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艳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碧流河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昌吉 831805
在现代化养殖条件下,绵羊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养殖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疾病,仍然阻碍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其中,羊痘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绵羊痘又被称为“羊天花”,致死率非常高,羔羊发病后死亡率可达100%,患病羊只通常会丧失生产能力,怀孕母羊感染后会出现流产等情况,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绵羊痘在亚洲西南部、非洲及中东的一些国家及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大多数省份也广泛流行。由于其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并且绵羊痘病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可对饲养人员或者兽医工作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因此,养殖人员了解该病的特点,对该病的防治工作极为重要。
绵羊痘病的致病病原是绵羊痘病毒,大小约115 nm×194 nm,具有囊膜,呈砖形的病毒粒子,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该病毒可以在绵羊等易感动物的睾丸和上皮组织中生长繁殖,也能够在鸡胚、猪肾以及兔肾等动物细胞中培养繁殖,在被感染的细胞内可以观察到嗜酸性或者嗜碱性的包涵体,大小为5~10 μm,在电镜下观察可发现包涵体内存在许多颗粒状的原生小体,即病毒的抗原。该病毒对干燥的环境抵抗力较强,能够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数月。其对高温极其敏感,55 ℃条件下处理30 min 即可使其失去活性。但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冻融不能使其灭活,可以在绵羊的毛中生存2个月以上,在开放的羊舍中可生存6 个月,而在患病羊只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6~8 个月。另外,使用20%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去氧胆酸盐、2%石炭酸以及福尔马林处理,均可使其失去感染力。
绵羊痘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大量的绵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脓疱或者痂皮中,在鼻黏膜分泌物中也可以发现该病毒。
绵羊痘病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绵羊,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易感染,其中细毛羊较粗毛羊和土种羊更易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更易感染,成年羊的抵抗力较强,多数病羊可耐过,死亡率为20%~50%,羔羊的死亡率达80%~100%,正常情况下绵羊痘病毒不会感染山羊和其它动物。
绵羊痘病主要通过呼吸系统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健康羊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行传播,护理用过的工具,皮毛及其产品、饲料、垫草、寄生虫以及养殖人员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绵羊痘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冬末春初的季节,并且在新疫区多呈暴发性流行,该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羊群中如果有1 只发病,很快便能传播给全群的羊只[1]。
绵羊痘病可潜伏6~8 d,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分为典型和非典型2 种。
典型病羊的病程为3~4 周,耐过者可痊愈。病羊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潮红,鼻分泌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可达42 ℃,呼吸急促,脉搏加快。1~4 d 后在患病羊眼、唇、鼻、外生殖器、乳房、腿内侧及尾内侧等皮肤无毛区出现红斑,呈绿豆样大小。严重者全身痘,1~2 d 后形成坚实而苍白突出于皮肤表面的丘疹,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形成隆起的半球状结节,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可同时发生病毒血症[2]。2~3 d 后,丘疹中央呈脐状下陷,形成内部含有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的水疱。随后经过2~3 d,水疱内液体由白细胞渗入转变成脓性形成脓疱,之后脓疱干涸成痂,若无继发感染,痂块可在几日内脱落,形成疤痕。但妊娠母羊感染后可导致流产,羔羊感染后可快速死亡。此外,一旦病毒入侵内脏黏膜可造成肺炎、呼吸道炎症和胃肠炎等并发症,继发化脓菌感染时,可发生脓毒血症或败血症,导致病羊迅速死亡。
非典型病羊一般不出现典型病羊的症状,仅表现为呼吸道及眼结膜发生卡他性炎症,体温升高,仅有少量或无痘疹。部分病羊的痘疹呈硬结状,可在几天后干燥脱落,无水疱和脓疱形成,呈现出良性经过。
