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极限:科技期刊为开放科学所有成员开辟“双效”发展新领域

2023-01-05 10:15:32顾立平李海博
出版广角 2022年2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学

顾立平?李海博

【摘要】目前,开放科学是学者在探讨科学事业如何发展时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和国内均受到广泛关注。纵观开放科学的理论演变与实践进程,开放科学所涉及的可开放科研要素从论文延展至数据、软件及硬件等科学知识。未来,科技期刊将会逐渐覆盖开放科学的14个领域,这14个领域摆脱科技期刊的外壳之后,其四大功能将会通过三个阶段融入开放科学,最终形成开放科学的第15个领域即制度建设。

【关  键  词】开放科学;科技期刊;新领域

【作者单位】顾立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李海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0.004

目前,开放科学是学者在探讨科学事业如何发展时关注的重点,在国际和国内均受到广泛关注。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四十一届会议通过的《开放科学建议书(UNESCO Recommend

ation on Open Science)》(以下简称《建议书》),系统性阐述开放科学的定义、原则、范围及各国监测建议,为全球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参考指引[1]。我国已率先响应《建议书》,规划和建立我国开放科学发展路径[2]。202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发布,其中明确指出“国家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完善科研论文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機制,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这表明了我国推动开放科学的决心与态度,科技期刊在其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纵观开放科学的理论演变与实践进程,开放科学所涉及的可开放科研要素从论文延展至数据、软件及硬件等科学知识。在利益相关者方面,最初倡导开放获取的主体是图书馆组织人员和科研人员,如今一些国家已将开放科学作为国家科学战略的一部分,大型学术出版商更是将开放科学作为重要战略内容。越来越多的行业工作者关心开放科学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时代中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路径。

如果我们抛开科技期刊的表象(一本本的“刊”)去直视它的本质(四大功能,即注册、审核、保存、传播),那么就会看到科技期刊将影响开放科学的各个实践领域。其中,有一部分是直接、表象的,例如开源软件与源代码的R映射了Journal R这本期刊;有一部分是本质的,不容易被察觉,例如社会所需要的科技,隐藏在AOAJ或者SciELO这类数字出版平台的科技期刊相关论文中。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95条以科技期刊为抓手,部署开放科学战略,这无疑是一种具有前瞻思想的举措。科技期刊将会逐渐覆盖开放科学的14个领域,这14个领域在摆脱科技期刊外壳之后,科技期刊的四大功能将会通过三个阶段融入开放科学,最终形成开放科学的第15个领域即制度建设。

实际上,全球的开放科学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建设的过程,但当中存在科技先进国和科技追赶国的差别。中国如何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关键的运力(capacity即人的能力和环境负载)和运能(capability即新一代编辑与新一代科技期刊)如何? 这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探索,为此,文章设计了以下研究框架。

一、研究框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95条,笔者以《建议书》为主,系统性梳理开放科学的定义、原则、实践及国家行动建议,就“科技期刊”和“开放科学”进行框架设计。《建议书》认为开放科学包含4大块:开放式科学知识、开放式基础设施、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开放式对话(如图1所示,色块表示不同部分)。文章将此作为被分析对象的静态领域。

图1 开放科学的14个领域示意图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专题,其所提到的科技期刊有四大功能:注册、审核、保存、传播[3]。笔者进一步引申并设计出科技期刊这四大功能在不同时代的动态发展,见图2。

图2 科技期刊的四大功能示意图

二、开放科学各领域案例分析——以《建议书》为研究主体

1.开放式科学知识

(1)开放科学出版物

图书与期刊的主要把关功能是审核机制,这成为开放科学出版物的基础设施支撑。2022年5月,以开放获取图书为发展目标的社区引领开放出版基础设施(Community-led Open Publication Infrastructures for Monographs,COPIM)项目管理者,在博客上刊登“开放图书集成(Open Book Collective,OBC)”的概要报道。报道指出,OBC的主要目的是为机构和图书馆提供OA出版获得财政支持的新方法,使中小出版社不再依赖图书处理费(Book Processing Charges,BPC),保持了出版团体的多样性[4]。

