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路径与展望

2023-01-05 19:43沈学武
医学与哲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学理论

沈学武

目前,心理现象,尤其病理心理现象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逻辑实证方法论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心理现象是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既然是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学研究对象就一定是物(客观世界)与心(主观反映)的结合。科学心理学被认为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开始,但是冯特自己都承认,依照思辨来建立一门意识经验科学的信念固然是错误的,那种认为对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研究必定是迈向科学心理学第一步的思想,同样也导致方法上的错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些直接受到物理过程影响的心理现象才能成为实验的对象,而不能对心灵本身进行实验。他提到,科学史显示出早在人们认识到心理功能与大脑的联系之前就已经被人们知晓了,尽管他发展了实验心理学来研究心理学,但只不过是让心理现象获得了“真正的解释”[1]。科学心理学发展到现在,取得了很多关于神经心理的客观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关于心理现象主观描述的成分更多,即便是精神科的诊断系统目前也是现象学(症状学)的诊断。致力于推动现象学在美国传播与发展的美国哲学家斯皮格尔伯格[2]在其著作《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现象学》一书中指出,现象学哲学不仅从外部影响到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且侵入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并且坚实地植根于它们内部。心理学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结合,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心理治疗实践行为更是如此,也必须如此。科学哲学家库恩[3]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科学范式(paradigms)的概念,认为科学研究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研成就,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科学范式的概念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种反响同样体现在同是实践活动的心理治疗领域。我国心理学者汪新建[4]将此概念引入到心理治疗领域,对西方心理治疗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心理治疗范式的概念,认为心理治疗范式是指,由一系列相关概念和推论所构成的对心理疾病之独特的理论解释以及在这些理论解释指导下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这里反复强调的解释,正是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的共识,心理治疗的基础和本质的特征是理解和解释,在陆林[5]主编的第6版精神病学教科书《沈渔邨精神病学》中,引用了精神病理学家雅思贝尔斯在《普通精神病理学》中提到的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概念,并将心理治疗行为定义为理解、解释、共情行为。如此说来,这就需要考察理解和解释这一同样的心理现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而在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精神科学的研究体系中,以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诠释学”,无疑是精神科学最有影响力的方法论,应当引起心理治疗实践者的重视。尽管关于诠释学究竟是一种方法论还是诠释哲学,学术界仍争论不一,但这并不影响进一步考察和研究这一和心理现象与心理治疗行为关系甚为密切的学科理论。

本文讨论了在大的学科分类中,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之间需要沟通的桥梁,而这个桥梁最可能的是诠释学,随后以诠释学作为方法论对心理现象与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学视角进行理论回顾,探讨西方心理治疗理论构建的诠释学路径特征,以便更全面和立体地了解心理和心理治疗行为,对心理治疗从业人员提供帮助,同时对诠释学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与研究的理论进行研讨,提出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诠释学路径展望。

1 心理学领域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争

从亚里斯多德将全部的科学划分为理论科学(如哲学、数学、物理)、应用科学(如伦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创制科学(如音乐、艺术类)开始,关于科学分类的问题,一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争论中存在着,到现在,大多数科学哲学家基本同意划分为两个大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狄尔泰将其称为精神科学)。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方法论,一直存在着逻辑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心理主义等争论。这些争论也影响着当前心理科学的研究,但很显然,逻辑实证主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处在一个支配的地位,实证研究、循证研究一直是科技论文发表的必要条件,而在实践领域,重在意义表达的精神科学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科学范式。

事实上,在心理科学和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中有大量的精神科学课题。从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开始,以精神病学来说,生物精神病学即自然科学的课题,中间包含大部分的心身医学、社会精神病学、跨文化精神病学课题。从疾病的病因效应、症状效应、发展效应、诊断和治疗效应等都毋庸置疑地充满着人文精神的色彩,而在人文社会效应占据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健康领域,更是如此。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5th version,DSM-5)的文化阐述及其访谈到《国际疾病诊断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10th Revision,ICD-10)的诊断标准,从各种治疗方案、治疗指南,都有大量的精神科学课题,所以,有人提出人文医学和人文精神病学的概念。

