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3-01-06 07:22黄桃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层面供给要素

黄桃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作为人力资源的提供方,职业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环,也在供给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内。从供给经济学视角审视,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图景。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全要素生产率不高,“供需错配”问题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的一系列调节需求的经济刺激措施效率不佳,表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管理手段,边际效应递减刚性存在,亟需回到增长本源创新,通过调节供给提供新的增长动力。

供给侧的问题是供给不足与过剩同时存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老供给不能创造新需求而成为过剩供给。由于供给固有生命周期的存在,造成产业资本沉淀其中,消耗了创新动力。二是行政管制、垄断、高成本、高税负等因素使得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降低了企业投资与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存在大量阻碍生产要素转化为有效供给的制度性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刺激供给更新,通过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以扩大市场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均衡,达到更好地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的目标。

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职业教育的供给过剩表现为低质量的职业教育大量存在。其后果是学生知识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专业工作的需要,毕业找不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低。职业教育的供给不足表现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足、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职业教育专业不足。其后果是企业招不到真正适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市场上的“招工难”和“就业难”矛盾,实质就是职业教育供需错配的后果。当前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为低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生存保障。职业教育领域尚未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没有优胜劣汰,无论质量高低,政府都给予了基本生存的保障。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追求,也给职业教育带来广阔的招生空间。大量低质量的职业教育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向高质量转化。低质量低效率和低收益,阻碍了优质资源进入职业教育,形成了职业教育的供给约束。职业教育的投资制度、收费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职业教育的供给抑制。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职业教育的供求均衡。供求均衡的职业教育表现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数量质量上均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相适应,学生知识素质技能与岗位要求相适应,教学的方法手段能够让学生获取与岗位相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二、基于供给理论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系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五大动力源,即人口和劳动力、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资本、技术和创新、制度。五大动力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但它们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不一样。人口和劳动力、土地及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源、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边际递减效应明显。技术和创新带来的是要素升级和要素组合的优化(即经济结构优化),它不受边际递减的影响,对经济增长带来倍数效应。制度规范着基本社会秩序,为生产要素、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的因素。制度变革是经济发展的根源性动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途径。

根据动力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同,供给侧可分为三个层面:生产层面、要素层面、制度层面。供给的生产层面是指产品生产的组织及相应技术的供给。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形成对社会产品的供给,是普通消费者能直观感受到的供给。生产层面改革体现为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的创新,结果是出现新产品、新产业。供给的要素层面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要素供给决定了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产品的供给量。供给要素层面改革表现为要素质量的升级换代,通过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高质量的产出。供给的制度层面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规范、管制和保障的制度。供给制度层面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化解对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的制约,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同样包括三个层面。职业教育生产层面是指一定教育理念、技术水平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结果是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任务,在既定标准下让学生毕业。职业教育的要素层面是指职业教育的生产要素,包括以师资为代表的劳动力、以校园为代表的土地、以教学设备设施为代表的资本。职业教育的制度层面则是保障职业教育履行职能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政策制度。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三个层面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目标,达到职业教育的供求均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的生产层面改革

职业教育的生产层面改革是指职业教育在既定环境下的育人模式改革,包括教育理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在通常说的“三教”改革中,教法改革就属于生产层面改革的范畴。

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也是职业教育生产层面改革的历程。以高职教育为例,人才培养目标从“实用型”到“技术技能型”的曲折探索,教学理念上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教学内容上“本科压缩”到“岗课对接”,教学方法上从“讲练结合”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到“大智移云”,教学质量评价从“卷面考试”到“多元评价”。这些变化无不是职业教育生产层面改革的结果。但这些改革并没有改变职业教育的地位,没有能将职业教育的供给提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水平。

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1)先进做法仅在部分院校实施,并没有在职业院校普遍实现,不足以形成改变国家职业教育面貌的力量。(2)生产层面改革受到生产要素的制约。(3)因为生产层面的改革仅是微观层面的改革,改变不了职业教育的宏观格局。

针对第一个原因,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加强对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和实验。针对第二、第三个原因,则需要进行要素层面改革和制度层面改革。

四、职业教育的要素层面改革

生产层面各项改革的任务最终都落到教育教学一线教师身上。改革还需要教材、教学场地、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平台工具的支撑。教师是否有改革的意愿和能力,教材、设施、场地、工具是否能够支撑改革,这就是职业教育要素层面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要素层面改革本质是要素的更新换代,既可以是原有要素的自我更新,也可以是新要素的替代更新。与生产层面如火如荼的改革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要素层面的改革相对滞后。首先是教师的改革,这是三教改革的首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教育,力促教师队伍的自我更新,也在不断引进教师进行替代式更新。但职业教育教师整体水平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当前最需要的是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充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或者将现有职业教育教师安排到行业企业连续系统地实践1年以上。目的是让职业教育的教师对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和能力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明确与产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的真正意义和要点。

