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建设规律与时代价值

2023-01-05 20:28高雷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高雷雷,徐 俊,王 莹

(1.皖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3.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和表现上都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模式,在于它超越一切旧的现代化关系认知,不仅具体地对现代化发展的主体、目的、价值、实践等作出科学阐释,同时也对现代化的本质和阶段特征、世界运动趋势及其发展前景等作出科学判断和回答,从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运动史来看都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发展向度的突破和超越。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建设规律,把握它的时代价值,对于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带来了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昭示着发展现代化是实现国强民富、文明进步的现实基础,也是全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任务。迄今为止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不是通过走上现代化道路才得以实现国家力量的强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样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发展现代化明确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为实现现代化接续奋斗了一百年,开创了具有理论先进性、实践变革性和时代价值优势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产生有着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和人民选择的必要性,这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认清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建设规律和时代价值。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道路:由农业化转向工业化

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强烈渴望,正是在史无前例的民族危难中被激发出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开端之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2],中华大地外有强敌入侵,内有社会矛盾尖锐对立,国家深陷苦难彷徨。在这样的时空境遇中,整个社会被动地认清了中西实力的现实差距,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学习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以增强国家实力,挽救民族危亡,重塑繁荣富强。从洋务运动开始,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对器物、文化和制度上的现代化探索广受关注,但是这些努力没能改变苦难民族和落后国家的现实境况。原因在于:一方面,外有强敌霸权对社会发展的全面束缚,造成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化在各种势力倾轧中极为分散和不平衡;另一方面,内有社会思想结构急剧裂变的强烈冲突,出现了各种力量对现代化建设无法形成思想共识的混乱局面,不可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时的现代化发展是复杂的、脆弱的,也是注定夭折的。从早期现代化探索失败的历史事实中,揭出一个道理: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坚强的领导力量,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这样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为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人民幸福打下强大的物质基础、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践指向和价值导向,使其顺利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轨,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同时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性的历史生成性理解和现实指向性构建,能够正确诊断现代化的时代症结,为处理现代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化解复杂矛盾提供科学方法论。因此,毛泽东带领着人民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现代化问题,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现实基础:一是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是掌握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前提。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有着准确的理解,清醒认识到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时代问题就是,如果找不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完不成艰巨的革命任务,就无法发展自己的现代化。他带领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建立了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新国家,为开启中国现代化新纪元提供了焕然一新的社会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二是发展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后发境遇注定了探索现代化充满复杂和艰巨。毛泽东带领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运动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现代化的客观规律和矛盾运动的认识,系统阐明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提出以工业化建设作为基础,逐步改变中国农业国的陈旧面貌,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3],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工业国这一阶段目标的确立,使中国的现代化有了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实践的正确方向。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道路:把工业化拓展为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政权初建,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解决社会的民生实事。这一时期外有西方势力虎视眈眈、敌对封锁、企图颠覆政权的严重威胁,内有恢复经济民生、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毛泽东领导人民直面挑战,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现代化。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发展经济。建国之初,经济条件落后对建设工业国进程的制约和阻碍,成为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一时期我们党延续以工业化为现代化建设核心的工作基调,动员全体人民,恢复经济建设。自1949年底到1952年底,党和国家带领人民朝着“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4]的目标推进,大幅地提升了工业生产力,为建设一个具有“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夯实了基础。第二,独立自主,把握中国实际。“现代化”这一命题引自西方社会,经验来自西方社会,但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的失败已经充分证明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在我国是行不通的。所以,对于政权初立的新中国来说,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还十分缺乏。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时主要借鉴苏联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强调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国内实施“一五”计划。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同时,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将其普遍性的意义放置到民族具体性中与本国实际结合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功效。所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十分重视要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形式和方法,强调既要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实际来不断调整对现代化的设计。党领导人民明确了时代的问题,找到了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面对现代化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制定了“一化三改”的科学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对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不断深入,党带领人民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工作基调逐步转向以“四个现代化”为战略目标的工作部署上来,现代化建设也由片面转向系统,体现了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重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亟需回答“现代化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邓小平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立足新时期实际,根据人民内在需要,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时代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运动过程中坚持创新和发展,也把我们党对待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认知提到了新的高度。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特别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进入新时期,物质需求增长和社会生产落后是最大的国情。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5],这一目标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不断深化认知的必然结果,表明了人民需要的“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与过去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相比,富强、民主、文明不仅包含经济建设目标,同时还包含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目标。我们党清晰地认识到,要在思想道德和政治建设等层面实现更高的发展,就要以生产力的现代化为基础。面对人民的诉求,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遵循,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的中心思想。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才能最终真正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使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获得自身主体性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立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6]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整体实力上差距悬殊,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发展的驱动力明显不足。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呼吁社会上下重视科学技术,明确了新时期党的现代化发展路线中的工作重心。他还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任务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标准,把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客观规律、发展理念和价值诉求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规定性,极具中国特色。第三,发展综合平衡的现代化。现代化指向民生实事,而解决民生需求就不仅仅要满足物质层面或经济领域的单向发展,同时还要回应人民对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强烈诉求。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现代化“不能单打一”,这是通过把现代化发展问题放置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的高度进行深刻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不应该是片面的,只局限于经济向度的,综合平衡的发展才是新时期现代化应该具有的样态。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建,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三位一体”现代化,再到“和谐”成为现代化的关键词,形成“四位一体”工作布局,体现了系统协调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的鲜明特征,彰显了中国特色,表明了贯彻“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要求成为了全党的集体自觉和政治任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时空境遇更加特殊。新时代以未知的变数充斥着现实世界,给人类的安全和发展等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加。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走了到新的渡口,面临着新的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人民勇毅前行,坚持理论创新,用中国智慧化解了发展危机,解决了时代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理论发展向度和实践发展向度的双重突破,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内容、明确的价值、正确的路径、鲜明的特征等,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中,它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和功能,需要切实把握。第一,坚持全面协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系统性。整体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与综合平衡的发展相比而言,整体协调目标要求更高,价值诉求更加明显,包含领域更加全面,着力实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层面的整体性利益。对于现代化发展,各国有不同的走法,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单向度”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全方位保障人民在发展中的整体性权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第二,坚持人民至上,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民性。新时代的现代化坚持发展过程中人民主体性、价值性、幸福感的同构,正是因为我们党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有着极为深刻的领悟和认知,以此作为回答和解决新时代现代化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突出优势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而超越了西方“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异化”的中西现代化之路的本质区别,彰显了真正的人民性。第三,追求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公平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8],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考察我们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和世界其他政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就是看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诉求和奋斗目标。百年来,我们党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从减贫工作到扶贫事业再到最终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奇迹诞生,兑现了党对老百姓“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9]66的承诺。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现代化发展中作为目标指向更加明显,这也说明了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问题和发展主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解决人民所忧、所思、所盼的事情,让发展成果成为全体人民的福祉。第四,强调世界贡献,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一条西方“国强必霸”逻辑下的扩张殖民之路,而是中华文化滋养下“保合太和”的和平之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生俱来的和平基因。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强调承担世界责任,这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历经苦难,对和平格外珍视。无论西方国家带着有色眼镜怎样抹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现实和未来都决定了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旋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走“文明冲突”的路子,不走“自我中心”的路子,也不走“零和博弈”的路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带给世界一般性的意义和历史性的价值。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规律

