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潇,汪智勇
构建中国话语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
蔡 潇,汪智勇
(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在奔赴第二个赶考之路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弘扬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基础上贯彻好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建设: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品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话语;充分彰显中国人民具备的勇毅奋斗精神,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深刻昭示百年变局和疫情交织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的倡议,讲好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故事。
“两个结合”;重要思想;中国话语;红色资源;中国故事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用五个“庄严宣告”总结了党百年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凝炼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8的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3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再次指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36。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既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基础,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韩庆祥在参加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讲话中说:“人民中心论、民族复兴论、强大政党论,是这一思想的三大基石”[3]44,他概括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的三个方面,强调了好、硬、强的人民、民族和政党三个层面。同时,他还专门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扎根,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93,强调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问题。包心鉴也撰文指出:“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邃逻辑,进一步指明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5]5。
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需要结合历史地理资源和环境寻找到最佳切入点,既不能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于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中,中国人民才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中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实践了民族复兴的大业。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和东方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融合汇聚中实现了扬弃的辩证统一。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就要构建中国话语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学和艺术等作品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好中国话语,展现好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他指出:“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6]326。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7]211。总书记要求我们构建中国话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服务于时代和人民。
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实力跃居世界第二,成为“金砖五国”的成员国之一,在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多边组织中日益发挥着世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加速构建中国话语,彰显中国形象就成为历史必然和必须。近代史上,因为西方日益强盛而不得不向西方学习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式,中国开始以更加自信的胸怀“平视世界”。近两年,各类新媒体纷纷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新道路。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的河南省,河南卫视播放了《唐宫夜宴》,迅速席卷全网,中国和世界都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所折服。随后,河南卫视又策划了《洛神水赋》,展现了曹植《洛神赋》的优美意境,真正诠释了文章的精髓。两次成功之后,作为中原大省的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河南卫视又策划了《墨舞中秋帖》,阐释了王献之的书法故事,用传统舞蹈演绎书法的力量,既有创意更具有极高美感。以上三个案例说明:只要找到对的路,就能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在新时代实现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排场的堆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吃透和对中国话语的充分把握,让一个地方卫视迅速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新高地,确实是中国经历疫情考验之后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会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之后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8]。总书记强调了用好中国话语,构建中国话语的目标任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中国硬实力不断提升的新发展阶段,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是理所当然的必然选择。学者何毅亭这样概括中国话语:中国话语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时代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动力,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支撑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立足点,以传统媒体、网络空间、国际场域为传播平台,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9]。
上述表述是官方的定义,用通俗日常语言来讲,中国话语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话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实际情况是,面对近代史以来所形成的西方中心话语,中国话语正处于建构进程中,“但是我们在理论建设和话语构建上远远没有能够满足这一伟大社会实践的需求”[10]48。同时,在学术界,比如哲学领域,也正在探寻中国话语,“进而这一图景以何种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融通对接, 并构建何种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样态”[11]8。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推进的理论创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程。《决议》中深刻指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38,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本身就包涵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成果和精髓,用好中国话语是本质要求。
中国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红色资源缘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是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的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人”“物”“事”“魂”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资源体系。红色资源中蕴含着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是我们迈向第二个赶考之路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物质支撑。在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和《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两篇文章,他要求:“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12],“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3]。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彰显中国人民的勇毅奋斗,有利于奋进新征程的守正创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党的理论探索创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多次考察革命老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14]109。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7]110。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凝炼了伟大的建党精神,指明了:“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8,不断构建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阐明了“两个确立”,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十个明确”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十个坚持”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在上述总结概括中党中央提出了:“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2]83的明确要求。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用好红色资源,彰显中国人民勇毅奋斗是构建中国话语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
有学者研究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最早的革命牺牲代表着烈士和鲜血的红色成为了革命的代表,随着巴黎公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红色逐渐进入到马克思恩格斯所领导的工人运动中,成为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象征。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国旗就采用了红色作为底色。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的党旗也都采用了红色作为底色和主体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也采用了红色作为基底色。红色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紧密联系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制斗争中逐步稳固下来的。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党旗和党徽都参照苏联的样式进行了不同形制的设计,但总体颜色是红色。据党史史料记载中国共产党在秋收起义期间打出的第一面旗帜就是红色底色的镰刀和斧头标志的旗帜。虽然在国共合作期间的旗帜有一些变化,但到1927年中共中央正式确立了使用红旗的基本原则。到1943年,中共中央确立了党旗的基本形式,红色依然是底色。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第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正式出台,红色是底色,上面是象征工农的镰刀与锤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都采用了红色作为底色,一直延续到今天。其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对党旗的形制进行规范化,1996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章修订和党内法规建立健全,对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规范化也进一步到位。红色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底色。坚持中国红色文化的底色红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系列的基本原则,红色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基底色。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颜色革命”,社会主义中国首要的就是坚持红旗不倒,坚守中国红色文化的阵地,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全面从严治党,传承红色基因。
