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竞争兴起的逻辑

2023-01-05 10:06:44
南风窗 2022年25期
关键词:代际背景竞争

尹秋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博士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家庭变迁视域下农村低生育率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笔者2021年在河南、湖北两省多地县域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社会正在兴起一股“择校热”与“陪读热”,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不仅不计成本地将家庭收入投入子女择校竞争中,而且宁愿牺牲一个青年妇女的劳动力和劳动收入,也要让母亲返乡陪读。在笔者看来,不论是择校中的物质资源投入,还是陪读所代表的情感陪伴,这都意味着农村侧重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竞争时代的来临。

农村教育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不仅农民教育能力与期待整体上升,而且在人口城镇化、教育城镇化和教育市场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环境已经不同于城乡二元体制时期。第二,从社会行动的主动性来看,农村青年父母既有被动卷入教育竞争的一面,也有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竞争的一面。城乡教育环境和农民家庭环境变迁到底是通过作用于哪一个共同的核心变量,推动农村青年父母广泛参与子女教育竞争?在笔者看来,这关键的中介变量便是教育责任伦理。

教育责任伦理的家庭化与农民家庭教养目标从“抚育成人”到“培养成才”的转型高度一致,它直接推动了县域农村教育竞争现象的兴起。首先,它为父母全面参与子女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合理性,让家长产生了一种厚重的教育责任感,即家长为子女学业不断付出努力是应该的。其次,在整个县域教育资源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它会不断激发条件较好的父母去主动采取择校报班、返乡陪读等一系列教育竞争行为,并带动其他条件一般的家长不断地加入其中。以择校为例,当有条件的人纷纷通过买房将子女送进城读书时,没有条件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落在起跑线上,便会将大量的经济收入用于给子女报班,希望通过市场影子教育来给学校教育补差,又或者让务工妇女选择返乡陪读,以更多的精力投入来帮助子女学业成长。最后,整个农村形成了家长不得不返乡陪读,或者又不得不将子女送进城的教育竞争的氛围与环境,由此推动整个县域教育竞争的兴起与发展。

从农民阶层分化与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责任伦理的家庭化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止于不断地引发、刺激并激化以家庭为单位的教育竞争。更为关键的是,教育责任伦理家庭化与教育竞争会不断相互强化,推动农民子女教育阶层流动的模式演变。

翟东升 王雪莹 李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文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刘陈杰 Upright Capital全球宏观对冲基金;沈晓春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2年10月刊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深刻挑战:一方面,受疫情对中低端服务业的长期影响,不可贸易品的财富再分配功能受限,大量民众的收入和消费受损;另一方面,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老龄化,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等,给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带来巨大冲击。无论是短期刺激经济复苏,还是在快速技术进步和新冠疫情长期化的条件下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社会团结,都必须扩大其他的再分配手段,来维持和调节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借鉴发达经济体“全民基本收入”的政策理念与实践,即政府为所有国民无条件地提供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资金,提出共同富裕时代中国改进再分配制度的方案—未来起点收入方案。

未来起点收入的方案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五个要点:其一,由中央政府的社保部门给拥有中国国籍的孩子和年轻人定期发放一定金额的资金,从新生儿开始直到35岁。其二,给0~18岁的孩子发放的资金额度相对固定,未来只增不减;对于18~35岁的年轻人,即具备劳动能力,但是其能力还处于提升阶段的年轻人,根据就业、通胀、国际收支和生育率动态调整所发放的资金额度,比如通胀过高或者劳动参与率过低时,可适当减少这部分人的补助。其三,对于35岁以上的成年人,由政府在其一生中给予一次性的教育或技能培训资助,帮助他们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中年危机。其四,资金由中央政府用数字货币或者微信、支付宝等电子形式发放,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提升治理水平。其五,资金来源以中央政府扩大人民币计价的国债为主,增税仅仅是辅助手段。

本文认为,当前国内许多问题的共同核心症结就在于分配和再分配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实施未来起点收入,正是解决上述难题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中国实现从出口导向、低工资低福利、以资本为中心的旧发展模式,向以内循环为主、贸易均衡、高工资高社会支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模式跃迁的重要途径。一纲举而众目张,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案背后,凝结着对苏联道路、美国道路和欧洲道路的批判与借鉴,具有深刻而前沿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基础。

石磊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本文节选自《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5期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市场化和教育扩张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分不同的性别群体探究了教育机会获得、教育回报、家庭背景偏效应、构成效应四个机制如何影响了代际社会流动在1960、1970和1980三个出生世代中的变化。具体而言,在男性群体中,从1960出生世代到1970出生世代,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地位关联度下降,代际社会流动性有所提升,但是变化并不显著。从1970出生世代到1980出生世代,代际地位关联度迅速回升,代际社会流动性显著下降。

就女性群体而言,从1960世代到1970世代,父代与子代职业地位的关联度显著下降,这同样是源于家庭背景对个体终职地位的直接影响下降。但与男性不同的是,女性群体中的教育机会获得趋于平等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代际社会流动性。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1970世代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成本和进入下一阶段教育失败风险的下降使得那些原来在教育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的、家庭背景相对较差的女性获得了更多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此外,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向白领职业的扩张对她们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即使家庭背景较差的女性也有更强的动机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群体中的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

在1980出生世代,中国的代际社会流动性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家庭背景对个人地位获得的直接影响大幅提高,这无疑是对绩效主义原则的破坏,是值得警惕的。而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提出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渠道,可以说是正逢其时。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的代际社会流动可以发现,女性群体中的代际社会流动尽管因为家庭背景直接影响的回升在近期有所下降,但是就其流动性水平而言仍然要高于男性,这要归功于教育机会获得的平等化。因此,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继续保障和扩大教育扩张的成果,都可以成为新时期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手段。

猜你喜欢
代际背景竞争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4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4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感谢竞争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