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咳的中药治疗研究

2023-01-05 17:50
光明中医 2022年12期
关键词:沙参麦冬方剂

周 杰

干咳是呼吸系统疾病里常见的一种症状,以发出咳声无痰或伴有少量黏痰为主症的一种病症,临床上治疗干咳常用方法,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治疗为主,中医一般以中药为主,根据临床报道中药治疗干咳疗效显著,现通过分析干咳的中医病因病机,总结中药治疗干咳的有效方法,具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治疗干咳,需要明确其病因病机,才能采用正确的方剂方药,对于咳的记载最早见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这本经典著作中,对咳的病位和病因病机记载比较详细,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以及《素问·咳论》又说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等,对于“干咳”的病名,最早提出的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丹溪心法》有曰:“干咳嗽难治,此系火郁之证”,后世医家逐渐有“干咳”或“干咳嗽”等立名著说[1]。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引起干咳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燥邪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伤肺,肺失清润,宣降失司,上逆作咳。②阴虚肺燥:虚劳或热病后期,或过用清热药,造成肺阴耗伤,虚热内生,阴虚火旺,引起干咳。③肺气不足:咳喘日久,肺气不足,肃降失权,肺气上逆作咳。④痰湿内阻:脾虚湿盛,聚湿为痰,痰湿内阻,肺失宣发,以致干咳。⑤他脏及肺:主要与肝,脾,胃,心等有关,肝气郁结,枢机不利,升降失常致咳;脾为金母,母病及子,脾病肺虚致咳;胃失和降,上干于肺致咳;心气不足或心血瘀阻,气机不利,心病传肺致咳[2]。可以看出,引起干咳的主要病因包括燥、虚、湿、郁等,病变部位主要是肺,同时与肝、脾、胃、心关系密切,燥邪分外燥和内燥,外燥主要是外感燥邪,内燥是内伤阴虚引起。虚症包括阴虚和气虚两类,湿邪一般与脾虚有关,脾虚痰湿内阻,造成肺气失宣引发干咳,郁主要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引起肺的干咳。

2 中药治疗

2.1 秋燥燥为秋季主气,因为秋季气温凉而劲急干燥,燥邪致病,易伤肺津,秋燥之邪侵犯肺卫,引起喉痒干咳,咽干,出现干咳症状,陈华[3]把秋燥干咳分为风燥干咳、凉燥干咳和温燥干咳3类,治疗使用以宣肺止咳、滋阴润燥之法,使用桑杏汤加减配合傣药灯台叶治疗,临床总有效率达96.09%,同时提出治疗燥咳要注意饮食和居住室内环境,对疾病恢复颇有益处。

2.2 寒邪寒为阴邪,其性清冷,能遏制阳气,阻滞气机,如果寒邪犯肺,肺气被束,失于宣降,故发为咳嗽。张永康认为干咳病因也与寒邪有关,如外感寒邪或饮寒食冷等,导致寒邪积聚于肺,以致所谓的“冰伏”于内以致干咳,给予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此类疾病,效果明显不错,并总结了小青龙汤加减治疗这类疾病的三大主症:干咳无痰、咽痒和舌淡胖苔白水滑,非常具有临床实用价值[4]。

2.3 阴虚阴虚引起的干咳主要是肺阴虚为主,肺为娇脏,性喜清润,职司清肃,肺阴不足,虚热内生灼肺,以致肺热叶焦,失于清肃,气逆于上,发为干咳。陈希[5]给予肺阴虚干咳患者治疗时,使用抗生素辅助中药铁皮石斛10 g,水煎,日2次,口服,提示比单用抗生素头孢他啶的疗效好。周桂芳[6]用百合固金汤联合六味地黄汤组成的百合止嗽汤治疗肺阴虚长期干咳患者92例,临床效果显著。

2.4 气虚肺气亏虚,或脾虚及子,造成肺虚宣降失权,气逆于上,发为干咳。黄婉怡等[7]认为慢性不明原因干咳中,气虚型比较常见,尤其见于肺脾气虚,治疗原则是补中益气、培土生金,使用方药是以止嗽散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益气的中药,临床效果满意。

2.5 湿热崔红生等[1]提出湿热能导致干咳的发生,认为湿热的产生,与患者的体质,所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情绪或治疗不当等原因有关,这些因素都能引起湿热内壅于肺,造成肺气上逆,引起干咳的发生,治疗上使用三仁止咳方,其主要是由三仁汤与甘露消毒丹化裁而来,对于湿热引起的干咳具有明显的疗效。

2.6 肝咳因为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木火刑金,气逆于上,引起干咳,聂慧等[8]根据清代名家尤在泾医案的记录和理论观点,认为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所致,使用自拟的肝咳方为基础,其基本组成为黄连、白芍、乌梅、甘草、当归身、牡蛎、茯苓,并随证加减治疗因为肝火犯肺引起的干咳,临床治疗效果良好。