研究规律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建设规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根本动力、发展理念、发展目标等,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性目的、意义与价值。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其特色和优势、更好地贯彻落实其要求。

(一)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是辩证统一的,就是既遵循客观规律保证道路的正确性,又反过来为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服务。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始终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价值规律,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向度上有着科学严密的构建。其中,“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马克思重视生产力发展思想的继承,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径;“人民至上”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归宿;“共同富裕”指向社会公平正义,阐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价值规律之内创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国家所走上的现代化道路都体现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对执政价值归宿的选择,如果走上人民不支持的现代化道路,就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探索皆以失败收场,苏联的现代化模式终归破灭,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成为经济发展迟滞和社会混乱动荡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局,就是因为这些现代化模式都忽视了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者,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矢志不移为了人民发展现代化,依靠人民建设现代化,把现代化的成果效能转化成人民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的遵循。

(二)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是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在党的领导下和人民创造伟力的推动下谱写的人间奇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选择,正因如此,人民自主地选择了它、相信它。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实际上就代表着人民利益的主导,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人民利益范围以外的其他利益。回溯百年历程,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目的鲜明地指向了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说到底就是立场问题。”[10]而立场,简单地来说就是和谁站在一起,站在谁的角度思考问题,回答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谁,价值归于谁,这决定了未来以什么样的理念引导实践。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立足人民所忧思考现代化发展的本质,依据人民所盼制定发展任务、明确发展目标、选择发展路径等,以人民的态度和评价来检验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效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牵引着现代化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不管时代怎样千变万化,我们党始终根植人民,执政为民的初心永不变化;服务人民,贯彻人民意志的决心坚定不移。正是有了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才能不断增加人民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也正是因为在人民创造伟力的推动下,我们党成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1]。

(三)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我们党通过扬弃旧事物,吸收历史中的合理因素,创新出来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是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作用下的产物。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现在:继承传统社会“和”的政治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永久的和平基因;继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规律的运行中,明确发展的价值目标;继承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的“中国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接续奋斗中,走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另外,还吸收借鉴了西方先发内源型现代化的优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继承不是盲目的、而是批判性的,所以它能够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超越。历史和现实表明,它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全新现代化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产生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现代化发展不断立足社会经济条件的最大实际与时俱进,拓展其内容,深化其功能,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许多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理论新形态,开辟了实践新路径。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合理继承和动态创新相统一的基本规律。“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都是在深入思考新时代的现代化何去何从的过程中创新出来的新理论,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素。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吸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精华,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创新创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的重要原因,也使其兼备了民族特殊性和世界普遍性的双重价值,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前进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