守正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守正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守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守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守正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是贯彻“四个全面”,守正是传承革命精神,守正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易时移,无论新时代面临何种困难与挑战,对中国红色文化的守正和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使得中国共产党牢牢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了红色革命老区的土地,2019年他在河南考察时候指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红色基因传承和教育既是党员干部需要的,也是新时代青年所需要的,赓续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血脉传承必然和必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救亡图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中国红色文化包涵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等核心关键词,与不同地域相结合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红色文化形态。大别山红色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西柏坡红色文化、延安红色文化等都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与具体地域相结合又具有了独特的历史地理特性。子红色文化系统既具有中国红色文化的基本核心关键词,又具有独特的革命历史阶段、历史地理环境的特性,涌现出不同的红色文化物质状态、人物历史事迹、红色革命遗迹、红色革命精神。闫茹冰定义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为信念,以共产主义为理想,在完成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阶段历史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总和”[14]14。也有学者探讨了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的关系问题,贾晓薇认为:“红色文化基因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革命文化、党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15]138。从汤红兵开始,国内学者对红色文化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吴佳丽则认为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
红色基因蕴含于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之中,用好红色资源彰显中国人民勇毅奋斗是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必然的要求。2021年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年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青少年学好党史的时候指明:“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6]26。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深刻剖析:“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7]17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也论述了关于语言和话语的部分内容,“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7]161。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之下的中国,中国话语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体现,是党全面领导之下的人民至上的话语展现,中国话语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封建社会的中国因其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是领导权。随着近代以来中国国力衰微,以科技革命带动起来的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逐渐建构并占据了统治地位,“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7]405。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冲突,两制在一定时期内并存成为一种现象。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明的“两个必然”一样,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的前提条件还有“两个决不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的胎胞中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资本主义在其全部生产力释放出来以前也是决不会灭亡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中国话语的构建是以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奠基的。随着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抗疫和脱贫卓越成就的总结,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新时代得到更加充分彰显,中国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诉求更为强烈,这是彰显人民勇毅奋斗的话语要求。
构建中国话语用好红色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卓越成就。在完成脱贫攻坚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贫困问题之后,党全面领导下的中国又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取得了抗疫阶段性胜利,开启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进程。讲好中国故事,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方向是今后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阐明了:“《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17]379。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并存是“两个必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过程,这种并存并不是完全“和谐”的并存,而是竞争共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延展昭示未来方向的历程。随着资本主义肇端的殖民主义航海探索开始,资本主义体系就开始了复杂的建构过程,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系列核心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的半边缘和边缘地区,资本和资源源源不断输入资本主义核心国,资本主义危机不时爆发造成世界性震荡。无论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中所描述的未来前景是否真实,当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大的问题就是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否则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422,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的未来图景。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曲折到复兴的发展进程之后,科学社会主义日趋坚毅成熟,这种成就是随着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挖掘中获得的,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
早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凝炼概括了报告第十二个部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部分内容,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这个性质。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的一个部分分析了世界的变革和调整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明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和全球治理观。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世界和平、返贫减贫、疫情防控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九个必须”,其中第六个“必须”就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16。构建中国话语用好红色资源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百年奋斗历程呈现给世界,把中国取得的卓越成就彰显给世界,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的和平稳定。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必须,是激活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中国话语构建的完善,需要红色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未来。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Z].人民出版社,2021.
[2]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 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21.
[3]韩庆祥.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发言摘登[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1(8).
[4]韩庆祥.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
[5]包心鉴.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山东社会科学,2021(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8]周洪业.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2021-06-02(01).
[9]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建构[N].学习时报,2020-10-28(01).
[10]操齐,周咏梅.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四个 “面向”[J].宁夏社会科学,2021(6).
[11]任平.论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原则[J].江汉论坛,2022(1).
[1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2021-05-16(01).
[1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2021-10-01(01).
[14]闫茹冰.利用红色文化强化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5]贾晓薇,邱小云.从文化基因的角度再论红色文化——兼论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从属和融合 关系[J].广西社会科学,2019(1).
[1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Z].人民出版社,2021-04.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G122
A
1672-1047(2022)02-0001-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2.02.01
2022-03-07
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之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大别山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21ZD236)。
蔡 潇,女,江苏南京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副教授,大别山红色文化中心研究员,黄冈师院“明珠学者”。研究方向: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大别山红色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蔡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