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刊群建设实际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实践,提出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必须要走集群化道路,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平台与人才这两个重要支点的建设。一是加强生态级平台建设,包括技术平台与交流平台建设两个方面。要推进集群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开放科学设施建设,搭建高端对话平台,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二是加强人才建设,包括学术队伍人才与期刊出版运营人才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平台和人才两个支点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卓越科技刊群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创新和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关 键 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科技期刊;生态平台;人才工程;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刘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0.002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一流期刊建设。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学术期刊出版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出版资源配置、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1]。2019年9月,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建言献策,提出加强平台托举,建设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和科技论文大数据中心;聚集资源,促进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实施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计划[2]。中宣部在出版审批、成果传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出台了评价改革相关政策,有力促进了高水平成果向国内期刊回流,财政部为期刊建设提供了持续资助,还有多个相关部门从多方面关心鼓励科技期刊建设[3]。
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启动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效促进了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首先,入选期刊学术影响力整体提升。2017—2019年,入选期刊被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数量由100种增至128种,29种期刊学科排名进入国际前10%,其中,12种期刊排名进入前5%,8种期刊排名进入学科前5。其次,领军期刊头部效应初步显现。《国家科学评论》《光:科学与应用》等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全球前三;《细胞研究》影响因子首次超过20,进入全球百强,连续十年蝉联亚洲生命科学领域第一;2020年ESI顶尖论文全球排名前100的机构中,有78家机构在领军期刊发文共计1965篇,较2019年增加了549篇,增幅达到39%[3]。仔细分析来看,这些领军期刊在出版合作中绝大多数办刊队伍有了根本性变化,但在出版传播环节仍然依赖国际出版平台。
当前对英文一流期刊的评价重点依然是“是否被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必须要走集群化道路,在这样的进程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推进,当前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和人才这两个支点的建设。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包括技术平台与交流平台建设两个方面。推进集群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开放科学设施建设,搭建高端对话平台,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二是加强人才建设,包括加强学术队伍人才与期刊出版人才建设两个方面。本文结合国内科技期刊集群化平台建设发展进程以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一些实践,探讨加强平台与人才建设的意义与实践,以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参考。
一、加强生态级技术平台与交流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4]。建设具有高度国际影响、我国自主品牌的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推进科技期刊全球传播能力是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刊采用OA出版模式成为发展趋势,打造自主出版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迫在眉睫[5]。
1.国内主要一体化出版平台建设现况
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出版社还是独立的第三方出版技术服务机构,都在建设生产与发布平台,推进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既能够在线实现三审三校的全流程管理,又能实现数字出版与传播。这样的平台受到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的广泛关注,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国内几家机构建设的平台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1)科学出版社SciEngine平台
