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卜瑞,李小平,郝建梅,任晓芳,杨 震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
国医大师杨震系首届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届陕西省名老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医大师杨震通过拜师丹溪学派传承人王新午、清代御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学习,首倡“相火气机学说”理论,在朱丹溪所分二型相火(阴虚相火、湿热相火)证治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六型相火”,即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相火虚衰,并且认为此六型病理相火是以郁热相火为源头,逐步发展至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阶段,最终导致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1]。现就国医大师杨震基于“郁热相火”理论治疗皮肤病介绍如下。
关于皮肤病,早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述[2]。皮肤病的病因有内、外因之分,临床表现常有皮疹、风团、斑块、结节、瘙痒、渗出、鳞屑等。部分中医学家认为皮肤病的多种表现形式与人体肝郁脾虚、血浊、卫气营血等病变相关[3-6]。
国医大师杨震认为,由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之皮肤病的难治性及反复性,皮肤病患者情绪多变,影响“肝主疏泄”功能,肝郁日久化火,形成郁热相火,上扰肺经,横逆克脾,使“肺主皮毛”“脾主肉”之功能进一步下降。又因肌肉、皮肤的间隙相互沟通,即谓腠理,唐代王冰注:“腠理,皆谓皮空及纹理也。”肝主腠理,贵条畅,忌郁闭。郁热相火郁滞腠理,则毛窍闭塞,可加重皮肤病的病症,如此循环,迁延不愈。
郁热相火主要以“内郁”为主,且有火郁迫阴之兆。内火熏蒸于肤,灼伤阴血形成皮疹;肝郁脾虚生湿,与郁热相火结合,致湿热蕴肤,出现渗出、糜烂等。气滞痰凝,痰火交错于腠理,形成结节、痰核流注等。郁热相火内动,复受风邪外袭,肌腠相争,或上炎,或下注,或外泛,可引发多种皮肤病。可见,皮肤病的病位在皮肤,涉及肝、腠理、脾等,基本病机为郁热相火扰逆,腠理开阖失司,皮肤热毒瘀滞。
“郁热相火”中肝郁为主要病因,火郁破阴为病变基础。国医大师杨震根据《内经》中“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的原则,认为治疗应从肝主疏泄入手,行肝之气以降肝之火,郁气一散,邪火自灭[7]。本病总治疗原则为解郁清热,泻火解毒,临床用自拟乌紫解毒汤为主方,可清肝经之郁热,解腠理之瘀毒[8]。自拟乌紫解毒汤组成:乌梅、紫草、莪术、栀子各10 g,紫花地丁、蒲公英、炒薏苡仁、土茯苓各15 g,大黄6 g。乌梅性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本经》云:“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本经逢原》云:“乌梅酸收,益精开胃,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胬肉自消”,此即《本经》之去死肌胬肉之验[9]。紫草性甘、寒,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功效,可用于多种疮疡、湿疹、阴痒、烫伤、火证等;《药性论》曰:“治恶疮,苔藓”;《本草纲目》云:“治恶疮,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10-11]。紫花地丁归心、肝经,《本草纲目》云:“一切痈疽发背,疔肿,无名肿毒,恶疮”。蒲公英归肝、胃经,可清热解毒、利湿,《本草备要》述:“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妙品”[12]。薏苡仁性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本草新编》:“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耗损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13]。