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篆兰
(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 南宁 530001)
图书是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传播媒介,从竹木简牍到当前的各类图书,都负载着传递思想、传授知识的重要功能。图书是通过文字符号来贮存和传递信息的,信息的“保真”有赖于字、词乃至标点符号在使用时的准确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时就是一字一词一标点的差错。这就对图书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本内容表述准确的图书,可供读者学习、借鉴,使读者受益良多。因此,图书的编校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校工作对图书内容的判断、编辑与校正,直接影响着图书的质量以及是否可以走向社会、走向读者。图书编校出版过程,就是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进行再创作。这种再创作是由始至终的。经过初审采用的书稿,编辑人员要对内容、体例、语言文字、引用材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编辑整理,字斟句酌,不放过一个疑点,以使书稿达到出版的要求,符合出版的规范。
书稿的编辑加工整理方法主要有:修饰,即对文字作修改润色,使之表达准确;改错,即改正不当提法和错别字等;校订,即根据可靠资料,订正引文、事实、数据等方面的差错;增删,指经作者授权所作少量的内容增删;整理,指为使书稿符合排版要求而进行的技术性加工,包括统一体例、用字用语、书写格式,描清字符,标注说明有关事项,保持书稿整齐等。
本文试采用书稿编辑加工方法中的校订方法,以加工整理书稿中碰到的古文典籍引用问题为例,谈谈书稿编辑中古文典籍引用的查核问题。
许多作者常会引用其他书籍的观点、知识来对自己的书稿内容进行说明、论证,特别是社科文史类书籍的作者,常常要在自己的学术专著中引用到古籍文献。但在引用的时候,由于引用的版本或者抄录排版的疏漏等情况,在书稿中很容易出现如别字、漏字、串行失误、标点符号位置有误、邻位邻行错改等情况,大致体现为:一是误用别字。这类错误多是形近、音同、字近等混淆引起的错误。形近即形体相似或近似,如“干”和“千”、“壶”和“壸”、“样”和“祥”、“日”和“曰”等。音同包括音同形近、音同形异,如“泡”和“炮”、“辨”和“辩”、“拴”和“栓”、“带”和“戴”等。字近则指字在句中距离不远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讹误,包括偏旁类化、偏旁搬家、一字分为二字、二字合为一字、涉引文而误等。二是抄录引起的错漏。抄录引文时不注意引起的漏字,错、漏标点符号的情况,或者是比原文多出了文、词、句的情况。三是文字错位。错位是指文字位置颠倒错乱,包括字、数、句的错位、互倒、互串等,甚至有整段错位、章间互倒的情况。这些错误容易导致所引文字的原意没有得到完整、准确的表达,有时甚至是相反意思的表达。这就有悖作者想以引文提升文采及知识含量的初衷。
按照出版规范,凡是加有引号的引文,从文字到标点符号要始终与原著(出处)一致,必须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意,不能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因此,在加工整理过程中,要让书稿引文内容准确无误,就需要对所引用的引文进行查核、校订,避免出现错字、漏字、多字、标点符号误用、错位等方面的差错。要根据国内外有定评的工具书及原著检查,有不同版次的应依据最新版本对引文进行核对。
在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常常碰到书稿引用的古籍种类较多的情况,要一一核其原著,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有相当难度。但不管困难有多大,仍然需要尽己所能严格按照规范对书稿引文进行核查,力求完整无误地表达引文的原意。
有作者在一本关于铜鼓知识的书稿中就引用了许多古文典籍,其中提到六朝时期的俚僚铜鼓时,引用了《晋书》中《食货志》记录的太元三年(378年)的一份皇帝诏书中提到的当时广州境内夷人毁钱铸鼓的事:“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为了查证这段引文是否与原著一致,登录了网络图书馆查询古籍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的“正史类”《晋书》第一册和《晋书百三十卷》第9册,发现引文中有一个错字:“销坏无己”的“己”字应该是“已”字。该书引用《隋书·地理志》中记载铜鼓有特殊的号令作用的文字:“欲相攻,则呜此鼓,到者如云。”通过查核影印本《武英殿二十四史隋书》及《四库全书》《隋书》,发现“则呜此鼓”应是“则鸣此鼓”。该书引用谢启昆在辑录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铜鼓条全文之后所做按语为:“铜鼓为僚蛮所铸,马伏波前己有之,……”核查后发现,“马伏波前己有之”应为“马伏波前已有之”。“已”和“己”字形相近,“呜”和“鸣”字也容易引起误认。这都是字形相近引起的差错。
形近字的错误还算好解决,如果出现多种疑似版本,则需要结合书稿内容对这些版本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该书稿中还引用了许多记叙铜鼓的诗歌,例如清朝乾隆时期在南宁做官的北京人李维寅根据自己亲见亲闻所写的《铜鼓歌》,歌曰:“著雍君滩月过午,我官宣化获铜鼓。村人百指舁升堂,宝气腾腾笼一府。为言耕耨万山中,夜半风霆啸荒圃。一锄忽落一蛙跳,蛙瞥飞空锄缺腐。坤维震荡云根颓,万线霞光出深土。神物乍见惊牛羊,公裘同献陈樽俎。传观愧比涯还珠,欲扪先愁指画肚。……水沙剥蚀体渐轻,乾坤陶铸年几所。血斑历落挼蜥蜴,翠藓媥孄碎鹦鹉。上文雲云下雷回,雕刻龙蛇杂亚斧。……”这首诗歌讲述了农民在耕山时挖到铜鼓的事,其中还描述了铜鼓的形制和纹饰。因为诗歌作者并不是知名的文人或官员,要查找这首诗歌的影印版原著比较困难,只能尝试在网络查询。笔者一查发现有几个版本,它们都有字词上的差异。