3 常用的中药

3.1 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胃、肺、心经,其功效为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本草衍义》曰:“治心肺虚热”。《珍珠囊》曰:“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本草汇言》曰:“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夜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提示麦冬对于阴虚肺燥有热的干咳有非常好的疗效。白晶[9]研究认为麦冬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和高异黄酮类成分,其中皂苷D因为激活钾通道,具有止咳的作用。汤笑笑[10]认为使用麦冬和梨皮代茶饮,可治秋燥干咳,感冒后干咳无痰等。

3.2 沙参性凉味甘,微苦,归肺、肝经。其功效主要是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神农本草经》:“补中,益肺气”。《本草纲目》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虚劳咳呛痰血”。现在药理研究北沙参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真菌等临床作用[11],沙参有南北之分,来源有别,虽然功效相似,但是还有点不同,北沙参养阴清热作用稍强,而南沙还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临床可以根据引起干咳的病因不同,选择不同的沙参,也可以2种配合使用。

3.3 百合性微寒,味甘,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本草经拾遗》曰:“清痰火,补虚损”。百合作用平和,补肺阴,清肺热,效力相对麦冬和沙参偏弱,但是其具有一定止咳化痰作用,临床常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或虚劳之咳嗽咳血。现在药理研究百合主要含有多糖及甾体皂苷及生物碱,其具有止咳祛痰和抗炎的作用[12]。

3.4 苦杏仁性微温味苦,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滇南本草》曰:“止咳嗽,消痰润肺”。《本草拾遗》:“以利喉咽,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药理研究证实苦杏仁口服后经下消化道分解少量的氢氰酸,具有抑制咳嗽中枢而起到镇咳平喘作用[13]。

3.5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名医别录》曰:“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现在药理研究结果提示甘草含有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和多糖等成分,就有明显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的功效[14]。

4 常用的方剂

4.1 杏苏散和桑杏汤这两首方剂都出自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主要治疗外感燥邪引起的干咳,其中杏苏散以苏叶和杏仁为君,具有苦温甘辛之味,而能有轻宣凉燥,利肺止咳的作用,桑杏汤以桑叶和杏仁为君,具有辛凉甘润之味,而能有轻宣温燥、止咳生津的功效。王天中等[15]运用杏苏散加减治疗燥咳68例,总有效率95.59%,陈香政[16]使用桑杏汤治疗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50例,结果提示总有效率94%,咽喉缓痛,咳嗽缓解以及声嘶时间上都好于对照常规治疗组。

4.2 沙参麦冬汤本方也出自《温病条辨》,其中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生扁豆益气培中,生甘草益气止咳利咽,桑叶清肺润燥,合而成方法,具有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的功效,主治燥伤肺胃或肺胃阴津不足所致干咳少痰的症状。高尚等[17]研究证实沙参麦冬汤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炎、提高免疫、保护胃黏膜、抑制胃运动亢进、抗氧化、抗肿瘤等。其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可应用于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薛瑜峰等[18]采用沙参麦冬汤和益胃汤加减治疗卡托普利所致干咳40例,分为2组各20例,其中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5%,结果提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3 养阴清肺汤本方出自清代喉科专家郑宏纲撰《重楼玉钥》,其中生地黄为君,滋阴清热。玄参和麦冬为臣,具有养阴清肺利咽的功效。牡丹皮清热散瘀;白芍敛阴和营;贝母清热润肺;薄荷清热利咽;生甘草解毒利咽止咳,具有养阴清肺的功效,本方主要治疗白喉之阴虚燥热引起的干咳。尹璐等[19]使用养阴清肺汤合止嗽散治疗慢性干咳,结果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咳嗽消失时间和缓解时间更短,咳嗽症状积分更少,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疾病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百合固金汤出自明代内科名家周之千著《慎斋遗书》,其中百合清热润肺止咳,生地黄、熟地黄滋补肾阴共为君药。麦冬滋阴清热润肺;玄参滋阴去虚火为臣。白芍养血和血;贝母清热润肺止咳为佐药。桔梗宣肺利咽止咳;生甘草清热止咳利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具有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功效,主要治疗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的干咳。杨文明[20]使用百合固金汤治疗喉源性干咳65例,总有效率97%。

5 结语

引起干咳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具体来说有燥邪、寒邪、阴虚、气虚、湿热和肝气郁结等,外感引起干咳燥邪比较常见,治疗凉燥常用的方剂是杏苏散,治疗温燥的方剂常用的是桑杏汤。对于内伤引起的干咳,主要以寒、虚、热、郁为主辨证论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苔脉象,需要明确区分气虚、阴虚、湿热、寒邪等。所用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寒者热之”“虚者补之”“湿者化之”“郁者舒之”等,常用的方剂一般选择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或百合固金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还可以联合使用小青龙汤、六味地黄汤、止嗽散和益胃汤等。在这些常用的方剂中,最常使用的中药主要有麦冬、沙参、百合、苦杏仁和甘草,同时配合桔梗、前胡、紫苏叶、贝母、桑叶等,治疗大法以润肺止咳为主,兼有散寒解表,疏肝理气、化湿除热等。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干咳临床疗效明确,值得临床重视使用。

猜你喜欢
沙参麦冬方剂
沙参栽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愿 望(下)
愿 望(中)
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肺热肺燥 喝点冰糖沙参粥
喝沙参猪骨汤给皮肤“补水”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