土茯苓性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作用,常用于火毒痈疖、热淋尿赤涩痛之症;《本草纲目》曰其:“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本草备要》曰其:“治杨梅疮毒,疮肿。”莪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本品辛散苦泄,温通行滞,既能破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日华子本草》记载其可:“治一切血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方中以乌梅、紫草为君,乌梅引药入肝经,助紫草达腠理,清郁热,收敛疮毒;紫花地丁、蒲公英为臣,以清热凉血;薏苡仁、土茯苓入阳明经,利湿解毒;莪术入肝,为血中气药,扫荡血分瘀毒共为佐药;栀子、大黄共为使药,以清泻三焦相火,给邪以出路。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白花蛇舌草等凉血止痒之品;平日喜饮酒者,加枳椇子、红豆蔻等化湿气,解酒毒之品。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分肝气郁滞、肝郁化火、郁火伤阴三个病变阶段,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解郁清热,泻火解毒,还需在不同阶段合用疏肝、清肝、柔肝之法,并据法合方。
2.1 肝气郁滞 肝性喜条达,若各种原因致情志不遂,肝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此为郁热相火中“内郁”的形成基础。肝气不疏,腠理郁闭,汗液难排,皮毛藏污,临证见病灶处肤色暗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易惊,咽中异物感,胸胁胀满,食欲不振,舌质暗,苔薄白,脉弦。临床治疗应重视疏肝理气之法,常在乌紫解毒汤基础上合用自拟疏肝化瘀汤,此方由四逆散合青金丹香饮再加鸡内金、鳖甲组成,四逆散为君,可调和肝脾,疏肝理气;加青皮、郁金、丹参、香橼增强疏肝行气之功为臣;并加鸡内金、鳖甲以消食健胃,养阴软坚;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效。若肝郁乘脾,脾失健运,可合自拟金砂散(组成包括鸡内金、砂仁、薏苡仁、豆蔻、茯苓)以健脾化湿。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合用自拟和胃汤(组成包括木蝴蝶、枳壳、佛手、香橼、香附、连翘)以调气和胃,清热和中。
2.2 肝郁化火 肝郁日久或素体阳盛均可导致肝郁化火,此为郁热相火形成过程。肝经郁热,木火侮金,肺气不宣,皮肤失润。临证见病灶处色泽红绛,伴有局部热、痛、痒,情绪易怒,头晕昏沉,难以入睡,舌质暗或红,苔黄腻,脉弦数。临床治疗应重视清肝泻火之法,若皮肤病灶遍布全身,常在乌紫解毒汤基础上合用柴胡清肝散,方中银柴胡、胡黄连、龙胆、山栀子为君药,疏肝理气,清泻三焦相火,臣以生地、赤芍养阴凉血,防郁热相火伤阴,佐以连翘清热散结,使药甘草以调和诸药;若皮肤病灶表现在局部者,常合用化肝煎以清肝降火,行气养阴,方中丹皮、栀子为君,可清肝木,浙贝母为臣,佐金平木,平肝木之气逆,佐以青皮、陈皮行气以解肝木之郁,泽泻入肾泻其子,白芍养阴柔肝体,合为使药。若郁热相火与内生湿邪结合生成湿热者,可在以上基础合用《温病条辨》中三香汤以宣肺化湿。
2.3 郁火伤阴 郁热未能散尽,关门留寇,则易导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局面,此为郁热相火中“火郁破阴”的形成过程。肝体受损,阴血不充,无法荣肤。临证见皮肤病灶处干裂、白屑、色黑等,伴或不伴瘙痒,情绪低沉,面色晦暗,精神不沛,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少,脉弦细。临床治疗应重视柔肝养阴之法,常在乌紫解毒汤基础上合用自拟解郁汤,方中以佛手、甘松为君药,辛散理气疏肝,白芍、麦冬以养肝体,滋肝阴,同时防止郁火伤阴,郁金、合欢皮调肝木之横逆而不伤肝阴,茜草清热凉血,化瘀通络,共为臣药,佐以夜交藤养心安神,共奏柔肝养阴,化瘀通络之效。若阴血亏虚明显者,加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以柔肝。
