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诗词与英美文学教育

2023-01-06 02:47张学祥
潍坊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美母语中华

张学祥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引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人生根本性问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这在作为“人学”的文学中尤为明显。中华诗词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即为典例。通过中西文学经典的比照互鉴,在拓展目的语文本思想文化艺术张力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母语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逐步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TESOL 中国大会上海宣言和新时代高校教师从业行为准则,均强调新时代中国英语教育要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跨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所以,将中华诗词融入英美文学教学既有学理上的可行性,又符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和愿景,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本文试从中华诗词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阐释和创造性提炼、改编两方面说明其课程思政效果,抛砖引玉,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二、以中华诗词阐释英美文学经典

将优秀中华诗词引入英美文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学生对外语文本的陌生感。另外,中文诗词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让学生在中英“平行文本”的对比阅读中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其民族文化自信。

(一)中华诗词与英美诗歌的“对话”

1.A Red,Red Rose 与《上邪》、《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爱情是中西方诗歌中共同的永恒主题,但因文化差异,表现各有特色。

A Red,Red Rose 与《上邪》、《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均为以爱情为题的千古绝唱,短小精悍,简单明了,意蕴深远,朗朗上口。前者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运用明喻、夸张、重复等修辞手段向读者展示了心上人的妩媚可爱,通过海枯石烂的盟誓表达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后两者的爱情誓言同样感人至深,语言手法虽不及前者丰富,但表达永不分离的盟誓意象则远胜前者,都运用了6 种超自然现象:《上邪》中有“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菩萨蛮》则用了“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殊途同归。可见,中英诗词各有千秋,英语诗歌语言手段略胜一筹,而汉语诗词的文化意象更为丰富。因此,在比较阅读中,一方面加深学生了对目的语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其文化包容意识、思辨能力和民族文化自信。

2.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与《沁园春·雪》

讴歌祖国大好河山是英汉诗歌(词)表达爱国情怀的常见题材,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与《沁园春·雪》即为典例。两者均不乏豪迈壮观、大气磅礴、气宇轩昂之势,意象丰富,节奏感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感。不同之处,前者的深厚情感完全寄托于山川河流、丛林峡谷、高原走兽等自然意象,纯粹寓情于景。后者则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将自然风光与历史人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参与,无疑凸显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最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深化了作品主题,大好河山更有待今人的开发建设。整首词由眼前现实景色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最后再回到当下。这样,作品的文本张力因时空的穿越和历史文化元素的有机介入大大超越了前者,学生由此自然更能感受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中华诗词与英美作家、小说的“对话”

1.海明威与《浣溪沙·游蕲水清泉》《酬乐天咏老见示》

海明威是中国读者熟知的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凭《老人与海》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此前因小说《过河入林》不尽人意,其创作能力备受争议,有人讽刺说这部作品没有突破《永别了,武器》的窠臼,毫无新意可言。这意味着,曾名噪一时的文坛巨擎才思枯竭,开始走下坡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诋毁声中,海明威再推力作,登上瑞典皇家学院的领奖台,给世俗的诽谤一记响亮的耳光。在作家丰富的人生经历中,这是颇具思政意义的典型素材,成就了海明威的励志典型。籍此可以鼓励学生如何走出人生低谷,东山再起,续写人生辉煌。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其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尤其应景。无独有偶,刘禹锡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以更加乐观灿烂的笔调彰显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积极心态。以此阐述海明威人生转折的启示,一方面彰显了海明威“硬汉”形象的隐性内涵,另一方面则充分印证了中华诗词在释读外国文学中的增值作用。

上述诗词可以用于教学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联想,也可用于课中或总结部分深化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之坚强信念的价值。无论如何,均有助于丰富海明威的高大形象,在中西文学间架起灵动的沟通之桥,提升中国学生对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认同感。

