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孙 宏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杭州 310018)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化高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中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扮演着重要的功能,是发挥职业教育的孵化作用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基地作用,有助于准确地将产业发展需求采集、转化并传递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并为此提供技术环境和管理平台,形成可持续的运营模式[1]。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院校本身,都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纵观21世纪以来实训基地的历史发展脉络,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不断深化[3]。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服务于区域的高端优势产业,培养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具备特征鲜明、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内涵特征。产教融合解决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融合,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落地,解决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通过国家政策和财政经费的支持,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实现融合的深层次、全方位、可持续。高水平和专业化更多地体现在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职业技能,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和1+X证书制度试点,促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绩效达到高水平,成就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就业质量达到高水平。
一是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和共建意识。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有学者已经指明该问题的解决路径,除了政府重视,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外,院校与企业要进行资源的对等交换与共享。这是校企合作体系构建的重要策略,优秀的校企合作案例均能说明这一点[4]。二是校企合作合而不融,融而难深,合作模式缺乏可持续性。有学者指出,校企双方要进行共同利益驱动下的博弈形式合作带来“双赢”,即在发展中融合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纽带作用,形成上下循环,互相促进的共同体,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体制[5]。三是基地建设成果育人成效不明显。让高职院校主动参与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层级中来,为更紧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盘活高职院校在人才建设上的优势,从而实现职业用人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使职业教育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6]。四是如何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实现示范效应。实训基地一方面承担人才培养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服务,通过基地的开放共享,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提升基地的社会效益,并带动其它地区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同步提升。
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产业用人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明确产教融合的发力点,找准校企共建的合作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服务的产业特征鲜明,依托的专业特色显著,实现的功能全面综合,既能满足校内实践课程,又能满足企业真实生产,满足社会和企业服务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特色的基础上,把握住未来建设的战略区域,设计多元化的、符合科学实际的实训项目,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之间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人才建设与社会间的匹配度十分必要。
1.政府层面:建立健全制度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多元共建。如何探索职业教育进一步服务于社会化建设的需求,以实训基础为基础,探索走出符合实际的产教融合的新路径,是未来职业教育的需要重点把握和攻克的方向之一。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是组织层面的一体化,即在源头上完善管理体制,促进产教融合良性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以我国经济建设为重要契机,走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对于国家教育服务整体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相继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文件[8-9],以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链发展以及特色企业建设为基点,推进“以城市为节点,以行业为支点,以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改革机制建设,从制度层面为产业与教育、企业与院校间深度合作创造条件。作为地方政府,应明确在产教融合中承担的责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在政策制定方面,把牢政策制定中的导向应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致,优化并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让企业和职业院校在融合中实现社会中的价值[10]。
2.行业层面:发挥行业协调与指导作用。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院校在培养支撑产业结构变革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需要与企业建立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合作模式,一方面需要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发展成熟的行业协会,借助发展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中间层力量协调、评价和监督企业行为。但从总体看,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现有的行业组织代表——行业协会的力量较为薄弱,与院校的合作意识不强,很难发挥应有的协调职能,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十分有限[11]。一方面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需要院校寻求行业协会主动参与合作的利益点,在校协合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合理利益诉求,探索与行业协会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方式。
3.学校层面:深化合作模式构建合作共同体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借鉴国外实践经验及多年发展,已形成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建设模式,较典型的主要有企业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共建共享模式三类[12]。无论是基于何种建设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都应考虑到建设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分析合作方能做什么,思考通过合作双方能获得什么,设立有实质内容的合作项目。通过构建校企、校协合作共同体,深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发挥实训基地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X证书培训与考核、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等方面发挥实效,加快育人成效的产出,形成多元主体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夯实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促进地方优势实训基地的共享,实现成果转化以助力经济发展[13]。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要体现“高水平”,其建设应坚持统筹融合、合理布局、开放共享和聚焦重点的原则,充分体现公共性和开放性,实现“助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制度样板和标准示范。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于2000年全国首创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以下简称专业),2006年,专业秉持“顺应产业创专业,根植行业建专业,服务行业促专业”的发展理念,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逐渐发展壮大的安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育产业人才。依据产业知识、技术的基本特征、表现形态与实际需求定位和规划实训基地,推进基地建设,深挖基地效能,深化育人成效。
专业依托国家级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优势,创新办学模式,与大华股份共建产业学院,依托学院深入开展基地共建、师资互融、成果共享。与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共创全国安防职业教育联盟,依托联盟开展X证书培训与考证、学生技能大赛,形成“行校企耦合”的运行机制,为实训基地的持续运作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政策引导,强化企业产教融合意识。充分发挥院校在政策解读、方案申报上的优势,向龙头企业宣贯产教融合政策,引导其向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助力企业开发X证书、制定X证书标准并申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共建用于X职业技能考证的实训室,开展X证书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职业培训等合作项目。二是校企合作,解决企业用人需求。为解决企业设备维修人员、远程技术服务人员不足的现状,引入企业运维、技术服务生产线,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派驻技术人员作为校内常驻兼职教师,开展现代学徒制班“订单教学”,既为企业解决用人需求,又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校企双方互惠共赢。三是行动导向,构建“学练赛一体”实践体系。构建课内实操、证书实训、学徒顶岗、竞赛实践“学练赛一体”实践体系。基于已建成的实训基地,以课内实操辅以综合实训练就基础技能;组织专业教师考取X证书讲师资质,参与X证书教材开发并将内容融入X证书实训;通过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强化专业技能;以大学生电子设计、产品检测维修等竞赛为载体提升综合能力。四是职业培训,延伸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基地的社会服务与培训功能,开展数字安防行业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调研,并发布行业发展白皮书,开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资信等级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新兴技术及标准宣贯培训,开展产业标准制定与修订工作,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全国安防职业教育联盟的“一会一赛”制度,每年召开产业大会及专业建设研讨会,举办全国安防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X证书师资培训班,将基地建设经验及育人成效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分享,为职业教育高质量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借鉴模板,实训基地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促使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成效迈向高水平和专业化[1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等40余所中高职院校相继来我院交流考察,学习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等先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