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璐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艺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从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和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已普遍纳入课程体系,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在二级学院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功能完备、机制健全、运维有序、富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很好地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使之较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还不多。
近年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站建设,建立更直接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具体实践中的探索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二级心理工作站建设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建设内容,力求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贴近教育实际,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确保校园的和谐稳定。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明确指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2],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在高中忙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心理健康的知识了解不多,存在很多片面的想法,例如,很多同学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心理问题,根本不重视心理问题,认为心理方面出现问题,不是问题;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有病,去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是很丢脸的事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帮扶;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担心隐私问题,很不愿意迈进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大门。二级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站主要由学院心理辅导老师和辅导员组成,他们平时就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时形式更加灵活、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是知识传授,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二是应急处置,第一时间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苗头的学生,及时地给予一定的帮扶治疗;三是长期预防,开展面向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干预;四是弘扬先进,宣传先进文化,叫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体学生积极健康心态形成;五是实践研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探索,研究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路径方法。从以上这五个内容可以看出,服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中心工作,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现实工作中,将主体与主导最能结合到一起的平台就是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服务站,它相对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更能直接接触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无论在应急处置还是日常教育管理服务都具备现实优势。
教育部规定高校要建立学校、学院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很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只挂牌子,不见内容,在日常的工作中更像是“二传手”“转运站”,上面有什么要求,就往下面送,下面有什么问题,就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交什么,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缺乏主动思考工作的热情,工作模式极为单一,没有很好地承担起面向学院学生,主动教育,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职责。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需要达标验收,各项制度建设较为全面,日常工作也是有序开展。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服务站在以做好“二传手”的单一工作模式下,认为具体工作学校层面会有明确指示,下面工作由班干部、寝室长、心理委员去落实,缺乏制度体系建设的实践需要和主观思考。
高职院校中具有心理专业或者是有实际社会工作经验的师资不是很多,在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的应急作用,给予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和场地投入不足,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极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学生中的渗透性不强,“三位一端”等网络新兴媒体运用不充分。
落实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最直接的单位就是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例外。二级学院要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主动教育,夯实宿舍、班级、学院三级预警机制,抓实心理普查、教学实践、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将“促进发展”贯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有计划的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做到有效防控心理危机、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培养良好职业心理能力,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其自身而言更为健康、更加积极的发展和提高。
学院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要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协同有关人员,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指导下,研究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学院要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体辅导员参与,学团干部、班委成员、寝室负责人等积极协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全面覆盖、及时有效的工作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建设,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和心理健康类书籍等心理健康教育产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3]。学院书记、院长要将本学院心理健康普查数据和动态数据作为学院治理和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数据参考,经常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不同专题,有计划有重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实现教育培训全覆盖。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组成,重点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好读书学习、交友择业、健康生活、成长成才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要主动对接学校心理健康的理论教学工作,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将教学工作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延伸,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用好新媒体技术,搭建移动服务平台,做实“键对键”的网络咨询服务工作,创新“指尖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收集信息,及时掌握学院学生心理动态,常态化开展好心理咨询服务。建设服务教学模块,实现课前信息推送、作业解疑答惑、师生时时互动的功能;建设心理健康咨询模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或者是架构第三方信息互动平台设置咨询栏目,实现老师与学生跨空间交流,增设咨询的匿名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最大程度上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避免面对面的担忧;设置话题讨论模块,设置情感、学业、就业、人生感悟等交流话题,也可以通过广泛征集的方式,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定期设置一定的话题,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的参与可以了解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群体性的心理倾向;设置线上咨询预约模块,在微信公众平台公布所有专业咨询老师的基本信息,学生进入预约程序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填写相关预约信息,做到既可以预约网上帮扶也可以线下面对面解疑答惑,学生的预约信息通过邮件、短信息等方式,及时准确地传达到老师手中,便于老师合理安排;经常推送心理健康网文,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对网文的后台留言信息,及时梳理分析问题,做好答疑工作。
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作用,通过板报、宣传栏、讲座、论坛、报告会等方式,做好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工作;建立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综合档案,完善采集个人基本信息、学业成长动态信息、心理测评数据信息、心理咨询辅导信息、心理预警治疗信息、跟踪反馈信息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重点从家庭背景、学习动态、日常消费、交友状况、就业需求等方面建立数据库,强化心理健康服务功能;严格落实工作站的值班、咨询、预约、反馈、保密等制度,落实好督导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研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通过家校合作、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建设对更好地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将心理健康育人落地落实至关重要。学校要提升服务学生的意识,明晰工作站建设的方向和原则,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给予必要的工作保障,不断提升工作站师资的业务能力,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做实日常管理服务工作,让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运维有序、富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