第一个差别,在第一句,书稿是“著雍君滩月过午”,网络上的是“革雍涒滩月过午”或者是“革雍君滩月过午”,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呢?笔者分别查阅了“著雍”“革雍”和“君滩”“涒滩”的词意。《辞海》“著雍”词条为:十干中“戊”的别称,用以纪年;而“革雍”未见词条。《辞海》“涒滩”词条为:十二支中“申”的别称,用以纪年;而“君滩”未见词条。“著雍涒滩”实际是指干支中的“戊申”,因此判断:“涒滩”才符合诗歌中的原意,书稿中的“君滩”要改成“涒滩”才对。
第二个差别,“翠藓媥孄碎鹦鹉”这一句,网络上有“翠藓斒孄碎鹦鹉”或“翠藓斒斓碎鹦鹉”,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辞海》“媥”词条为:见“媥姺”,同“蹁跹”,舞貌。“孄”字无解。《辞海》“斑斓”词条为:亦作“斓斑”“斒斓”,颜色错杂灿烂。因此,“斒斓”是符合诗歌原意的用词,书稿中的“媥孄”应改成“斒斓”才是正确的。
在一本探究壮族文化的起源、发展,汉文化的南传以及与岭南族群文化的相互促进,壮民族与稻作文化的渊源等方面内容的书稿中,碰到的又是另一些古籍引用的问题。
书稿中多处提及汉文化南传经历的数次较大规模的汉族人口的迁移。较早有记载的是秦统一岭南后,留下十多万军士在岭南,后秦始皇又“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因叙述的需要,引文在书稿中存在于多篇文章中,但有几处引文有不一致的表述,如:从中原“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两者相比较,虽只是一个逗号的增减,但已存在差别,这就需要查核,以确定正误。笔者进入网络图书馆平台“古籍书目”的《四库全书》的“史部”的“正史类”,查询《史记》,在《秦始皇本纪》中查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然后再进入“古籍在线”查《史记》影印本,查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最后再查“国学”的“史部”的“正史”的《三家注史记》,查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笔者在三种不同的版本查到了一致的表述,最终确定保留这一种引法。
此书稿中另一个相似的标点符号错误存在于所引《汉书·地理志》的一段文字:“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这段文字在书稿中出现在三篇不同的文章中,其中两处是一样的,另一处的文字中,除了“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这一处的“璧、琉璃”与前两处的“璧琉璃”不一样,其他都相同。笔者查了影印本,但影印本无标点,无法辨别对错。然后又试着查一查“璧琉璃”是什么东西。在商务印书馆繁体版《辞源(修订本)》的“玉部”查“璧”字,查到:璧琉璃,宝石名,《汉书》九六《上西域传》:“(罽宾国)出……珊瑚、琥珀、璧琉璃。”璧琉璃为佛家七宝之一,《翻译名义集》三《七宝》也作“吠琉璃”。笔者又在《辞源》的“口部”查“吠”字,查到:吠琉璃,也叫璧琉璃,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四九:“梵语宝名也,或云毘瑠璃,其宝青色,莹徹(彻)有光……”由此可见,正确的写法应该是“璧琉璃”,而不是两样东西“璧”和“琉璃”。
书稿中引《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这几个字达四处之多,其中有一处引为“尧命羲叔宅南交”。笔者查数字图书馆影印本:《四库全书》的《尚书注疏》、江南书局的《相台五经尚书》《四部备要》中的《尚书孔传》,皆为“申命羲叔,宅南交”。
此书稿还有一种情况是存在一段引文的多处引用中有不同表述的情况。如引用《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的一段为:“正南:瓯邓、桂国、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在书稿另一处收录其他书籍的前言里也引用了这段文字:“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在对古籍影印本和图文对照版的查核比对后,以收录其他书籍的前言的引文“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为正确。书稿中其他篇章凡引用到这段文字的,都以此为准了。
还有另一段也是引自《逸周书·卷七·王会解》的引文也在同一部书稿的不同篇章出现,这一段引文出现在两篇文章中:“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杨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另一篇文章的引文又有一些不同:“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笔者查询网络图书馆,在《四库全书》的“史部”的“别类史”的《逸周书·卷七·王会解》中查到:“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而查影印本的《四部备要》的相同内容,查到的原文也跟《四库全书》是一致的,就以此来对书稿内容进行修改处理。
书稿引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的同一段文字有两处:一是“贵州郁林县,本西瓯骆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二是“贵州郁林县,本即骆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存在“本西瓯骆越之地”和“本即骆越之地”的差别。笔者查网络图书馆古籍影印本和国学史部的地理类,发现两处都是“本西瓯骆越之地”,因此以“本西瓯骆越之地”为准。