在越来越多的线上发布内容中,开放科学出版物有其特色:一是注重知识产权,唯有著作权所有者才能授予开放许可,这是区别盗版与开放的关键;二是更加注重同行评审和科研诚信,这是区别网络谣言与科学出版物的关键。为此,开放获取学术出版协会(OASPA)、DOAJ、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世界医学杂志编辑协会(WAME)于2022年9月15日合作发布了政策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第4版,涉及网站、审阅、作者支付的费用,以及出版伦理中应提供的信息、著作权、许可证授予、编辑政策的原则等。此外,该政策强调学术出版中包容性的重要性,即编辑应该基于稿件的优点判断稿件是否选用,不应受到原稿的出处和作者的国籍、政治信条、信仰的影响[5]。许多科学学会主办或者资助的科技期刊,也逐渐通过开放获取的方式,使其传播功能不受经济、技术、所在地区等限制,从而扩大科学交流的范围。

科技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期刊质量在短时间内的波动不大,图书单行本的质量则主要依赖于出版社的定位和选择。当开放科学出版物实现开放获取之后,接下来便是开放图书。基于上述种种情况,业界需要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南来确保开放学术图书的注册方式、保存价值不同。

(2)开放研究数据

研究数据是支撑论文论点的重要证据。在开放科学时代,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成为科技期刊新的关注方向。在数据驱动科研的时代,开放研究数据作为支持开放科学出版物的重要材料,有可验证性(即可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结果)之外的重用性(即从数据中再次发现有意义的内容)。2022年7月7日,Taylor&Francis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开设Bioethics Open Research出版平台,该平台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将在2023年开始实行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采用FAIR数据政策,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AJOB)是该平台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该平台利用F1000的迅速出版模式和技术,对各种科研成果实施完全开放的审阅流程,包括评论(Commentaries)这种新的科学出版物[6]。

公共部门所支持的开放研究数据还包括三种:一是所资助的项目数据,一般是所支持学术论文的发现结果的研究数据,公共部门予以开放共享;二是公共部门发布的数据,一般是统计报表或者公共领域的数据,公共部门予以整理后提供公共获取;三是统一采集、管理的数据。如2022年8月10日,法国政府开放数据门户网站data.gouv.fr,宣布已实施数據集元数据质量评分,作为解决用户难以判别高质量数据集以及支援不足等问题的方案,其确定了数据质量和数据集的受欢迎程度、使用程度两个指标等内容[7]。

私营部门的研究数据,如医药行业,既要保护产权及其经济利益,又要受到药品审核方的公共监督。在这种对立立场下,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便是私营部门与出版社合作,特别是与拥有科技期刊的大型出版社合作。2022年9月1日,Springer Nature公司宣布与提供试剂数据的CiteAb公司合作。Springer Nature公司发行的Protocols and Methods Portfolio的引用数据,将提供给CiteAb公司的平台,平台使用者可以检索用于研究的试剂信息。在发布时,平台积累了300万条以上的引用数据和1000万条以上试剂的相关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更多的信息来选择相关试剂[8]。

(3)开源软件与源代码

开源软件与源代码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一种表现。许多国家鼓励更多青年或科研人员从事或注重开源软件和源代码的贡献,这种关注科学事业底层“造工具”的战略部署也代表了开放科学向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倾向。2022年2月5日,法国高等教育研究创新部(MESRI)公布开源研究软件开放科学奖(Prix science ouverte du logiciel libre de la recherche)的获奖者名单,以表彰获奖者对开源软件的重要贡献。图书馆也开始探索开源软件和源代码这类资源的组织管理模式。

