紧急救援频道发出“呼救、呼救、呼救”的现场求救信号,间隔5秒进行重复直至收到回复。手持电台呼救时应注意暂时关闭呼救器警报功能,避免干扰。
二是讲清现场情况。收到回复后,应立即将内攻小组名称、位置、空气呼吸器压力、当前处境等情况一次性报告清楚,并与对应的紧急救援小组保持不间断联络。
三是主动避难待援。在具备行动能力情况下,主动寻找避难层(间)、疏散楼梯间、承重构件下方等避难空间,采取关门、射水、支撑等方式堵截火势、驱散烟气、稳固结构,减少危险因素。
四是延长空呼时间。采取深吸、慢呼的呼吸方式,调节呼吸深度、降低呼吸频率,尽量延长空气呼吸器使用时间;当空气呼吸器气量即将用尽时,可利用阻燃头套“过滤”呼吸,采取低姿体位通过地面、缝隙获取新鲜空气等方法,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五是坚持永不放弃。发挥本能,积极求生,保持冷静,缓解压力,最大限度消除恐惧心理,等待救援。
在附设冷库的地下建筑火灾扑救过程中,为及时应对内攻搜救、灭火消防救援人员可能出现的被困、遇险、失联等危机情况,现场必须设置紧急救援小组,第一时间展开紧急救援。
一是选择具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事灭火救援工作岗位5年(含)以上、具备一定紧急救援技术资质的人员担任,每组4人;二是按照内攻人员的1:1比例配备,可兼做内攻梯次轮换力量;三是紧急救援小组应不间断开展灾情侦查和风险研判,实时掌握灾情发展态势和救援行动部署,随时根据现场实情制定针对性紧急救援方案;四是每一组紧急救援小组要及时掌握本小组对应的内攻小组的任务和内攻行动进程,特别是内部结构和进入路线,随时保持待命状态,可根据现场情况和阵地位置,通过架设拉梯、举高车、清除障碍等方式,预先开辟开展紧急救援时所需的通道;五是每一组紧急救援小组应在对应内攻小组的进攻起点待命,该进攻起点最好选在距离内攻小组最近的安全区域,提高救援速度和效能;六是紧急救援状态下,紧急救援小组、遇险消防救援人员和安全员使用紧急救援频道,其他人员切换至预定的备用通信频道。
3.2.1 接收信号,救援启动
当接到内攻小组呼救信号,或内攻小组失联、多次呼叫联络不通时,立即启动紧急救援程序。全体紧急救助人员转入应急状态,启动紧急救助频道、启用预先开辟的救生通道。
3.2.2 准确定位,快速救援
能够呼叫联络的,快速询问现场情况,准确定位遇险地点,迅速派出该遇险内攻小组对应的紧急救援小组展开救援。对失联内攻小组,则紧急救援小组沿该遇险内攻小组进入路径迅速展开搜索救援。
3.2.3 多组协作,协同救援
遇险现场情况复杂,仅靠对应紧急救援小组成功完成救援任务难度较大,且遇险内攻小组的有效生存时间也要求必须提高救援效率,应及时调派掩护组、排烟照明组、医疗急救组等相关小组及临近内攻小组转入紧急救援,通过多个小组的协同配合,提高救援效率,增加救援成功率。
3.2.4 转运救助,院前急救
搜索到遇险内攻小组后,立即清点人数、核对人员,检查供气保障和受伤情况,就地展开紧急救助,对人数、人员不一致的要及时向现场指挥员汇报,请求继续救援或派遣救援人员。然后采取推、拖、拉、拽、抬、背等转移方式迅速将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再次清点人数、核对人员,严禁出现遗漏的情况,后交由现场医疗救护力量实施院前急救,根据受伤情况,按照“就近、专业、高效”的原则将受伤人员送医救治,途中必须派专人跟车做好随车救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