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悬疑剧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创新

2023-01-06 06:1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悬疑剧悬念设置

王 敏 马 城

(1.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近几年,悬疑剧在中国市场的受众收视率持续走高,利润和口碑取得了双丰收。各个网络平台还纷纷建立了悬疑剧的栏目板块,比如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优酷的悬疑剧场等,从《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到最近的《江照黎明》《重生之门》,中国式悬疑剧从最初的单打独斗、“星星之火”,到如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类型化、模式化的批量产出,中国式悬疑剧走出了自己的燎原之势。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影视剧类型,我们有必要回顾它的发展道路,以期找到并且探寻出更适合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式悬疑剧的历史嬗变

(一)初创探索阶段

从1922年《红粉骷髅》上映至今,中国式悬疑剧经历了近百年历史。在发展初期,刑侦悬疑剧几乎占了悬疑剧题材的大半壁江山,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悬疑剧创作大多是围绕案件的侦破来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后,题材虽较之前有很多新变化,包括《英雄虎胆》《铁道卫士》《羊城暗哨》等一系列作品,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等主题来进行,但悬念设置较为简单,内容缺乏创新,并不能给予受众较为满意的悬疑剧观赏体验。之后“文革”时期,影视剧创作采取政治先行的原则,悬疑剧的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

(二)多样发展阶段

随着悬疑文学的出版发行,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狄公案》《洗冤集录》等,培养了大批的爱好悬疑尤其是探案类型的受众。之后西方的悬疑类型剧开始流入中国,比如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系列、日本电影《追捕》等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悬疑文学作品和西方类型剧的叙事设置和形式风格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悬疑类影视剧的创作。

1980年,由沈耀庭执导,于本正和沈耀庭共同编剧的侦探悬疑影片《405谋杀案》在中国内地上映并广受好评。同年,由郭宝昌执导的《神女峰的迷雾》上映,影片集中了惊险、探案、风光、爱情等多种元素,逻辑紧密、节奏紧凑,带领观众走上了推理探案的过程。之后,各种案件推理型悬疑剧接踵而至,《便衣警察》《罪证》《刑警本色》等多部探案类悬疑剧,让观众在破案推理的过程中欲罢不能。

1987年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原则,悬疑剧类型也开始了多样化、多元素的融合发展,创作出历史悬疑剧、谍战悬疑剧、经侦悬疑剧、心理悬疑剧等一大批优秀悬疑剧作品。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暗算》《苍天在上》《重案六组》等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式悬疑剧类型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将悬疑与历史、革命战争、现代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注重解谜推理、讲究悬念设置,掀起了一股探案悬疑的收视热潮。

出于经济利益的需求,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影视剧创作者开始另辟蹊径。在悬疑剧创作时,为了增加紧张感和刺激性,加入了血腥、暴力、色情等画面内容,对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存在较大的隐患。2004年4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广发明电〔2004〕49号),对涉案剧的播出时段、播出数量作出限制,对场景画面、表现手法提出要求,并要求严格控制引进数量,加强题材规划[1]。此类管理条令的颁布,冷却了悬疑剧的创作热情,减少了该类型剧的制作数量,使得该类型的创作者能够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创作。

(三)媒介联动阶段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5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选择互联网平台作为他们观赏节目的第一选择。互联网平台开始利用自身优势,自制网络剧、微电影和各类型综艺节目等视听播出内容,国家从政策上也对网络平台的发展进行了鼓励和支持。相对宽松的网络监管环境,使悬疑剧找到了更加适合的发展空间。影视传媒公司开始与视频门户网站合作,共同投资拍摄一些适合网络放映的悬疑剧作品,如《暗黑者》《白夜追凶》《法医秦明》《隐秘的角落》等。创作者经过一段沉寂期,在进行类型创作时会更加理性,更加侧重人物心理的描绘和突出社会现实问题,将案件过程、血腥暴力等内容变得更加隐晦迂回。同时,互联网平台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宽松的创作氛围,也使得创作者可以心无旁骛的专注制作,精准定位“网生代”受众的审美期待,高品质完成类型创作。这些深受现代受众喜爱的类型作品,又会影响到电影、电视平台的类型选择,形成了可喜的媒介联动。比如网络悬疑剧《法医秦明》,在网络爆火之后,改编成电影系列作品推出,形成了大IP品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大媒介融合联动的情况会变成常态,未来悬疑剧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内容质量和画面把控,该类型作品才能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二、中国式悬疑剧叙事特点分析