对科技期刊而言,往期期刊多是刊载描述新发明的文字作品,但在开放科学时代,科技期刊同样需要关注论文成果以外的原始代码的出版传播,这也给科技期刊原始四大功能带来新的应用空间。国外已有期刊尝试出版软件及源代码,如Elsevier旗下面向软件的开放获取期刊SoftwareX、Software Impacts以及针对R语言的The R Journal。期刊SoftwareX与开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合作,将出版的代码存储于Github,但这种存储方式与代码本身在Github上共享不同,SoftwarxX不允许作者随意更改代码,避免造成版本混乱,以维护版本的科学性,并依托期刊为代码赋予可引用的DOI。2019年起,SoftwareX又与开放代码存储平台Code Ocean建立代码可重现性评审合作,同行评审论文上的相关代码可存储至Code Ocean并实现重现性检验,从而保障代码的可检验与重用。

(4)开放硬件

在数字经济时代,涉及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开放硬件可通过率先开放规格标准,促进快速应用者和重要参数的优化,从而建立一套迅速拆解和重新组合的供应链,为制造工业领域抢占先机。为此,欧盟设立了专门研究小组,并在2021年9月6日发布了一份调查开源软件和开源硬件对欧洲经济影响的报告书The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Hardware on 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in the EUeconomy。该报告估计欧盟企业在2018年投资开源软件(OSS)的金额约为10亿欧元,给欧洲经济带来650亿欧元至950亿欧元的正面影响。报告预测OSS对代码的贡献度每增加10%,就在一年内多创造0.4%至0.6%的GDP,欧盟内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的起步企业也将增加600多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采取的一系列识别方法、认证机制、奖励补助机制,都与科技期刊的四大功能息息相关。

(5)开放式教育资源

在利用开放式教育资源时,相关人员的重点应在于如何善用已有资源去增加更多教育机会,弥合因为社会财富阶层差距所造成的教育鸿沟。这种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利用如同早期开放获取运动一样,需要融入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行为习惯。对教职工而言,开放式教育资源的利用成为开放科学时代新的学术贡献形式。2021年10月,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客公布开放教育资源(OER)政策,该政策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使用、创建和发布开放教育资源,以兑现该校达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议程战略的承诺。全校师生已贡献了数千个媒体教育资源和课程馆藏,随着记录载体的增加,数据保护知识变得不可或缺,因此新方针明确了创建开放资源时需要注意的个人信息管理方式,如名字、图像、声音、个人意见等[9]。

《建议书》特别提到,在开放式教育资源获取初期,业界可从认识开放科学本身的教育资源做起。于是2022年6月1日,OpenAIRE发布了《关于开放科学的新的电子学习平台OpenPlato》。该平台提供关于开放科学、FAIR原则、科研数据管理等的在线培训等功能,如学习管理系统(LMS)、学习资源的目录、学习路径的制作、使用Zoom的虚拟教室等,并且提供多语言支持[10]。

2.开放科学基础实施

(1)物理设施

大科学、大仪器的诞生过程无疑需要国家大量投资,且与国际同行共享,促使他们作出贡献。这种大量投资下的成效,需要更為严格的审核与披露。国家设立大科学数据中心,从物理措施方面提供科学研究,并且采集和整理相关数据,集成原始数据中的研究数据与小科学数据的目录。2020年,SPARC Europe发布《欧洲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全景》,总结欧洲OSI的治理情况和开放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继续自由使用各种商业模式和收益的重要性[11]。在经费支持以及使用权限上,这类物理措施均有所考虑,但除了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陈述,研究者仅能从科技期刊上查询这类物理措施有何成效。

除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外,高性能计算以及通信网络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如2022年,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发布NII构筑的学术信息网络SINET(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中共有1000家机构,其中,国公私立大学合计约76%,科研组织的占比也大幅增加。该网络从2022年4月开始提供覆盖全国高密度超高速400Gbps超高速线路的SINET6,以及提供融合SINET和用于管理、存储、流通科研数据的NII Research Data Cloud(NII RDC)学术研究平台。

