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楚雄师范学院后勤总务部,云南楚雄 675000)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活领域飞速发展,其改造世界的能力突飞猛进,人们的认知方式随之不断变化,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其飞速发展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一些复杂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如生态危机、伦理道德问题等,人们往往把这些问题简单归咎于科学技术自身的运用或者科学技术本身上。然而科学技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将其产生的问题完全归结为科学技术本身所导致的结果未免有失偏颇,这就显得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1]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在价值观中更多强调的是人文价值观。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若不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容易产生科学万能论、科技决定论、反科学等观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2],要想使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发挥其有利一面,为人的理性所控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使教育对象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理性认识科学技术的双重性作用,将科学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实为必要。只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意识环境,才能推动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改进完善的方向发展。
要探究科学价值观,对其基本内涵作出界定,首先要认识“科学”、“技术”与“价值”的概念。
“科学是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种能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3]。这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定义科学。首先,科学包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是关于世界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体系;其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存在和发展遵循以符合客观规律与满足人的需要两条原则为出发点,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后,科学是一种建制。近代以来,科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几乎已成为建制化的基本要素,二战后科学规模急剧扩大,其下分的学科逐渐增多,已成一种社会事业。科学与技术紧密联系但也存在诸多区别,“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技术则以追求实用为目标,其自身没有自我修正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4]。进入现代,“科学与技术二者界限愈加模糊,技术虽先于科学产生,但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它的存在与科学逐渐趋于融合发展,互相渗透”[5]。因此,本文中提及的科学是指与技术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科学技术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是实践性、主体性、客观性、历史性的内在统一。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在这种关系中如果没有客体的属性,价值也就无所谓价值,它的定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得到界定。汪信砚认为:“价值既不是纯粹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也不是完全内在于人的主观体验,而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7],主体肯定客体的可能意义,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价值在人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认识与实践的主体是人,从根本上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趋近于人,但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而是要看客体是否有潜在的结构和性质能够对主体产生真正的有用性。
科学作为一种研究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价值追求根源于科学的目的,其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价值是科学的根本目标,而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则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科学是求真,价值是考虑“善”和“美”的问题,科学价值观是将“真”的问题纳入到“善”和“美”的视域中来考虑,“是人们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创新对于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及其有用性的观念和反应”[5]。
1.科技决定论、伪科学和反科学
不同的人价值判断不同,部分人持乐观主义科学价值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生产方式及生产工具不断革新,是提高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关键动力。在肯定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乐观主义者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中脱离轨道,认为科学技术可以掌控一切;另一边悲观主义科学价值观认为,科学技术的极力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生态遭到破坏,尤其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使这部分人认为人类会沦为机器的奴仆,甚至被机器所消灭,这二者都属于科技决定论的表现。科学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而伪科学最惧怕的就是实践检验,它从形式上披着“科学”的外套招摇撞骗,利用部分人科学知识浅薄和缺乏科学精神的弱点,混淆视听,实则另有所图;反科学是从根本上否认科学技术的价值,反对真理,并把社会上出现的一切问题归因于科学的问题。科技决定论、伪科学和反科学都属于错误的科学价值观,这些观点不仅阻碍科技事业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风气,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2.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8],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并在总体上对其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在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上所持的一种辩证观点。其表现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会运用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反对伪科学、反科学等观点,并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弘扬科学精神,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紧密联系,其发展不仅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为其自身提供新的价值和意义,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有利于创新超越意识与辩证批判思维的养成。尽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未实现协调发展,科技革命是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能帮助人们养成不断追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将科学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利于教育主体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激发新思想、新理论、新创作的产生。思维方式是人如何理解世界及自身行事行为的问题,恩格斯指出:“人类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内容,这无疑是历史的产物。”[9]人的思维方式受一定历史时代影响,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其价值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科学技术的运用对社会发展影响不同。在错误、愚昧的价值观念下运用科学技术,会产生用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看问题,这样的思维习性会影响我们在其他领域的思维,从而阻碍社会进步。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扬长避短,促进大学生形成用系统、辩证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增强人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能力。“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本身的知识的巨大而可靠的源泉,它不仅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总看法,而且也详尽地告诉人们细节的知识。”[10]科学技术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使我们对宇宙及自然界形态的好奇自然解除,它不仅改变了各类鬼神文化,帮助人们从唯心主义世界的困惑中走出来,还使人认识自己,了解自身来自何处,在自然界中的真实地位。技术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在人类探索自然与认识自我过程中提供了物质支撑,推动着人的认识能力不断进步。
还原个体社会要求,促进社会自由、民主、和谐发展。“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及其衍生的物质力量,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11]民主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讯网络的发展为民主化生活搭建了平台,科技进步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理论与手段支撑。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不仅要认识到科学技术为人的发展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条件,更要认识到新时代人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将科学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通过教育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更是避免了大学生的发展朝着单向度的发展。“科学意味着要统一而协调地,特别是自觉地管理整个社会生活”[1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破除封建迷信与教条。在构建民主和谐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中,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科学知识及科学理论作为坚实的基础,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目的是自由,而科学技术从前提至结果无一不是自由。
此外,将科学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更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如生态科技、绿色科技等,相应的科学价值观教育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完善发展,需扩宽教育领域,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及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完善。同时,科学价值观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提出了时代要求,二者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更加完善,实现了创新发展。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实现文理科相互渗透,促进科学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整合统一。如将自然辩证法、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素养等纳入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中,提升大学生科技素养。现今许多高校只将此类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或必修课程,在本科生中未曾设置。自然辩证法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教育,从而使学生正确了解自然界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此外还有科学史等相关课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证精神、创新超越精神、理性批判精神,激发大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兴趣。高校可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这其中就包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技术观,以理论创新促进教学创新,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理论需求及投身伟大时代的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育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优化教师考核管理形式,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个人要增强自身专业素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信息,深入形势政策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双向参与交流互动展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通过结合学生实际,评析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对待科技发展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形成独立思考、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认识科学技术既可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又可以制造出杀伤性武器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改革传统的卷面评价考核方式,突出科技创新比重,莫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行为。
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积极主动性,这需要高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特色科技实践活动。高校可举办学术讲座、科技论坛活动,及组织参观科技馆等,普及科技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激发他们对学习科技知识的内在需要,提升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学校可举办科技活动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通过参加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竞赛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在科技发展的时代,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较大受益群体,是否拥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决定着网络科学技术能否正确为人所用,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中心的监管,优化校园网络安全,宣传正确的网络科技观,并组织计算机网络等比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以“文”化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促使其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行科学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寓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着重突出科技文化。高校要充分调动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科普宣传栏,宣传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利用校园网站设置科普专题,将科学知识及科技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技术的手段弘扬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此外高校还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如设计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名人雕塑、宣传标语等,以更好地宣传和弘扬科学精神,也可建立大学生科技园,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性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并不来自于科学活动本身,而是人类社会(包括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高校要全面深入解决大学生科学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靠多学科交叉协调共同努力。科学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人们到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根本不存在纯粹为科学而科学去做的事情。一切事情毫无例外地是为人的意图而做的,这些意图从短暂的私人满足遍及到最综合的社会服务,其中包括不顾人们自身的服务”。[13]只有人类提高科学素养,对科学技术的利弊有理性的认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为人所用,为人类社会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