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进
网络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王永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7)
红色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软实力。当前,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主题缺乏创新、载体比较单一、受众仍然有限、平台建设不够等问题。在网络形势下,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必须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搭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才能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公共空间的正能量效应。
网络传播;红色文化;传播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形态。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址、遗物等形式的遗存与纪念场所[2],我国的红色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统计,全国登记的革命遗址有近5万个。红色文化的非物质资源主要表现为革命精神遗产,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想、信念、价值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凝聚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团结救国、自强自立等优秀精神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网络形势下,我国的红色文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聚合效应和示范效应。因此,在网络形势下,如何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公共空间的正能量效应,已经成为新时代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前,红色文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逐渐采用网络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展示,一些部门建立了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一些地区也开辟和形成了红色旅游路线,等等。但是,总体上来讲,红色文化传播还存在主题缺乏创新、载体比较单一、受众仍然有限、平台建设不够等问题。
在网络形势下,创新化的内容更容易受到关注。在这种形势下,红色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传播的主题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但是,由于传播主体思想认识不足、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不熟练等原因,一些红色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的主题却缺乏创新,其内容大多是对现实舆论场的内容进行机械化的搬运,不但出现了对红色文化的内容凝练不够、对红色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度的挖掘等现象[3],而且还出现了红色文化价值引领偏离、红色文化话语表达因循守旧等问题。
在网络形势下,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媒介等载体实现时间同步与空间跨越的“在场围观”,以满足自身视觉、听觉以及交互式体验、在线讨论等需求。然而,在很多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播仍然以传统的场馆为主要载体,无法满足受众交互式体验以及跨越时空的“在场围观”等需求,加之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不强、主题活动欠丰富,致使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需要。
在网络形势下,网络虚拟空间与场域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文化特征。因此,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也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才能不断吸引受众。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既不能够重视受众的需求、构建与受众互动的通道,受众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也不能够充分利用人际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这样一来,红色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必将面临受众不断流失、受众人数有限等问题,难以形成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格局,
平台传播是集声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多重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化传播方式。红色文化的传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平台,就可以让红色文化的事件、故事、人物乃至场景完美地展现出来。然而,某些地区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区仍然缺少宣传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和“微”传播的平台,有些地区缺乏红色文化的教育平台、红色文化的数字资源平台。
造成红色文化传播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其一,思想认识的偏差。一些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对网络技术缺乏科学的认识,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其二,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使红色文化的受众面临着被割裂的风险。其三,非主流文化对红色文化的挤压。大众文化不断勃兴,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加上网络文化的浮现,都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挤兑效应。其四,网络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挑战。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裂变式传播,注意力经济与粉丝经济是用户创造价值的生动体现。受其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受众、载体等都受到了严重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传播信息的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广播、报纸、图书等传统媒介。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与时俱进,既要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又要扩大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既要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又要搭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通过传播媒介的转型、传播手段的立体组接、传播技术的有机融合,不断创新传播策略。
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的首要前提。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必须科学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加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凝练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红色文化的话语方式。