2.《瑞普·凡·温克》与《回乡偶书》《烂柯石》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同名小说主人公。作为反英雄,主人公在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上与清教主义化身的妻子形成鲜明对比。他游手好闲,为逃避妻子的责骂,遁入深山,误入仙境,醉酒酣睡数载,醒来返乡,发现物是人非。小说中的许多场景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郊的《烂柯石》等中华诗词交相辉映,构筑了别具洞天的中西诗画风情,成为中西文化的一次美好遇见。比如,温克尔回到家乡,对陌生的孩童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回应他的是这些后生满脸的茫然。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不过,小说主人公不是因为理想抱负远走他乡而错过了参与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同乡对面皆茫然的尴尬是缘于他的逃避。有人说逃离是为了更好的回归。这对温克尔而言则具有明确的讽刺意义,发妻的离世令他非常欣慰,因为他终于摆脱了婚姻的枷锁,成为不受管辖的“自由人”。

小说中山林一日,人间几十载,主人公醒来发现猎枪锈迹斑斑,一切都变了。这些描述与孟郊的《烂柯石》形成了明显的“互文”:“仙界一日内,人间千载穷”、“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句句似乎都表明欧文小说与孟郊诗歌的遥相呼应。洞察诗人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失落心境后发现,将《烂柯石》融入对小说的阐释所产生的讽刺效果同样可以鞭策学生只争朝夕,奋发向上,课程思政效果不言而喻。

三、以中华诗词艺术再显英文经典题旨

除了直接引用中华诗词来拓展英美文学审美空间,强化目的语文本的积极思想内涵,或反其意而用之,以达到开展课程思政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模仿优秀诗词的形式,对经典作家和作品进行概括提炼,引导学生在中英文文学之间进行切换。这是基于“金课”标准,体现课程高阶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以中华诗词形式总结提炼英语文学作品

为凝练学生语言,增强其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学完一个作家或讲完一首诗歌或一部小说,就作品整体或某个部分,以中国诗词形式进行总结,旨在引导学生切中肯綮,学会透过现象捕捉肯綮,养成深度思考习惯,同时增强对母语的感受力。仅举几例如下:

1.西江月·温克尔

为加深学生对温克尔这个“反英雄”形象的认识并从其身上汲取教训,特模仿曹雪芹的《西江月·批宝玉二首》,将主人公总结下,以幽默滑稽的语言劝勉年轻学子果断走出舒适区,勇立鸿鹄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己所能。

西江月·温克尔

闲散不思进取,贪求自在逍遥。

山林虚晃二十年,何谈家国担当。

天下惧内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天下好儿郎,莫效此君形状。

2.临江仙·雪夜林边驻马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雪夜林边小驻》是一首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诗作。为强化诗歌最后不辱使命的责任感,特模仿中国相关诗词名句,以《临江仙》词牌,改写如下:

临江仙·雪夜林边驻马

墨夜林郊独信马,恍惚已是三更。

林主鼻息已雷鸣。

远近无人影,驻足听雪声。

只恨此景不常有,何时故地重逢。

夜阑风轻渐流连。

肩头使命在,前方写余生。

(二)以中华诗词形式勾勒英美诗人生平

以中华诗词形式总结提炼英美诗人的生平、创作、影响,旨在艺术呈现其概要,突显其贡献,强化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认同。

1.致济慈

约翰·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因家族肺结核病史,年仅26岁辞世。不过,他以特有的审美观念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作及其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态度令其青春定格了永恒。他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最大限度地履行了家庭责任,抛开世俗偏见实现了艺术梦想。这位饱富思想价值的“唯美”诗人是开展英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理想素材。鉴于此,以短句记之如下:

