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2023-01-06 05:28汪俊仁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湾区民办粤港澳

汪俊仁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州 510925)

2017年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湾区建设协议》,鲜明地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即“打造科技中心,提高科研成果研发效率与转化水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与经济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政府经过缜密思考而推动、部署、谋划的国家战略,是促进我国创新驱动与一带一路战略落实的基本举措,通过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能够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可以帮助大湾区更好地形成创新体系,提升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一、粤港澳民办高等教育所拥有的优势

粤港澳湾区主要由澳门、香港、广东的江门、肇庆、东莞、惠州、中山、佛山、珠海、深圳、广州等地构成,总建设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深圳、广州、澳门、香港等湾区城市在成果转化与资源聚集上拥有较为鲜明的发展优势和价值。其中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东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中心及中心城市,澳门是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通过资源集聚、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获得更好地建设与发展[1]。然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需要充分挖掘及发挥民办高等教育的优势,推动科技、人才、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合作”。通常来讲,粤港澳湾区民办高等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结构完整、体制多元、交流便利等层面上。首先,结构完整。现阶段,湾区内的高校有180所,能够构成相对完整的教育结构体系,从结构层次来分析,湾区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各层次的培养体系,其中广东省有硕士学位授权的院校186个;博士学位授权的16个[2]。在科类结构上,湾区民办高校覆盖了艺、体、管、商、法、文、医、农、工、理等科门类。其次,体制多元。粤港澳不同的区域为民办高校赋予了多种类型的教育体制。其中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历史背景,其民办高校体制拥有浓厚的国际化、开放性、现代化、高投入、市场化、适用性的特点。澳门的体制则拥有“私立学校占比大”“办学主体及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广东和香港地区的办学体制较为多元,如中外合作、企业办学、异地办学、政府办学等。其次,交流便利。由于粤港澳“文化相近”“地缘相近”,能够充分提升院校间的沟通与交流效率,使三地院校在文化融通、教育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形成融合发展、系统合作的良好态势。

二、大湾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发展不均衡

大湾区高等教育虽然拥有教育体制、交流沟通、教育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推动湾区建设和发展。然而三地教育发展水平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首先,在国际数据分析和比较上。香港、澳门、广东三地在世界100强、50强大学上的数量普遍为“零”;在200强大学中,澳门0所、香港2所、广东1所。在500强大学中澳门0所、香港5所、广东2所。其次在国内数据分析上,广东省有两所院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但普遍集中在广州市。总体来讲,三地教育发展水平最高的属于香港、随后是广州,最后是澳门。其他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在民办高等教育层面,这种差距最为明显,香港民办高等教育无论在国际数据还是在国内数据上,都拥有不俗的表现。

(二) 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粤港澳民办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上的适用性相对较差,仍需提升和加强。首先,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水平。究其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所拥有的滞后性特征,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必须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其次,社会需求与培养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不适应问题。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要求高校灵活创设专业学科,适应新兴产业、制造业对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然而粤港澳、尤其是广东九地的民办高等教育普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难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化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的内在联系[3]。最后,难以形成与湾区建设相契合的培养体系。国际湾区能够通过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的方式,引领当地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当地价值链的跃迁。但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湾区建设对高端人才的发展需求,难以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培养体系。

(三) 缺乏长效机制

民办高等院校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部分影响院校合作的阻碍依旧存在。首先,粤港澳民办院校在教育体制上存在机制壁垒,无法形成统一的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体制。譬如在三种货币、三关税区、一国两制的背景下,三地在法律、经济及政治上的差距,三地的教育协同发展体系存在明显的制度性与体制性壁垒,出现了地方主义、部门主义、本位主义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三地科研基金、优质人才的流动、职业资格的互认及协同体系的建设与规划。其次,缺乏合作与共享平台,制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容易导致三地民办高校的合作速度、效率及进展缓慢。而缺乏合作平台,又容易导致粤港澳三地在文凭转换、学分互认、合作办学、成果转化、教师互聘、学生交流及产权保护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便,严重影响到协同发展氛围的营造与构建。

三、促进粤港澳民办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 促进联合大学的“构建”

粤港澳湾区要想成为人才聚集、科技聚集高地,就需要培养出拥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高等院校,作为集聚、吸引全球人才的关键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地理优势及人才优势,创办湾区大学,能够更好地缩减湾区院校在发展水平上所存在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升级改造,提升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在具体实践中,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财力、物力、人力、政策制定上支持民办院校联合办学、合作办学,共同构建研究中心与学科实验室,积极引进国际特色学院和知名大学,形成与湾区经济建设特征相契合的教育共同体。在联合办学的过程中,三地还应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与政策优势,如澳门与香港要在生源培养、科研经费、成果转化上提供支持。

