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满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
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长期实践中,我国投入了大量资源。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土壤修复技术,如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法等化学修复技术、隔离法等物理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修复技术的使用场景、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也有区别。因此,为了有效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全面开展修复技术要点分析、探究修复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为:①工业三废的排放。主要是早期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在以前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重金属固废、废气和废水,这些污染物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与危害,尤其是锂电池、矿物提炼、镀铬、塑料等产品;②燃煤释放、垃圾堆放。煤炭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为多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在其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有害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垃圾量越来越多,若垃圾堆放区域不合理且堆放时间过长,其中的重金属也会进入土壤,特别是城市垃圾中重金属的含量相对较高,在雨水冲刷下,有毒元素会随之渗入土壤,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目前,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现状看,被铅、汞等重金属工业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的五分之一,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也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但通过采用多种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治理,能有效改善此类污染的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和高发生频率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此类技术的落实还能够给农产品的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耕地资源,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1]。
由于土壤重金属来源的差异性,以及发挥主要污染作用的物质种类较多,所以在长期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修复技术体系,主要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生态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土壤修复过程中,为了全面了解此类技术,把握其要点,应对各种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该技术主要包括客土法和换土法、分离修复法、隔离法等,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且具有可持续、高产出等优势。
2.1.1 客土法和换土法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采用深耕翻土的方式,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和恢复,主要应用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而客土法和换土法则应用于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情况。重金属污染治理相关技术发展至今,客土法和换土法具有明显优势,即工艺方法成熟和土壤修复全面,但投资大,工程量也较大,且容易对土壤肥力造成一定影响。
2.1.2 分离修复法
目前,土壤重金属分离恢复技术丰富,主要包括水力学分离、颗粒筛分处理、脱水分离处理等,此类技术主要是将重金属从沉积物、废渣和土壤中有效分离出来。这类技术虽然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但主要用于处理范围较小、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为严重的土壤,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土壤的常规功能。
2.1.3 热力修复法
该土壤处理技术主要利用辐射和热传导原理,目前应用多的是高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低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原位电磁波加热技术等,此类技术用于修复“汞”污染的土壤。
2.1.4 隔离法
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分割、隔离是隔离法的核心原理,但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具有防渗性能的隔离材料。一般情况下,隔离法的应用范围比较严格,多应用于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或是土壤治理难度较大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此类污染容易与地下水流动产生联合作用,扩大重金属污染面积。因此,需要通过使用防渗隔离材料分割污染区域,便于将重金属污染控制在预期范围内,从而避免土壤污染引发地下水污染。
从整体看,物理分离修复技术的机械设备较为简单,但土壤恢复的可行性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此类技术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时,要尽量应用于污染浓度较高的区域,且最好存在于不同物理特点的介质中,以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治理,但要注意控制粉尘。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化学技术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土壤污染的程度,同时还能保证土壤的整体质量。
2.2.1 化学固化法
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重金属具有可移动特点,这主要是由于此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决定的,而土壤的理化性质对重金属存在形态具有直接影响,比如有机质含量、Eh值、酸碱值等。化学固化法就是利用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调节相关参数信息,最大程度地控制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具体工艺流程是,使用固化剂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再采用吸附技术或沉淀方法降低或控制重金属的可移动性。该方法的优势为通过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一方面能有效保证土壤肥力,为植被重建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深层土和地下水的影响[2]。
2.2.2 动电修复法