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之间需要一个桥梁,也需要一个统一的终点——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意义。一般而言,学术界关于科学切入研究对象的方式有这样几种类型:说明、解释、理解和诠释。而自然科学更重要的是说明,从亚里斯多德到孔德、穆勒、奈格尔等都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在于对想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6]。自然科学的说明对人类社会来说,需要赋予其伦理和意义,这显然又需要人文科学。很明显,心理科学需要自然科学的说明,但同时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这正是狄尔泰[7]的著名论断:自然需要说明,精神需要理解。他指出,各种关于人、社会和历史的科学,都以两种方式把自然科学作为它们的基础。首先,人们只有借助于生物学才能研究各种生命的生理心理单元。其次,自然界是这些单元在进行其具有意图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对自然界进行支配。可以说,从狄尔泰开始,到海德格尔用诠释学方法对笛卡尔的批判,再到伽达默尔、利科等诠释学家、科学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架设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之间桥梁的科学的方法论,尽管一直还在论争中,但在当代,哲学诠释学的方法或者说诠释学方法无疑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间沟通和融合的更为合适的方法。

2 诠释学的起源、发展及与心理学的结合

诠释学(hermeneutics,中文另译名解释学、阐释学、释义学)走过了从古典诠释学(诠释技艺学)到哲学诠释学的过程。在其诞生之日起就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根据潘德荣[8]的研究,诠释学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从始初意义上的研究如何解释与回答问题的技术诠释学,到探索语言、符号与象征的理解和解释的可能性和基础的哲学诠释学,再到不存在事实只有解释的生命世界的现象学的诠释哲学。他指出,诠释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不仅旨在阐明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与方法,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规范,展示并展开着人类的本质。

一般认为,德国哲学家、注释家施莱尔马赫的研究是普遍诠释学的开始,他提出,理解就是要创造性地重建创造者的活动,诠释学主要包括语法诠释和心理学诠释两个部分,并将解释者的换位思考——移情,作为诠释的方法,自此心理学和诠释学的联系开始密切和凸现。此后倡导生命哲学的狄尔泰将诠释学的理解和解释引入到心理学和其他精神科学。

随着现象学、结构主义、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直接和古典诠释学技艺有关的日常语言哲学的发展,诠释学作为一种人文取向的、趋向于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精神分析理论融合在一起,使之与现象学一起构成了与实证主义并行的方法论。在这一点上,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和哈贝马斯的贡献无疑是最重要的,尤其是现代诠释学的代表人物利科等对于精神分析的研究。

胡塞尔[9]指出,实证主义将科学的理论还原为纯粹事实的科学,而科学的危机却主要表现科学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海德格尔[10]在用诠释学的方法对于欧洲科学时代的笛卡尔进行批判时指出,笛卡尔在存在者身上可以凭借数学通达的东西构成了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是狭隘的,是就其源始而言未被揭示的。伽达默尔提到,由于精神科学具有较大的公开性,因此很难对于其研究方式找到正当的理解,精神科学知识的成果更接近于艺术家的直觉本能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方法精神,提到了在精神科学领域,权威性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和必要的。更有趣的是,伽达默尔[11]关于诠释学和医学的关系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认为,真正的知识,除了那种是知识的东西以及最终把一切可知或整体的本质所包括在内的东西外,还要认识kaivos(德语:良机),也就是说,要知道必须在何时讲话以及如何讲话,亦即,如果医生只掌握医学的知识和治疗规则,但不知道在何时何地应用它们,那么他就不能算是医生。就像他提出的前见、前理解、前把握、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等新的诠释学概念。

诠释学随后的发展,特别是利科对于精神分析的研究,让其和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诠释学的对象也从文字文本,扩展为象征意义,因为语言常常被歪曲,它所意味的东西不同于它所讲述的东西,语言的双重意指或多重意指,成为解释学的对象,而意指则都是源自意向性的生命,并指向了人的存在意义,这样,问题的关键就出来了,不同的人对于生存的意义、对于同一种象征、同一段文本(对话文本)存在多种解释方法和途径,符合心理现象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特征,以及心理治疗实践的复杂性。

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心理学和诠释学关系的研究很少,大都集中于将精神分析作为方法论论述诠释学,或者是根据狄尔泰的理论对理解心理学进一步阐释,或者对利科和哈贝马斯等的一些思想研究[12-15]。