(2)虚拟设施

虚拟设施指的是开放科学知识在进行存储、出版/发布、管理和保存活动时所需的平台。这些虚拟设施一部分属于公共部门,一部分属于私营部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划分。科技期刊与各学术交流平台的融合创新,诞生了一批开放学术交流平台。如2021年3月,欧盟委员会(EC)宣布开放获取出版平台Open Research Europe正式对外开放。该平台为Horizon Europe及Horizon2020资助的科研人员提供可选服务,科研人员不用承担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费用[12]。再如2021年9月,Taylor&Francis集团宣布未来集团将利用自有的F1000出版模式、技术、知识,建立首个面向材料科学领域的开放科研出版平台Materials Open Research。该平台提供以下服务:一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实现开放获取,除具有预印本的优点,还具备质量、透明性的保证机制;二是F1000支持FAIR数据原则,作者可共享基础数据;三是英国的材料研究所、矿物研究所、矿业研究所(Institute of Material,Mineral&Mining;IOM3)可作为最初的合作伙伴。除了研究论文,该平台还刊载了其他种类型的科研成果,并接受从2021年11月开始的投稿[13]。

3.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

(1)众筹

众筹有多种方式,最原始和直接的是被资助者得到众人的筹资,邀请具有公信力的科学家组织团队为其所关心的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现实情况中更多的是各行业中热血人士和热心公众组织起小团体或者次级团体,筹集经费后,向上提出补助要求等。

在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日本筑波大学和雅虎株式会社于2013年至2018年共实施了Crowd 4U项目。在18所大学和组织的协助下,日本筑波大学和雅虎株式会社构筑了全国性的微型志愿者网络,以高度分工解决问题。如在L-Crowd项目中,图书馆员、图书情报学者、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针对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各种问题,通过志愿者的微任务研究并实践解决方法[14]。

(2)众包

对于比较大的项目,具有公信力的机构会把一个项目细化成为直接面向公众的流水线,这样可在公众中建立更强的公信力。如2020年公布的Europeana Pro报告,参与机构不仅有研究机构,还有总结众包项目的文化机构,显示外包的类型多为“映射”“照片存档”“翻印”等人文学科的工作内容[15]。这些工作如果通过代理商发包给工厂,可能会完成得更有效率,但在新型的科学交流机制即开放科学文化背景下,工作时间可能延长,经费可能减少,此时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政府或者组织机构的公信力。目前,科技期刊已在学术交流生态中充当内容质量控制的公信力角色。

(3)科学志愿服务

科学志愿服务是指在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相关服务机构能在第一时间协助科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如2022年5月,英国图书馆(BL)公布了英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证言收集项目数据库Covid-19 Testimony Projects Database,对过去两年实施的150多个项目进行了调查。数据库汇总了公众参与数据分析组成的项目名称、实施主体、项目概要和网站、状态、语音照片等[16]。提供数据集的Europeana Pro项目为科学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展示开放数据可能性的Datathon则为全球开放数据爱好者和应用程序开发商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

(4)公众和参与式科学

参与式科研已逐渐受到国家管理部门的关注。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于2021年1月发布《公民科学战略》,旨在通过快速发展的公民科学(个人和组织自愿参与科学过程的开放合作)领域,让公众参与科研任务。人工智能(AI)、云计算、数据、基因组学、无人系统投入应用后,现公民科学战略是NOAA为实现任务成果获取和效率转化而制定的第六个科技优先领域战略[17]。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可在开放科学时代为公众提供认识科学、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如2022年1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启动参与型项目UM Press Annotates。该项目面对250多个开放获取出版物赋予读者注释。读者可通过注册网络注释工具Hypothesis参与学术对话,并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18]。在开放科学发展的当下,业界尚未形成有效、统一的对于公众社会参与认可和审核的机制,能否被认可以及能否通过审核等是参与式科研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在这方面,科技期刊具有成熟的面对科研成果的审核和认证模式。

4.与其他知识体系的开放式对话

(1)原住民

《建议书》提及对原住民的关注,具体落实到开放科学领域,一种执行思路是帮助原住民建立起记录和传播功能。如2022年8月,大英图书馆发表了40多本爪哇语手稿的数字化信息,该项目将总计完成200多本爪哇语手稿、古爪哇语手稿的数字化[19]。另一种思路则是给予原住民公平的机会,即话语权。在学术交流层面,这种机会与原住民科研成果的注册和审核能力有关。2022年10月20日,致力于学术交流公平性、包容性、多样性、辅助性的联盟Coalition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C4DISC)發表了关于学术交流中语言、图像包容性的指南,旨在引导所有作者、编辑、审阅者认识和使用具有包容性和文化关怀的语言和图像,总结了表达方式和应该避免的语言等[20]。