SciEngine平台(SciEngine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https://www.sciengine.com/)是科学出版社的自主研发和建设的具有品牌价值的平台项目,是我国首个集全流程数字化生产与国际化传播于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出版服务平台。该平台立足国际化,从国家战略和期刊需求出发,以构建国家高端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为目标,以自有高水平国际期刊群内容资源为核心,贯通论文投审、内容结构化生产、数据仓储、资源发布、学术提升、国际化推广及科学评价等全链条。该平台是以科技类学术期刊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国际化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运营平台,2015年立项建设,2016年4月平台开始运营,2018年12月完成第二期建设。
截至目前,平台集聚期刊360余种,刊载文章30万篇,总访问量超过3200万次,为50余家期刊编辑部提供投审稿、生产出版等全流程服务。平台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已经实现了基于自主平台的开放获取出版和开放数据出版,承载开放获取期刊150余种,开放获取论文4万余篇。平台系统内部可无缝自动衔接,实现了一站式全流程数字出版;外部与多家第三方知名学术平台对接,将期刊内容准确推送到国内外学术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提高了期刊内容的显示度,为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提供了集群式技术支持模式[6]。该平台通过平台集聚和学术引领,加快期刊协同发展,服务我国世界一流期刊建設。
(2)清华大学出版社SciOpen平台
SciOpen平台(https://www.sciopen.com/)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2019年6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同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计划除期刊建设项目外,首次设立了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项目。清华大学出版社中标该项目三个子项目之一的“科技期刊数字化传播国际平台服务项目”。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组织相关专家及技术力量进行平台的设计、论证、开发、优化等工作;2022年6月24日,SciOpen平台在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正式发布上线[7]。
SciOpen平台由投审稿系统、生产系统、全媒体发布系统、集群门户系统、移动端/社交系统、知识服务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组成。该平台融合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丰富的国际化办刊经验,兼顾期刊发展需求与用户体验,支持数字化生产、全媒体发布、国际化传播与期刊运营数据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基于云端可定制的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化生产、发布与传播。截至目前,SciOpen已上线38种英文期刊、11000多篇文章、5000多条电子补充材料(Electronic Supplement Material,ESM)、10条交通研究领域的科学数据,与国际通用搜索引擎、出版标准化组织、重要学术索引数据库等实现对接,运行良好。
(3)中华医学会杂志社MedNexus平台
打造中国科技期刊英文出版平台势在必行,科技期刊集群后的规模化数字出版平台运营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商业模式,国际出版商学术出版平台具备品牌化、集群化、集约化等特点。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于2020年与Wiley达成战略合作,这成为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走国际化道路的里程碑式事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在加强中文期刊集群化平台建设的同时,与Wiley旗下Atypon公司合作共建,基于其Literatum平台架构搭建期刊传播平台,通过“自主设计+委托造船”模式,打造了独立运营的英文期刊出版传播平台MedNexus(https://mednexus.org/)。MedNexus平台的“自主设计”是指基于该杂志社自身发展需求完成网站的业务选型、功能设计、美术设计、组件选型;“委托造船”是指基于合作商成熟的基础平台及建设体系完成网站各项功能的研发。
MedNexus目前已实现自我运营,论文和用户数据独立可控。2021年12月23日,项目正式交付,20种英文期刊数据全面上线,累计发布杂志1657期,论文39903篇,另有202篇预出版文献,几乎所有的期刊均回溯至创刊年,其中,《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出版历史回溯至1887年。初始运营半年时间内,平台已经接受全球219个国家及地区来访,文献阅读量近30万次,PDF下载量近10万次。截至2022年8月,平台吸纳的期刊总数增至21种,累计发文数为4.2万篇。此外,该平台还开通了一本中文的汇编型期刊(China BioMedical Elite Collection),探索在英文平台上发布中文科研成果的可能性[8]。
(4)北京仁和汇智平台
北京仁和汇智平台专注于为期刊(主要是科技期刊)提供一体化数字出版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投审稿管理系统、XML排版系统、文献校对服务、网站发布系统等。投审稿管理系统能够按照权限实现编辑组织初审、复审、专家外审、终审等各种审次的在线操作,实现查重、退稿、退修等功能。审稿结束文章被录用后,自动进入XML生产流程管理。该生产流程可以实现在线的编辑加工、各个校次、清样、核红等生产过程,并能协同一定的校对功能。在这个线性生产链条过程中,能够保留全部的修改痕迹,用于修改记录回溯。XML网刊发布系统主要是实现论文数据的在线分享与传播。
除了以上平台,类似的还有方正电子的“方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解决方案”等。同时,生态级平台周边的辅助工具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如Aminer等。
2.优化我国出版传播平台建设的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田伟院士指出:“平台托举是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通道,独立自主的平台建设是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科技期刊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有与国家实力发展相匹配的世界级自主可控期刊平台,才能保障国家科技信息、知识资产安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的建设可分为依托国内技术主导建设、依托国外技术主导建设、与国际出版商合作、收购国外平台四种路径。国家管理部门需要统筹现有平台的继续发展完善和推广使用工作。具体建设过程中,在前期可行性分析阶段,建设方需对合作方的建设理念、技术适配性、平台可控性、平台可发现性、经费、风险控制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择适宜之路。在出版传播平台建设周期中,需要有一定的人才、技术、理念的储备,需高度重视开放科学对产业的全面影响。未来,数据中心、数据期刊、知识库、预印本平台、开放同行评议平台等科技期刊产业链新品将不断涌现,做好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必要。