书稿引用《左传·襄公十三年》的一段文字为:“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有南海,以属诸夏。”笔者查了《四库全书》的“经部”的《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册》,查到:“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又查影印本《四部备要》《春秋左传注疏》,查到的内容与《四库全书》是一致的,这说明作者在引用录入时,把“奄征”错录成“奄有”。
在一本阐述自秦汉以来壮族古代军事历史的专著中,引用《汉书·五行志》为:“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以为喜瑞……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笔者查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史部”的“正史类”《前汉书第一册》和影印本《汉书百卷》第12册,查到原文:“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南戍五岭,北筑长城,以备胡越。”引文中既有漏字,又有漏句,还有字的顺序错误。
书稿中还有关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引用《汉书·地理志》载“自黄支船行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不程国,汉之译使,自此还兮”。经过对古籍影印本的对比查核“黄支之南有已不程国”应该是“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不程”两字顺序不对。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这段文字在书稿中标注引自《吕氏春秋》卷14《行孝览第二·本味》,笔者查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子部”之“杂家类”《吕氏春秋》卷14《孝行览第二·本味》和影印本《四部丛刊初编吕氏春秋三》,查到所引文字与影印本中一致,只是标题应是“孝行览”,不是书稿中的“行孝览”,“行”和“孝”的位置不对。
另一段引文的错误则是段落的排列顺序不对。书稿中引自《诗经·大雅·江汉》的一段为:“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笔者查询影印《四库全书》钦定本宋代朱熹《诗经集传》和《监本诗经全文五卷》,发现两者都是“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两段文字的前后顺序排错了。
书稿中也会出现引用不同史书的相同内容的情况。比如关于《南越尉佗列传》的文字就在同一本书稿中引用了两本不同的史书的相同内容。
一是引用《史记》卷113《南越尉佗列传》的内容,在书稿中有两篇文章都引用了同一段文字。第一篇引用为:“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集解】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邹氏云:又有骆越。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雒将,铜印青绥,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佗攻存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东西万余里。寻此骆即骆越也,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蛮称王。【索隐】裸国,音和寡反;裸,露形也。”第二篇引用为:“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集解】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邹氏云:又有骆越。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绥,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慰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东西万余里。寻骆即骆越也,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索隐】裸国,音和寡反;裸,露形也。亦称王。”两处引文都有字、词的顺序的差别。笔者查询了《四库全书》的“史部”的《史记》第二册卷113的《南越尉佗列传》、影印本高宗钦定五洲同文书局本《武英殿二十四史史记》卷113、《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卷113、《史记一百三卷》卷113的《南越尉佗列传》,查到的都是相同的文字:“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集解】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绥,即今之令。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即骆越也。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索隐】裸国,音和寡反;裸,露形也。”由此可见,两处引文与古籍影印本都有出入,有衍文,有漏字,有错字。
