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花 张月琴 王园 叶韵 何立卡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8
陪护是指对住院患者提供陪伴和生活照顾与协助的人,既包含患者的亲情、感情需要的精神照料,也包含饮食起居等生活照料,医院陪护模式包含无陪护、家属陪护和职业陪护3种[1]。但住院患者需要有一个安静、有序的就医环境,过多或无序的陪护有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2],不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和患者的休息及隐私保护等需求的满足。产科病房以母婴照护为主,且会经历孕妇分娩的过程,无陪护模式并不适用。有研究表明,83%的待产妇希望住院期间有家属的陪伴[3],家属陪护能够减少分娩并发症,因此,产科病房的家属陪护有必要纳入护理工作程序,也是各妇产科医院的日常工作状态。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一家公立三甲妇产专科医院,通过对当前陪护管理的新要求和医院陪护管理实际需求,对产科病房的陪护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建立了一套基于信息技术的多维陪护管理策略,简化了护理人员工作量,实现了陪护人员健康状况的无感化监测、动态评估与预警管理。
产科住院患者为待产或已经分娩的孕产妇,WHO倡导医院要广泛开展母婴同室,因此,产科病房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新生儿。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照护成为产科病房的护理关注焦点,除了执行诊疗医嘱,生活护理和情感照护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家属参与进来,这也是“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安全”的重要体现。家属常态化进驻病房使得产科陪护的管理出现了明显的困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孕产妇和新生儿对陪护的需求度和依赖性高,普遍需要家属陪护,有因人员复杂频繁出入影响医疗秩序等管理风险,医院需要建立一种适宜的管理方式,既要满足孕产妇及新生儿的陪护需求,同也要保障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转;
二是产科病房陪护人员自身精力消耗大。由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特殊性,产科病房中的陪护人员需要24小时待岗,且需要付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倾心照护,很容易消耗自身的精力,可能会在陪护过程中出现力不从心,随意更换陪护的现象,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是护理人员对陪护的健康管理难度大。由于母婴本身健康状况脆弱,容易感染,因此医院必须严格管理陪护人员的自身健康,以保障母婴安全。
基于上述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我院利用信息技术,对母婴同室的陪护管理策略进行了优化与改进,详见图1。具体做法如下。
图1 产科病区陪护人员管理系统运行图
第一,开发陪护管理信息系统对陪护人员的日常监管进行可视化管理。该系统主要采用NET技术和C#语言进行开发采用三层架构,三层架构,分为3个层级,分别为表现层(UIL)、业务逻辑层(BLL)以及数据访问层(DAL),通过它们之间的链接和交互来完成陪护管理系统的功能任务。
表现层(UIL):包括WEB方式和WINFORM方式,也即展现给用户使用的陪护管理系统软件操作界面。该层级与逻辑层紧密结合,让护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一目了然,安全便捷。
业务逻辑层(BLL):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即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例如护理人员将陪护人员身份信息录入系统,由业务逻辑层将其转换为系统可识别的数据,确保后续陪护人员日常健康管理时对其身份信息及健康信息的核验。
数据访问层(DAL):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该层级可以直接操作数据库,将陪护人员的各种数据进行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操作。
第二,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建立陪护人员信息录入及核对机制,减轻护理人员对陪护人员身份查验的管理难度。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迄今已有40年,近年来在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医疗行业也在不断探索其适用范围与现实场景[4]。为了保障母婴健康防止交叉感染,我院倡导陪护人员在病房时佩戴口罩,因此本项目组在人脸识别技术基础上,采用深度学习法进行技术改良,实现了戴口罩状态下的人脸识别,从而完成对陪护人员的实名身份认证[5]。
第三,利用信息互联互通技术,与城市医养平台健康码数据库对接,在人员身份信息数据比对的同时验证陪护人员的健康状态,建立健康筛查模型。具体操作为:采用人脸识别终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人脸识别的认证信息,调取并展示陪护人员的健康码状态,避免护理人员逐个查验,减少管理耗时。
第四,利用红外成像+黑体校准技术,开展实时体温测量工作,有效评估和管理进入病区的陪护人员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陪护人员自身的健康问题,避免交叉感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项目组自主设计研发了一种实时无感检测体温的一体机,该设备的研发主要基于热成像搭配黑体校准技术的充分融合,该技术在工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6]。热成像主要采集热红外波段(8~14μm)的光,来探测人体发出的热辐射,将热辐射转化为灰度值,通过黑体辐射源标定得到的测温算法模型(温度灰度曲线)建立灰度与温度的准确对应关系,从而实现测温功能。通过实验室及临床数据验证,该设备的可信度能够满足日常陪护人员的健康管理需求[7]。
第五,导入信息加密技术,保障该系统的信息安全。由于陪护人员的身份信息和健康信息均由信息系统无感化动态查验和管理,信息安全变得异常重要,因此,本项目组针对不同信息采用迭代型分组密码算法(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矩阵加密算法(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讯息摘要演算法(Message-Digest Algorithm,MD5)等不同加密技术进行数据库对接,经脱敏处理后进行数据查询与展示。负责系统开发的信息公司获得了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认证,有能力为系统平台的数据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经过不断探索与改革,产科病房的住院陪护管理策略已经能够稳定运行,医院组建陪护人员健康管理措施落实率督查小组,2020年3月以来,每月进行督查,督查方式及结果见表1。产科病房的患者一人一陪护比率从93.46%(100/107)达到100%,未发生陪护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陪护人员自身健康状况难以满足陪护工作的需要,如自身疲惫等需要更换陪护人员的情况,经数据统计,系统运行至今,陪护人员更换率为3.41%(530/15552),每一个更换的陪护人员都经过严格的管理系统信息采集与日常管理。陪护人员的每日健康筛查操作规范率由改进前的90.65%(97/107)提高至100%,且实现了从全人工筛查到信息技术筛查+护理人员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陪护人员外出医院就餐率得以全面控制,病区门禁管理的规范率提升至98.21%(10402/10602)。
表1 产科病房陪护人员健康管理落实率督查结果
陪护人员管理,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产科病房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孕产妇和新生儿,都处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家庭支持系统是关乎其住院质量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影响分娩进程降低分娩并发症的正向措施。我院通过对管理难点的剖析,依靠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对产科病房陪护人员的健康管理策略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人性化的管理温度,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我院的住院患者满意度为91.98,高于医院上一年度(89.58)的住院患者满意度,且高于全国平均值。实践证明,通过精细化的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够发挥管理效能,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基于信息技术的产科病房陪护管理策略是一个值得推广的管理新模式。
尽管本项目的成功开展对于产科病房的陪护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在病区陪护管理上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是住院患者的陪护需求不仅仅集中在产科病房,其他的住院患者依旧有此需求,需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人文护理和亲情陪护有助于住院患者的康复,但陪护人员与患者居住在同一空间,的确会带来人群聚集、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充分重视住院患者的陪护需求,在满足患者陪护需求的同时,更要做好陪护人员的健康管理,本项目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一套智慧化的陪护人员管理策略,可以在其他住院病区得以推广。
二是信息化应该成为新时期护理管理的重要抓手。本项目中,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是减轻陪护人员管理压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护理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中,护理信息学的运用相当欠缺。当前,护理人员开展的质量改进与创新研究也主要聚焦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层面。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新时期,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强化对新技术的钻研与学习,主动将其引入到医院管理工作中去。当然,在此过程中,跨团队合作至关重要,本项目的顺利运行,离不开信息部技术人员和其协调的信息公司资源,通过护理人员对产科病房管理难点的剖析和需求的表达,信息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将需求变为现实,是实现医院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