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反思与创新

2023-01-06 06:33
关键词:人文中学生中学

张 璨

(淮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早在人类文明的蒙昧时期艺术就先于语言文字产生了,这种持续至今的特殊生活实践行为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歌唱、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感官享受[1]。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与人类文明同步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成了人类交往的独特媒介,人们借助艺术创作释放情感、磨炼意志、张扬个性、宣扬人性的力量。当今时代,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渐趋淡化,即便在中学课堂中,音乐的运用也逐渐减少,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就业教育转移,机械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尤其“中国梦”的提出,更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客观的诠释,中学的艺术教育得到了重视[2]。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存在,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显著特征,能够为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作为一种特殊的听觉意象,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社会现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中学音乐教学为背景,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从多个视角给出了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使中学的音乐教学能够顺应基础教育的潮流,提升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质量,实现中学教育和中学生自身的全面进步以及全社会的整体进步。

1 音乐在中学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音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中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离开中学校园、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之前的文化熏染同样会在工作中得到再现。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能够以此为载体构建“充满歌声”、充满生命力的中学校园。基于校园文化的音乐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形成与当下流行音乐的呼应和独特品性,这也符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不但能够活跃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向其传递更为健康向上的艺术感悟,丰富当前中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1.2 音乐是中学生精神生态的依托

对中学生来说,其精神生态处于一个隐秘而复杂的境地之中。中学生总在试图寻找情感宣泄的出口,以便丰富和净化自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园,使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为自身的成长掌舵。校园中,不同时期流行的歌曲往往可以折射出中学生思想情感的现实走向[3]。通过音乐教育课,充分尊重中学生的情感诉求和精神诉求并加以引导,使其能够自情感的焦虑之中解脱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寻找依托。

1.3 音乐是中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中学的人文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理应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是极为特殊的一类社会群体,他们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对社会充满了渴望也充满了恐惧,对个人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又满含着担忧,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能够接受也希望逃离……这些矛盾在短时间难以消解的情况下,中学生就极易寻找心灵的寄托,而这一寄托的形态(或者情感的载体)对于中学生身心的影响将是十分关键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群体容易将其诉诸音乐,以此来对抗威力强大的工具理性[4-6]。尤其在技能崇拜和技能压力的作用下,上一节音乐课,听一场音乐会,放松身心,重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在人文教育领域中增加对音乐的教育比例,使中学生的精神和情感能够找到切实的出口。

1.4 音乐是中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载体

在目前情况下,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影响,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了多层面、多系统的复杂结构状态。在这一结构中,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然后在努力外撑之后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其他的力量挤压。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这一群体的趣味逐渐消散和稀释。而当这一状况得不到改善时,就需要寻找外界的现实途径,而音乐教育就是十分有效的办法。这是因为,对音乐的欣赏能够提升人的品位和精神境界。同时,音乐的熏染还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境界,更能够从音乐和人心的关系的视角对中学生的审美动态和内心走向进行深刻的把握。当然,这样做的结果还能够将中学的人文教育从边缘化状态中“解救”出来。

2 人文关怀视域下中学音乐教学的特性与原则解析

2.1 情感性

不可否认,人类对于音乐的亲疏、取舍,往往是自由的。也即在对待音乐的问题上,人类的天然属性起最为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对中学生群体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提升其对于音乐的兴趣感受,只有培养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的传播才是有效的。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性是极为特殊也极为重要的一种属性,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时,要“寓情于形、寓理于情”,让学生在喜怒哀乐之中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意境与情感。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气质,培养其个性,平抚其心境,点燃其希望……也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对身处的环境和社会形成更为直观和正确的理解。

2.2 体验性

对当代中学生群体来说,其心理特征具有与社会形态相吻合的成分。对这一群体进行音乐教育,就需要从情感的视角,对其内心的诉求进行仔细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其内心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并能够从中获得感性的认识,削弱因工具理性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恐惧[7]。此外,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音乐教学,感性积累、理性认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与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积极地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将声、光、图、色融入其中,便能够明显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2.3 参与性

对中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音乐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声乐的传授,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将音乐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尤其要注重的是后者)。音乐教师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向学生呈现自身精湛的技艺以及对于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并借助演绎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化学生,使其在陶醉于音乐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参与其中,体验一种愉悦的情感。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音乐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艰巨过程。因此,对音乐的教育教学、欣赏、创作等,都需要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3 中学音乐教学的反思——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向思考

音乐之美好,音乐之高妙,是中学人文教育中对其加以选择和重视的重要因素。且不说音乐教育是高尚的,单纯地从音乐给人能够带来的安宁和美感来说,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中学的音乐教学中,对音乐与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差和事实上的疏漏。这种状况不但伤害了音乐与音乐教育本身,还对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1 注重实践不等于偏离理论

