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苏娟
初中生命科学、地理跨学科案例是2021年上海市新增设的一门融合学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首次承担跨学科案例教学任务、没有固定配套教材资源、教师跨学科专业知识较缺乏等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加之线上教学,这无疑给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增添了更多的挑战。
对于线上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法表现出较高的局限性,如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故事教学法”则通过一个故事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教学内容与故事有机融合,引起学生兴趣,利用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课结合网络授课平台ClassIn软件的优势,以我校跨学科案例教研组自编案例——以电视剧《山海情》为背景,以“走进闽宁镇”为题,通过讲述闽宁镇的搬迁、治理与发展的故事,进行线上跨学科案例教学初尝试,以期为一线进行跨学科案例教学的教师提供理论和实施参考。
根据新课标的最新要求,上海市以初中地理和生命科学学科中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对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释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运用初中生命科学和地理的基础知识,在一定的情境下,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继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那么跨学科教师首要关注的就是情境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走进闽寧镇”一课是以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闽宁镇的故事为情境,以“是否同意搬至‘干沙滩闽宁镇、搬到闽宁镇后如何进行生态治理、引进巨菌草的担忧,以及闽宁镇如何通过生态菌草产业走向富裕道路”为主线进行的跨学科教学。该课的设计与实施,一方面聚焦跨学科案例的三种能力,引导学生挖掘真实故事中的生命科学和地理问题;另一方面整套案例分析紧扣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培养,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构建生命观念,从而落实生命科学核心素养达成。图1为本课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中,初中生命科学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沪教版初中“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实验数据的读取与分析等内容;相关的核心理念是“生物结构功能与生存环境相统一”。初中地理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沪教版初中地理中“地形与地势”“气温与降水”“纬度”“气候”,以及地理区位条件对地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相关的核心理念是“地理环境对生物特征的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案例融合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展开线上跨学科教学。如在“闽宁镇推广巨菌草是否会造成生物入侵的危害”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两个学科教材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以及“气温与降水”“纬度”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几年来我校教学质量一直在公办学校名列前茅,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自身素质都较高,是一批批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好苗子。跨学科案例形式新颖、案例内容丰富,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必会大大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笔者授课班级学生经过六至八年级的学习,具有较扎实的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的知识基础,并具备一定的阅读信息、分析图表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但线上教学期间,课堂互动交流少,学生学习兴趣易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有发生,是现阶段本班学生也是其他九年级学生亟须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实验数据及关系图,学生能够对图表进行科学描述与分析。
2.通过讨论“是否同意搬迁至闽宁镇”“在闽宁镇推广巨菌草是否会造成生物入侵的危害”“为菌菇产业发展提供建议”等问题,学生能够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多角度、多视野看待和解决问题,并归纳解决跨学科论述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运用初中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四)教学过程
本课由“初识闽宁镇→80年代的闽宁镇→闽宁镇的生态治理→闽宁镇的经济发展”四个环节展开,这些环节也是整节课的“故事链”,每个环节都提供了闽宁镇各个发展阶段的相关资料。教师结合资料设计有关生命科学和地理问题,以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处理、问题分析与质疑、结论阐释与创新等跨学科能力。表1为本课教学过程。
(一)故事贯穿课堂,激发线上生命力
“故事教学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身边熟悉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入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在听与思考中解决真实问题。本课教师以“闽宁镇发展”的故事为主线,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整堂课将故事与生命科学、地理核心知识相融合,学生在“经历故事”的过程中参与闽宁镇的发展,解决闽宁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线上跨学科案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将“故事”融入初中跨学科案例教学,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上教学中的问题。
(二)故事助力教学,有效化解难点
本课中,“阐述菌草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是难点。教师通过提供闽宁镇菇农发展菌草产业最终发家致富的小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菌草生态农业对当地的就业、经济、生态等方面带来的有利影响。此外,对于材料中出现的《菌草生态农业》循环图,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分析。教师利用ClassIn软件中的“小黑板”功能,首先让学生指出该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然后再通过所给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最终明确该类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同时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处理等能力也进一步得以提高。
(三)融合线上优势,提升故事教学有效性
尽管线上教学存在教学效果差异大、互动交流机会少、上网行为难管控等诸多弊端,但线上教学也有其优势,如教学时间易把控、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更直观。因此,为提升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借助上课软件的优势较好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如ClassIn软件中,除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外,“聊天框”、工具栏的“答题器”“抢答器”“小黑板”等也是教师了解多数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很好的辅助手段。课堂中教师会通过把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多数学生的笔头表达、所有学生的课堂检测结合起来,初步认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对教学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引导、梳理、归纳。本课将线上教学与“故事教学法”相融合,能够更系统、更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与改进,从而提高跨学科案例分析教学的课堂效率。
总之,“故事教学法”以教师讲故事的方式贯穿整节课,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享受跨学科学习乐趣的同时,提升了相应的跨学科案例分析能力。当然,此次将“故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跨学科案例教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故事与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核心内容是否充分融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能力是否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构建故事情境与初中生命科学和地理学科核心知识之间的桥梁,并结合学生实际能力设计、实施教学,这将是笔者后续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