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对出版业及文化界来说,既是新目标、新机遇、新任务,也是新征程、新挑战、新考验。文章重点围绕当前国内水出版的发展态势,着重阐述水出版与水文化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就未来一个时期如何通过做优中国水出版、弘扬中华水文化,以切实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理论思考,对有关实践问题进行相应探讨。
【关 键 词】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作者单位】李中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0.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这为以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为突出特质的出版业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指南和根本的实践遵循。出版业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果、繁荣状态和传播影响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完整、协调程度和实现路径,关系到新发展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领、文化保障和力量凝聚,关系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水平,以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效。
同样,水出版作为我国出版文化事业和出版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其所呈现的出版文化内容不仅时空关系宏大复杂,而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既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保障,也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科学认知,还关系到中国水出版成果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作为以水出版为主业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诸多光荣使命和重大任务,特别是面向国际社会和国际传播,更需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思维积极努力、奋发有为地做优中国水出版,弘扬中华水文化,为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更多的贡献。
目前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在传媒实业界,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大都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而对更宽领域的文化传播和更具深度的出版传播重视程度不够,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数量也非常有限。其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要重视新闻传媒领域的传播能力建设,也要重视文化和出版传媒领域的传播能力建设。正如吴文虎在《全球化与我国大众传媒的整合》一文中所述,“‘大众传媒除新闻传媒外,还包括杂志社、图书及音像出版机构和电影制片厂等媒体”[2]。新闻传媒以外的这些大众传媒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发挥的力量,有时比新闻传媒更具有长远性和持续性,有的经典作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几代人甚至更多代的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全面”二字自然也包括出版行业面向国际传播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当下,出版行业不仅具有大众传媒的力量和作用,也面临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多种分众传媒和新媒体的现实挑战和发展选择。这些分众传媒和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在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信息交流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需要我们出版工作者予以高度重视。
一、水出版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长期以来,对水与文化的关系,国内外都高度关注和重视。2006年,聯合国为第14个世界水日确定的主题是“水与文化”,旨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文化在解决水资源问题中重要性的认识,强调水资源的管理和支配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让文化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入新的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3]。水出版是水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一种重要活动和方式,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中华水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具有多方面的迫切需求。
1.悠久灿烂的华夏治水文明需要走向世界
中华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创造物质文化财富的历史[4]。悠久的华夏治水文明包含了广泛、深刻而又具体的多种内容载体和表达形式。
如大禹治水作为一个优美动人的治水故事,不仅寄托了华夏人民自古以来希冀平安、保障生产、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还承载了变堵为疏、疏堵结合的治水智慧和刻苦勤奋、忘我劳作的拼搏奉献精神;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等一系列古代水利工程,作为建成上千年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文化历史遗产,既生动体现了华夏民族以水为师、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和聪慧灵巧、高效实用的工程技术,也深刻印证了华夏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密切结合的哲学思想。
此外,中国古代丰富的治水实践还积累形成了一大批治水典籍,集聚了古人对防洪工程、治河工程、灌溉工程、航运工程以及水管理、水调度等领域的思想认识和实践总结,不仅对当代国人和水利人具有很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行业工作者来说也很有研究和借鉴意义。
2.成就斐然的当代水利建设技术需要走向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利建设突飞猛进,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为代表的水利枢纽工程,以南水北调为代表的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以黄河调水调沙为代表的多泥沙河流水沙调度工程,以长江干堤加固、黄河标准化堤防为代表的堤防工程,以及众多星罗棋布的水库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各流域、各地区的防洪保安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农业高产稳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保障能力,而且在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很多先进实用的设计思想、设计模式、施工技术、工程材料和管理维护技术。这些先进实用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材料技术与管理技术,在国外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中国水工程技术的出口,会同时带动中国资本、商品及劳务的对外输出,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丰富多彩的水文学艺术成果需要走向世界