1.科学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是正确把握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红色文化是流淌在人民群众血液中、凝结在人民群众记忆里的红色事迹、革命故事、民族精神、不朽灵魂,是无数革命先烈谱写的红色故事、文化诗篇。二是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是全体中国人追求崇高、实现理想的精神坐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深刻领悟红色基因的内涵。红色基因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的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精神密码,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等方面。四是深刻理解建党精神、党的精神谱系的内涵。建党精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问题的金钥匙,是迈进新征程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是红色文化丰富营养和崇高神圣的初心使命。
2.加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
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关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坚持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巩固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想基础。二是以党史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刻揭示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将红色文化教育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结合,用党的伟大精神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将共产党人创造积累的丰富营养转化为不竭动力。三是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社会价值取向,营造人人学习红色历史、继承革命传统的社会氛围,使人们领悟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意义,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奉献、艰苦创业的社会新风尚。四是利用红色文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民族感情、民族气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立志报国的价值追求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筑牢国家文化安全防线。
3.优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
一是要讲好红色故事。要不断遴选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构思新颖的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如半条棉被、八子参军、古田军号、真理的味道、血染的党证、陈树湘的决绝等故事,充满如山的信仰,饱含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二是要讲好红色历史。要对红色历史进行精准化、典型化的概况与提炼,选择新颖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发掘红色历史内涵,将红色历史中的人、物、神、魂展现好,使红色内容的讲述更能契合时代之需。三是要宣传好红色遗存。继续深入挖掘和宣传革命旧址遗迹、文物文献、革命遗物、烈士陵园等红色物质遗存,宣传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提升与优化红色文化社会传播的空间布局。四是要把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人类的整体发展进步和共同未来的前途命运,红色文化必须围绕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中心,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4.创新红色文化的话语方式
话语方式就是指红色文化传播主题的表达方式。创新红色文化的话语方式,一是从“一元高下”向“亲切活泼”转变。红色文化的话语要改变过去那种“严肃高冷”的叙述方式,用网络新词汇、流行语等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二是采用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就是既要增强红色文化话语表达的亲和度,又要增强红色文化话语的温度、态度,如红军战士周广才“半截皮带”的故事,是兼具温度、态度的好素材。三是实行人民性的话语表达。人民性的话语表达就是通过以受众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进行话语叙事,是以老百姓、网民听得懂、愿意听、看得懂、记得住的表达方式。四是创新红色文化话语的国际化表达。红色文化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文化特点,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话语方式,在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的基础上,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基因与精神密码。
在网络时代,用户至上是网络运作和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户至上就是充分尊重用户的主体地位。因此,红色文化传播只有充分尊重广大受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受众主动参与的氛围,才能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与传播意识[4]。
1.利用人际传播扩展红色文化的受众
人际传播就是信息在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传播的过程,它包括三种类型,即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群体之间的传播和社会大范围的传播。在网络时代,必须利用人际传播扩展红色文化的受众。一是借力当下盛行的直播平台如抖音等媒介,通过受众之间的人际传播,实现由点到面的传播信息,提升传播效果。二是鼓励受众积极分享个人感受与体会,通过讨论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让红色文化传播更有人气。三是积极采用即时聊天软件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进入网络圈层,增强群体传播效果。四是充分利用Email、博客、QQ、钉钉等传播形式,扩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形成红色文化无处不在的社会传播氛围。
2.构建红色文化受众参与的有效通道
反馈与互动是信息有效传播的基本前提,只有构建红色文化互动与反馈的沟通渠道,才能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一是必须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认同及群众参与格局。二是收集线下受众意见。通过开展调查问卷等活动,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有关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据此进行不断调整、优化,使受众成为了红色文化的“参与者”。三是建立线上反馈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红色文化及产品在网络传播中的内容、形式、效果等进行动态化数字化的分析,构成传播主体改进传播行为与形式的可视化依据。四是实现传播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由“中心式构架”向“参与式构架”的转换,以更好地达到红色文化传播的预期目标。
3.增强红色文化投放的精准度
红色文化的投放只有反映受众的心理诉求,才能真正内化为受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一是注重受众的教育背景。红色文化的传播必须根据受众的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如对于大学生群体,可以使用Vlog、直播、弹幕等传播技术,既能够很好地阐释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能够为年轻人提供精准、立体的感官体验。二是注重受众的年龄特征。红色文化的传播只有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特点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如对于儿童群体,红色文化的传播要以漫画作品的形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对于老年群体,可以利用采访慰问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三是注重受众的行为习惯。红色文化的传播要根据受众的行为习惯不断改进传播内容与形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他们使用的满足感与粘性进行精准投放。四是注重受众的接受心理。红色文化的传播要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心理,积极推动红色文化的话语向网络化和生活化转换,将红色故事融入社会生活,让受众实现感知、认同与体悟。