(二) 健全民办院校教育制度

首先,要想实现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目标,就需要结合国际性大湾区的建设经验,将科技创新作为湾区建设的基本动力,引领民办院校围绕经济发展需求及创新驱动态势,逐渐形成与新材料、新能源、制造自动化、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重点产业衔接的专业布局与培养结构,完善协同机制,注重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革新校企合作的体系,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其次,提高经济社会与人才培养的契合性和适应性。三地应对接经济体系,优化学科规划、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创业教育,从而提升区域经济与人才培养的协调性,增强协同发展的有效性。最后,形成与湾区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三地院校应从各地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人才等角度出发,将湾区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注重三地在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

(三) 构建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首先,民办院校应从战略高度出发,深度理解并认识协同发展、教育集群在湾区建设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明确人才培养在湾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功能,进而从协同发展的层面上,为湾区民办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和建设提供规划支持[4]。其次,共同构建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为保证办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三地在民办高等教育层面上的劣势和优势,形成教育资源共享方案和准入条件。第三,构建学历、资格、学分互认机制,推动三地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科研攻关及人才培养。最后,在长效机制构建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三地在法律、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因素,通过制度优化,强化机制建设,为长效机制的形成与应用,提供保障和支持,降低平台缺失对民办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

(四) 完善教育协同合作机制

首先,强化“产学研创”发展协同效应。通过对世界三大湾区实际发展经验的了解,湾区经济建设及发展要依靠与其经济相匹配的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这一点在旧金山湾区得以充分呈现。硅谷奇迹的产生,是因硅谷从上世纪开始便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简单来讲,硅谷获得成功,即是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要想使粤港澳大湾区真正跻身于世界级湾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产学研创”合作机制。其次,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主体,加强其会商机制的合理化与制度化建设。在民办院校联席会议上,要科学分工项目和部门,优化联席机构,健全会商制度。伴随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应尝试创建“部-区会商机制”,就是教育部和区域会商机制,按时就大湾区高等教育在管理、联动与协调机制方面遇到的问题,探究解决之道。为确保联席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和效能,区域政府组织要增大资金投入,保证资金来源,如此既能对协同发展实施定向投入,又能为协同治理提供相应奖励配套。再次,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创建协调机构,以实际项目和问题需求为主导,或是临时性机构,或是长期性机构。譬如,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可创建教学联盟;毕业学生未来就业,可创建就业联盟;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可创建科研联盟。另外,也要以某突出问题为核心,通过专题模式展开深入研究。或围绕某重大问题,利用项目合作的手段推进协同发展、协同治理与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

(五) 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加大统筹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民办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要以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为入手点,保证高等教育实现国际化,这样才能为其协同发展提供更大助力。具体来讲,要树立国际化教学观念,提升政府、学校与社会等主体对国际化的认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下。教育各界已逐渐认识到推动教育国际协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究教育活动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同港澳的协作。现阶段, 粤港澳三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已拥有一定合作基础,然而这部分合作基本上都是由学校自发开展,分散状态明显,缺少统筹与规划,协作深度有限,此种教育合作无法支撑大湾区经济发展。而且,在新时代视域下,教育国际化发展依旧缺少完整的目标和方向,相关指引不清晰,统筹力度小,未能创建一套完备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以至于各大院校无法将教育国际化理念转变成有效行动。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要注重顶层设计。第一,针对目标设置来讲,地方政府要为民办教育国际化发展设定详细发展规划,结合不同时期制定差异化目标,提高教育开展进程的目标性。第二,针对规划内容而言,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实际发展需求为主导,把高等教育国际化列入到规划关键内容,确定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目标,保证各地区高校顺利建设。其次,培养推动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要素。立足学术界对我国高等教育革新的研究,在21世纪,高等教育协同与国际化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改的主流趋势。鉴于此,粤港澳大湾区也要注重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经验,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战略机遇,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路线,在思想、人力与物力等方面创造优势条件,有针对性推进高等教育实现协同与国际化发展。因此,政府可通过颁发鼓励政策,利用税收优惠吸引优质企业与一流院校粤港澳大湾区学校合作,创建联合实验室,实现人才、信息和资金的互联互通。同时,政府还要创建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彻底打破传统教育协同依靠合作条例与协议开展的落后模式,为民办高等院校协同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促使民办高等教育朝着稳定、积极的方向发展,彻底释放教育协同的活力。

四、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支持条件,然而在湾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三地民办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差异及优势,精准民办高等教育的协同方向,从而通过长效机制构建、教育制度健全及联合办学,增强三地民办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湾区民办粤港澳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