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峥
(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 300222)
自2018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育工作会召开以来,各个高校都全面、深入得加强思政课教育的育人效应,力求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其他各门功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因此,如何能够将专业理论课程同思政教育内容形成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学科理论对于思政教育的融会贯通,让高校教育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分活跃起来,成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发展与实践的全新产物,也是课程改革融合思政教育新理念、追求思政教育融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而形成的新课程内容。它要求高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中,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予以融合于其中,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价值观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引领效应,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将专业教育知识内容同高校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有机统筹结合,能够更加自觉地自觉地将知识与技能作为自我未来人生规划发展的精神给养,为成长成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形成必要的精神理念支撑。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目的在于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确保国家就业市场的稳定性、以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向前。因此,在课程思政普遍发展化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也应当积极同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容形成更多结合,为广大高校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的同时也为其传授更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理念。
首先,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来讲,未能有效地贯彻和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思想理念。课程思政的改革,注重要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课程教授的过程之中,做到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教育能够同学科理论形成融会贯通,并在春风化雨的节奏中能够为高校大学生从思想情感上予以慢慢接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和教育效果。但从实际的课程改革情况来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科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际意义理解不深、重视不足,只是单一认为理论课程的知识技能无法和育人功能的思政职责联系在一起;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能够将学科理论的知识点同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内容结合起来,仅仅凭借主观的对于思政知识点的浅显理解而将二者“生拉硬拽”的简单累加在一起,产生极为严重的“两张皮”效应。诸多现实性表现的实际状况,让就业指导课程本身所遵循的多元化原则和模式,更加无法同课程思政的教育效应、引领作用的要求相结合,使得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内容,更加无法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精髓要点。其次,高校教学育人的资源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高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较为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资源,就业指导课程也不例外。而这也正是课程思政改革同就业指导课进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机遇。深入探究与积极挖掘丰富的育人资源,能够将原有课程理论内容同育人资源形成结合,为学生在做好就业指导的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富有关爱、关心的价值观认知,是课程结合所要实现最为直观的目标。现如今,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结合意义,没有从学校的政策支持、教学帮扶的倾斜措施来鼓励和组织广大任课教师来探索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得育人资源的开发、设计与融合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无法形成有机融合。再次,高校课程思政标准尚未形成有机统一。虽然各个高校积极响应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改革,但从实践和推广的过程来看,高校之间的做法不同、要求的标准也不尽统一。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大部分高校对其改革的思路仍旧停留于探索性阶段而并未有实际的改革措施和行动。因此,各高校之间关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思政并无可以相互借鉴的改革经验,使得各高校难以确定更加统一性的标准
其一,作为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专职化教师数量不足。在绝大部分高校当中,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性质被定义为大学生公共课程,其教学管理的单位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专业化就业指导课教师存在较大的数量缺口,能够予以填补的授课教师,主要来源于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或兼职辅导员。这些教师日常还肩负有其他理性或专任性工作。这一客观现实,使得授课教师无法以更加饱满充分的精神进行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改革。其二,作为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对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改革,通常更加注重对于教学与实践模式的变革,尤其注重如何传授知识技能、如何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秩序、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对于学科理论所具有的育人效应往往关注度不高。这使得对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挖掘无法形成充分且深入的成效。此外,受到认知不足的影响,教师对于就业指导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改革的重视程度也极为不足,并且自身不愿意投身到课程该的发展进程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
首先,要在思想上形成高度统一化认识。高校就业指导课同课程思政的融合,应当注重教学改革的顶层化设计,从校领导、院领导再到课程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都要具有高度统一化思想,要从意识上深恶可认知课程思政同就业指导课的积极融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需要在原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价值所包含的德育教育因素,使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能够形成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同就业指导工作精准化对接,真正落实显性教育同隐性教育的充分结合。其次,要在教学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深挖育人资源。从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形成较为体系化发展、具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案例、方法的学校仍旧属于凤毛菱角。但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入,往往更加注重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案例为实践化教学基础的载体,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职业道德的标准与内容,来成为课程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课当中形成较为体系化的育人元素,并且能够从多种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去阐释课程思政内容所形成的感染效应与说服力。例如工匠精神、劳动模范精神等典型化事例,都成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授的实际内容。使得就业指导课同课程思政的结合形式,更能够为高校大学生予以广泛接受,形成智育与德育的共振共存,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成效。再次,高校应当制定就业指导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示范性标准。不同高校应当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示范性标准。通过制度的形式明确课程设计标准、制定课程教育目标、落实课程教育内容、整编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以及定型课程评价的具体规范。为就业指导课授课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好的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形成有效指导和重要依据。
其一,要将师资的绝对化数量予以提升。就业指导课同课程思政的结合,需要大量的专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能够具有综合性课程知识内容和技能的教授。为此,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专职教师数量的问题。各个高校应当通过内部培训与外部招聘的方式,形成师资数量增加的直观形式,从而满足于就业指导课教学与实践工作的开展,并能够利用教学管理过程以及课后多种辅导形式,来满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同课程思政结合所形成的改革要求,为课程思政形成更好的结合效应、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打下坚实基础。其二,要将师资培养的质量化不断加强。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当中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专业技能性培训,利用考取相关资格证书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授课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言谈举止的标准,杜绝说话内容与表达方式的随意性,使学生能够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和思想形成较为深刻的领会。此外,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还要强调授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认同感。在教师之间开展课程交流沙龙等方式,更好的帮助每一名教师能够不断加强自我在课程思政教学技能方面的提高,并以相应灵活性的考核方式来评定两门课程协同育人所具有的实际效果。
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目的在于更好的帮助广大高校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渴求、工作岗位对于人才所形成的综合性需要。使高校大学生进入自我未来职业生涯前,能够利用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提升自我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逐步彰显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协同育人所具有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