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强
(淮阴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爆发,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旅游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2019年,也就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51亿人次(其中国外游客1.4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305.48亿元(中国统计年鉴2020)。新冠疫情发生后,随着中国防疫措施的全面实施,国内旅游与国外入境旅游人数锐减,同时旅游收入大幅度下降。那么,中国旅游业是否能够抵抗住新冠疫情的冲击?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旅游业的恢复能力怎么样?如何正确认识新冠疫情对中国旅游经济的影响?这是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韧性(Resilience)一般是指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后,抵御外部危机与恢复自身平衡的能力,最早被应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Holling,1973),随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国外学者Wink(2014)、Balland等(2015)、Martin等(2016)、Meerow等(2016)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区域韧性与城市韧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等议题。在旅游经济韧性研究方面,Susanne(2013)构建了旅游地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气候对旅游韧性的影响;Dogru等(2019)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旅游脆弱性与恢复力的影响。国内学者对区域韧性、城市韧性及经济韧性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陈梦远(2017)基于技术关联度等指标测度了区域韧性;李娜、朱华友(2020)对国内外区域韧性研究系统梳理后提出区域发展的路径创造。在城市韧性研究方面,修春亮等(2018)基于“规模-密度-形态”三维框架测度城市韧性;周倩、刘德林(2020)、陈韶清、夏安桃(2020)及张帅等(2019)分别测度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城市、东北三省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在经济韧性方面,庞冬彦等(2021)运用熵值法测度了山东省旅游经济韧性;程翔等(2020)研究了我国省域民营经济韧性;杜志威等(2019)分析了经济结构、产 业创新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围绕区域韧性、城市韧性及经济韧性展开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新冠疫情对我国旅游经济影响的文献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冲击前期(2019年)与新冠疫情冲击期(2020年)我国28个样本省域旅游经济的对比分析,从抵抗力与恢复力两个层面测度并评估省域旅游经济韧性表现,发现在新冠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省域旅游经济韧性不足与弊端,寻找外部冲击的预防措施与有效路径。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韧性内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认识,主流观点认为经济韧性是经济系统抵御外部冲击的抵抗能力与恢复能力(Hassink等,2016;Edward,2012);一般认为,抵抗能力体现了静态经济韧性,恢复能力则体现了动态经济韧性。
Martin等(2016)较早提出经济韧性抵抗能力与恢复能力的度量方法。其中,恢复力主要使用冲击期就业变化情况表征;抵抗力则使用冲击期地区层面就业人数变化与全国层面就业人数变化比率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βdk为抵抗力指标;E表示经济系统就业水平;ΔE/E代表经济系统就业人数变化百分比;r和n分别表示地区与国家。当βdk大于1时,表明面对外部冲击时,具有较强抵抗力;相反,当βdk小于1时,则表明具有较弱抵抗力。
2018年,Faggian等(2018)进一步对抵抗力指标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测度计算公式为:
式(2)中,t表示外部冲击期,t-1表示外部冲击前期;Er,t与Er,t-1分别表示地区冲击期与冲击前期就业人数;En,t与En,t-1分别表示国家冲击期与冲击前期就业人数。
Oliva与Lazzeretti(2018)进一步综合修正了抵抗力与恢复力测度方法。抵抗力测度与Faggian(2018)采用的方法相同,恢复力测度计算公式为:
本文对经济韧性的抵抗力与恢复力测度主要借鉴Oliva与Lazzeretti(2018)的研究方法,将就业人数指标更换为反映旅游经济发展的收入指标。抵抗力与恢复力测度公式分别为:
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开始爆发并蔓延,为全面考察新冠疫情对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式(4)与式(5),选取2019年(新冠疫情冲击前期)与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期)数据,对反映旅游经济韧性的抵抗力指标与恢复力进行测度,并进行分类评价。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统计年鉴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完整性,删除缺失数据的山东省、黑龙江省及河南省3个省份,最终确定我国28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省份一览表
根据式(4)对28个样本省域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及旅游总抵抗力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从国内旅游抵抗力来看,共有14个省域大于1,其余省域均低于1。其中,海南省旅游抵抗力指数为1.6232,抵抗能力最强;重庆市旅游抵抗力指数是0.3277,抵抗力最弱。其次,从入境旅游抵抗力来看,4个省域旅游抵抗力大于1,24个省域旅游抵抗力小于1。福建省入境旅游抵抗力最强,西藏入境旅游抵抗力最弱。最后,从样本省域总抵抗力来看,旅游总抵抗力大于1与小于1的省域各占14个,湖南省旅游总抵抗力最强,总抵抗力指数为1.6045;重庆市旅游总抵抗力最弱,总抵抗力指数为0.3264。
表2 2020年样本省份抵抗力情况
根据式(5)对28个样本省域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及旅游总恢复力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一方面,从国内旅游恢复力来看,28个省域恢复力均小于0。由此可见,整体而言,国内旅游恢复力较弱。另一方面,从入境旅游恢复力来看,所有省域恢复力均小于0,总体表现同样较弱,进而使我国旅游总恢复力较弱。恢复力最弱的是新疆,恢复力指数为-2.6536;相较而言,湖南省恢复力最强,恢复力指数为-0.1824;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浙江省旅游经济恢复力相对较强。
表3 2020年样本省份恢复力情况
