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顶层政策引领和市场多元需求刺激,“出版+影视”跨界发展渐成常态,“版而优则影”得以成功实践。文章以“出版+影视”跨界融合发展为研究背景,针对当下出版和影视业普遍存在的“版而优则影”现象展开深度分析,发现“版而优则影”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媒介的传播迭代和行业的互文互利,直接原因则是“出版+影视”的资源整合和价值共赢需求。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就“版而优则影”的成功策略进行客观探讨,以期为新时期“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提供有益启示。
【关 键 词】“出版+影视”;跨界融合;“版而优则影”;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薛莲,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强国视域下长三角影视文化发展研究”(21YJC7601
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0.008
2022年开年大剧《人世间》一播出就迅速引起广大受众和各路媒体的高度关注,全网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创造了CCTV-1黄金档电视剧收视率近8年新高、超4亿人观看的成绩。不仅如此,在热播剧的带动效应下,原著小说也在各大线上线下平台掀起了畅销热潮。以深圳市六大书城的销售数据为例,《人世间》套装书自2017年底上市以来,累计销售711套,其中2022年初至今销售140套,占比近20%。《人世间》不仅证明了“出版+影视”是跨界合作的成功之道,也为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实际上,近年来“版而优则影”已然成为出版业与影视业跨界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如影视剧《突围》与原著小说《人民的财产》、电影《长津湖》与原著小说《长津湖》、影视剧《士兵突击》与原著小说《士兵突击》等。在出版业融合发展和影视产业不断延伸的当下,建立“影视+出版”的跨界发展机制,不仅是产业增值和效益创收的有效法宝,也是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必然要求,能够实现“1+1>2”的理想目标。
一、“版而优则影”:“出版+影视”的跨界成功实践
1.影视改编是图书出版跨界融合和双效提升的重要路径
立足于“出版+影视”的先天优势,加速推动优质图书的影视改编,已然成为出版业服务大局、顺应时势、實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以百花文艺出版社为例,早在2014年,该社便成立了新媒体中心和影视文学部,旨在对优秀出版作品进行数字化、影视化、多元化开发。2022年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影视文学部升级为版权运营中心,同时增加了版权输出、奖项申报等新工作内容,业务范围也从作家作品延伸至百花文学奖、百花文艺周等领域,旨在进一步丰富“出版+影视”跨界合作内容,深化“版而优则影”的现实法则。目前,百花文艺出版社已经成功打造了《和平饭店》《我是余欢水》等优质“出版+影视”跨界发展案例,业界影响不容小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正在着手搭建凤凰电影文学出版中心和网络文学出版基地,旨在贯通图书出版和影视改编的原有壁垒,为影视业提供更多样、丰富的内容选择,进一步夯实“出版+影视”的跨界发展根基。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推出的网络文学大赛获奖作品《蹦极》为例,此书不仅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取得了销售近10万册的优异成绩,还高价卖出了影视版权,成功实现了双效提升目标。
不难发现,“版而优则影”已然成为“出版+影视”跨界合作的重要路径,旨在凭借优质图书资源的多元开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据初步统计,1982年至今,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获奖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蔚为大观:在十届48部获奖的长篇小说中,已经有31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话剧、京剧、舞台剧等[1]。不仅如此,“版而优则影”还能成功带动原著图书的市场销量,除前文提及的《人世间》热播剧带动原著同名小说二次销售热潮外,电视剧《突围》、电影《长津湖》等自上映后也成功带动了原著图书的二次畅销。由此可见,基于“版而优则影”的“出版+影视”跨界合作,不仅会掀起收视热潮,也会反哺图书市场,实现既叫好,又叫座的目标。
2.优质图书是影视行业内容创新和价值增值的核心关键
优质图书资源为影视行业的内容创新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也是影视行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例如,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平的《抉择》、梁晓声的《人世间》等优质出版物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等荣誉,足以证明优质图书为影视行业内容创新作出的重要贡献。进一步来看,优质图书尤其是经典图书不仅能提升影视行业的内容水平,还能为影视创作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范式指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所言:“《人世间》让中国式心性智慧引领现代现实主义精神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从而给予当代同类题材电视剧以及其他门类艺术创作有益的美学范式启迪。”[1]
此外,过度迎合市场需求、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是影视业存在的客观问题,大量同质化、低质化影视剧层出不穷,导致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价值增值成为破局关键。在此背景下,借助“出版+影视”融合发展契机,以“版而优则影”为实践路径,将优质图书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开发,不仅能保证影视作品的内容深度和价值水平,还能给予广大受众更深层次的审美引领,以优质影视作品提振社会精神力量,实现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服务人民群众。近两年,《人民的财产》《人世间》《长津湖》等现实主义题材的优质图书先后被改编为影视剧,并在收视率和票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根本原因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满足人民精神追求,与受众审美需要达成共振。因此,在“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过程中,“版而优则影”的成功实践需要满足优质内容和深厚价值两个条件,这也是出版业和影视业乃至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