(1)结构化文档促使底层数据交换自由。以技术推进知识服务功能进步是行业通行策略:结构化期刊对文档的语义信息及其内部结构的描述明显优于非结构化期刊,为实现期刊资源流通与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采用国际成熟结构化标准对科技期刊数字资源进行XML结构化解析和规范是行内通用做法,有助于实现底层数据访问和交换自由,也使得期刊出版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2)以技术加速平台发展是大趋势。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数据出版、视频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提供智能推荐、学术画像、知识图谱、科研趋势分析等知识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服务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前国内出版传播平台的技术提升重點。
(3)对接国内外重要数据库、第三方平台工具、搜索引擎等是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打造高端平台的重要工作。目前国内不少优秀的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开始与SCI、PubMed、CSCD等重要数据库的学术评估团队建立沟通机制,助力加快平台期刊评估和收录进程。此外,强化与Google、百度等学术引擎,Crossref、EurekAlert!、TrendMD等平台工具的数据双向传输,也是实现期刊内容准确、及时推送,提升期刊内容显示度,促进期刊内容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
(4)加强平台运营人才培养,支持资深编辑深度参与平台建设。运营好英文出版传播平台需要高级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要懂产品、懂出版、懂专业,熟练使用英文进行表达,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策划能力和沟通能力。吸引、培养、留住运营人才是出版传播平台持续有效地挖掘学术优势资源,融入国际出版技术平台主流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建议在平台建设运营阶段,可组织资深编辑深度参与,这样不但可以编辑的专业知识辅助需求分析、架构设计等,还有助于传统编辑对技术平台加深认识,对相关技术熟练掌握,助推复合型人才培养。
(5)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服务于本土化市场的同时,也应瞄准国际需求市场。笔者建议通过国家力量扶持我国已有的各类型技术服务平台供应商、出版商开启并加强与各国学术、产业界联系,面向东盟、上合组织中的发展中国家发力,争夺此类非英语强势国家及地区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传播市场。我们应考虑以平台推广带动中国期刊,尤其是中文类科技期刊的全面输出。
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例,其在推进技术平台和加强交流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努力推进。其一,持续探索知识中台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的应用价值,促进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构建立足于医疗行业垂直型知识服务的基础框架,引入知识挖掘、知识图谱、知识推演等技术,挖掘数据之上的知识价值;构建“内容+服务+关系”的闭环学术生态网络,促进深度学术交流,实现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其二,基于“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探索知识服务的合作模式和产品模式,开展相关领域的编辑出版和期刊运营学术研究,加快知识服务产品研发。其三,做好英文期刊传播平台(MedNexus)的運营工作,逐步向其他医学期刊开放平台发布和传播服务,提供全流程国际化出版服务,增加平台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扩大试点中文优秀科技论文通过英文平台的对外传播,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其四,推出新的一体化科技期刊学术出版平台,努力打造未来中国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核心平台,全面调度采编、编辑、出版、传播各环节,满足科学共同体不断升级的新型传播需求,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力度,打造融合出版智能中枢。其五,做好“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运行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制定案例库分级评价实施方案,为推动临床医生职称评定相关政策的出台奠定基础。其六,开发微信小程序“中华病例说”,积极推进宣传《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提高二者知名度及内容曝光量。积极推进用户参与度,提高病例发帖量、问题提问量、病例互动量。
此外,笔者所在团队开展的一项问卷调研显示,如果国内平台功能足以支撑期刊内容面向国际发布和传播,绝大多数采用国际出版商平台的国内期刊均有“回流”国内平台的意愿,但对平台收费相对敏感。2022年12月,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JAC)
2022年第11卷第12期在Springer网站刊出,标志着JAC与Springer之间11年的合作结束,借船出海的JAC开始正式回归本土。从2023年第12卷开始,JAC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出版。科学出版社期刊也有进一步回归Sciengine平台的趋势。《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全部回归,《力学学报》《hlife》《mlife》在国内外平台同步发布。