3 心理现象和心理病理现象的诠释学特征

3.1 意识和无意识及其他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意识、自我意识、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仅从弗洛伊德那里就可以说明。尽管受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和物理主义的影响,弗洛伊德一直坚称自己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因此借用了很多物理学的概念,如能量及能量的储存、释放、浓缩、迁移等,但后继的研究者利科[16]认为,意识不是起源,而是工作,他指出,意识发现,自身的直接确定性仅仅是推论,精神分析是一门注释性的艺术,它所关心的是通过解释表面现象而发现隐藏在它背后的东西,由此在分析者和被分析者之间创造一种被分享的理解,他认为三位怀疑大师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通过意义的解释来战胜对意识的怀疑;从他们三人开始,理解就是一种解释学,寻找意义不再是拼读出意义的意识,而是辨读出意义的表达。显然,意识和无意识具备有很多明显诠释学的特征。的确是,弗洛伊德本人也将其对梦的研究定名《梦的解析》(TheInterpretationofDreams)。

其他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行为、记忆、注意等,除却受其生物学的影响外,无不将主体自己的主观体验注入其中,不仅受到其产生的背景,同时还与其表现、表达方法、对事物主体的理解和释义等有关。而且,不仅要注意其表达的内容,更要注意到其表达的意图。

3.2 心理病理现象

心理病理现象到目前为止,都只是描述性的识别、定义和分析。幻觉、妄想被认为是精神病理现象中最典型的精神症状,因为没有办法被正常人理解,所以对于它的解释似乎是生物学的解释最能说明问题,但对于妄想产生之后的诊断学价值和对病患行为意义的表征,仍然只能依靠解释才能说明,这可以理解为自然科学的诠释学特征。

这里所说的心理病理现象,更多的当然是指可以和需要心理治疗的心理病理现象,是其他能被理解的心理病理现象,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等。尽管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关于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研究证实了其发生的机制,但在心理学应用领域中,这些神经生理学的方法和发现只有在心理学本身达到了系统的理论水平和解释水平时,才具有心理学的意义,这一点被许又新认为,对于寻找各种精神病理现象之生物学基础的企图无异于当头一棒。许又新[17]是中国少有的精神病理和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的权威,在他所著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借用现象学的理论方法对精神病理学有着精彩的论述,而且有一段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专门论述。

4 心理治疗行为实践与过程研究的诠释学特征

4.1 心理治疗行为实践的诠释学特征

心理现象、心理病理现象和心理诊断有诠释学的特征,那么,心理治疗行为就必然有其特征。考察一下心理治疗的行为,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一点,无论是经典的精神分析、认知治疗、行为治疗,还是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治疗、焦点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等,还是基于系统论的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基于一种当事人和治疗者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彼此呈现出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的对话过程,对话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视为是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治愈不是一定要直接和治疗师对话,阅读一本好书、弹一首乐曲、画画、做园艺等都会有治愈的能力,表面上看没有直接的互动,但实际上仍然可以视为当事人与自己的另一个我和外界的互动。由此,为便于说明,借用能量学的观点,区分心理治疗的关系和过程大致不外乎三种状况:当事人为主、当事人和治疗师的均衡能量互动、治疗师为主,而所有的心理治疗理论导致的心理治疗行为也基本可以分为这样的三类:如强调心理治疗师为主导的认知行为疗法;强调互动体验主体性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治疗;强调当事者主体性的精神分析。许又新[18]也曾根据病理现象学的观点将当代心理治疗分为三大类:精神分析及其各种变种、行为治疗及有关治疗、现象学的心理治疗,并认为前两种虽然理论和技术不同,但基本观点有共同之处,就是还原主义和决定论。

目前的心理治疗方法中,最受推崇的是被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循证医学方法证实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这种方法因其清晰的结构化而强调治疗师的主导。认为行为可以被测量,可以以数字表达出来,从实证主义的角度看,一直以来是其自豪其科学的原因,但在其治疗操作中,仍然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解与解释,离不开问题正常化的过程,尤其在开始治疗初期。认知行为理论的创立者贝克就曾明确指出他的心理治疗的总体策略是言语性程序和行为矫正技术的混合,其后继者梅肯鲍姆在进行各种行为治疗时,也要求病人每天进行应付行为的个人实验(personal experiment)结合所谓内部对话(internal dialogue)。