(2)边缘化学者

《建议书》里所说的边缘化学者分为两种:一是指非主流科学家,即不属于主流学派的独立学者;二是指某些边缘化学者,他们没有追赶科学热点,而是更加关注社会上需要关注的某些人的需求。这些边缘化学者同样需要得到开放科学的支持。

(3)地方社区

开放科学可以是规格大、面向顶层的一种社会工程,也可以是照顾到每个人且强调在地性的地方社区。在国际上,开放科学涉及很多组织,其中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COAR)是一个专注“弱者”的国际组织,它同时也是《建议书》的正式参与者之一。2022年,该组织就《建议书》的执行细节发布了多语种和非英语内容的第一个建议,并于2022年8月设立任务小组,开发并推进在数据库中处理多语言、非英语内容的案例,包括元数据、多语言关键词、用户界面、翻译、格式、许可证等。而美国SPARC也于2022年10月宣布与COAR合作,开始了旨在促使运营机构知识库的专家紧密合作的倡议U.S.Repository Network,即倡导建立包容社区,以公平、可持续的方式持续推进对研究的访问工作[21]。

三、科技期刊拓展到开放科学各个领域的路径

1.第一阶段:从科技期刊走向开放科学出版物

《建议书》将开放科学出版物定义为:“经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和图书、研究报告以及会议论文,……出版商在开放获取在线出版平台,……开放线上知识库……数字长期保存和存档。”通过《建议书》中的定义,笔者将开放科学出版物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专题所提到的科技期刊四大功能的异同进行对比,见图3。

图3 预印本、订阅期刊、机构知识库与暗存储的功能比较

2.第二阶段:从开放科学出版物走向开放科学知识

《建议书》所提及的开放科学知识,包括开放科学出版物、开放研究数据、开源软件与源代码、开放硬件以及开放教育资源。其中,开放科学出版物的介绍涉及数据、软件、硬件的内容,如与出版物有关的科学产出(例如原始科学研究结果、研究数据、软件、源代码、源材料、工作流程和协议、图像和图表材料的数字表现形式以及学术性多媒体材料)。开放教育资源的定义从公共领域和开放许可协议的角度涉及上述内容,用于教育、科研、学习,不受限制为人所用,且在最后强调了用于理解和推广开放科学本身的材料。据此,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中的发展方式如图4所示。

在这一阶段,科技期刊已从科学出版物,扩展到数据、软件、硬件与教育资源等,此时这些领域仍然具备科技期刊的外壳,诸如The R Journal以科技期刊的方式进行开源软件和源代码的注册、审核、认证与传播功能。到第三阶段,这种外在形式愈发微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期刊多年来所形成的注册、审核、认证与传播四大功能,这在开放科学的全部领域将进行科学社会意义上的改变和体现。

3.第三阶段:从开放科学知识走向开放科学全领域

全球开放科学运动不是去创造一个新的科学,而是具备两个目的:其一,面对科学本身,让科学恢复其本质属性之一——开放性(openness);其二,让全人类共享科学发展的果实,具体到一个国家,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团体都能了解公共资金投入物理设施与虚拟设施的成果是什么,这就需要依托开放科学出版物和开放研究数据(即科技论文开放获取、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落实,具体方案就是科技期刊的四大功能在物理设施和虚拟设施上的再现(represented)。如果这个社会工程能够开展,一个新的领域终将被唤起(见图5)。

