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计蕾
叶澜教授提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就是要通过“教天地人事”,培育师生的“生命自觉”;教育就是以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读懂世界,进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提升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
2011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以“追真、向善、笃美”为校训开始首年办学。基于学校逐年扩班的实际,立足“亲近美的大自然,创造美的小社会,成就美的我人生”,从一年级开始架构和实施《天地人事》美育课程:撷取各学科教材中与“天地人事”关联性强的汉字、诗文、欣赏作品等,推行以“写字(书法)、国画、篆刻、古诗”学习为主的校本育美课程,让孩子们在校园内外的四季学习与生活中,学会诗、书、画、印等技法,感受诗、书、画、印大家的高贵德行,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全面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达成育德、启智、审美、筑梦等美育综合效应。
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立德树人、以美立人、以美治校”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鲜明特色和亮点。我校从招聘第一批教师开始就注意美育队伍的建设。校长本人有芭蕾、艺术体操等学习经历;有着20年教龄的上海师范大学小学美术专业毕业的语文教师张勤凤是学校首轮建设课程教学的主管;分管课程教学的副校长具有语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魏婧姝老师成了这支队伍的专业引领;有经验的美术老师徐思渊、龚艳辉老师深谙国画、书法等技能;语文、音乐老师队伍也是专业对口性强,研究生学历比例高;近年,篆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冯倩和孙玲南老师也先后加入进来。
(一)建设美育课程学习的实践场
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为学生建设一个生命成长的实践场,让师生、家校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更自然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传统美育的内涵与精神中,以此来带动更多的亲朋友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因而,我们先后建设了多个艺术专用教室,打造艺术走廊,便于学生灵活开展体验式学习。其中,书画创新实验室是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活动的主要场所,不仅有基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程资源,还创设了融合线上线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变革和录播设施设备为一体的学习环境(见图1)。
实验室配备了装裱机,一座一电脑,教师可以做可视化、个别化的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在信息化支持的课堂环境下,通过实时反馈推进书写指导,让学生观摩无死角。
学校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书画互动、数据统计等功能区打通和家庭的联系。将教师示范做成微课,直观展示笔顺的动画、图例及错例的示范,让学生在家也能观看、学习、临摹,反复巩固书写。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用手机上传,教师在线专业点评,家长点赞积极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书画学习成长轨迹,可以看到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概况,以便后期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二)建构学校美育教育课程的学习体系
我们将本课程融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类课程中(见表1),严格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等要求确立课程总体纲要,特别设置循序渐进的诗、书、画、印交叉融合的五个年级的学习内容(见图2),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创造力,激活师生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从“丰富课程内容”到“体现育人功能”再到“凸显主体实践”的课程价值转变。
課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中华文化的博大,在观察与体验中感受书写、绘画、诗歌编写的基本规律,学会按照相应的技法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从中培养学生向上向善、勤思乐创的品质,用优秀大家的审美精神追求,不断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
课程纵向五个年级螺旋提升,横向诗、书、画、印多元涉及,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与教师人文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更着力关注学生在学习中以审美的态度认识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汉字和文人故事中感受中华诗书画印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硬笔、软笔的书写体验中表达心中美好的愿望;从配乐欣赏的熏习与作品创作的打磨中,得到真善美的素养提升。
课程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时间安排,每学期分4个领域设置4个单元16课时的学习内容(见表2)。
审美评价不是等级考试、更不是专业技法评比,其目的在于增进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校本美育课程的评价中,我校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评价方向,进行了综合性、表现性和情境性评价,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不同评价维度的表现水平标准,以“多维立体”的评价,激发学生“乐学奋进”的学习持续力。结合不同年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我们的课程评价既关注课程的日常学习表现,又关注课程成果的阶段表现,也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为学与教关系的重塑契机,让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让评价促进师生的学与教。
(一)评价的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多方考量定方向
1.“有序性”制定评价内容,追求科学评价
标准的设定本身是一种分析行为。评价标准的制定不是简单罗列一份清单。标准指向也并不是学生零散、离散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的关键能力与综合素养。这是教师对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之后逐步细化而定的。通常,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究竟要观测学生哪些目标技能与素养,为什么这些技能与素养是重要的。因此,我们会认真解读传统文化教育和书画教育相关政策标准,综合考虑学生整体学情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评价内容(概要的目标技能与素养),并以“学生能”的句式清晰描述,将目标技能与素养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学习结果。那么,学生怎样展示这种学习结果?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我们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置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安排一定的任务。然后,教师结合情境任务和学生学习结果,将评价内容具体化为不同等第的评价标准。教师依据这样一份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或者作品进行评价。
