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纲 张媛 代博洋 高博伟
近几年,在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灾害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山洪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和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凸显,这些灾害的发生不断警示我们,不论从风险意识到应急准备、处置,政府部门、社会民众的差距都依然明显。2021年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山洪地质灾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共导致251人遇难。其中仅发生在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海沟寨的山洪及其导致的崩塌、泥石流灾害,就导致43人遇难[1]。本文主要以郑州“7·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与过程、造成破坏和损失以及应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讨论防灾和应急处置对策建议。
山洪是典型的暴洪灾害,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等特点。山洪的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它和它所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现象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田地、道路和桥梁破坏等,甚至有可能导致水坝、山塘溃决,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也称为山洪地质灾害[2]。2015年6月23日,杭州临安市在一场短时暴雨中忽然遭遇山洪暴发。据官方通报,全市18个镇中有5个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近20000人直接受灾,紧急转移人员4000人,倒塌房屋近百间,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近亿元。2022年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发生山洪灾害,河道内部分游客被卷入山洪,造成7人遇难、8人轻伤。2022年8月17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突发山洪灾害,并诱发泥石流,造成20余人遇难,青山乡、青林乡两个乡镇6个村1517户6245人受灾。以上灾害案例表明,近些年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如何加强应急准备并有效应对,是摆在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处置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7·20”特大暴雨灾害中,郑州西部山区巩义、荥阳、新密、登封4市的山洪沟、中小河流均发生洪水,涨势凶猛,造成房屋建筑破坏及大量人员伤亡。山区4市中有44个乡镇、144个村因灾遇难失踪251人,其中直接因 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冲淹遇难失踪156人,且时间高度集中在20日13时到15时,显示了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典型受灾区域包括荥阳市崔庙镇、巩义市米河镇,其中又以崔庙镇的王宗店村、海沟寨遇难人员最为集中[1]。
王宗店村位于崔庙镇西南部,四面环山。山洪造成王宗店村遇难失踪 24 人,是郑州市山丘区 4 个市遇难失踪人数最多的村庄。而下游海沟寨遇难19人。遇难人员集中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既具有孤立性或分散性,也具有空间群发性或集聚性。从后续的调查分析看,极端暴雨引发山洪和滑坡、公路路基壅水堰塞、边坡坍塌压埋房屋、泥石流冲击等是造成人员伤亡和损失的主要原因[3]。遇难人员的散落分布给后续救援、搜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据当地村民反映,由于河道多年干涸,村民可能没有正视洪水威胁的意识,洪水来临前的转移不充分,也是造成大量遇难的重要原因。
自2021年7月17日起,河南省遭受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因此郑州市政府前期组织开展了预警发布和人员转移等工作。随着降雨的不断加剧,19日晚通知荥阳疏散危险区群众,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从现场调研的情况看,由于长期没遇到山洪灾害,当地村民的风险意识不强,存在未转移的情况。而且当地镇、村主要疏散的是地质灾害较危险区域和地势较低区域的住户,地势较高区域的人并没有转移。20日中午,洪水迫近,村委曾再次组织紧急转移,但由于通讯中断,采取的是挨门挨户通知的方式,一些村民并未及时得到通知。
7月20日下午,荥阳市分管市领导多次与镇领导沟通抢险救灾事宜,并赶往崔庙镇靠前指挥,但途中因暴雨、崩塌受阻,同时调度消防大队到王宗店开展救援。河南省蓝天救援队接到求助电话后,调派平顶山对前往崔庙镇。20日晚,荥阳市分管市领导到大王宗店与镇领导、蓝天救援队汇合,随后安排道路、电力抢修,通过救援绳、皮划艇转移受困群众,至7月22日,共转移受困群众200多人。王宗店村某村民因山洪泥石流的崩塌压毁房屋,造成人员埋压,并于20日晚发出求救信息,后续蓝天救援队21日救出一名女婴,22日找到另一遇难者遗体。
7月22日以后,为了尽快上报伤亡人数,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开展了遇难人员搜寻工作,但由于洪水巨大的瞬时冲移能力,遇难人员散落在下游行洪区域,或埋泥沙下,或在积水区域,甚至冲入下游水库,给搜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此外,当地人员的流动性问题也给统计工作带来不小的障碍。当地政府和搜救力量利用无人机、水上搜救机器人等开展了不间断的作业,至8月初才基本确定遇难人员名单和数量。
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的发生有其极端天气灾害背景下的偶发、突发特点,郑州市部分处置相关部门风险意识不足,具体到山洪地质灾害方面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常年干旱的情况下缺乏对重大暴雨洪涝灾害的警惕性,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象灾害多发性、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工作流于以开会的方式传达部署,反映出了应急准备工作不够细致,不够扎实。思想认识上有天灾不可违的倾向,没有及时开展重大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没有做好应对超常规各种大灾巨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对一线人员、装备情况缺乏考虑,基层应对能力薄弱,县、镇和村级相关责任人对山洪灾害没有足够重视,没有把溪河洪水危险区人员作为转移重点,重要设施、危险易发区没有提前落实有效预防措施。