可在绵羊皮肤表面发现痘疹、脓疱和结痂,剖检后可见在病羊咽喉、气管、肺等呼吸系统黏膜上有红褐色或灰白色的痘斑形成,肺脏发生卡他性肺炎,出现干酪样结节;口部、食道、胃肠等消化系统黏膜或浆膜上有灰白色扁平状大小不一的痘疹形成,其中唇黏膜与胃黏膜上的痘疹表面破溃严重,有明显的糜烂和溃疡形成;心脏和肾脏等其他实质器官黏膜下有扁平状或半球状的灰白色结节形成。
镜检下可见真皮充血明显,真皮乳头层可见明显的细胞浸润,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有浆液性水肿,部分有少量出血,表皮增厚明显,表皮层角化亢进或者角化不全,导致表皮上层全部增厚变硬;表皮深层可见细胞发生变性,肿大,胞浆空泡化。
根据患病绵羊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并结合流行特点分析可以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但应注意该病与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区别。绵羊痘病的患羊多于乳房、尾根等无毛的部位出现红疹、水疱,而传染性脓疱病患羊的疱疹主要出现在口、鼻和唇等部位。
无菌刮取患病绵羊皮肤痘疹处的病料进行涂片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镜检,若能发现原生小体或者包涵体则能确诊为该病。目前,实验室病毒检测最常用的是ELISA 检测和PCR 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确诊该病。
首先,引入种羊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禁止引入疫区的种羊。其次,对于新引入的羊群应实施21 d 隔离管控,监测检疫后证明完全健康的羊才可以与原群合群饲养。最后,若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该病,应立刻停止运输,就地隔离,封锁场地,病羊痊愈后再进行运输。
可在绵羊腋下无毛处或尾内面皮内接种0.5 mL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或细胞苗,接种4 d 后即可产生免疫力,第6 天接种的羊群均可获得较高的免疫力,可持续1~1.5年。尤其是在绵羊痘病多发的地区,最好在每年的秋季都对羊群进行1 次预防免疫。需要注意,接种疫苗的羊只应与未接种的羊只隔离饲养。在发生疫病的养殖场或者周边有疫情发生时,均可对本场内未患病的羊只进行紧急预防免疫,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蔓延。接种疫苗后的绵羊通常在5~8 d 局部出现蚕豆或者栗子大小的硬结,待1~2 周后会自动消失,若整群羊只在接种后1 周前后均没有反应,则可能接种无效,需重新更换另一批疫苗接种[3]。
对于气候严寒、雨雪及霜冻等寒冷天气,应加强羊群的保暖,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发病率的增加。饲养管理人员、饲料、垫草、护理用具和皮毛产品等应进行全面的定期消毒,避免人员、工具成为传播媒介[4]。一旦羊群中出现病羊,应立即封锁羊场,将病羊隔离,必要时可对患病羊只进行扑杀,对羊场和用具进行全面消毒。病羊病死后应将尸体及其排泄物,剩余的饲料、饮用水和垫草等进行深埋或无害化处理。
做好养殖场内的卫生清洁与消毒管理可以杀灭大量的病原体,有效降低绵羊痘病的发生率。对于养殖场地与羊舍应及时清扫剩料、粪便等污物,保持饲舍干燥清洁,并开展定期消毒的工作,可选用3%石炭酸、10%高锰酸钾或者5%甲醛等消毒制剂对饲舍、工具以及周边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尤其应注意墙角等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也要做好消毒工作,严防病原体滋生,养殖场应多备几种消毒剂轮换使用,保证消毒效果。建议养殖场最少每隔7 d 消毒1 次[5]。
养殖场周边有疫情出现时,应对场内的羊群进行紧急的免疫接种。若场内出现疫情后则应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相关兽医部门可根据疫情的实际状况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的地区进行严格的划分,并对疫区实行隔离和封锁等措施,对于患病羊只及其相关产品应全部销毁,严禁流入市场,以免疫情进一步扩散[6]。发生疫情的养殖场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做好隔离、防治工作,避免疫情出现反弹。饲养人员应每天做好死亡数、发病数以及疑似患羊数量的统计工作,并上报具体的发病情况,待场内连续21 d 无新增病例出现后方可解除封锁。
针对绵羊痘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临床上常采取除痘清创、防止继发感染等对症治疗的原则进行综合性治疗。对于病羊的痘疹,可先使用2%来苏儿溶液进行清洗,然后在患处涂抹碘伏或者其他抗菌性药物。也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洗涤,擦干后使用碘甘油或紫药水涂抹患处。同时,可使用黄连、黄芩、苍术、葛根、金银花、蒲公英、铁马鞭、鱼腥草、车前草等中草药给病羊灌服或饮用;还可使用羊痘鸡胚化弱毒和病毒唑注射液等抗病毒的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另外,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青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环丙沙星、先锋霉素、丁胺卡那、氧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等注射液为病羊皮下注射。对于满足条件的羊场也可以使用羊血清进行治疗,成年患羊皮下注射15~30 mL/头,羔羊皮下注射10~20 mL/头,若用于预防则剂量减半[7]。
绵羊痘病是一种起病急、发病率高的绵羊接触性传染病,严重降低羔羊的存活率和妊娠羊的生产率,造成羊群生产效率降低,影响绵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8]。因此,绵羊养殖人员应加强绵羊的饲养管理,做好疫病检疫、疫苗接种等工作,一旦发现患羊,及时进行隔离诊治,对未感染的健康羊只进行预防控制,防止出现大规模的疫情暴发,降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