笔者建议国内期刊管理部门设立“国内出版平台加盟支撑项目”,对拟加入国内出版传播平台的期刊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在支持科技期刊建设的同时,鼓励主办单位对科技期刊加盟国内出版传播平台给予支持,在大型科技期刊学术研讨会、展览会中以更多宣传形式引导科技期刊加盟国内自有出版传播平台,鼓励其全面“回流”国内平台。同时,受科技期刊集群建设项目资助的平台项目,需考虑以更全面突出的宣传、更合理的加盟价格、更适宜期刊同行接受的加盟方式完善平台推广事宜。各期刊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地关注中国出版传播平台的发展壮大,以及加盟国内平台的各种受益情况,构建平台、科技期刊双向交流的畅通渠道。
二、加强学术队伍人才与期刊出版人才培养
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术专家学者层面的支撑,也需要期刊出版运营人才不断提升素养和能力。
1.国际出版机构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的路径
期刊应高度重视学术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学术期刊能否办好,其学科领域的学术主编、编委团队以及同行评议专家的组建至关重要。期刊应挖掘学术领域内有影响力、对办刊有积极意愿并肯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期刊工作当中的专家,全面推动期刊的发展。
(1)从科研排行榜发掘学术精英
在学术人才队伍建设上,国际出版机构结合海量数据资源,通过榜单等形式设计了很多路径和方法,我国科技期刊可以适当借鉴。
爱思唯尔(Elsevier)自2015年首发,2021年4月22日重磅发布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该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4023人,来自37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这项文章级别的映射使得中国学者的学科归属、学科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现,也契合中国学科设置的学术研究生态,为进一步厘清、分析和研究学者引用表现提供了有效帮助[9]。该榜单一经发布广受关注,既彰显了其平台数据分析实力,也让更多的学者对之向往不已,以被其收录为自豪。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借此遴选中国编委,同时吸引稿源。
(2)通过培训吸纳同行评议人员
随着学术界对同行评议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同行评议培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目前,国际上很多出版集团及机构开展同行评议培训,包括Publons、Springer Nature、美国化学学会、Taylor & Francis等。其中,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单位联合Taylor & Francis等国际机构举办的一系列同行评议培训,为中国研究人员更加详细、全面、深入地了解同行评议搭建了平台。培训针对同行评议的常见问题,邀请知名的期刊编辑、审稿人以及作者,分别从各自角度对学术出版和同行评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讲解和讨论[10]。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出版社)提供了一个专注物理领域同行评审的项目,其利用最新的学习技术,提供“始终在线”和全程互动的学习体验,模块课程在线访问非常方便。青年研究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逐步提高同行评审的知识与专业能力,在完成课程并通过验证后,有机会获得“IOP可信赖审稿人(IOP Trusted Reviewer)”认证。
(3)依托数据库与新工具服务黏合学者
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包含1700多万高质量学者学术档案,是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的唯一数据来源。该数据库为每一位学者提供独立的Scopus Author ID,且与ORCID无缝关联,方便作者投稿;可查看学者发文(及趋势)、h指数、近年主要研究方向topic以及发表在预印本平台上的最新研究;支持一键生成作者的文献产出分析、引文报告,并可以灵活地选取去除自引、图书引用等。这些是建设学者数据、辅助编委遴选的重要基础工程。
2.期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21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建立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期刊高质量发展,资助青年编辑开展业务实践和专项课题研究。具体来看,应组织办刊人才高端培训,着眼一流期刊建设目标,接轨国际培养专业化编辑、出版人才队伍;举办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搭建交流展示平臺,发掘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组建科技期刊建设青年专家库,在一流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重大问题分析研判,培养视野广阔、素质全面的行业领军人才[11]。
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例,为了凝聚办刊力量,加强期刊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目前该社主要从重点聚焦编委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编辑人才培养、打造数字出版团队三个方面着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卓越目标为导向,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瞄准一流的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将其吸纳进入办刊队伍。目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系列期刊编委总人数近万人,其中院士百余名,另外还有审稿专家、通讯编委等5000余人;系列期刊共有编辑近1000名,硕士以上学历占62%,高级职称占43%。经过多年培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举办编辑培训班、编辑沙龙、劳动技能大赛、新员工培训、鼓励参加专业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举措,造就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编审队伍和融合出版团队。自2014年成立新媒体部负责数字出版和产品研发工作以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为适应融合出版的最高形态,满足知识服务发展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高级工程师,进一步夯实融合出版专业人才体系,扩大自研项目范围,提升创新能力,目前融合出版团队已由最初的6人增加至19人。