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夕验
(山东省沂水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沂水 276400)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得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多种传染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常发,导致猪病趋于复杂化,对基层兽医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1]。尤其是猪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都是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日常饲养中多程隐性经过,很难发现,一旦发病,会对养殖场造成极大经济损失[2-3]。尤其是猪附红细胞体,病原损害红细胞携氧等正常生理功能,造成免疫抑制作用,极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造成病猪病程复杂,单独施用抗生素收效甚微,若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病畜死亡或耐过后变为“僵猪”,严重影响养殖收益[4-5]。笔者现对 2021年 8月处置的一例猪附红细胞体病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病例进行总结,以引起广大畜牧养殖从业者对猪病混合感染的重视。
2021年8 月,临沂市平邑县一养殖场猪群健康状况突然恶化,该场共计养殖 110日龄育肥猪165头,已经按照国家强制免疫程序及相关防疫要求接种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以及口蹄疫等疫苗。场主述该病在养殖场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病畜出现跛行、走路不稳、体温升高等症状,部分猪只甚至发生不明症状突然死亡,已对发病猪只施以地塞米松、青链霉素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应场主要求,笔者到养殖场实地查看,发现该场饲养密度较大,圈舍通风不良、粪污残留,且温度、湿度均较高,整体环境不利于猪群健康。猪群已发病 107头、死亡 12头,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到64.8 %、11.2 %。
107头发病猪只中,具有体温升高(40~41 ℃ 不等)、精神萎靡沉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等症状的超过90 %;出现皮肤苍白等贫血症状的猪只约占 6 %;关节肿胀、跛行、站立不稳、驱赶难行等症状占比 50 % 以上;约有 65 % 的猪只出现结膜潮红,耳缘、腹部或前肢后肢内侧部皮肤发红发紫的症状,且指压颜色不减退;触诊淋巴结肿大发硬的猪只约为17 %;表现出流涎、四肢划水等神经症状的约占10 %;另外,有个别体型瘦弱猪只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
对 8头症状明显已死亡的猪只进行剖检,剖检猪只均呈现出血液暗红色,且有凝固不良、稀薄等症状,其中 5例关节肿大,关节腔有胶冻样浸润。对其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等多处淋巴结进行切开,7例表现为淋巴结出血肿胀;6例表现为胸腹腔可见高度黄染,脏器浆膜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4例病猪的肝脾肾等脏器肿大、触感软脆、边缘有梗死灶;3例表现为心脏冠状沟脂肪出血黄染。
综合分析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判断为猪附红细胞体与链球菌混合感染,采集病料后,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与确诊。
直接无菌采取病猪耳缘血液,与载玻片上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压片,油镜镜检,可见红细胞变形,多成不规则锯齿状,且其表面或血浆中含有大量形态各异、球状、杆状的闪光虫体不规则运动,且围绕红细胞以长链状围圈排列[6];经瑞士染色后镜检可见,淡红色的血小板及蓝紫色的虫体,可鉴定为附红细胞体[7]。
将病料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增菌培养后,划线至血琼脂平板中,37 ℃ 培养 24 h,可见灰白色、润滑、露珠状、半透明菌落,且呈现 α溶血现象[8]。挑取菌落涂片,以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可见视野内短链或双排椭圆形紫色球菌,无芽孢、无鞭毛,部分有荚膜。随后进行生化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发酵时,产酸不产气;不发酵棉子糖、马尿酸钠等,判断该菌为链球菌[9]。
鉴于当前链球菌抗药性强,不同地区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差异较大[10-11],因此对该养殖场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噻呋及氧氟沙星敏高度敏感,对青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耐药。
(1)应强化饲养管理,对圈舍环境进行清扫并消毒,使用百毒杀喷雾消杀 1次/d,持续一周。(2)氧氟沙星配合土霉素,通过拌料的方式对全部猪群进行施用,5 d为一个疗程。(3)对患病猪只以血虫净、黄芪多糖肌注给药,1~2次/d,3 d为一个疗程。经治疗,3 d后大部分病畜病情好转、食欲恢复,7 d后基本控制猪群病情。
这两种疾病多发于 6~9月炎热季节,与昆虫跨场传播途径密不可分,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尽量保持圈舍卫生,防止蚊虫滋生[12];保障饲料营养全面,注意尽量自繁自养或全进全出,减少混群饲养传播风险[13]。同时,猪附红细胞体和猪链球菌都是条件性致病原,注意在饲养时可添加中草药增强畜体免疫力,或饲喂中草药组方汤剂予以预防,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14-15]。另外,一旦发现猪只患病,迅速隔离治疗,及时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并进行严格环境消杀,严防病菌在猪群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