二、从“版而优则影”看“出版+影视”的跨界成功原因
1.根本原因:大众社会的传播迭代和行业间的互文互利
“版而优则影”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传播形式、产品及受众体验迭代升级和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美国著名思想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视听觉要素已经成为统率大众审美的主流[2]。学者黄巧莉等人也指出,在当下的读图时代,图像生产、流通和消费急剧膨胀,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图像甚至压倒了文字[3]。相对于以文字为代表的传统纸媒,影视媒介具有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要素,且以一种场景化传播形式在观众面前呈现,不仅比通过单一文字符码进行信息传递的传统出版物更具有市场吸引力,而且能给予受众更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震撼感,便于主题、内容的深层传播与情感共鸣,因而更契合用户的文化体验需求。可见,“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不仅是信息传播迭代的必经之路,也是受众文化消费追求的必然结果,从而推动“版而优则影”现象的出现。
出版与影视先天具备互文互利关系,这也是“版而优则影”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论是出版业的内容生产还是影视业的内容生产,都属于内容创意产业,旨在表达和传播富有创意、价值密集、内容优质的产品。学者骆媛认为,21世纪出版运作的核心是媒体互动[4]。在“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模式下,同一内容的多形态传播更具有成本管控优势和产品增值效应,加之技术、政策、市场的多重引导,为图书出版向影视行业延伸提供了诸多支撑,“版而优则影”恰逢其时。在“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模式下,图书与影视作品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性,即图书文本与影视作品文本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实现“1+1>2”的理想目标。目前,市场中存在诸多经典图书改编为影视剧,影视剧反哺原著图书阅读和销售的案例,其根本原因是出版与影视存在互文关系。由于互文关系可进一步形成互利关系,因此“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日渐频繁,“版而优则影”现象越发常态化、普遍化。
2.直接原因:“出版+影视”的资源整合和价值共赢
一方面,“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模式对出版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导致传统图书读者严重分流,出版产业增长乏力。结合相关数据来看,2020年我国出版、印刷发行服务总营收16776.3亿元。虽然营收规模较大,但年增长率已经呈现下降态势,较2019年降低了11.2%,与影视、网络视听产业的大幅上涨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就出版业的主营业务来看,2020年我国图书出版的总印数降低了2.1%,营业收入降低了2.6%。虽然数字出版规模体量进一步增大,但以图书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发展式微已是不争事实,出版业亟须寻找新的提质增效路径。在此背景下,加快建立“出版+影视”跨界合作模式,除了能够直接增加出版业的双重效益,还有利于出版业整合资源、拓宽产业链,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模式对影视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模式,能构建影视业优质内容生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影视改编领域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内容,部分企业为了追求一时热度或眼前利益,过度开发低质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秩序和行业生态。优质图书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体裁样式、作者实力方面,还是在内涵价值方面都远超一般图书作品,蕴含了向善、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引导和重塑影视业内容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业正处于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坚持弘扬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念,展现自身大局服务意识,是影视业的根本遵循。因此,适时、适度寻求跨界合作机遇,在优质图书资源的基础上精耕细作,打造精品影视剧作,不仅是影视业树立形象、塑造品牌、增强自身市场影响力的重要路径,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
三、从“版而优则影”看“出版+影视”的跨界成功策略
1.优质内容是根本
优质内容资源始终是发展关键,也是实现“出版+影视”跨界目标的根本动力。
一是好的内容题材。近年来,影视剧行业风向大变,古装玄幻、仙侠等热度骤减,现实主义题材逐渐回归,精品优质出版物越发受到市场追捧。如《装台》《觉醒年代》《人世间》等,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热播剧背后都能看到优质书的身影,足以说明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出版物为影视文化产业提供的充沛资源和强大支撑。因此,基于现实主义题材的优质内容IP是实现“版而优则影”目标的关键。二是好的内容叙事。“版而优则影”不能局限于还原原著,还要积极创新内容表达和叙事策略,從而达到增色、赋能的目的。如《人世间》《长津湖》等之所以能从优质书转变成热播剧,是因为它们在出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新叙事和表达强化,以更丰富的情感和更深层次的精神意蕴征服了观众,因而成功实现了“版而优则影”的目标。那么,行业应怎样择选优质内容题材和创新内容叙事,才能践行“版而优则影”的规律,实现“出版+影视”的跨界目标呢?
