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志娥
(乌审旗教育体育局 内蒙古·鄂尔多斯)
[提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为应对如此巨大的变革,各个行业都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事业单位也不例外。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备受关注,该项工作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现如今,我国财政改革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新会计制度已经全面实行,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得到极大的进步。但是,目前事业单位在实际财务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基础社会责任,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一)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在新会计制度下,我国提出“双体系”的管理方式,该种方式能够将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全面、清楚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财务核算效率,对开展财政预算一体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进而促使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二)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事业单位当中,加强财务管理意味着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核算水平,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强化,从而规划出各项支出。这样不仅能够将单位的财政资源转化为最优的配置,而且能够提高单位的效益,从而保证单位履职效率。
(三)有利于防范贪污腐败,推进廉政建设。现如今,我国加大党风廉政整治力度,而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对各项经济行为进行隔离防范,并且能够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达到互相监督、制约的功能。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违规操作,从而对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一定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新会计制度出台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遵循“平行记账”原则,在此种状态下,新的财务管理工作相较于传统财务处理方式内容更多,操作也更为困难,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算工作需要将预算、核算内容根据权责发生制来进行处理。从另一方面来看,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缺乏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从而导致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难以满足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而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会计核算难度增加。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遵循“平行记账”要求,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依旧以财务报表为主,并不能将核算内容和预算内容以及财务会计管理部分结合在一起,进而导致数据处理较为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属于独立操作系统,与其他资源数据并没有建立共享通道,从而严重影响新会计制度的执行。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报告有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并不健全,自动化信息技术的缺失导致部分数据信息的处理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这无疑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难度,而且不利于工作人员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人工输入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情况,进而会对后续的财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三)财务管理工作报告难度提高。新会计制度实施下,事业单位被提出“双报告”要求,其中包含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一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较少,及时给出两种报告对于事业单位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市场局势较为动荡,在此种环境下我国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便使事业单位有较大数目的资金支出和回收,进而使财务报表内容增多,这也是财务管理工作报告难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资产核算难度增加。在事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资产核算部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导致了资产核算量较小。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资产核算的重视程度,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来进行相关资产核算,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例如资产未及时入账、资产缺失、资产管理意识不够等,这也极大地增加了资产核算的难度。
(一)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应用发展时间较短,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影响着事业单位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虽然表面上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制度能够推动财务管理工作顺利、稳定地开展,但从新会计制度全面执行以来,事业单位在财务处理、会计核算等重要财务管理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制度规范,如果外界经济市场产生较大的变动,轻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相关数据信息报表出现错误,重则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行,甚至对事业单位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力不足。新会计制度的提出不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有进一步的优化,对相关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处理能力难以满足新会计制度的落实需求。出现该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有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并不是财务专业人才,在工作之前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而仅仅是凭借自身在财务岗位上的些许经验来进行相关工作,这很容易在工作当中出现问题,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是财务管理人员对自身技能提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工作当中缺乏积极的态度,相关工作不作为、不严谨,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专业能力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关联性,进而导致专业能力并不能满足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从而导致该项制度难以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得到有效落实。
(三)财务管理体系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发展方向偏向于经济效益方面。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已经逐步向为人民服务、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转变。但就目前来看,依旧有许多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规划当中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在此种情况下,事业单位的管理投资就相应减少,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不仅没有合理的配置人力和物力来推动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最基本的制度优化和管理创新方面也没有足够的投入。相关资源只能满足最基础的数据信息整合需求,事业单位创新业务的管理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难以实现新会计制度对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的推动作用。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由于财务涉及到资金的流动、资金审批、账目报销审核、单位预决算管理等工作,无论在任何单位当中,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其中最关键,也是管控最为严格的工作之一。目前在许多事业单位当中并没有将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依旧采用内控管理模式,该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财务管理成本,加快财务流程,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模式下会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从而导致监督人与执行人出现“重合”现象,加之部分单位内控管理形式重于实质,这严重影响监督管理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在财务内控管理下,部门之间人员相互包庇,使监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管理效果,进而难以将新会计制度落实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
(五)创新管理理念的缺失。在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过程当中,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国家是事业单位运行和发展的动力和资源。在此种环境下,国家虽然给予事业单位一定的支持,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国家长期的扶持和帮助下,财务管理人员容易形成“懒惰”意识,对本职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对创新管理理念不够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若不能进行相应的改进,长此以往便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任何组织当中,制度都是工作的重要依据和约束。要想事业单位全面落实新会计制度,相关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就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创新制度管理模式,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全面落实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成效,进而构建出更为合理的资金结构,建立出一套能够抵御财务风险的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新确立和创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财务管理工作,将资金和相关数据审批流程进行统一规定,建立统一的标准,并且要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保证财务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除此之外,制度的完善确立能够有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沟通交流,进而提高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业务和财务融合方面的管理制度,将单位当中的各项业务与财务管理工作相融合,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在业务开展全程都有参与管理,以此来保证相关业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提升是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落实的关键所在,而具体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为财务管理人员建立学习平台。事业单位不仅要针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还应当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在单位内部业务项目的参与力度,进而提高系统化财务管理能力,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具体业务项目来实现专业能力的有效提升。(2)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会反映出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还能够针对自身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创新改进,进而实现能力的提升。(3)人才激励制度的优化。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单位应当紧遵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现有经济市场模式优化人才激励制度,将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和绩效工资联系在一起,去除不合理的绩效工资参考指标,将绩效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实现公平、公正的绩效工资待遇,满足财务管理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热情,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中,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对市场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通过新财务管理模式的运用,建立一套适合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体系建立过程中,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情况将原本不适宜的体系部分进行删除,简化繁琐的财务审批流程,细化相关工作,进而提高财务数据报表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养成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
(四)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力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持续性,注重动态监督与全程监督,将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贯彻到相关业务工作中,比如预决算工作、收支业务工作、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政府采购业务工作、合同管理等;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监督管理手段,监督管理者要不断探索财务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益的提高,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可以主动邀请审计部门或者聘用外部审计机构对单位财务工作进行独立审计,提升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从根本上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力度。
(五)健全内控执行机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其内部管理的一种方式。近几年,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事业单位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领导层面的重视程度,提高职工层面的参与程度,从上到下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其次,不断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梳理内部控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参照业务流程,确定主要风险与自控重点,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最后,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将内部控制管理效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健全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