图5 从开放科学知识走向开放科学全领域

开放科学出版物能够凸显大科学、大仪器、大工程的成效检验,有助于社会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深度参与式科研。开放研究数据主要通过科学大数据中心的实例(instance)和大科学数据中心的云(cloud)等虚拟设施完成科技期刊数字化和集约化的注册、审核、保存、传播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原住民的文化遗产和非主流科学的交流,涉及数据界定、描述、记录等一系列新的国际规范制定,例如COAR的多语言制工作组就已面向UNSECO开放科学工作组提交一项建议,它借鉴了科技期刊的元数据规范基础,基于开放科学的原住民的数据治理方案进行规划。再如欧盟2021年和2022年均发布了开源软件和开放硬件的战略白皮书,战略白皮书明确重点不是国家项目的驱动方式,而是社区及其生态环境的养成方式,即众包方式。此外,开放教育资源是科学爱好者的重要学习渠道,也是其再次培训的重要资源。如果管理部门能够组织这些已有一些社会经济基础的科学爱好者,不在低水平的精神层面打转,而是进行类似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沙龙(Salon)”形式,且结合19世纪至20世纪美国“大探险大开发”的形式,那么在21世纪开展“高雅又有社会声誉”活动时,科学爱好者就能踏上一条新兴的道路。一旦这类群体越来越多,且对创新型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之后,就会成为未来社会自我改革的重要组成要素。

四、研究结论

1.出现第15个“隐藏”领域

开放科学在不同国家内部的发展路径依赖于国家法律、政策等管理与制定,故制度建设也是开放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因素之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开放科学的第15个领域将是制度建设,具体如图6所示。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提到:“一个国家越快把科学家和公民力量整合起来,实现开放科学,就越能通过民间交流以及科技服务人类社会的具体案例,来扩散它的国际影响力。”那么,我国应如何以科技期刊为起点,进而使全民参与科技事业呢?根据图6,笔者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总结了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15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见表1)。

2.新的就业机会与人力结构转型

《建议书》提到涉及开放科学的各种角色,包括研究人员、科学家和学者、研究机构的领导人、教育工作者、学术界、专业协会的成员、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组织、信息专家、图书管理员、用户和广大公众(包括社区、土著知识持有者和民间社会组织)、计算机科学家、软件开发人员、编码员、创意人员、创新者、工程师、公众科学家、法律学者、立法者、地方法官和公务员、出版商、编辑和专业协会的成员、技术人员、研究资助方和慈善家、政策制定者、学术团体、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以及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私营部门代表等。乍看之下,是纳入了所有人,以显示开放科学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建议书》所提及的人群进行细分,笔者认为这些人群可分为改变职业/行业行规、增加岗位/就业机会、决定经费/发展方向、需要兼顾/提供帮助四类,具体如图7所示。

根据表1与图7所列的内容,笔者可细致梳理出开放科学中各种角色的具体岗位与从事内容,继而发现新的职业生长点,这也是新时代下开放科学创造的新岗位,具体如图8所示。如新职业中的数据科学家、数据馆员、数据记者等,是基于原有的科学家、图书馆员、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功能,衍生新业务或者新能力。这将促使社会对数据工程师的需求度加大,形成企业中的数据治理长。在全社会进入科学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数据公民和数据管家,以及带有科普作用和参与科研事业(众筹、众包)的自由工作者也就由此产生。

在新的职业门类中,数据科学家不再简单地分析数据,那是科学家们早已掌握的技能,他们将具有极高的数据敏感度,能够识别数据伪造(有别于传统的科研诚信与道德),完成数据伦理的维护(有别于学术伦理与出版伦理),善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跨学科研究(有别于传统的在思想交流上的跨学科,而是方法论上的跨学科)。数据馆员也不再按照采集文献的方式来采集、整理和编辑数据集,不用计算采购预算,也不用依托引文索引数据库来提供所谓的“情报”服务,更不是简单地以BI(Business Intelligence)的方式整理图书馆的数据,而是在数据交换和数据交易工作出现问题时,拟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执行相关工作。数据记者则善用数据故事介绍某些专题,但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数据敏感度和数据可视化能力。数据工程师也不是直接从软件工程师演化而来,而是深入了解行業特性及其所依赖的数据特征之后,从优化(梯度下降、回归、凸优等)等数学和编程两个角度提升数据科学家的效率。数据治理长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复制信息长(CTO)、财务长(CFO)或者知识长(CKO),而是面向组织内外的数据双驱动改革,进行准备判断和战术执行沟通工作。数据公民和数据管家则分别是创造和利用数据、保管和整理数据的职业,这既是未来社会人类的生存所需,也是未来中小企业的重要职工能力(有别于识字率、阅读力、检索力等信息素质的数据素质)。这些变化会促使科技期刊的内容发生变化,使人们对科技期刊产生不同的需求,且推动科技期刊在知识、技能、伦理、传播、营销、运营等方面产生巨大改革。