致济慈

贫贱寒门育英才,父母早亡荷重挑。

兄友弟恭仁至尽,甘之若怡喜煎熬。

弃医从文落话柄,阻挠百般志不消。

砥砺前行佳作传,长赋短诗美名昭。

淡泊名利惟初心,才高不傲水上书。

问君何处觅诗魂,泛舟经典得玄妙。

玉汝于成终令器,美中求真话世道。

昙花一现英年逝,家传肺疾为病灶。

客死他乡埋诗骨,后世青睐魂不孤。

2.致雪莱

珀西·B·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在世界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投身革命运动,呼吁社会变革,口诛笔伐,为民请愿,其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为后世津津乐道。《西风颂》一诗享誉中外,常读常新,以排山倒海之势奏响了一首斗志昂扬、催人奋进的革故鼎新进行曲,末尾两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成为身处人生低谷者积蓄力量,期盼光明的精神之光。是故,记之如下旨在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悟雪莱的思想文化价值。

致雪莱

儒雅书生气如山,刚柔并济谱佳篇。

背井离乡风流事,举案齐眉志相偕。

愤世嫉俗惹众怒,特立独行济苍生。

革旧鼎新西风起,所向披靡壮士胆。

砥砺前行锄旧势,敢叫日月换新天。

造化弄人嫉英才,而立早逝空悲憾。

西风一诗真名世,文坛谁堪伯仲间。

(三)引导学生以中华诗词总结所思所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学习就仅停留于表面。学与思,一体两面,结伴而行才是深度学习。因此,要求学生用各自喜好的诗词形式对所学诗歌进行反思,旨在让深度学习成为习惯。

1.清平乐·水鸟

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C·莱恩特的《致水鸟》,言简意赅,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意境优美,韵味无穷。诗作通过海天交汇处,落日余晖中的一只归巢水鸟,传达出“只要心中有希望,上帝就会与你同在”的主题。读者在诗情画意中可以放飞想象,任由思绪随远去的水鸟驰骋,尽情感受人生的曼妙和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隽永。于审美中激扬生命的力量是诗歌的育人价值所在,故以“清平乐”词牌将全诗改编如下:

清平乐·水鸟

日夕佳妙,露重寒意起。

孤鹜并落霞一色,缥缈孤影入云天。

苍穹独飞无歇,天涯尽处家园。

前途光明一片,神明已驻心间。

并要求学生用各自喜好的诗词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原文的理解,其创意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蝶恋花·湖苇波荡秋瑟瑟

湖苇波荡秋瑟瑟。

紫霭挥毫,茕鸟争飞墨。

残阳深谙迷离苦,猎者失语:黯然不语觅归路。

潮岸湿滩叠夜幕。

孑往无前,望尽天涯路。

谁主引明兼皈护,路遥水险何见怵?

此蝶恋花充分表明学生的创造潜能不可小觑,只要用心引导,学生对挑战性学习任务也会交

出满意答卷。

2.卜算子·野忍冬花

美国革命诗人菲利普·弗瑞诺的《野忍冬花》是一首颇具人生哲理的浪漫主义诗歌。诗人以偏僻之所的忍冬花自况,借景抒情,蕴含着人生短暂、孤独、道法自然等哲学命题。由此可以与学生展开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聚焦如何在不确定的生命长度中拓展生命的宽度。毋庸置疑,本诗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素材,故以“卜算子”为词牌,演绎如下:

卜算子·野忍冬花

驿外僻壤间,寂寞开无主。

似锦繁华俏枝头,鲜有人来闹。

无意争不朽,轮回顺天道。

伊甸百花尚死生,凡尘亦如是。

诚如所期,学生给出了精彩的回应: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历雨经霜花半老,粘风惹露叶常青。

孤灯摇曳红拂舞,凉夜浮沉故笛声。

上述习作,虽然格律不尽完美,但对于学生增加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其想象力,锤炼深度思考,效果不可小觑。

三、结语

中华诗词与英美文学经典有着广阔的对话空间,后者可以不同程度地在前者中找到“平行文本”,彼此互为“镜像”。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灵活融入中华诗词,以中格西,中西互鉴,一方面可以拓展英语文学的审美空间,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又可实现母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其民族文化认同感。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但不是天方夜谭,反而耐人寻味,值得探讨。

猜你喜欢
英美母语中华
母语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