悬疑剧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类型剧,区别于其他类型剧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缜密的科学逻辑推理,依靠悬念推动叙事。它之所以能受观众喜欢,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步步为营的精妙悬念的设置,而步步设悬就要求作者具有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逻辑推理是牢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结论的基础上, 层层逻辑、步步推理使事件显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为了增强这种艺术张力, 形成观众强烈的收视审美期待,不断积累的悬念、丝丝入扣的推理、逻辑清晰的演绎,一切都需要围绕“疑”这个内核展开。

(一)设置悬念,疑窦丛生

悬疑片强调叙事逻辑的严谨性,需要在一个相对缜密的故事结构中依靠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悬念中引发观众对主要人物命运的紧张与关切,引发观众高度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2]。所以,悬念的设置就成了悬疑剧叙事的重中之重。

设置悬念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叙事视角的设定。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经把悬念的设置分为两种。其一就是未知视角的设定:将凶手隐藏起来,整个叙事过程观众并不知道凶手是谁,会跟随主人公搜集到的线索一起进行推理,最终得知真相,比如《白日焰火》中碎尸案的真相便是这样一步步抽丝剥茧推理出来的。其二是全知视角的表达:将凶手通过镜头画面提前告知给观众,让观众在知道真相的基础上,观赏后续的故事发展过程。比如《隐秘的角落》一开始观众就知道张东升将其岳父岳母推下了悬崖,观众观看的是由此展开的不可控的过程走向。两种叙事视角所带来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给人一种震惊感;而后者则是一种期待与焦虑。”[3]第二,叙事时空的设置。悬疑剧往往将故事设定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固定封闭的空间环境有利于情节的开展和推理的有序进行,比如《隐秘的角落》在海边小城宁州,《江照黎明》在迷雾山城重庆,《开端》更是直接把地点放在了一辆无限循环的公交车上。在时间设置上,往往会采用多变的时间设置来增强悬疑感,比如《猎罪图鉴》采用倒叙的方法,将结果前置成为显信息,而过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变为隐藏信息,需要一步步推理导出;《开端》设置了无限循环的时间过程,让主人公一遍遍寻找真相;再比如《重生之门》心理时间的延长设置,让观众对主人公有了无限的猜测和期待。第三,无效信息的干扰。为了增加悬疑感,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会设置多个边缘信息,干扰主人公对有效信息的获取,比如《开端》中,将主人公的注意力多次引导到隐瞒信息的送瓜大叔、二次元男孩和农民工上,而真正的凶手却在整个叙事中有意识地压缩掉了,让主人公和观众在推理的过程中忽略掉了关键人物,增强了悬疑感。

(二)精化视听,步步为营

之所以观众去观看悬疑剧而不是悬疑小说,是因为悬疑剧所带来的是更为舒适的视听感受。因此,作为悬疑剧的创作者,不能因为专注于叙事内容而忽略了视听语言的设置,要运用更加精美、细化的视听语言,让作品达到出其不意的视听效果,或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听震撼,或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内心冲击。观众只有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中,才能感同身受,真正融入故事情节。比如电影《误杀》,导演运用了隐喻蒙太奇,将李维杰在擂台上看到的拳击比赛,幻想成是李维杰自己与警察之间的对决,以一种特有的悬念设置呈现给观众,从而增加了影片的韵味。声音造型是悬疑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大获成功的《隐秘的角落》,正是因为其“阴乐”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当时主人公所处的情境氛围,让观众更能真实地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童谣《小白船》也从天真浪漫的基调变得愈发阴森恐怖。

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期制作技术的高超表现也为悬疑剧打开了新的视听大门。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在主人公秦风被抓监禁的时候,面对着墙,这时候加入了后期制作的各种场景景物来展现推理过程,让观众眼前一亮。还有通过3D建模缩小到一幅画面中的整个纽约城分布,让观众对侦探过程的空间更加清晰明确。再比如电影《刺杀小说家》,第一次完整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第一次制作“赤发鬼”这种类人生物的表演,运用工业特效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三)人物刻画,丝丝入扣

“人物是一切叙事的推动者,被写作和电影以不同的方式承担和实现。”[4]人物形象的设置、人物神态的刻画、人物动作的设计以及人物细节的捕捉,都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有助于增强观众对人物的理解,让整部作品逻辑合理、叙事成立。