二是引用《前汉书》卷95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关于南越王赵佗的相关内容:“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辑解】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邹氏云‘又有骆越’。邹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绥,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将,自称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主典主交趾、九真二郡。寻此骆即骆越也。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笔者查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史部”的《前汉书第三册》、影印高宗钦定五洲同文书局本《武英殿二十四史前汉书》、影印长沙王氏《前汉书补注》以及影印《前汉书百二十卷》第三十册,查到:“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师古曰西瓯即骆越也,言西者,以别东瓯也。宋祁曰瓯集韵于口反,骆越种也。)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这段文字和书稿中的引文有着较大的差别,辑解、索隐部分完全不同,这可能是作者在引录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相似而造成张冠李戴了。
还有一种引文的引用情况也曾在书稿中出现。有一段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文字,书稿引文为:“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三十五年,益发谪徙边。”笔者查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史部”的“正史类”《史记·秦始皇本纪》、高宗钦定五洲同文书局《武英殿二十四史史记·秦始皇本纪》、《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同一段内容,发现存在下文提到的问题。
第一,“三十三年”一段,与笔者所查影印本一致,但“以谪遣戍”有一个错字,影印本中都是“以適遣戍”。“適”字是规范汉字“适”的繁体,而“谪”字是规范汉字,它的繁体是“讁、謫”。这两字的意思并不相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谪”有三个子目:一是书面语,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二是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三是责备,指摘。“适”有两个子目:一是书面语,去、往。二是出嫁。由此可见,“以适遣戍”如果根据“适”字的意义以及该字在整个段落里的意思来看,发往岭南的众人不是官员,不是贬官,是逃亡者、赘婿、商人,以这些人作为垦卒戍边,所以用“适”为准确。
第二,“三十四年”一段,笔者在影印本中查到为:“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以吏为师,制曰,可。”与影印本相比较,作者所引的“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也存在“适”字的繁简转化错误,这是其一。其二是在“筑长城及南越地”这句话的后面影印本上显示其实还跟着很长的一段文字,才接到“三十五年”这一段,而作者引录时却直接连上“三十五年”段。按引文的学术出版规范,引文省略部分要以省略号来标识,因此作者所引“三十四年”段文字不符合引文引用规范。
第三,“三十五年”段,笔者在影印本中查到的内容为:“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作者所引文字是“三十五年,益发谪徙边。”而在影印本中,“三十五年”后还有一段非常长的文字,然后才到“益发谪徙边”。如果按作者所引来阅读理解,都会认为“三十五年”之后接着就是“益发谪徙边”,不会知道这两句中间还有一大段文字。这种情况与出版规范所规定的引文必须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意相悖,有断章取义之嫌。
无论是现代书稿的引文抑或是古籍文献的引用,书稿的作者都意在给自己的著作起到增色添彩作用,因此校订查核引文是书稿编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书稿的编辑加工过程其实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提升和成长。对于出版物而言,要保证和提高图书内容质量,编辑人员在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就要按所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及出版规范对书稿内容做处理,对内容的意识形态把关、对引文的正误进行查核、对语句的顺畅进行修改、对全书的体例进行统一,等等,这些工作对内容产品的质量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同时要求编辑人员要有探索进取、钻研业务的精神,要增强学习能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时刻充电,才能不让自己落伍,更好地适应市场和读者阅读需求,编出合格的出版物。
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用持续的学习提升编辑自身的素质,以业务的提高成全图书的高质量出版。这也是编辑工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