在强调互动体验主体性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治疗中,其理论的来源被认为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他后继者存在主义的代表海德格尔、罗杰斯等人。在人本主义看来,“我知道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个单项的互动主体是没有意义的,而需要“我知道,你是知道我其实是了解你的感受的”这样的互动主体才是有意义的。通过表达被聆听和感到被理解来表达这种被关联的经验,这种关联本身就具有治愈的力量。那么在这种关联中,治疗师和当事人一起共同探讨当事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这中间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就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师如何理解基于当事人特征的症状、问题,又如何根据自己的特征去诠释,然后再以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回馈给当事人,当事人又如何理解和诠释,这正是是诠释学的概念和其所强调的诠释学循环。即便是罗杰斯[19]本人强调的个人中心治疗(询者中心疗法),虽然最强调的是帮助自我成为真实的自我,而成为真实的自我也是需要自我的体验、理解和解释,心理治疗的某些最深刻部分的本质,似乎在于经验的整体统一性,当事人能够自由地体验自己的感受。

至于当事人为主体的精神分析和由精神分析演化而来的其他治疗方法(游戏治疗、沙盘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等),与诠释学的关系就更不必说,因为诠释学的发展过程很自然地和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而以利科、哈马贝斯为代表的现代诠释学理论甚或就是古典诠释学与精神分析结合发展而来。利科[20]曾明确指出,精神分析一方面是通过力量的冲突来说明心理现象,是一种能量学,另一方面也是通过隐藏意义来解释显著意义,因此是一种解释学。哈贝马斯把这种扰乱的心理分析处置视为一种语言分析形式,病理学的表达和行为被认为是一种变形了的语言游戏元素,而这种变形了的语言游戏已变成私有的并脱离了公共的语言。这种系统被扭曲的交往被解释为早期童年时代被压制的心灵创伤的结果,它产生于解符号化过程。心理创伤经验被解符号化或脱离公共理解的意义领域,而公共语言游戏里的空隙实质上是由症状行为所填补。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追踪童年心灵创伤去破解这种病态行为,办法是编写词典,通过词典,解符号化的意义都可以被翻译成公共语言”[21]。

4.2 心理治疗过程研究的诠释学特征

在质性心理学者看来,流行的实证主义方法是认识论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主张,世界(即事件、客体和其他现象)和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觉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即世界上的事物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之间是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并假设有关因素不会使我们的知觉偏离、损害这种对应关系,因此假定我们采用了公正而客观的角度,就可以获得世界事物的准确知识,人类采用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去掉繁琐而复杂的世界现象,采取了一个简单统一的数字标准,希望探求普遍规律,省去了独特性的关于意义生成——人们怎么感知世界和体验特定的事件的丰富的描述和可能的解释。但是,人们不能不警觉地注意到,这种认识论方法的基础只是在假定的基础上,所以对真实世界的质性资料研究或许是最符合实证精神的一种方法。

心理治疗过程研究是借用质性资料研究方法,也是对将所谓科学的实证主义的量化应用于心理治疗这个复杂过程不满中发展来的。对质性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追溯到狄尔泰的论述,人文学科应以建立理解为目标,而不是因果解释。在心理学科独立之后,心理学界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只通过抽象维度总加的统计分数,不能捕捉到一个人人格的独特性,再到后来人类学、语言学和诠释学的发展,以及后现代建构理论和批判理论的日益发展和重视,人们对长期作为心理学金标准的科学方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不满,希望获得情境化理解的质性心理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目前在心理学的质性资料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解释现象学(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等都需要对质性资料进行解释和编码分析,并将其引入到心理治疗的过程效果评价中。其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包含着解释主义的研究假设,都强调文化、语言的重要性,倾向于研究深度访谈资料,尤其是解释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基石就是现象学和诠释学[22-23]。

质性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搜集和分析非数字的资料,提供意义生成的描述和可能的解释。尤其是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早期都强调质性个案的研究方法,古典的精神分析是,现代的正念疗法、辩证行为疗法也是,可以说,心理治疗理论在形成完整的体系前,都是开始于对个案心理治疗过程中质性资料的分析。而在现有的质性框架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解释现象学分析、扎根理论、话语分析和叙事分析是最常见的方法。

综合上述对各种心理治疗行为实践和心理治疗过程研究的考察,可以发现诠释学的方法是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特征。而且,在所有的心理治疗行为过程,笔者发现有四个主要内容的互动与循环:(1)理解:治疗师和患者对症状或问题的理解;(2)解释:治疗师和患者对症状或问题的解释;(3)诠释:心理治疗师对症状或者问题的心理学诠释;(4)重构:患者对症状或者问题的重新构建。而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诠释环节。笔者曾结合自己的临床心理咨询和实践经验,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要理论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将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接纳和尊重需要、爱与被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中的安全需要作为其他需要的总变量因子,对基本需要理论进行了重新修正和诠释,编制了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在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实践中得以良好的应用[24]。