田某,女,28岁,2020年4月15日以“面部反复粉刺、丘疹、脓疱2年余”为主诉就诊。2年前情绪波动后面部出现粉刺、丘疹、脓疱,曾口服中药未见好转。现症见:面部大量粉刺、丘疹、脓疱,以两颊及下巴为主,口臭口苦,情绪易怒,纳眠可,小便调,大便质黏,舌质淡,边尖红,略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滞。中医诊断:痤疮,证属肝经郁热,脾虚夹湿。治法:解郁泻火,燥湿解毒。方选乌紫解毒汤合化肝煎加减:乌梅、紫草、土茯苓、炒薏苡仁、陈皮、白芍、丹皮、泽泻各15 g,莪术、青皮、栀子、贝母各10 g,郁李仁20 g。用法:14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20年5月17日:患者诉服上药后面部粉刺、丘疹、脓疱减少,口臭口苦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边尖红,略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滞;上方加火麻仁10 g,继服14剂。
三诊2020年6月9日:患者面色暗沉,新发少量粉刺、丘疹,色泽鲜红,口臭、口苦进一步减轻,恰逢经期,经血中大量血块,无痛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予上方去栀子加坤灵饮加减,乌梅、紫草、土茯苓、炒薏苡仁、陈皮、白芍、丹皮、泽泻各15 g,莪术、青皮、贝母、柴胡、香附、木香各10 g,当归12 g,郁李仁、火麻仁20 g,丹参30 g。继服10剂。
四诊2020年6月21日:患者面部粉刺、丘疹、脓疱基本消失,遗留部分暗红色色素沉着,口臭口苦消失,余无特殊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滞;效不更方,继用二诊方21剂。2个月后随访,患者面部粉刺、丘疹、脓疱消失,无新发皮损。
按:患者以“面部反复粉刺、丘疹、脓疱2年余”为主诉,属中医“痤疮”范畴。患者情绪易怒,日久生火,郁热相火上熏于面,出现痤疮。脾虚湿蕴,与郁热相火结合,在上表现为口臭口苦,在下表现为大便黏滞;舌质淡,边尖红,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滞,辨证属肝经郁热,脾虚夹湿之证。前二诊时治以乌紫解毒汤以清泻郁热,燥湿解毒,再加化肝煎清肝解郁泻热,郁李仁、火麻仁清热润肠,给郁热相火以出路[14-15]。三诊患者恰逢经期,郁热相火不济,血不藏经,则出现大量血块;肝血不足,无法荣肤,则出现面色暗沉;虚火上炎,则表现为新发鲜红色丘疹。治疗当以清热解郁为主,养血调经为辅。坤灵饮为西安市中医医院名中医徐玉琳的代表方,由丹参、白芍、木香、当归、柴胡、香附组成[16]。方中丹参为君,入心、脾两经,可活血通络,益冲任之脉,白芍敛阴和营,当归养血活血,共为臣药,木香为佐,行气开郁,调畅气机,令血药补而不滞,柴胡为使调和营卫,全方为调气和血,益冲任之良剂。为防患者痛经,须去除二诊方中栀子、连翘等性味寒凉之品,服后冲任调和,气血归经,郁热相火下行,不扰腠理,皮肤瘀毒自行消退。四诊时患者面部痤疮明显好转,且未在经行时期,治疗方法仍同前二诊,以清郁热相火为主,效不更方,获得良效。
目前,西医广泛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皮肤病,虽可在短时间内起明显治疗作用,但存在药物依赖性、反跳现象等不良反应[17-18]。中医学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不同的见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现代中医学者在古人治疗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给予患者内、外治法,临床疗效较好[19-20]。
朱丹溪在其所著《格致余论》中提出相火学说,在《黄帝内经》中所论“少火、壮火”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及李东垣“阴火论”学术思想,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国医大师杨震在继承以上学术思想的同时,创新提出“六型相火”理论,且根据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治肝五论”,即肝主相火、肝主敷和、肝主气机、肝主疏泄、肝主腠理[1]。国医大师杨震认为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郁热相火”“肝主腠理”参与始终,其基本病机为郁热相火扰逆,腠理开阖失司,皮肤热毒瘀滞。治疗时不仅需解郁清热,泻火解毒,还应在不同阶段配合使用疏肝、清肝、柔肝之法,才可截断气郁向迫阴转化。临床以自拟乌紫解毒汤为主方,联合疏化汤等共同发挥治疗作用,且叮嘱患者平日应忌酒忌烟,烟火灼肺,易受外邪,酒风伤肝,易引内伤。
国医大师杨震从郁热相火论治皮肤病,既把握重点,又分清阶段,还重视患者生活护理,用药时据机立法,从法立方,随证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