该方法是选用低直流电并将其电极插入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并依托电场的运作原理,吸引重金属离子富集至电极,实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集中化处理,有效恢复土壤结构。其工艺特点是,由于电场的运作,使重金属在电渗透和电迁移的作用下迁移富集至电极。但应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工作人员要科学控制污染物的流动方向,避免出现二次污染。
2.2.3 土壤淋洗法
该技术方法主要是利用在逆转重金属过程中,使土壤中发生离子吸附和重金属沉淀这两种反应,之后再将土壤与提取液进行充分结合,并依托于重金属的转移实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治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针对修复区域进行土壤开挖工作,然后进行去渣、分散等处理,之后再使用提取液,实现重金属的转移,最后应用水淋将土壤中残留的提取剂去除。相比于其他方法,土壤淋洗法的恢复效果较为理想,且经过处理的土壤在达到常规水平之后可以被再次利用。但土壤淋洗方法的应用关键是提取液,需要在不破坏土壤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来提取重金属。
综上所述,化学修复法是将一些具备化学性质的药剂喷洒在土壤上,实现对土壤的治理和改良。同时,化学药剂会全面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实现对土壤的氧化还原处理。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自身的修复作用、消减能力逐渐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实现土壤治理的目标,同时还能保证土壤的整体质量。
2.3.1 以动物为主的土壤修复技术
该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种群,比如老鼠、蚯蚓等,依托其生命活动来富集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逐渐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以此提升土壤的修复质量。在实施动物修复技术时,相关技术人员会将蚯蚓、老鼠等直接放置在目标区域内,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动物的数量进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最好将该技术应用于低浓度重金属的污染土壤修复,从而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但避免修复时间过长。
2.3.2 以植物为主的土壤修复技术
该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应用植物修复,会涉及植物的萃取、过滤、挥发和固定,并依托植物在生长期间实现对土地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治理土壤污染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该修复技术多被应用于矿山二次开垦、重金属污染场地、植被景观修复等场景,其中,龙葵是常见的修复植物。
2.3.3 以微生物为主的土壤修复技术
该修复技术主要利用生物吸附、富集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作用等使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恢复,相比于动植物,微生物具有更强的重金属抵抗能力,且无需投入较大的修复成本。但为了提升土壤恢复的实效性,缩短时间成本,可将该修复技术与动植物修复技术结合使用,并依托于协同作用实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效治理[3]。
在使用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时,主要采用种植调节和耕作管理两种方法,因此,相关人员要根据土壤的具体污染情况,来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和移动性。比如,可从源头管控重金属污染,即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积极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理化学环境、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后,再确定生态修复的目标,这样才能制定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与技术组合。
在实际修复过程中,为了实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效治理和修复,相关的单位和技术人员还要加强对土壤周边环境的监督和治理,并将有效预防和治理协同的工作全面落实,从而逐渐减少区域内的重金属污染源。尤其是地方环保部门,要根据全面、准确地调研结果加强土壤污染修复的监督力度,并且采用目标明确的污染处理控制措施。同时,还需实时掌握土壤恢复过程中各项数据的变化,且不断调整防治措施,以此保证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还要积极促进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发展,并形成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为农业健康、绿色、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的污染隐患。与此同时,落实部门协作机制,尤其是农业部门和环境监管部门,要面向区域内的农民开展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危害的宣传教育,可成立专门的土壤修复研究小组,大力推广植物修复技术等,从而不断提高区域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的水平,以此实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控制[4]。
在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相关修复工作时,要借助当前的科技水平,即应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自动化技术等,加强土壤的监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托数据共享、健全环境保护机制等工作的全面落实,实现对土壤环境的有效保护。具体而言,由于修复污染土壤涉及的参数较多,比如理化性质、有机质、水分、肥力等,所以,要根据实际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治理,同时,还要保证土壤具有良好的肥力。因此,在开展实际修复作业时,相关的单位和技术人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大力度监测土壤,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科学协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同时,还要对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和治理,实时提供相关监测数据交换。其中,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实时、动态化掌握土壤的修复进度与状态,并通过信息平台的支撑强化部门间合作,减少污染隐患,进而从多个方面保证土壤修复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作为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的单位和技术人员要从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农业等方面深入研究土壤修复技术,并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理技术,在改善土壤污染问题的同时保证土壤环境质量。此外,还要积极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加强部门协作和环境监督,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从而持续推进土壤环境绿色、健康、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