根据样本省域旅游经济抵抗力与恢复力的计算结果,同时借鉴Briguglio等(2009)、曾冰(2021)对经济韧性的划分与分类标准,将我国28个省域旅游分为强劲型经济韧性(抵抗力指数>1,恢复力指数>-1)、波浪型经济韧性(抵抗力指数>1,恢复力指数<-1)、自强型经济韧性(抵抗力指数<1,恢复力指数>-1)及萎靡型经济韧性(抵抗力指数<1,恢复力指数<-1)四类。具体而言,强劲型经济韧性抵抗力与恢复力较强,不仅能够抵抗新冠疫情冲击,还能在新冠疫情冲击中不断自我恢复调整;波浪型经济韧性抵抗力较强,恢复力较弱,在新冠疫情冲击下自我恢复调整存在困难;自强型经济韧性抵抗力较弱,恢复力较强,难以抵抗新冠疫情冲击,通过采取适当政策措施能够自我恢复调整;萎靡型经济韧性抵抗力与恢复力均较弱,既不能抵抗新冠疫情冲击,又不能在新冠疫情中自我恢复调整。
从国内旅游经济韧性来看,整体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特征。如表4所示,在28个样本省域中,14个省域表现出强劲型经济韧性;11个省域则表现出萎靡型经济韧性;另有3个省域表现出自强型经济韧性。从区域旅游经济韧性来看,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同样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特征。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域中,5个省域表现出强劲型经济韧性,5个省域表现出萎靡型经济韧性;中部地区3个省域表现出强劲型经济韧性,2个省域具有自强型经济韧性,1个省域表现出萎靡型经济韧性;西部地区分别有6个和5个省域表现出强劲型经济韧性与萎靡型经济韧性。
表4 国内旅游经济韧性分类与评价
由此可以看到,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28个样本省域国内旅游经济韧性表现各异,如表5所示。50%的省域表现出强劲的旅游经济韧性,能够抵抗住新冠疫情的冲击,并且能够实现自我调整与恢复。但是,也有39.3%的省域表现出萎靡型旅游经济韧性,不能有效抵抗新冠疫情的冲击,同时难以实现自我恢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摆脱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另有10.7%的省域表现出自强型旅游经济韧性,说明虽然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但是其自身恢复力较强,能够较快地实现复苏。
表5 入境旅游经济韧性分类与评价
从入境旅游经济韧性来看,与境内旅游经济韧性不同,在28个样本省域中,23个省域均表现出萎靡型经济韧性,只有福建省表现出强劲型经济韧性,江苏省、上海市与天津市三个省域表现出波浪型经济韧性,陕西省表现出自强型经济韧性。新冠疫情对我国入境旅游影响较为严重,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为防止新冠疫情进一步扩散与传播,国际航空、陆路及海运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使得国际旅游人数锐减,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表6可以看到,旅游总体韧性表现与国内旅游经济韧性表现相似,同样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也就是说,14个省域表现出强劲型旅游经济韧性,11个省域则表现出萎靡型旅游经济韧性。同时,吉林省、青海省及内蒙古自治区3个省域表现出自强型经济韧性。东、中、西三个地区旅游经济韧性两级分化特征同样明显。原因在于,相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无论是在旅游人数还是在旅游收入方面,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旅游经济总体韧性主要受到国内旅游韧性的影响,旅游经济总体韧性与国内旅游韧性表现出极为相似的特征。
表6 旅游经济总体韧性分类与评价
使用新冠疫情冲击前期(2019年)与新冠疫情冲击期(2020年)数据,分别对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及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整体进行了韧性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28个样本省域旅游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韧性表现各不相同。首先,国内旅游韧性呈现两级分化特征,分别有14个(占50%)与11个(占39.3%)省域旅游表现出强劲型经济韧性和萎靡型经济韧性,3个(占10.7%)省域表现出自强型经济韧性。其次,入境旅游受新冠疫情冲击较大,23个(占82.1%)省域表现出萎靡型经济韧性,只有1个(占比3.6%)省域表现出强韧型经济韧性,江苏省、上海市及天津市3个(占10.7%)省域表现出波浪型经济韧性。最后,对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总体韧性而言,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省14个省域表现出强劲型旅游经济韧性。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广东省、安徽省、山西省、陕西省、贵州省、新疆自治区及重庆市11个省域表现出萎靡型经济韧性。表现为自强型旅游经济韧性的省域有吉林省、青海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两极分化现象同样较为明显。
突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冲击不可避免,如何降低外部冲击造成的损害?毋庸置疑,强化经济韧性是降低损害的有效路径。结合本文对28个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测度与评价,应着重从以下几点提升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
首先,认真总结,吸取教训。在认真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同时,抓住重塑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机会。一方面,及时发现旅游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针对问题与不足,对现有旅游经济系统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不断提升省域旅游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与水平。
其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研究显示,28个样本省域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旅游经济韧性特征,各省域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各省域旅游经济韧性影响因素为依据,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旅游经济韧性政策措施,精准施策,不可简单复制相邻县域或已有政策措施,造成事倍功半的反向效果。
再次,有效融合,协同推进。旅游经济韧性主要包含抵抗力与恢复力两个层面。在重塑我国旅游经济韧性过程中,不可偏废抵抗力与恢复力的任何一方,须将增强抵抗力与提高恢复力有机融合、协同推进,不断强化省域旅游经济韧性,进而形成面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的省域强劲型旅游经济韧性。
最后,深化认识,补齐短板。进一步深化新冠疫情对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韧性影响的认识,构建省域旅游现代化治理体系,做强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省域旅游创新能力,最终从根本上形成强劲型省域旅游经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