5 诠释学的心理治疗实践应用展望

随着经济和文明的高度发展,中国人对心理学应用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遗憾的是,中国心理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国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考、理论研究缺少,即便是已经很少数注重理论研究的学者,也大都借用西方成熟的理论和话语,而更大多数的学者热衷于套用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着重点在于根据西方当前的研究热点,进行采集数据和分析经验总结的工作,少有注意到西方心理治疗理论共同的构建路径,因此缺乏自己的原创性见解。问题是,在临床实践中,我国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ClassificationandDiagnosticCriteriaofMentalDisorders,CCMD)诊断系统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对目前在用的诊断标准ICD-10(或即将推出的ICD-11)认真考察起来,也只是个商讨的标准,一个西方语境下的科学共同体范式,使用这一范式在国际交流研究成果是必要的,因为需要统一标准,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总有水土不服之感。因此,有必要重视恢复或重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良好实践操作性的诊断标准。

诠释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共享的理论方法,既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桥梁,又是根据本土文化现象与特点共享其他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路径与方法。而在文明积淀深厚的中国,对经典文献的解读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训诂学、注经学等就是中国诠释学,尽管它们更像是古典诠释学中的技艺学,尽管这些诠释学的思想并不系统,而且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方法,但仍是具有东方文化特点的、自己的诠释学思路和方法,所以诠释学是东西方都具有的方法。因此研究中国人如何诠释中国人自己的心理是必要的,尤其在心理治疗实践中。

中国的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如中国人不主张分化对立(所谓对立辩证法),重合不重分,主张调和(所谓和谐辩证法),思维方式则是具象化而非抽象化等。在这个问题上,曾与伽达默尔对话的本体诠释学华裔学者成中英、著名文化学者牟宗三等都有论述[25-26]。而且,中国的汉语言表达和拼音字母表达的西方语言不同,很多哲理蕴含在汉字中,语境、语气不同,意义不同,借用和引申的用法多,有不确定性和不唯一性,更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才能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所以中国需要创造自己的语言去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如此就无法避开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无法避开中国的文化诠释学。根据以上颇为简略罗列的文化与文明特点,在心理治疗实践中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关注语言哲学中汉语言的内敛而又模糊、多义的表达特点,结合当代诠释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语义分析对心理治疗的实践;针对一贯的合和的思维习惯,研究分解情绪和行为表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咨询治疗实践等,这都将是有很大价值的。因此,诠释学对于未来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国外的现象学与诠释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现象诠释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丰富,基本肯定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已密不可分。但直接将其引入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并不甚多,或者不甚明确。仔细考察一下诠释学和心理治疗行为,二者都会考察语言(包括形体语言)的意义,都要考虑诠释双方的表达能力和技术能力,在诠释学体现为作者和解释者的理解与解释者的技术能力,包括前见、前把握、视域融合等,而在心理治疗行为上表现为来访者和治疗者的理解与解释的技术能力,包括双方达成相互理解的视域融合与焦点聚焦。进一步来说,如果将来访者的问题和心理过程当作诠释学意义上的文本来看,那么,就像提出创造诠释学的傅伟勋教授提出的那样,诠释来访者的需要和动机,要从几个层次去考察来访者的表现:实际表达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蕴含着什么、应当表达什么、必须要表达什么。而这些恰恰正是心理治疗行为中一直需要关注的。

总之,尽管基于各种理论不断涌现出各种心理治疗方法,但其和诠释学的基本关系是明确的,或者说心理治疗理论的构建路径是诠释学的,心理治疗离不开理解和解释的诠释学方法。和国外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相比,本文显然粗浅了很多,而所涉猎的文献也大都是翻译之后的中文文献,翻译当然也是诠释学的。本文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专业人士重视诠释学,尤其重视心理学的本土文化现象与特征的诠释,从心理诠释学这个视角研究心理病理现象、心理治疗的语言、设置、过程、疗效评价等,在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中的探讨更多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方法。扩展开来说,对心理诠释学的研究,将使得心理治疗理论在各种文化背景下都将有更符合自己文化的方法与实践。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心理学理论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心理治疗的常见误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