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水科技领域和水工程领域,同时也体现在与水紧密相关的社科领域和人文领域。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多对自然界无所不在、形态多变的水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并上升到哲学、道德、政治和人格的高度予以认识、理解和颂扬。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散文、笔记、小说等对水的描述、借喻及咏叹,名家名作、经典之句更是数不胜数。近现代以来,水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不仅广泛体现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等方面,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也多有体现。这些与水密切相关的多种体裁和形式的文艺作品绚丽多姿、意蕴无限,既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也是世界文化宝库富有特色的构成板块,有必要与世界上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分享。
4.种类众多的水文化出版物需要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先后策划出版了“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水文化教育读本丛书》 、26集三维动画片《中华治水故事》拍摄制作暨26集MPR出版物同步出版、《中国水利史典》、《新中国邮票与水文化》、《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走进新中国水利期刊》等许多直接体现水文化的出版物。同时,涉及水科学、水工程、水技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一系列专著、丛书、志书、工具书、参考书和技术标准等也属于广义的水文化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生动记载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古往今来与发展进步,有效承载了中国水利建设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成果,真实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的治水经验和非凡成就。促进这些出版物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既是面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水利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水利发展状况、分享中国水利发展经验和科技成果的实际需求。而与上述诸多需求相比,水出版领域现有的国际传播能力显得十分薄弱,需要我们切实从多方面予以加强和提高。
二、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和方式探讨
2022年10月25日,水利部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国英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水利为民造福的历史使命,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需要”[5]。这既是水利部对水利行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也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集团积极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推进中华水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机遇、新内容、新动力。具体来说,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研究制订增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专项规划
一是就今后5至10年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中华水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机制、内容、形式等进行一揽子的研究,统筹安排和推进国内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及多种形式的水文化活动、作品、产品和成果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走向国际社会。二是对于已经完成的涉及水文化的相关图书及多媒体出版项目,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和产品转化,针对国际受众的阅读习惯、教学科研需要以及文化消费需求,在对国际市场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对中华水文化相关出版产品进行阅读文本转化、表现形态转化和销售模式转化,精心策划,切实推进适合国际社会需要的现代水文化出版产品的高质量供给。
2.精心打造面向国际传播的传统纸质图书
传统纸质图书目前仍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所属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核心业务。近年来,虽然传統纸质图书受到电子书、网络出版物以及多种多样的数字阅读产品的挑战,但纸质图书阅读的即时性、可对照性、可接受性以及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视觉感、触觉感和审美感,都是电子图书和数字阅读产品所无法取代的。将中华水文化内容纳入传统纸质图书的策划出版中是出版社的优势,但要考虑面对的读者主要来自国际社会,他们与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期待有所不同。因此,在打造面向国际传播的传统纸质图书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语言和文本障碍;二是文化障碍,包括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生活习惯、阅读禁忌等;三是制度障碍,特别是要熟悉了解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惯例以及合作方的有关法律法规。
3.积极促进新媒体出版物及数据库的融合发展和国际传播
网络传播时代,国际传播中不再只有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互动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媒体作为现代符号系统,已经由单一符号系统过渡到由文字、图画、声音、影像等元素组合而成的多元符号系统[6]。增强现代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就要适应当代传媒数字化转型和网络化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新媒体产品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内容融合、形式互鉴、渠道互补和传播互助。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工作手段不仅极大提高了传统出版的时间周期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传统出版的表现形式和阅读体验。传统纸质图书所传递的知识与信息是平面的、静态的、单向的和有限的,而网络条件下的数字产品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则是立体的、动态的、交互的和无限的。阅读者通过音频链接可以变成收听者,以聆听的方式欣赏中华水故事、水音乐;通过视频链接观看动态或静态的中华水风光、水动画、水科技;通过VR或AR模拟显现或增强显现不同境况下的水环境、水风景、水技术甚至紧张激烈的抗洪抢险救灾场面,感受真实般的体验、美景或接受教育培训,等等。这些特色和优势是传统出版无法具备的,大大弥补了纸质图书在阅读、视听、体验和信息局限性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近期可考虑优先支持有关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国内出版与国际出版、中文出版和英文出版有机融合的水文化出版项目。如中国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中英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水利发展年度报告(中英文)全文数据库、中英文双语水专业系列教材、中国发展经验——水的贡献(英文)、诸子论水——中国先哲的水价值观念(英文)、中国水故事——历史、现在与未来(英文)等。精心策划和倾力打造这些项目和产品,不仅有助于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水利的发展经验与水利工程技术成果,也有助于加深发达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中国水利历史与现实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悠久丰富的与水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鉴赏。