4.实现红色文化受众的大众化
一是突出红色文化宣传的群众性,把群众作为传播的主体,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小众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发展,使红色文化深入“寻常百姓家”。二是优化红色文化的内容,红色文化产品应当适应网络传播规律,改变整体的叙事模式,构建符合受众精神需求的故事情节与表现形式,使红色文化的内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三是激发社会特殊群体参与的积极性。红色文化的传播必须注重社会边缘群体个体、弱势群体与组织,充分结合他们的利益诉求、兴趣、审美需求、情感,避免他们以往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被边缘化等问题,激发他们参与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四是积极发挥“网红”“意见领袖”的作用。网红与意见领袖拥有巨大的传播能量,激发网红与意见领袖传播红色文化的积极性,通过他们转发、转载红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与互动性。
网络时代,平台传播作为集声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多重手段于一体的综合立体化传播方式,通过现代化的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专业技术,让事件、故事、人物乃至场景都比较完美地展现出来。搭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可以大大增强红色文化的体验感和感召力[5]。
1.建立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
创建红色文化的专门网站,可以把最感人、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一是开辟专门传播红色文化的特色网站,或在政府部门的网站开设红色文化专题栏目,为人们提供革命故事讲述、革命人物介绍、红色影音等免费资源和公共服务。二是大力开展线上红色文化活动,在革命纪念日、传统性节日、革命诞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设置红色文化议题,增强受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仪式感。三是创建红色文化论坛,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活动,及时推送故事、文学、视频、影像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文艺作品。四是设计与开发个性化、时尚化的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加强与一些电商平台、自媒体平台、创客空间合作,做好红色文化产品的网络宣传、销售、服务。
2.创建红色文化传播的“微平台”
“微平台”对提高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具有积极意义。一是要建好政府、电台、宣传部门的钉钉、微信公众号、信息公开平台,定期推送红色文化革命故事、革命遗址等信息,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的超级链接等。二是推出红色文化的网络作品。根据革命故事、英雄事迹,在尊重革命事实的基础上,加工与创制红色文化的“微小说”与“微电影”。三是推出政府职能部门、电台等单位的微信小程序,集管理展示、线上线下、研究宣传于一体,拓展预约参观、资讯推送、资源共享、学术研究等功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四是实现红色文化的“微传播”。“微传播”通过对小细节进行深入细致地描述[6]。因此,借助“微传播”,可以实现红色文化由“宏大叙事”向“见微知著”的转换,使理论说教转变成有趣的故事,从而大大增强传播的感染力。
3.构建红色文化的网络教育平台
根据红色文化的教育目标,打造网络化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一是准确把握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需求。通过大数据对受教育者的网络点击频率、光顾网站与论坛的次数、发帖与跟帖内容等信息进行精准捕捉,充分把握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二是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的模型。通过深度研判与探究网民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利用数据分析方法构建红色文化网络教育的预测性模型,为后续的教育活动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制定动态化的教育方案。针对各种传播媒介受众群体差异,分析红色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群体的影响程度,动态分析他们的思想变化趋势[7],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四是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资源库。根据红色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的需求,构建红色文化教学与学习的教学案例集,打造红色文化教学“慕课”等精品课,形成红色文化知识测试的试题库,等等。
4.建立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平台
建立数字资源库是促进红色文化传播“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一是构建全国性红色文化的数据库,对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的图片、文物、文献、影像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形成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资料库。二是搭建全国红色文化网络共享平台,实现全国各地红色文化资料的互通互融、互为补充。如新华报业采用“虚拟出镜采访”形式,推出的“云走一带一路”项目,是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有益探索。三是形成地方性红色文化的电子产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形成数字化的红色文化地方产品,利用本地区不同事情的英勇事迹,打造红色电子科普读物、红色电子历史档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化产品,如湖北省的历史文化数据库,为全国各地在线享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极大便利。四是打造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利用MR、VR、人工仿真等多媒体与数字传媒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料转化为视频、电子文献、影像等数字化资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红色文化必须运用网络技术不断拓展传播的载体,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1.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
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体验馆就是运用现代网络与传媒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动态展示,为受众提供感官的体验。一是运用5G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使场景再生化、内容具象化,从而引起受众物理上的互动以及感情上的共鸣。二是利用AI、区块链技术,使红色文化的传播立体化、信息还原化,通过对画面、声音、图片、文字等进行立体式呈现,增强受众如临现场沉浸式的体验效果。三是通过云计算、VR、MR技术,让让受众与红色文物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部分珍贵红色文物、遗址进行人机对话,通过触、听、视的多维体验,充分拓展受众的听觉、触觉方面的机能。四是利用3D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让多维实景通过“两微一端”进行体验、宣传,如上海市虹口区的“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有效地实现了红色场馆的网络体验等功能。
2. 构建红色文化的虚拟展览馆
红色文化是已经发生的革命历史,具有过去性特点。因此,引导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必须利用红色文化特定的历史场景。一是以传统展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仿真技术,建立多媒体与网络虚拟展览馆,进行三维实物、实景的展示、宣传与教育。二是使用现代数字虚拟技术,对那些由于濒危、珍稀而不能在场馆、现场展示的红色遗物、遗迹,创建红色文化线上展览馆。三是通过录音解说、虚拟漫游、立体flash播放等方式进行全景展示,再现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让受众对红色文化场景充满参与感、亲历感,最终达到聚合传播效果。四是运用现代传媒的声、光、电技术,对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加强对红色记忆的智慧化展示与共享服务,充分延伸受众视觉、听觉器官的机能。