2.“简明性”陈述评价列表,力促师生理解
设计良好的表现性评价是一个行动理论,它聚焦学习者和教师,将复杂的技能与内容网络统整成一个可理解的整体。评价列表应该是可以让师生迅速理解的,尤其是学生可以理解,因为,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评价以外,我们更多采用自我评价和生生互评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过于复杂的表述、条目过多的列表,会造成师生理解的困难。另外,从评价的时间看,我们主要采用“伴随式评价”,复杂的列表影响学习效果,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设计评价列表的时候,我们力图做到简明扼要,一般核心表现项的数量控制在三四个左右,字数尽量精简。评价栏目上,选择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有兴趣地勾勾圈圈。
3.“多元化”参与表现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形成自我调控能力的关键在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的确,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也不应该仅仅是鉴定学习结果的某种机制,其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指向对学生进步的促进。在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特定的任务,注重教育共同体的打造(家庭、社区、学校形成共育共长机制),因此同伴、家长、社区也是课程评价的主体。总之,在教师的主导地位下,根据评价的需求,教师有序、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等参与评价,保证评价的丰富性、发展性和公平性。
4.“全程式”实施多元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从评价的功能和意义上看,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比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课程评价中,形成性評价就是课程在设计、试用、实施等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以便作出判断和决策,采用修订、完善、放弃等行动。而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试行、实施告一段落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对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等作出总体判断,并对有关人员作出绩效的评定和考核。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辅之以总结性评价,让评价伴随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评价的乐行:坚持绿色评价,贴合学段的要求
1.基于日常教学的低年级“二维兼得”绿色表现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或创作作品,以评判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逻辑思维、实践操作和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评价主体观察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或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也就是说,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在真实环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完成表现任务,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或者完成的成果作品评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而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获得知识,不断进步。因此,我校的书画课程教学的评价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在探索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表现性评价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从内涵看,与我校书画课程的评价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低年级评价抓住课堂教学,结合核心素养,从“课堂表现”和“成果作品”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等,我们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所流露的审美情趣、审美创造力等通识能力,而对专业的审美表现、专业审美知识的运用则相对弱化。如《一年级硬笔书法与汉字故事》的学习表现性评价(见表3)的四个方面的评价中,书写力(专业的审美表现)仅占25%的权重。每一项能力分ABC三个等级,可以兑换不同的“竹叶”,可在学期结束时获得不同领域的勋章:代表兴趣与专注度的大雁章、代表理解与创造力的鼹鼠章、代表姿势与书写力的蜜蜂章、代表表达与欣赏力的灵猴章。
2.基于综合性活动的中高年级“四类三级”书画作品成果评价
课程中,书画的学习占比较大,教师不仅要传授书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书画的基本技能,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书法教学的智育功能,由开始的教师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正确地分析,使学生更为活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
我校借助综合性主题活动的评奖活动,分别设置“软笔书法、硬笔书法、中国画、篆刻”四类作品评价,学生或临摹名家,或自我创作,或小组合作,教师则给予“墨韵传神奖”“落笔展艺奖”“妙笔生花奖”“金石华彩奖”四类奖励(见图3),以适切的三级评价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多元评价。
相比低年级而言,中高年级相对加重对专业审美表现和审美知识应用的评价,如表3所示的“墨韵传神奖”评价表(见表4)。
妙笔浸校园,汲墨绘新章。学校党支部会同工会,为全体教工量身定制了“妙手丹青”书画课程,也按照四季节律分设16门小课程(見图4),以全员参与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在参与式、探究式的学习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学校经常开展跨界教研、教学展示、专家讲座,端正教师的教学育美观,提升教师的教学育美标准,树立教师的教学育美理想,不断完善美育课程。
我校美育课程的创建与实施,为教师提供了发展与合作的平台,激荡出教师不断学习的自觉力:教师静心拜读名家的书籍,静心临摹大师的碑帖,精心绘制富有创意的个性作品……他们的学习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用心传递,提升了自身的修养,历练了自我课程领导力;课程实施与完善的过程也挖掘出教师不断生长的内驱力,为教师实现“自我更新”奠定了基础,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我们将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学校的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