第一,优质内容题材应该服务大局,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近几年,众多的热播剧大多是从弘扬主旋律、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现实需要的优质书改编而来,如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江东去》、庆祝建党100周年的《觉醒年代》等。这些作品清晰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实紧密相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版而优则影”的良好实践。
第二,行业只有创新内容叙事,以服务人民、极具社会正能量、能发人深省和促进共鸣的真实叙事为前提,才能实现“版而优则影”的目标。只有具有真情实感和深厚价值的内容叙事,才能在改编成影视剧的同时引起共鸣,形成热播效应。以《人世间》为例,正因为梁晓声在原著小说中塑造现实主义叙事情境,详细刻画当代人曾经真实经历的生活场景,并不断凸显家国情怀,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大众共鸣。作为一部深受大众喜爱的百姓生活史诗题材小说,《人世间》紧贴时代脉搏,与群众心跳同频共振,引发社会大众的普遍共鸣,使受众能够透过作品感悟平凡中国的人间事。
2.精心运营是关键
出版单位要想加快“出版+影视”跨界融合发展,实现“版而优则影”的目标,就要对作品进行精心开发制作和专业团队运营。
第一,精心开发制作是指“版而优则影”既要尊重艺术规律,又要尊重市场规律。优质图书具有多层价值,如跌宕起伏的故事、曲折波动的情节、深邃启迪的思想、特色独到的表达等,都有可能在同一部作品中融合、并存。在“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过程中,只有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通过二次开发创作,重构一部上乘之作,才能成功实现“版而优则影”的目标。例如,热播剧《潜伏》是基于龙一的短篇小说二次创作、改编成的长篇影视剧,在这其中,精心创作与专业改编是其成功蜕变的根本原因。编剧王海鸰及其主创团队也表示,在改编《人世间》的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与原著作者梁晓声先生沟通交流,两三年来反复修改剧本,甚至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也如此,最终才将百万字的小说凝练成影视剧本,成功实现“版而优则影”的目标。出版与影视各有规律,完全忠实原著是不可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向另外一种艺术形式转换,就决定了两个不同差异的存在。创作与改编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是实现“版而优则影”的关键。影视改编需要实现原著增辉,并做到既符合艺术规律,又符合市场规律。
第二,专业团队运营是指在“出版+影视”的跨界合作过程中,只有本着“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才能达到“版而优则影”的最佳效果。在《人世间》的影视改编过程中,出品方一共有10家,聚合了投资、艺术、制作与传播等不同领域的强大力量,这股力量在成功实现“版而优则影”的目标,甚至是在盘活与做优做强文化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专业团队还立足于市场现状,实现全版权运营目标,为进一步实现“版而优则影”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影视领域的佼佼者,北京一未文化有限公司始终秉持“永远比市场快半步”的理念,近年来围绕《这边风景》《人世间》《人鱼》等优质内容资源进行了多维度、全版权开发,并成功获得了《这边风景》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主题公园等授权,以及《人世间》的电视剧、话剧等授权。其中,《人世间》电视剧的海外独家发行权现已被迪士尼购买,这不仅在推动国内优秀原创IP出海和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其他作品在“出版+影视”跨界合作中的全版权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版而优则影”的背后需要作家、编创者、出版方、出品方等充分意识到版权的价值和力量,通过复合型专业运营团队的精耕细作和各展所長,为优质IP赋能,以实现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江伟. 电视剧《人世间》广受好评 充分证明了文学的巨大价值[N]. 光明日报,2022-03-02.
[2]周向荣,单鹏. 影视图书:传统出版在泛媒体传播与大众阅读时代的突围[J]. 中国图书评论,2013(1):114-118.
[3]黄巧莉,陈志磊. 封面设计的创作趋势与审美动向研究:以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为例[J]. 出版科学,2019(6):44-47.
[4]骆媛. 新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业和影视行业的互动[J]. 出版广角,2015(1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