其次是教材的改革。当前强调较多的是教材形式改革,如立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际上教材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并为新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呈现形式。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改革应该是强基础、融思政、补新知。新时代的强基础是指面向职业岗位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在早期“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理念下,很多基础理论被弱化了。因理论弱化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不良后果已经非常明显。职业教育加强学生基本理论教学已经迫在眉睫,亟需通过具象化等措施以改革专业基础内容的呈现形式。新时代强基础与过去不同的是,基础理论是面向职业岗位的,而不是仅指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融思政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建立规范的思政与专业融合的路径和方式,并通过教材规范地体现出来,避免对思政内容随意性的解读。补新知要求将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要求及时补充进教材。需要说明的是教材的形式应与内容相适应。专业基础仍然应该采用订本式教材,补新知的内容则应该采用活页式教材。不能因为提出活页式教材的概念,就一拥而上将教材都做成活页式的。

再次是教学设施、平台的建设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供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便于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理解知识技能的要领,体会职业素养的要求。教学设施和平台建设与改革需要三种模式相互补充。一是建设校内的基础实训室,或者叫基本功训练室,主要服务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开展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专业基础技术技能。二是虚拟仿真实训室,充分利用人工智能、VR技术等技术手段建设仿真实训室,让工作场景、岗位要求可视可触,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技术技能规范。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包括“校中厂”、“厂中校”等,让学生不仅可训练技术技能细节,还能从较宏观的层面理解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要求,在真实的生产中培养工匠精神和人际合作。

职业教育的要素层面改革的动力和保障在哪里?优质的生产要素如何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如何确保职业教育的生产要素具有先进性?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制度变革来实现。

五、职业教育的制度层面改革

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源,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职业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过程中,如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一种教育类型、取消高考录取批次等。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还要更大的改革力度。

首先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与生产制度。供给是宏观概念,是一定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提供总量。生产是微观概念,是创造财富的具体过程。财富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职业教育服务这些精神财富。生产是供给的基础。供给是生产的延伸,在社会再生产中不属于生产环节,而属于分配和交换环节。职业教育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供给,但不意味必须由政府组织生产。职业教育供给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政府的供给职责,同时放开职业教育的生产。除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外,还应该培育新主体,让更多办学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服务的生产,而政府专职负责职业教育的监管。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本质与国有企业一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承担了职业教育供给主体的职能,发挥了先行者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应该实施国有企业式的改革,使职业院校和国有企业一样依法自主地提供职业教育服务,自主运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其次是职业教育的投资与成本分担制度。优质的生产要素如何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如何确保职业教育的生产要素具有先进性?职业教育的要素层面改革的动力和保障在哪里?问题的答案都在职业教育的投资机制。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所有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都是追求要素回报的。除少部分精神回报外,绝大多数要素回报是可用价值衡量。生产要素总是流向要素回报具有相对优势领域。对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资本投入不足以支付相对优势的要素回报,因此优质的生产要素无法流入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和资本投入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当前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主要解决的是政府和学生个人之间的分担问题,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同级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的分担机制尚未建立。由于没有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无力承担高昂的职业教育投入,形成“低投入——低能力——低教育水平”的恶性循环。通过中央、省级、市级政府合理分担职业教育成本,提高市级政府的职业教育投入能力,形成“足额投入——要素升级——教育水平质量升级”的良性循环,是成本分担机制改革的目标。

再次是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度。当供给与生产分离后,职业院校面临提供怎样的职业教育的问题,政府面临着怎样监管职业教育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建立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度。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标准制度是基于条件和过程的标准,如专业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标准条件、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不能保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因为职业人才本身是多样性的,既有层次的多样性,也有专业的多样性,还有人才个性特征的多样性。人才的培养与普通产品的生产不同,过程标准只能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只有采用结果性评价标准,才能真正评价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这种结果性评价就为职业能力与素质评价。建立不同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标准,在层级可分为五级。通过初级可授予中职毕业证书,即初级对应中职。相应地中级对应高职,副高级对应本科、正高级对应专业硕士、专家级对应专业博士。学生不管在哪里学习,都以国家统一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作为毕业标准。同时,以各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评价通过率作为对职业院校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其中生产层面改革是基础,关键则是要素层面改革,核心是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

猜你喜欢
层面供给要素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