气象灾害预案、防汛预案中的分级响应依据不同、分标准不同,容易造成响应级别、预警级别不清,以及组织指挥上的混乱。预警信息多头发布、多次高频率发布,而且存在一定程度时滞,不仅民众可能无所适从,政府部门也可能在预防和准备方面认识不同,不能有效的开展准备和避灾避险。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中,暴雨的响应和预警级别以暴雨天气或降雨量为依据,防汛预案中以河道流量、洪水淹没情况、重要河道洪水情况、水利工程险情等作为主要依据,缺乏预见性,不能指导应急准备。在王宗店村的本地预案中,2021 年修订预案时,村委会擅自删除了划定危险区中的受溪河洪水威胁区域,减少应转人员 200多人,仅保留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 12 人,客观上造成了人员转移的滞后[1][4][5]。
由于对特大暴雨造成危害的预见性不足,针对“7·20”特大暴雨灾害,郑州市防汛物资储备、救援力量储备和预置方面存在不足,包括应对具体内涝的挡板、沙袋,甚至更可靠的挡水装置,以及洪水、山洪抢险抢修救援中所需的皮划艇、冲锋舟、个人救生装备等都准备不足。救援力量在重点内涝、山洪发生区域没有预置,面对衍生的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缺少必要的救灾机械支持。灾害多点发生,救援信息激增后,没有考虑储备一定力量用于后续突发急难险重任务的救援,客观上造成了救援的迟缓。
此次灾害救援过程凸显了在救援力量的协调方面,市、县、乡镇,直至村级的各级力量之间没有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仍存在条块切割、各管一摊,尤其是现场协调方面。消防救援力量、志愿者队伍、地方应急处置队伍等都是独立的协调机制,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平台,作为地方领导和应急管理部门,也很难把各类救援力量有效的统筹起来开展救援工作,客观上造成王宗店镇地质灾害埋压人员的救援最终是由社会力量来完成的。此外,还要考虑大量社会力量、志愿者到达灾区后,如果没有有效协调,还会发生救援扎堆、物资分发混乱等问题。
此次暴雨灾害的伤亡情况说明,公众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的意识显然需要提升。面对极端突发灾害的侵袭,人们沉溺于既往的经验与习惯中判断风险,而丧失了应有的警惕之心[6]。尽管郑州气象局在20日下午16时前已轮番发布红色预警,并在短视频中科普何为“特大暴雨”,但公众依然察而不觉。而在王宗店村,包括其他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区域,由于长期无水、河道干涸,村民基本没有防备山洪的意识,有遇难人员就是在降雨后,驾车通过上游道路前往其他区域的过程中遇难。
虽然此次特大暴雨灾害历史罕见,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瞬时巨大破坏力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如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提升应对极端灾害的意识,加强应急机制和队伍建设,提升民众防灾意识,也是亟待开展的工作。
要把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国家、省级层面的重点放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包括极端灾害性天气灾害,预案、队伍、装备物资保障等方面都要考虑响应的建设。这是新时代我们国家基本具备应对常规灾害能力的前提下,防灾和应急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一个新阶段、新起点。这里所说的非常规灾害或突发事件,并不代表实际意义上的偶发、不常发的灾害事件,这只是概率上的表述,实际有可能每年发生,或一年多次,包括:强降雨导致的暴雨洪涝灾害、局地龙卷风、突发山洪地质灾害等。
我国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评估、监测和防范处置,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因灾遇难人数逐步下降。但近两年的灾害发生情况表明,在极端天气灾害的大背景下,对于重点地区要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明确重点危险区的分布,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准备。特别是对常年干旱少雨,洪灾弱发的区域,要加强预案编制,人员培训,救灾物资前置,做好抢险救灾队伍的事前部署,定期组织开展演练,确保灾害发生后或预警信息发布后,快速组织人员转移,并有效开展人员受困营救、基础设施抢修等。
虽然山洪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强,但主要因强降雨诱发,因此前期可开展有效预警并组织人员转移,减少人员伤亡。要在重点地区建立统一的、多级联动的预警发布机制,包括建立河道上下游联测联防、信息共享和预警响应联动工作机制,遭遇强降雨时加强重点位置的应急值守,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开展破堤、破路、拆堵等,消除风险隐患,及时转移危险区人员。在现场处置方面,可以建立由一定部门、行业范围的基层响应人员按谁先到、谁指挥的原则,形成现场协同机制。同时建立不同层级的去中心化联动机制,避免灾害集中爆发,协调中心线路受阻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有效救援。
与西方国家依靠基层自治,并自主应对灾害事故为主的模式不同,我国实际上是政府包揽的模式。这一方面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客观上形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性。应对一般性灾害,基本上还能应付,一旦发生“7·20”这样的特大暴雨灾害,政府的能力显然无法应对突然暴发的大量险情和救援需求。因此,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政府疲于应对,又容易被群众诟病的局面,必须提升民众灾害自救互救的能力,提升自觉防灾避险的意识。当突发灾情超出政府应对能力的时候,要有耐心等待救援并先行开展自救互救。防灾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对民众自救互救意识的培养,使民众能够经受一定等待时间,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灾情都能立即得到救援。
本文主要基于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及相关最新初步研究成果,结合现场调查了解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当前山洪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政府和民众应对中的主要问题,并讨论了初步的防灾和应急处置对策建议。相关结论还比较初步,主要是就具体问题的探讨,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总的来看,当前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民众,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风险意识都有待加强。希望本文能推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社会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意识的提升,积极开展相关灾害防范准备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