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市级博物馆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博物馆,对其所在区域民众了解地方历史、传承地域文化、提升文化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近年来唐山博物馆创新征集理念、举办地域特色展览的积极作为,希望能够以此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县市级博物館;创新理念;原创展览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并为社会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而藏品作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我国当前的博物馆体系中,县市级博物馆的数量要远多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提高县市级博物馆的建设水平,对于提升城市精神文化面貌、加速乡镇农村文化建设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和改进县市级博物馆文物藏品征集理念、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展览,对县市级博物馆的事业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创新征集理念对县市级博物馆发展的影响
文物藏品是国家的文化财富,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职能和体现社会价值的关键,是博物馆举办展览、社教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博物馆作为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给公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就需要有丰富多元的特色藏品支撑。一家博物馆征集、收藏的藏品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就越具特色,其社会影响力就越大,能够吸引到的观众也就越多。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大多来源于民间征集、考古发掘等,其中民间征集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能够不断充实馆内藏品,完善各类藏品体系,同时有利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文物的定义及其自身价值的体现,也随着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只有对文物征集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拓宽思路,制定成效显著的征集方法,让更多的民间文物得以进入博物馆,才能让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真正起到保护、传承和弘扬国家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
所谓征集理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思维,以全新的视角去探索多元化的征集方式。博物馆对藏品的征集不应仅仅局限在其经济价值上,还应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予以高度重视。针对当前部分中小型博物馆普遍存在的思维理念较陈旧、征集视野较狭窄、缺乏专业的文物征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招聘和培养专业人才固然是重要途径,但是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来看,改变、创新理念才是关键。
二、唐山博物馆在文物征集工作中的经验与方向
近代工业的兴起,使得唐山的地域文化发展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近年来,唐山博物馆以“弘扬唐山地域优秀文化,讲好文物故事”为宗旨,积极开展各种业务工作,进一步创新征集理念,拓宽征集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对非遗的征集力度。非遗往往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唐山皮影,其雕刻技法、唱腔艺术、操纵艺术都属于非遗,但是影人、场景、影卷等则属于物质文化。篓子秧歌是非遗,但是其表演使用的道具却是物质文化。因此,博物馆需加大对非遗中物质遗存物的征集力度。
第二,加大对民俗文物的征集力度。例如,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从前的物件知之甚少,不知道“嘎子灯”“辘轳井”“豆腐缸”等为何物。因此,抢救民俗文物,守护岁月乡愁,已是时不我待。
第三,加大对革命文物的征集力度。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因此,持续加大对于革命文物的征集力度,乃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亦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第四,加大对工业遗产类文物的征集。唐山作为渤海之滨的工业老城、世界知名的钢铁重镇、毗邻京津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煤炭、钢铁、陶瓷、水泥等产业在此繁荣发展。随着征集理念的转变,唐山博物馆近年来相继征集了近千件民国时期的唐山陶瓷作品及标本,并将大批20世纪早中期的启新档案收藏入馆。经过研究与整理,策划原创展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山、热爱唐山。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国时期唐山瓷在近代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而言之,唐山博物馆通过对征集理念的进一步创新,主动作为,对唐山的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承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三、讲好文物故事,举办原创展览及系列活动
