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昕星 姚震寰
(1.吉林财经大学图书馆;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长春)
[提要]进入数字时代以来,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深入分析空间变革的动力因素及未来趋势,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提供方向。
空间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是图书馆拓展服务、探索转型的根基与保障,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空间改造与服务创新日益成为高校图书馆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空间功能拓展。传统图书馆空间利用主要是藏书和阅览,为了满足藏书需要,空间设计局促狭小,交流分享学习空间有限,忽视了学习和阅读空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休闲、交流、娱乐的空间,设置专门的空间用来举办学术报告、各类讲座和学术会议等;根据读者需求开拓各类娱乐休闲空间,比如小型电影院、棋艺室、摄影室等;为兴趣爱好者提供交流展览的空间。另外,为体现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特色设置文化空间,彰显文化传承、突出文化内涵、体现人文精神,融入本校发展历史、名人故事、培养杰出人物等来丰富空间的文化属性;通过图片展览、影音播放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数字人文”。
(二)空间理念升级。数字化时代带来了新型共享空间,即信息共享空间和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型的空间、学习模式与交流社区,打通物理空间、通信载体、内容分类的界限,提供资源的一站式服务,读者可对空间进行多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学习空间、创新空间、研究空间、知识空间、文化空间等。学习空间也可以根据需求进一步分为网络学习区、协作学习室、多媒体培训室、个人自修空间等。作为一个虚拟和实体并存的平台,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给读者共享学习和开放获取信息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合作创新,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习内容、提升动手能力,是比较受欢迎的学习模式。
(三)学习空间多样化。传统图书馆的学习空间仅仅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自修的需求,而现代化图书馆除了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有根据学科需求进行项目学习、学科探讨的场所,根据不同用途提供跨学科交流、创新学习的空间。为满足读者不同需求,学习空间应多样化,设置需要独立学习思考的封闭式空间和需要交流学习研讨的开放式空间,需要背诵、朗读的空间和需要绝对安静无声的空间等,在空间设置上满足多样化需求;或者根据开放程度、硬件设施、空间用途等多维度满足读者需求。针对小组讨论、学术会议、艺术展览等开放程度不同,空间布置和硬件需求也不尽相同,满足学习空间的多用途需求是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重要内容。
(一)图书馆理念创新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基础和前提,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满足读者需求的空间不断增多,比如学习交流场所、影音场所、文化创意场所、学科实践场所等,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功能的拓展,提升读者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加并拓宽了知识获取方式和渠道。从“人”的角度进行空间规划设计,读者的需求和反馈十分重要,也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体现“人”的重要性,人的需求是第一位,图书馆的作用不再只是“藏书”,而是要“用书”。空间改造要构建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场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项目组成员间的学习探讨,在交流中激发灵感、实现创新。
2、第三空间共享。最为广泛认可的“第三空间”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于1989年提出,他将“第三空间”定义为在家庭的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职场空间(第二空间)外的、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第三空间注重信息的共享,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使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更加便利,读者也从“求知”到“认知”,对知识的需求、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提升读者感知力,这是单纯依靠阅读来吸纳知识无法达到的知识获取模式。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不仅要打造舒适和谐的学习交流区和功能完善的休闲娱乐区,也要体现高校自身发展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基本功能得到满足的同时,彰显高校的文化底蕴和读者的文化素养。
(二)新兴技术发展
1、信息共享空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馆藏服务不断创新发展,从以纸质书的存储功能逐步向多种信息载体共享发展,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越来越小,读者获取知识的便捷度增大,渠道日益拓宽。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对空间改造具备了多样性的选择,获取知识的方式趋于多元化,通过影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便利,使空间改造不再是物理空间的重构,而是信息共享方式的转变,即数字化、概念化、访问方式的系统化,信息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更能体现读者的知识偏好、阅读偏好和多层次的信息需求。
2、创客空间。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创客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读者的创新创意得到充分发挥和呈现。创客空间不仅成为3D打印技术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艺术创作、实践探索、科学研究拓展等诸多领域的发明创造都因有了创客空间这一平台而有了迅速发展,提升了读者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改造肩负的使命不只是空间的变革,而是更深层次的为满足读者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精神的责任担当。