3.科技期刊顺势而行开拓蓝海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提到:“科技期刊在开放科学事业中的贡献,一方面是勇于面对出版事业的功能转变及其世界挑战,另一方面是觉醒体认新时代科技事业的职责、角色和贡献。”笔者认为,在以科技赋能的开放科学新时代下,科技期可以开拓三个方面的蓝海。

(1)蓝海1:新领域的扩展

开放式科学知识构成开放科学的原料基础,其范围已从同行评审论文延展至专著、数据、教育材料、软件、代码、硬件等,其价值从独创和创新深化至可复制、可重用,负面结果同样对科学进程产生重要作用。基于开放式科学知识的参与者与基础设施愈发多元,开放科学建设要素的任一模块无法割裂存在,不同要素的组合可以产生新的产品与服务可能性。由此,开放科学参与者应意识并提前布局开放科学各要素,尝试开发建立相应的服务与产品。在学术出版领域,国际出版商已针对软件及硬件建立开放获取期刊,将科学知识传播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2022年4月,Elsevier推出出版发明稿件的开放获取期刊Invention Disclosure,更是进一步延展和细分了可传播的科学知识类型。我国科技期刊在探索其他科学知识的开放实践时,可借鉴良好的期刊同行评审经验,关注不断生长的用户需求,创新开放科学的产品与服务。

(2)蓝海2:我国自主可控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

科学界因新冠肺炎疫情意识到预印本的强大传播作用以及潜在的科学权威风险并存等问题,对预印本平台等开放基础设施如何纳入现有开放科学学术交流体系的问题更加关注,同时认识到开放式基础设施整合利用的价值。我国科技强国建设道路提出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多元且共通的开放式基础设施搭建至关重要。为适应未来科学交流的开放与融合趋势[22],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者可参考利用国际上已有的开放式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更好地融入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的关联互通体系,由此促进我国高端学术交流体系的完善,推动我国开放科学发展。

(3)蓝海3: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之一的开放科学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指出,开放科学是一种文化建设而非一种商业模式。科学话语权已注意到主流开放科学思想以外的知识体系对开放科学的影响。我国开放科学的发展主要关注论文开放获取、开放数据的建设,较少涉及教育资源、软硬件开放共享问题。随着愈加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开放,学术交流的本质也发生变化,由此产生关键的信任问题。鉴别虚假信息和伪科学,成为维护好开放科学时代科学质量与价值的关键。此时,需要重点强调科学共同体的认同,特别是在开放意识与行为自律上,消除危害科学共同体自身的伪科学。笔者通过绘制开放科学文化建设要素(见图9)来说明这一问题。

未來,会有越来越多的开放科学知识、开放基础设施、科学活动的共同参与途径,及其与其他知识体系(如传统医学、艺术或者少数民族文化等)的结合等,这将促使原有社会劳动力的能力转型和人力结构转型,诞生一批批新的岗位,如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数据治理长(CDO)、数据馆员、数据记者、数据公民和数据管家等。这些是令人兴奋而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UNESCO.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Open Science[EB/OL]. (2021-12-03)[2022-10-28].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949. locale=en.

[2] 顾立平. 积极发挥财政力量,稳步推进开放科学发展[J]. 新理财(政府理财),2022(1):22-25.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专题[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4] Responding to Open Access Needs: The OBC Position[EB/OL]. (2022-05-31)[2022-10-28]. https://copim.pubpub.org/pub/responding-to-oa-needs/release/1.