4.策划实施现代出版上下游相关延伸活动
首先,传统图书在策划阶段,即应考虑版权输出、合作出版及国际信息传播相关事项的筹划与安排,在书稿中同步准备英文等有关语种的图书信息,如书名、内容提要、目录等。这既有利于中国水利图书的海外检索、海外推广和海外销售,也有利于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的持久、长效增强。出版社的英文网站也要提高更新维护的频率和质量,积极与其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成资源共享和国际传播合力。
其次,利用已有的联合国专业机构、全球性水组织或者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三方合作等),策划实施具有中国水文化内涵的论坛、研讨会、展会以及新闻发布会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模式成熟、效果可靠的推广方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涉水国际组织多年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丰富的合作成果。2009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即是世界水理事会的活跃型成员,积极参与世界水理事会三年一届的“世界水论坛暨世界水展”的协作组织和运营,进一步扩大了水利出版在国际非出版方面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成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密切,以签订合作备忘录的形式,连续合作出版了《世界水发展报告》中文版,还通过新书发布、交流互访、专题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水出版、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5.注重开展以国际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水科普活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水的热爱和对水的关心了解,不仅有利于孩子们提高知识素养、陶冶健康情操,而且有利于世界范围内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文化的发展。如在面向国际青少年领域的科普作品出版和科普活动中,多增加一些水的元素和中国的元素,无疑是切实加强水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与世界水理事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如2022年3月在第九届世界水论坛上与世界水理事会共同举办了中国水科普绘本读物《山洪来了不要怕》(英文版、法文版)的发布活动,近期还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中国水科普绘本读物《阿狸和会飞的湖》(英文版)的发布推广活动。
6.积极参与国际组织运营与管理
出版社加入国际涉水机构有利于在国际场合以最直接的人际交往方式传播中华水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内容,有效展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建设成果和国内社会比较流行的水文化艺术生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年当选为世界水理事會董事会成员,在国际水事活动中获得了有效的话语权;2014年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共同确定在水与文化领域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合作的范围涉及水、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出版、教育、研究交流和数字媒体等领域,在近年具体合作中双方还商议创立国际水文化中心这一新的国际机构和国际机制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水文化事业。
基于中国水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内水利界有关单位和人士,对在中国创办国际水文化中心一事已达成诸多共识。中央改革办有关负责同志2017年到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调研时也曾对此事给予高度肯定[7]。如果国际水文化中心成功落地,不仅为中国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在水文化、水出版的传播、交流、研究和借鉴等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和机制,同时也能够切实提高中华水文化面向国际社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结语
国际出版传播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版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世情、国情和水情相互交织,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符同频共振,深入细致、系统全面、有力有序地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显。讲好中国水故事、做优中国水出版、弘扬中华水文化,既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传播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新时期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的客观需要,是当代水利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尽管多年的水出版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步,但与中华水文化的丰富内涵相比,与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中华水文化走出去的期盼相比,与当代水利出版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繁重任务相比,中华水文化出版物走向世界的步伐、节奏、内容、形式以及规模、效益等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缺乏发展规划、人才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作为水利出版人,我们既要看到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也要树立高度的全球文化自觉意识,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水文化发展,在全球水文化建设的新进程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切实作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载尹鸿,李彬. 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的致辞[EB/OL].
(2014-11-11)[2022-10-28]. http://www.xinhuanet.
com/world/2014-11/11/c_1113191112. htm.
[4]李中锋. 以现代出版为载体大力推动中华水文化走出去[J]. 中国水利,2018(1):62-64+26.
[5]水利部召开干部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EB/OL]. (2022-10-25)[2022-10-28]. http://
www.mwr.gov.cn/xw/slyw/202210/t20221025_1601944. html.
[6]田智辉.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7]中央改革办到我社开展调研督察[EB/OL]. (2017-05-27)[2022-10-28]. http://www.waterpub. com.cn/info/detail_8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