唐山博物馆通过系统的文物征集工作,策划特色原创展览,为观众呈现了更多富有唐山本地文化特色的展览和活动,从而有效激发了民众参观、学习的兴趣。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唐山博物馆推出“开新启昧——民国唐山‘启新瓷特展”。在此基础上,馆方还举办了相关的特色活动,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唐山陶瓷的相关知识,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一)展览内容设计新颖
本次展览通过实物,一方面对启新瓷的来龙去脉进行解读;另一方面透过启新瓷解读“洋务运动”与唐山近代工业的兴起。展览标题“开新启昧”,寓意着开启新篇章、启迪新思想,这是对“启新”的解读,也是“启新瓷厂”的写照。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我”从哪里来——启新瓷开篇、“我”是谁——启新瓷绽放、“我”到哪里去——启新瓷归宿。
在本次展览上,260件民国时期的唐山启新瓷首次公开亮相。这些展品是从唐山博物馆近年来征集到的近千件民国时期唐山瓷中遴选出来的,同时还从收藏家手中借展了36件。展览从器物造型、装饰技法、纪年款识等方面进行分类与组合:造型方面,启新瓷分为西式造型和中式造型。因启新瓷厂的主要经营者为德国人汉斯·昆德父子,其产品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中西合璧”。100年前的唐山启新瓷出现了西式瓷钟表、花浇、黄油盒、刀叉餐具盒、品锅、咖啡壶、蛋糕盘等与中式传统造型截然不同的产品;中式造型则以嫁妆瓷为主打,包括掸瓶、壮罐、冬瓜罐等。装饰技法方面,分为单色釉、釉上新彩、贴花、釉下五彩等,并作为展示重点,其中的釉下五彩产品颇为珍贵。釉下五彩是清末湖南醴陵创烧的瓷器新品种,唐山是继醴陵之后这一瓷器品种最重要的传播之地,国内罕见,特别是釉下浅绛彩产品为唐山所独创,别具特色。此外,启新瓷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进行贴花,这比著录中记载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陶瓷贴花早了将近20年。展厅内还专门设置了带有纪年款识器物的展示专柜,其中,最早的纪年款为乙丑(1925年),最晚的纪年款是癸未(1943年)。通过这些纪年款,能够对启新瓷的发展及其所用的色料、釉料、纹饰题材等进行比较鉴别。这些珍贵的展品为研究近代中国陶瓷史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二)为馆企合作提供新案例
此次展览在“工艺流程”单元设立了陶瓷注浆工艺体验区。民国时期启新瓷的工艺特色就是采用石膏注漿成型,因此,唐山博物馆与唐山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提供石膏模具、泥浆、注浆工具,并由公司技术骨干对博物馆员工及志愿者进行培训,在展厅设立注浆工艺体验区。值得一提的是,观众注浆成型的坯胎经过晾晒以及纹饰绘画设计后,可拿到唐山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的车间进行施釉和烧制,从而完成一件自己的瓷器作品。此外,唐山博物馆还招募观众到唐山亚洲时代陶瓷有限公司参观,开展关于陶瓷生产、制作的研学活动。
(三)围绕展览开展系列社教活动,加强文化传播
1.策划实施了“学瓷、赏瓷、画瓷、制瓷”社教活动。学瓷,学习瓷器基础知识;赏瓷,对展览中每件展品都进行编号,由观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10件展品,再由博物馆进行汇总,对得票率高的展品进行专门的讲解;画瓷,组织观众在瓷胎上画瓷,所画纹饰由自己设计;制瓷,进行注浆成型体验,以及施釉和烧成。
第二,围绕展览,开展“寻找100年前唐山陶瓷的足迹”徒步研学活动。徒步研学共历时半天,计约三个小时,徒步约6公里。路线从唐山博物馆广场开始,先到展厅参观启新瓷展览;而后出博物馆到培仁里历史文化街区游览;再到汉斯·昆德故居博物馆参观,了解这位外国人在启新瓷厂的工作历程;最后来到启新1889工业园区,寻找百年前的启新瓷厂旧址。沿途进行同步讲解和现场直播。
第三,围绕展览,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中国陶瓷大师李剑平先生到唐山博物馆主讲“注浆成型工艺”,邀请唐山博物馆鲁杰馆长主讲“100年前的唐山瓷”。
第四,围绕启新瓷纹饰中的人物故事,策划系列传统故事儿童剧。比如在启新瓷的嫁妆瓷中,有“郑玄文婢”“三娘教子”“桃园问津”“黛玉葬花”“惜春作画”“怀橘奉亲”等传统故事,唐山博物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一起根据故事内容撰写脚本,招募小学生进行排练演出,并且对故事内容进行辩论、解析,鼓励参演者提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四、结语
做好文物征集工作,有助于奠定博物馆的工作基础,有利于做好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展览等工作的开展。而创新的征集理念,一方面能够使本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博物馆职能进行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也为博物馆在新时期的文物征集工作指明方向,只有资源整合,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汤铭明.鲁西南县级博物馆现状调查与初步分析[D].山东大学,2017.
[2]扈红.潍坊地区市县级博物馆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21.
作者简介:
吴丽荔(1979—),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唐山博物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博物馆藏品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