[5]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EB/OL]. (2022-09-15)[2022-10-28]. https://oaspa.org/principles-of-transparency-and-best-practice-in-scholarly-publishing-4/.

[6]“Ground-breaking” bioethics publishing Platform leads way with open data policy before NIH 2023 mandate[EB/OL]. (2022-07-07)[2022-10-28]. https://f1000. com/ground-breaking-bioethics-publishing-platform-leads-way-with-open-data-policy-before-nih-2023-mandate/.

[7] Un nouveau score de qualité des métadonnées sur les jeux de données[EB/OL]. (2022-08-10)[2022-10-28]. https://www.data.gouv.fr/fr/posts/un-nouveau-score-de-qualite-des-metadonnees-sur-les-jeux-de-donnees/.

[8]Springer Nature becomes first publisher to partner with CiteAb - helping researchers with their experiments by streamlining access to high quality life science data[EB/OL]. (2022-09-01)[2022-10-28]. https://group.springernature.com/gp./group/media/press-releases/partners-with-citeab/23440320.

[9]A new OER Policy for the University[EB/OL]. (2021-10-11)[2022-10-28]. https://www. teaching-matters-blog.ed.ac.uk/a-new-oer-policy-for-the-university/.

[10]Open Science e-learning for the community[EB/OL]. (2022-06-19)[2022-10-28]. https://www.openaire.eu/openplato-community-elearning-for-open-science.

[11]New SPARC Europe report out: Scoping the Open Science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 in Europe[EB/OL]. (2020-10-30)[2022-10-28]. https://sparceurope.org/new-sparc-europe-report-out-scoping-the-open-science-infrastructure-landscape-in-europe/.

[12]Commission launches open access publishing platformfor scientific papers[EB/OL]. (2021-03-24)[2022-10-28].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1_1262.

[13]Taylor & Francis launches its first open research publishing platform with F1000[EB/OL]. (2021-09-29)[2022-10-28]. https://newsroom.taylorandfrancisgroup. com/taylor-francis-launches-first-open-research-publishing-platform-with-f1000/.

[14]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EB/OL]. (2006-06-01)[2022-10-28]. http://www.wired.com/wired/archive/1406/crowds. html.

[15]DAVIES ROBERT. Crowdsourcing in cultural heritage[EB/OL]. (2020-12-30)[2022-10-28]. https://pro.europeana.eu/files/Europeana_Professional/Projectpartner/EuropeanaCommonCultureProjectFiles/Crowdsourcing%20study%20report. pdf.

[16]Covid-19 Testimony Project Database launch[EB/OL]. (2022-05-31)[2022-10-28]. https://blogs.bl.uk/sound-and-vision/2022/05/covid-19-testimony-project-database-launch.html.

[17]NOAA finalizes Citizen Science Strategy[EB/OL]. (2021-01-15)[2022-10-28]. https://www. noaa. gov/stories/noaa-finalizes-citizen-science-strategy.

[18]Read and Annotate with UM Press[EB/OL]. (2022-01-23)[2022-10-28]. https://blog. press.umich.edu/2022/01/read-and-annotate-with-um-press/.

[19]40 more Javanese manuscripts now accessible online[EB/OL]. (2022-08-15)[2022-10-28]. https://blogs.bl.uk/asian-and-african/2022/08/40-more-javanese-manuscripts-now-accessible-online. html.

[20]Press Release—Launching the Guidelines on Inclusive Language and Image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 (2022-10-20)[2022-10-28]. https://c4disc.org/2022/10/20/press-release-launching-the-guidelines-on-inclusive-language-and-images-in-scholarly-communication/.

[21]U. S. Repository Network Launches to Meet Critic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Need[EB/OL]. (2022-10-27)[2022-10-28]. https://sparcopen. org/news/2022/u-s-repository-network-launches-to-meet-critical-research-infrastructure-need/.

[22]劉细文. 对国家高端交流平台内涵及其意义的思考[J]. 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1):3-4.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科学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学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实践与展望
出版与印刷(2015年1期)2015-12-20 06: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