对音乐教育来说,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其情感内涵是最为直接的目的。而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功效,经过熏染的社会个体能够在心智、思想和行为方面更加规范、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院校的音乐教育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地将教育教学工作推向实践领域,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体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8]。这种做法在其他类别的课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照搬已有实践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了保证教育系统性,教学的内容应该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可是,现实情况是,一些院校的音乐教学过分注重实践,对于理论教学出现了偏离,这种“纯技术性”的实践模式对教育实践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2 传统教材不等于经典教材

音乐教育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过程,近年来,音乐教育教学(声乐教育教学)的艺术成分越来越明显,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重视。即便如此,音乐的技术性教学还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技术性是艺术性的基础,缺少了前者的支撑,音乐教学就是不完整的。从这个角度讲,音乐教学的教材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材“经典”,才能培养出经典的音乐表演节目[9]。同时,中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教材是他们基础理论的重要来源。但是,在现阶段,一些中学对中学生的音乐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所选择的声乐教材,有些内容陈旧,与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跟不上时代的传统出版物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学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3.3 融入社会不等于迎合社会

在当今社会,对中学生进行考察的方式是极为单一的,无论是音乐特长的还是非音乐特长,唯一筹码便是专业技能,技术理性已经严重击垮了艺术理性,使得中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千方百计地迎合社会,为了社会的认可改变自身的情感生态、屈服于社会现实,而对综合素质和埋藏其中的对艺术的渴望却难以真正的理会。这种情况的出现和长期持续,实际已经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但一定深远的影响——学习目的变得越来越狭隘,对专项技术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目的就在于能够与当前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自身情感的释放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人文教育、文化素养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的人文关怀只在乎能否与社会相融合,而融合的结果只是表现在迎合方面,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而这与音乐的教育教学初衷严重相悖[10]。

4 人文关怀视域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对专业的音乐教育还是对其他专业进行的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音乐教育,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偏离实际、偏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还是存在的。而这种看似“无关大局”的存在恰恰影响到了音乐教育的效果,对“人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必然的阻碍。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将受教育者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创新,回到音乐教学的原始轨道上来。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之后,本文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

4.1 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学是双向的互动行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学,互动都是存在的,所不同的只在于教学双方在互动中“主动权”地“比例分配”。为了提升音乐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就需要更加“主动”的与学生建立起互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诉求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教师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实施音乐教育。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使之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和学习精神,能够在教学方面不断地向纵深方向行进,以此完成对音乐和艺术知识的全面积累;此外,教师还应对音乐和人文教育的契合进行认真的探讨,发现和利用艺术教育的规律性,完成艺术与专业的高效结合。

4.2 拓宽音乐教学的时空范畴

作为一种感性的艺术,音乐需要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丰富经验积累之上,只有通过运用或者实践,才能不断地突破音乐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隔阂,才能使两种文化间形成紧密的关联。比如,在当前情况下,中学的音乐教育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完成这一任务。网络技术与网络音乐文化的建立能使音乐教育教学向着开放、虚拟的方向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借助网络接触到社会音乐文化中的情境性信息,还能和对社会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者进行信息交流,拓宽音乐教学的时空范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也能使其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3 以文化理性构建音乐的永恒

在人类的文化记忆中,音乐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价值诉求、文化体验、文化追求都能在这一文化体系中找到位置。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音乐作品问世,经过积淀后流传后世。这些音乐作品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筛选,已经超越了时代精神所蕴含的艺术成分,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示范作用也远在音乐本身之上。同样的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背后的思想、意识、趣味以及所呈现出来的生活态度都代表了特殊时代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人性的力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需要以文化理性构建音乐的永恒,把艺术的永恒性与经典型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文化品格之中,使之建立起宽泛的文化意识和正确的文化观念。

4.4 注重音乐教学的人文情感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声音和语言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即便再美妙的声音,再准确的语言,如果缺少了情感的填充,对声乐作品的表现也必定是干瘪的、枯燥的、远离人类情感诉求的。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认真分析,找到曲目的难点、特点和高潮,以此获得歌曲真实的情感体验。此外,对声乐作品而言,其形成源于文学和音乐的有机结合。学生除了要对音乐本身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外,还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涉猎和研读,增强对声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具有了较强的文学底蕴,才能真正地理解曲目,才能对声乐的表现更为得体和情感丰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和对中外声乐名家的演唱进行欣赏和讨论,培养其艺术修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5 结束语

音乐是特定属性的文化符号,是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存在,是对人的内心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反映。因此,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校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能够对学生的品德、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发掘潜能。文章以此为基础,通过人文关怀的视角,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属性和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实践。当然,由于音乐的发展历程太过长久,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必定深远,因此本文的工作必定是初步的,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

猜你喜欢
人文中学生中学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人文社科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