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复杂多元化设置。创作者摆脱了以往单一固有的人物形象设置,比如正面人物形象高大、正气凛然,反派人物形象猥琐、鄙陋卑下,这种简单化的人物形象设置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使情节不够真实。因此,在现代悬疑剧人物设置上,往往会更加多元化、复杂化,通过人物心理和行为的转变,让观众更加了解人性、了解社会。比如在《猎罪图鉴》中,作为杀人凶手的蒋歌,也是一个追求美丽、渴望成功的女孩,但因为一次美容的经历改变了她的一生,让她从受害者变成了帮凶乃至变成了杀人凶手,人物心理是层层推进的,人物行为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让观众在得知真相时更多的是对人物的惋惜。再比如《白日焰火》中的警察张自力,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凶手吴志贞所吸引,两人绽放了冬日最温暖的爱情焰火,让观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的警察形象。其次是人物细节的设计和捕捉。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反映,这些人物小细节看似不经意、不起眼,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的秃头设计、上课扶腰的动作,还有讲完课要喝一大杯水这个细节,都说明了人物的身体状况,也间接说明了人物离婚的主要原因,将之后人物的行为变得合情合理;再比如《江照黎明》中李晓楠总会待在昏暗的空间,房间也是第一时间拉上窗帘,这不仅仅是昏暗无光的现实空间,也是李晓楠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象征了她昏暗无光的心理状况。最后是人物语言的精雕细琢。俗话说“闻其声而知其人”,可见语言在认识人物性格、了解人物内心世界中的重要性。在悬疑剧创作中,语言不仅仅是人物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揭示真相、挖掘线索的重要信息。形象贴切的语言设计,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深刻,也可以增加整部作品的悬疑感和神秘感,带给观众思考和启示。比如《开端》中警察张成,当主人公李诗情问他不确定的时候会不会出警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即使这是一场恶作剧或假警,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出警”,由此深刻树立了人民警察维护人民安全的良好形象,也坚定了主人公报警的信心。《开端》中的司机王兴德,在被捕后说“那些人他们懂什么?他们凭什么可以在网上随便造谣诋毁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既表现了身为父亲的无奈和愤慨,又能引发观众的深思,面对匿名、看似无害的上网环境,我们需要自我约束,共同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悬疑剧的现实创新:变与不变

(一)变:“悬疑+X”类型全面开花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类型作品的不同融合也在悄然发生,悬疑类型也开始在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媒介之间尝试融合创作。在类型上,“悬疑+X”的类型模式开始层出不穷,成熟的影视产业环境和内在机制发展为“悬疑+”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比如“悬疑+爱情”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悬疑+恐怖”的《老九门》、“悬疑+喜剧”的“唐探”系列等,多元类型的融合增加了多种类型元素,复杂的叙事内容拓宽了受众范围。在题材上,“悬疑+”这种叙事手法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影视剧题材中,增加作品的可看性。比如“悬疑+历史题材”的《长安十二时辰》、“悬疑+革命历史题材”的《暗算》《风筝》、“悬疑+农村题材”的《心迷宫》等,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通过悬念的设置变得跌宕起伏、疑窦丛生,从而引发更多的受众审美期待。在媒介之间,“悬疑+”依据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各个媒介的不同特点,将悬念推向更高峰。比如利用网络视频平台的弹幕技术,引导受众积极互动参与真相的推理,让每个人都成为案件的侦探;再比如利用网络大数据的反馈总结,及时调整作品中人物出现的时长和最终结局,让作品更加符合受众的心理预期;再如利用电影产业机制的成熟,将悬疑电影打造成产业品牌,提升其悬疑的辨识度。《唐人街探案》等电影作品、网剧作品、游戏作品和周边作品,都让创作者看到了打造产业品牌的可行性。

(二)不变:人文关怀的共同性与稳定表达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对于艺术文本,它需要创作者与参与者共同来完成。而运用到当下的悬疑剧上来讲,虽然创作者们都在以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进行创作,但是无论怎样去“跳舞”,在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创作者们都从不同角度加入了一些对于人性的侧面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密切关注。总之,无论中国式悬疑剧的形式如何变化,但它反映的都是当下的一些社会现实和问题,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以及导演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中国式悬疑类影视作品经过近百年发展,恰逢中国电影再次踏入新一轮文化热潮,虽然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纷至沓来,但是为了能够保持并且更好地将其发展下去,还是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为未来悬疑类影视作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现与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悬疑剧悬念设置
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迷雾剧场悬疑剧的认同机制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巧在开篇设悬念
浅谈中国网络悬疑推理剧的创新发展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从电视到网络我国悬疑剧发展新策略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