3. 创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通过创办各种活动,使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接地气、聚人气。一是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红色文化征文活动、红色文化歌咏比赛等形式的红色主题活动,推出红色故事会、红色文化剧等系列活动,激发人们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办红色文化现场主题展览会、红色文化的党建活动等,如浙江大学创办的“红船精神主题展”“党建工作主题展”等,在展厅开展现场教育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举行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活动,以红色教育为主要目的,进行户外教育培训、军事训练、户外拓展、乡村旅游等活动,以创新、互动、参与等为主要形式,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四是开展党员学习和教育活动。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红色文化的主要论述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党员红色文化理论的学习活动,以长征、辽沈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积极开展党员的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活动。
4.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拓展红色文化的载体,必须促进红色资源及衍生品开发,打造红色文化品牌[8]。一是要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利用小说、诗歌、散文、音乐、动漫、书画、红色影视剧通过对历史情节的叙述、重现革命情景来吸引观众。二是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地开发红色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依托红色景区资源,形成红色文化品牌的产业链条。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创意设计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市场消费,形成“红绿古金”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四是打造红色文化的名村名镇。在一些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打造红色文化主题突出的名村名镇,使之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的有力载体,不断产生叠加效应、溢出效应,助推精准扶贫。
在网络时代,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参照现实,更要洞悉未来,
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必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必须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主题,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基因密码,改变红色文化的话语方式;必须加强人际传播的合理利用,通过有效互动提升红色文化在不同人群中的吸引力和认同感,扩大红色文化的受众;必须巩固与优化传统媒体的主导作用,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平台与数据库;必须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实现纸质、实物、网络等多种媒介资源的有机融合,构建多样化、立体化、网络化的传播系统,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构筑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新常态,才能赢得受众、传承红色基因,确保红色文化永不变色,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N].人民日报,2021-05-16(1).
[2]朱伟.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D].山东大学,2014.
[3]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76-78.
[4]洪芳,王政.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研究[J].新闻界,2011(2): 19-21.
[5]孙维雁.善用平台讲好红色故事[N].学习时报,2020-10-16(3).
[6]张红岩.“微文化”传播对青年价值观有何影响[J].人民论坛,2016(35):124-125.
[7]付安玲.推进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30(2).
[8]张宏宇.上海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Wang Yongjin
(School of Marxism,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37 Zhejiang)
The red culture is China's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and cultural soft power. At present, the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in China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me, single carrier, limited audience, insuffici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n the network situation, to innovate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red culture, we must optimize the theme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expand the audience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build a platform for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expand the carrier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Only by constantly innovating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red culture can we make good use of red resources, inherit red gen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energy effect of red culture in social public space.
Network communication;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G123
A
1672-1047(2022)02-0006-06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2.02
2022-03-01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M19YD001);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余杭区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Yhsk21Z0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网络背景下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XGG2021YB007);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ZD202201);临平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红色文化挖掘与传承研究——以临平区鸭兰村为例”(Lpsk22Z05)。
王永进,男,河南新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蔡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