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3-01-06 04:24勇,王洁,杨彤,曹晋,罗玲,任
陕西中医 2022年1期
关键词:心阳温阳血脉

陈 勇,王 洁,杨 彤,曹 晋,罗 玲,任 毅

(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2.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心衰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与西医学中的心力衰竭大致相对应。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病病死率仍居首位,现患人数3.30亿,其中心力衰竭890万,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2012-2015年≥35岁的成年人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0%[1]。本文就心衰病的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名医大家治疗心衰病的经验做一综述。

1 理论探讨

1.1 心阳亏虚是心衰病的主要病机 五脏之心,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主血脉,心之阳气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藏神,心阳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心主通明,心阳能推动和鼓舞人的精神活动,使人精神振奋,神采奕奕,思维敏捷。由此可见,心阳亏虚是心衰病的主要病机。

1.2 心肾相关,血不利则为水 心属火,肾属水,肾中真阳上升,能温养心火;心火能制肾水泛滥而助真阳;肾水又能制心火,使不致过亢而益心阴,水火相济。心主血脉,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资生。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少阴病常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表现为全身虚寒的证候为多,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基本特征。以心肾相关为理论增加了心衰病的治则治法:交通心肾;温阳利水;补益精血;滋肾宁心;疏经通脉[2]。心主血脉,肾主水,肾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心阳亏虚,心主血脉功能减低,血不利则为水,水液停聚,影响肾的“开”和“阖”功能,导致血瘀水停,因此“血不利则为水”是治疗心衰病的重要理论依据[3]。

1.3 “心衰”为病机,“心水”为病 “心衰”一词最早记录在晋·王叔和的《脉经·脾胃部第三》,“心衰”指的是心的功能降低,汉·张仲景首提“心水”病名,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现代医学中,心力衰竭定义为: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及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由此可见心衰符合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的病机,心水更符合呼吸困难、疲乏及液体潴留的临床表现,有学者将心力衰竭归属到“心水病”范畴更为合理和准确[4]。

1.4 体虚劳弱,风邪侵袭 心衰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差,感染是心衰入院的重要诱因。风邪是“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能与寒、湿、痰、燥、热(火)等相合为病,心阳亏虚,正气不足以抵抗外邪,风邪侵袭,而诱发为病。心风之论首见于《素问·风论》,该书云“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无论外风和内风,邪风入心,皆可以导致心脏功能失常而发病,根据风邪的特点建立清热、养血、补气、潜阳、祛风的方法[5]。

2 实验研究

2.1 针刺与艾灸 附片是治疗心衰的常用药,乌头碱是附子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强心作用,其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胞膜结合的Na,K-ATP酶,使细胞内Ca2+增加,同时心肌细胞内钙超载是心肌重构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可引起心律失常等毒副反应。针刺“内关”可改善实验动物左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针刺内关与附片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开辟一条有效安全的新途径[6]。用艾条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穴,可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可能与降低心肌细胞LC3-Ⅱ/Ⅰ、升高p62蛋白表达水平,发挥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心肌细胞过度自噬、减轻心肌损伤有关[7-8]。

2.2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是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在改善心力衰竭小鼠心功能的同时能够改善肾脏损伤,减少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p53信号通路表达,进一步调控SLC7A11/GPX4/GSH和PTGS2/NOX1信号通路进而降低ROS水平减少细胞铁死亡,还可改善心力衰竭小鼠认知功能损伤,减少Tau蛋白及Aβ沉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AGEs-RAGE-PP2A信号轴实现[9-10]。采用活血化瘀方剂可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及下调MMP-2表达[11]。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益母草碱,益母草碱有抑制大鼠心肌重构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MEF2信号通路有关[12]。

3 临床研究

中药口服和中药注射:剂芪苈强心胶囊能够显著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患者心室重构[13]。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真武汤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14],参蛤散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15],温阳益气活血方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症状[16],参苓养心汤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疗效显著,提高患者心功能,提高活动耐力[17]。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8],心脉隆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慢性心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19-20]。

4 名老中医治疗心衰经验

4.1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贯穿始终,兼顾痰浊、阴虚 心阳亏虚,推动无力,气化失司,血瘀水停,心衰主要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贯穿始终。史大卓基于“虚”“瘀”“水”,益气温阳治其虚、活血利水治其实[21],曹洪欣以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为本,痰瘀互阻、水饮内停为标。治疗上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治法,兼顾痰瘀同治,同时还要兼顾养阴、安神等因素[22],吴颢昕认为血瘀水停是其病机关键,气阴两虚是根本原因,创制经验方益气养阴强心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3],卢尚岭治疗慢性心衰强调补虚扶正与祛邪泄浊兼顾,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利水泄浊为治疗原则[24]。

4.2 病在心,与五脏相关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心衰病在心,与五脏相关,心肝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脉、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心脾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脾主运化水液;心肺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主行水;心肾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脉、肾藏精,主行水。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周亚滨认为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25],邓铁涛辨治心衰病以五脏相关,重在调脾护心[26-27],吴焕林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认为病位在心,与脾胃密切相关[28],丁邦晗教授从肺脾论治心力衰竭,认为病位在心,与肺脾密切相关[29],雷忠义治疗心衰病善从肾治心[30]。

4.3 三因制宜,灵活处方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治疗上须依据疾病与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心衰患者病情反复,其病机不会一成不变,张伯礼将心衰分稳定期、急性加重期、缓解期三个阶段,稳定期扶正为本,急性加重期急则治其标,缓解期扶正祛邪[31]。翁维良临证时强调双心同调、气血同治、瘀郁双解,注重三因制宜,随证化裁,灵活处方用药[32],陈伯钧结合岭南地区特点,认为气滞血瘀贯穿始终,痰湿水停是其重要病理产物[33]。

5 西药治疗心衰的最新药物研究

在治疗心衰药物上,相继出现沙库巴曲/缬沙坦、SGLT-2抑制剂等新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近二十年来心衰领域的重大突破,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室重构,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预后和生活质量。一项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逆转心脏重构、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有效持续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34]。SGLT-2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却被发现对于心衰患者受益,一项针对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研究中,达格列净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心衰恶化26%的风险,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8%;降低全因死亡风险17%[35]。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表明无论其抗糖尿病作用如何,EMMY试验支持SGLT-2抑制剂改善心脏重构、前后负荷降低和心脏代谢的概念[36]。

6 小 结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有着独特的疗效及优势,心阳亏虚、血瘀水停是主要病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需兼顾五脏一体观,三因制宜,灵活处方,中药口服配合针灸与艾灸会有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心阳温阳血脉
标点符号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露已冷 草木在喊固本温阳
血脉里的眷恋
再见初恋
遗失在岁月深处的宝剑
站在顶楼大声说出我的爱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