(三)用户需求拓展
1、学习需求。第一,协作学习。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这一群体在图书馆学习的方式可以采取协作交流的方式,根据学科的特殊性成立学习小组,针对学科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互动等。图书馆的空间改造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提供宽敞舒适的空间,完善桌椅、灯光、技术设备(影音室、讨论室)等硬件设施,便于交流、探讨和学习,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不仅有利于开阔视野,解决难题,而且也是读者在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第二,混合学习。混合学习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统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为混合学习创造了条件,多媒体学习空间的出现使学生在学习疲倦的时候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看展览、做手工等,劳逸结合的方式更能提升学习效率。
2、使用需求。读者的使用体验、感受要求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上彰显“人性化”,从读者需求角度出发,体现舒适性、私密性,在空间改造中逐步实现空间规划布局合理、使用体验良好、服务渠道多样等,尽可能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在基础设施的选择上,对照明、空调、设备的音量、材料的环保性和外观设计等因素,应包含读者的诉求。用户对空间隐私性的需求不尽相同,一部分用户喜欢在宽敞开放的空间学习;另一部分用户可能喜欢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学习,还有一部分用户可能喜欢在半封闭的空间学习。
(一)以人为本的藏阅空间
1、藏书空间。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水平的提升,纸质书籍的阅读量逐渐下降,而有限的阅读空间被阅读率相对较低的纸质图书占用,不利于图书馆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储存图书馆建设可以高效利用有限空间实现藏书数量最大化,实现利用率较低书籍的存储问题,也为图书馆空间改造创造条件。
2、阅览空间。高校图书馆的阅览空间为偏好纸质书阅读者提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查阅检索日益便捷,通过线上访问图书馆的读者增多,查阅文献、数据下载等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因此开放式书架可根据阅览纸质书的读者数量进行调整,减少部分开放式书架的同时增加数字化阅读载体,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对于开放式书架上纸质图书的选取要满足连贯性、周期性和高频率阅读的需要,提高数字化阅读空间的舒适性,比如舒适的桌椅、柔和的灯光、安静的阅读区域等,体现“人性化设计”的同时,提高读者查阅文献的效率。
(二)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1、共享空间的发展。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空间改造的方向,传统以纸质阅读为主的阅读空间已不能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学术交流、学科探讨、创新创意、学科互动、文化展览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发展使共享空间成为可能。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知识共享等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空间改造的重要内容,读者可以通过交流互动来激发灵感、通过跨学科互动来提升创新活力。而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共享空间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图书馆空间改造需要硬件设备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同支撑,保障学习空间的可持续性。
2、学习需求的细化。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应满足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学习研讨空间、语言交流空间、文化创意空间等,比如适合小组学习讨论的空间、适合教师与学生实验交流指导的空间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舒适性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也可以在短期内针对不同服务人群设置空间,比如急需短期内完成论文撰写或考试的同学,可为其单独设置有一定时限的简易空间进行学习。学习需求的细化必然带来服务内容的繁琐和管理的系统性,对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改造内容的层级划分也是其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三)注重创造与体验的新空间。创造和体验是未来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方向,创客空间为群体分享知识技能和交流学习创造条件,在部分学科的实践探索中,谋求创新发展需要协作分工,共同参与到一个项目中完成学科任务。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注重读者体验是空间改造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
1、创造型空间。创客空间利用现有技术设备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造的机会,创客工具的丰富性可以最大化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好奇,同时要保证数据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丰富性,利用好这一平台资源,指引和帮助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和人生规划。此外,创客空间强调人才的聚集,使真正有才能、有梦想的人得到锻炼,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探索,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实现交叉学科的探索。
2、体验型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环境下完成项目研究,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项目的学习、互动,比如提取数据、建立模型、结果分析等。虚拟实验室还可以针对实验对象进行操作等,使空间体验更加新鲜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