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焕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明代王藩文化与齐鲁文化融合孕育的衡藩文化,是一道瑰丽的人文景观。朱猷武等所著的《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齐鲁书社2021年8月)一书,着重从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两个层面,描述并解释了明衡藩的文化内涵及精神传承,并对明衡藩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交融的轨迹作了追寻与探究。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个重要朝代。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为保江山永固,分封建藩,奠定了明代宗藩①“宗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宗藩涉及国内皇帝与宗室成员、功臣贵戚等实力集团的关系以及古代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特殊的传统关系:狭义的宗藩主要是指除太子之外的,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室及其后代。本著作主要取“宗藩”狭义之义。制度的基础。有明一代,皇子受封为亲王的共有62人,其中50 个建立了王府,大都世代相沿、支系繁多,除长子袭承王位外,支子、庶孙皆封为郡王、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仅今天山东一省,即先后在四个地区建立了藩王府——济南德王府,青州齐王府、汉王府、衡王府,沂州泾王府和兖州鲁王府。宗藩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明代的社会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州为中国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通淮沂、北接燕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朝时期仍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青州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文脉源远流长,前后相继、传承有序,儒、释、道、佛、回、基督教兼容并包,堪称海岱文化、齐鲁文化重镇。明朝先后有三位宗室亲王分藩在此地,即齐王朱榑、汉王朱高煦和衡王朱祐楎。其中,衡王爵位世袭,共传六世七人,故称“六代七王”。弘治八年至十二年(1495-1499年),衡王府建成,朱祐楎就藩,开启了“海岱雄藩”衡王府的历史。明宗藩扎根齐鲁大地,皇室威仪、王藩文化与礼乐文明、区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以青州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园区中,生长出了一支瑰丽奇葩——明衡藩文化。
作为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明代衡藩人文传承研究”的最终成果、2018年潍坊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朱明王朝皇室后裔潍坊支脉的传承”的拓展性研究,《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一书充满了学理分析、理性思考和现实关怀。
学术层面。明代宗藩制度的启始与演变,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与明王朝相始终,是明代政治史和生活史的重要内容,是理解和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切入点。该著前两章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主,探究明代宗藩的制度安排、藩王的政治地位与角色、藩王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活动,并着重对明衡藩的历史演进和承袭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考察与分析。第一章“血统根:明代衡藩历史溯源”,从封藩制的起源与发展、朱元璋赐辈字与分藩封王、明成祖朱棣和明宪宗朱见深对衡藩的影响等方面,对明衡藩的血统进行了追根溯源。第二章“谱系树:衡王府及主要支系”,依据衡王支系家谱,概述了衡王府王室更替、家族兴衰的历史,梳理了衡王主要支系的繁衍传承,分析了明衡藩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藩王的权利、宗藩内部的生活状态、明衡藩在明代的地位和作用。这两部分对于了解宗藩制对明王朝及青州、山东地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史料支持,也为该著后两章探讨衡藩与地方经济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明衡藩文化的内涵、精神和时代价值奠定了基础。
文化层面。明代王室宗藩是庞大的、特殊的集团阶层,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对明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他们不仕不农的悠闲优渥生活,从而具备了良好的从事文化活动的环境和条件。该著后两章通过史料分析、文献整理、谱牒考据、实地勘察、数据统计,以明代衡藩的承袭脉络为主线,对明衡藩文化进行了回顾、总结和阐释。第三章“毓秀土:地方文化与明代衡藩的互动”,论述了明衡藩受封青州之后,由“外来者”到“世居者”的角色转换和身份嬗变,讨论了齐鲁大地,尤其是青州的文脉传承,如何成为滋润衡藩文化的养分,着重分析了衡王府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之后,衡藩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融合,给齐鲁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第四章“文化果:明代衡藩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通过对传世文献的解读、文化残片的补缀以及对历史痕迹中一些沉睡的、被遗忘的精神余沥的追寻和唤醒,描述了明衡藩及其支系统后裔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对其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整理和甄别,揭示其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和示范意义,并探讨了明衡藩文化及其精神内核的现代价值。妙意卓见,发人深省。
为系统梳理明代衡藩的历史演进和承袭脉络,该著作者在对衡藩谱牒、王府历史遗存、文献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省内外,特别是潍坊、临沂、青岛、江苏等地仍有衡藩后裔或者朱氏族人的村落、市镇,如临沂市沂水县沙沟镇西朱家峪子、圈里东朱家峪子,日照市东港区大城子、上坳村和开发区两城村、岚山区陈家沟,五莲县许孟镇牛家官庄、朱家老庄,莒县东莞镇东莞村、朱家林,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邵家圈,寿光市呙宋台、安乐、十里铺,青州市戴楼、王坟、郇林马、壮汉庙、上院,临朐县新王庄、石家河、乜家河、朱家庄、吴家庄、柳行沟、席家河、席家洼、常庄、中白沙村,诸城市后寨、阿洛子,安丘市上株梧、朱家官庄,昌乐县大王庄、山坡西沟,高密市贾塘、张家八里等地,获得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甚至从未公诸于世的资料,尤其是珍藏的家谱资料,该书的学术份量因此更加厚重。
在研究中,该著作者综合运用了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将文献资料、谱牒档案、口述史料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梳理、比对、印证,展现出系统完备的知识结构、深厚精审的学术功底和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关于文化的互动融合与传承,学界成果颇丰,如何将繁杂的线索梳理出明晰的结构,学者们各有所持。该著另辟蹊径,其对衡藩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关系的揭示,着眼于明衡藩由“客居者”向“土著者”的身份转变,把衡藩文化的演变植入海岱—齐鲁文化的历史演进框架中去观照,通过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为区域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建构提供了补充与借鉴。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符号印记,是国家和民族的根脉、血脉和命脉,是人类心灵栖息的家园,体现和展示着一个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个体的生命力。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使中国民族内心深处充满了高度的自信和无比的自豪。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①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传统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内部认同的核心理念,是民族之根、文化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即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就没有中国民族精神之源。
中华文化的内涵、精神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它不分高低贵贱,不论帝王将相、王公贵胄或平民百姓,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和血液中,浸润于炎黄子孙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薪火相传导引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悠久的精神文明,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坚守中华文化根本、揭橥中华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日。。明衡藩绵延不断的家国情怀、忠孝家风、仁爱之心、兼容之德、修为之境,传递着俯仰天地的担当意识、修齐治平的进取精神、孝悌忠信的道德理念、仁礼并重的处世哲学、尚德向善的价值判断和自省自律的行为方式,成为齐鲁大地精神文明的文脉基因和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不竭的泉源,也灌溉和滋养着当代国人的心田。因此,研究探讨明衡藩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传承,兼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