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会有什么样的现代化结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而后来居上,是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实现民富国强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具有非凡意义,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张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解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问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走出全球发展困境的时代方案。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张力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回答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智慧精华,它还围绕特定的社会形态研究其历史起源、现实运动和未来发展,对其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等进行分析,揭示出特殊的发展规律,给出合理的发展方向。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角度来看,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不可分。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它必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社会化生产能够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对“人”的定性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认知,从一开始就把“现实的人”放置在运动变化的“社会有机体”中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各个要素之间整体协调性的必然结果,指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现代化进行了辩证分析。一方面,肯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现代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异化是资本至上逻辑下的产物,这种现代化是不合理的、畸形的,使现代化仅仅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单向度发展,而真正的现代化应是社会各个领域协调发展的“全面现代化”。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被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立足中国实际,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思考现代化发展问题。他认为,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中,让已经“富起来”的中国全面升级到“强起来”是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只有随着现代化的整体性发展,人民的整体幸福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要“强起来”必须要建设全面的现代化,不如此,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承诺就无法兑现。而建设全面的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更加复杂的关系要处理,也有更多领域的负面效应要克服,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情况,制定合理安排。在建设“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并存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2]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内心一致的美好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继续奋斗的价值目标。但是,目标的崇高性同时决定了目标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既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正在朝着全面现代化不断迈进,也表明了分阶段促进全面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蕴着理论先进性、实践变革性以及价值优越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然是指导人类走出发展困境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二)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解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问题

道路的选择关乎事业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2]。这个科学判断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从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回答了人民选择这条正确道路的深层原因,表明了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根本条件和必须坚持的科学路径。历史充分证明,现代化是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底气,一个没有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必然落后,而落后只能挨打,又怎么能够理直气壮的谈复兴,更不可能带领人民奔向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就为实现“中国梦”探索现代化发展,其间历经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找到这条实现梦想、通往幸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最终选择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是历经无数次的失败而作出的伟大正确选择,这条正确道路是民心和党心一脉相通的实践产物。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上取得了整体发展的伟大历史成就,提升了人民的整体幸福感,根本原因在于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道路正确与否,衡量的标准在实践;道路是好是坏,评价的标准在人民。西方社会虽然很早走上了现代化,但造成的却是利益分化、社会动荡、人民不幸福。这不得不引起人民对当今的现代化发展重新审视,对中国和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比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深受人民拥护,是因为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9]123。明确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和意义来源,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对主体性的认知,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先进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历了重大历史关头,在世界发展的大变局中遭遇了许多新的难题和新的风险。在此情形下,我们党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物质力量切实转化成了人民的福祉,为人的全面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服务于人民,具有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能力,是久经考验的通向“强起来”的正确道路。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让人民坚信“共同富裕”绝非遥不可及,实现“中国梦”一定会如期而至,人民必然会继续选择它、拥护它。

(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提供了走出全球发展困境的时代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发展经济学的出现、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等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机遇。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探索,通过走上现代化道路积累了社会财富,聚集了科技人才,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执政基础,长期以来对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都占据着优势地位,主导着话语权。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重新回到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现代化发展成为各个国家的热点话题,也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那些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国家并没有带领人民走向富强,更多的却是失去了独立自主,陷入了分裂动乱。事实证明,西方现代化方式不能解决人类在变局中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它内部的弊端难以消除;西方现代化方式也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因为它本身就是资本至上逻辑下的产物;西方现代化方式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价值共识,因为它是国强必霸思维的载体。所以,西方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人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目的和价值都没有真正实现。而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带领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世界上想要实现发展和繁荣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的发展路径,赢得了世界性的意义。一方面,指明了人类现代化的前进方向。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历史贯穿着资本至上的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尽管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也推动了时代进步,但同时带来了战争流血、国强必霸、文明冲突等事实,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内蕴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就是旨在“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3],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为人类解决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给人类打开发展的困难局面提供了正确路径。另一方面,提出了人类现代化的价值归宿。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本身就是在虚伪的“普世价值”下形成的发展标尺,其利益选择和价值取向最终指向的是“以资本为中心”,这种虚伪性在一次次爆发的人类发展危机面前早已原形毕露。足以可见,和平发展从来不是西方现代化的底色,维护人民利益也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弘扬的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核心元素本身就是立足历史、现实和未来,既谋求本国发展又关照世界人民,从本质上不同于“普世价值”,因而在发展水平上和价值导向上都优于西方现代化模式,能够创造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度和新的价值尺度,能够给其他国家谋发展带来借鉴,给世界人民带来幸福。“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14]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被认为是一条新道路以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的认知,赋予“现代化”全新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凸显了“人民”在现代化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共同富裕”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目标任务,验证了无论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构建,都只有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无处不在的价值立场,才能不断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那里集结力量,开辟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