依托优秀人才队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先后获得一系列数字出版领域的荣誉,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2021年度出版融合特色单位、中华医学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此外,渠道建设是品牌发展和经营的重要抓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微信公众号矩阵作为流量入口,打通和创造资源连接,提供多层面的信息交互服务。杂志社市场营销部20人的团队,在会议运营、版权经营、继续教育产品开发、新产品市场调研、品牌建设、公共关系等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整体来看,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探索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范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部署,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位置,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12]。除了学术专家队伍,期刊出版人才队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期刊编辑、高端技术人才、运营团队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坚实基础。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坚持以服务国家科技出版需求为牵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学术队伍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创新卓越实践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提升质量内涵为核心,完善创新复合型技术与经营人才培养机制。集群化期刊出版机构应该做好期刊人才队伍战略规划、人才成长路径、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期刊学术编辑队伍的专业化、国际化及创新能力。
三、结语
国内刊群在践行“精品期刊”战略、优化刊群布局、以域选刊、填补空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聚焦国家重点建设领域方向,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的支持下,在传统优势、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积极创办英文新刊,扩大优质期刊的规模和数据库资源体量。与期刊品牌战略相呼应[13],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期刊集群化发展迈向卓越的两个重要支点。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应深刻理解全球学术出版的利益博弈和未来数字技术发展趋势,重视和推进实践,建立高效和健康的技术平台与交流平台及其运营体系,培育学术队伍人才与期刊出版运营人才。建设好这两个重要支点,才能够进一步支撑卓越科技刊群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群夯实基础,形成具有创新和竞争力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 (2021-06-25)
[2022-10-26]. http://www.gov.cn/xinwen/2021-06/
25/content_5620876. htm.
[2]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EB/OL]. (2019-11-07)[2022-10-26]. https://news.gmw.cn/2019-11/07/content_33299354. htm.
[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交出亮眼“成绩单”|一流科技期刊之路[EB/OL]. (2021-04-27)[2022-10-26]. https://www.cast.org.cn/art/2021/4/27/art_80_153927. html.
[4]用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 (2018-11-08)[2022-10-26]. http://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8-11/08/c_1123680864. htm.
[5]丁佐奇,李楚威. 我国高起点新刊发展:现状、趋势、培育[J]. 科技与出版, 2022(10):21-27.
[6]黄延红,侯修洲. 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的构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51-55.
[7]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正式发布上线[EB/OL]. (2022-06-25)[2022-10-26].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522. shtm.
[8]沈锡宾,刘红霞,王立磊,等. 基于国际科技出版平台打造自主英文期刊出版平台的实践及案例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7):869-876.
[9]关于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EB/OL]. [2022-10-26]. https://www.elsevier.cn/zh-cn/solutions/scopus/most-cited.
[10]朱琳峰,李楠,张婷婷. 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问题及效率与质量提升策略[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8):990-997.
[11]2021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要点. (2021-03-16)[2022-10-26]. https://www.cast.org. cn/art/2021/3/16/art_43_149288. html.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10-26)[2022-10-26]. http://cpc.people.com.cn/20th/n1/2022/1026/c448334-32551867.html.
[13]刘冰,魏均民,金东,等. 提升集群期刊管理运营水平,赋能期刊高质量发展[J]. 编辑学报,2022(4):3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