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顺,李华南,张海宁,吴秋君,唐景潇,王金贵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193)
痉挛性斜颈(ST),又称为颈部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疾病,由于持续或间歇性的肌肉收缩而引起的不自主颈部运动的疾病[1-2]。本病诊断主要依赖症状及病史回顾,临床多表现为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引发头颈运动和姿势异常,发病多与情绪、感染或药物变化有关,再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扫描(MR)排除创伤性脑损伤、椎间盘炎等疾病[2]。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目前以局部注射肉毒素为主要治疗手段,或口服苯二氮卓类药物、行外科手术。其中A型肉毒杆菌毒素为短效制剂,持续时间较短,容易产生抗体,而药物治疗则易导致抑郁症及帕金森的不良反应[4-5]。本病严重影响患者形象与日常生活、工作,其心理上承受着极大压力,故常伴焦虑、抑郁等病,加重了社会负担。
王金贵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30余载,擅长运用经方、时方治疗内伤杂病,特别对于现代疑难杂症善用中医临床思维遣方用药,如痉挛性斜颈。王金贵教授强调治疗本病应基于“杂合以治”的思想下,以“方药调其脏,针推通其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深有体会,受益匪浅。现将王金贵教授痉挛性斜颈的中医治疗思路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痉挛性斜颈以颈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肌群不自主收缩而引起的头颈异常姿势或活动为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伴局部肌肉震颤。据其典型临床症状,本病多辨为中医“痉证”,有些患者伴有头部震颤,亦可效法“颤证”去辨治。
1.1 风湿袭表,壅塞经络 欲求病之全貌,当正本清源 《五十二病方》首次以外风论痉证:“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6]《素问·至真要大论》继而提出:“诸颈项强,皆属于湿。”[7]《诸病源候论》所言:“由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8]卫阳不足,腠理不固,加之气血少而络脉虚,风湿遂入,壅塞筋脉而发生挛急,症见项背紧痛,恶风寒,有汗或无汗,脉浮缓。张璐云:“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9]寒湿入脉故为阴气盛,湿则阳微而卫气难复,故本证可伴有震颤的出现。
1.2 阳明热盛,耗气伤津 王金贵教授指出部分痉挛性斜颈患者存在热盛津亏这一证候阶段。《灵枢·热病》中:“热而痉者死。”[10]便已经阐述热盛津亏,筋脉失于濡养而致痉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1]后世多以方测证推求张仲景本意,此为急下存阴之法,用于治疗外感之邪,内陷阳明,热盛伤津,而出现筋脉挛急之症,症见腹满,潮热,心烦,平素大便秘结,脉滑而疾者。《证类本草·新添本草衍义序》云:“此胃中有结热,故昏瞀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于外,阴气不持于内,即颤掉而厥。”[12]故阳明热盛亦可导致颤证的发生。
1.3 气机逆乱,神失所养 本病的发生多与患者平素情志不遂相关,病后其情绪更为焦虑、易怒。郁怒伤肝,失其疏泄而影响气机之周流全身。“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气在形神一体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气机条达、温润和煦,方能养神俾其精明,养筋令其柔和。气乱而失其温煦,则筋脉挛急、神失所养。《养生导引秘籍》曰:“神御气,气留形。”[13]神乱则无以御(驭)气,不能养赖、统摄形体,进一步加重局部筋脉痉挛、颤动,症见紧张、思虑时,颈部肌肉痉挛加重,胸闷脘痞,纳谷不馨,心烦,身重。
1.4 肝热生风,挟痰上扰 王金贵教授尤为重视病机十九条对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其认为本病症状似风,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可从肝论治,此言培后世内风论之萌芽。叶天士尝谓:“热盛伤津,肝风内动。”[14]由此可知,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肝经热盛则动风上扰;木旺克土,土虚无制水,而遍生痰湿,内风挟痰湿上犯颈部,引发痉证,症见性情急躁,两胁作痛,喉中痰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曰:“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9]故肝风内动易致筋脉颤动,状如风象。
1.5 阴血亏虚,久病及肾 汪机在《医学原理》中论及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荣经脉则一。”[15]阴血亏虚是贯穿于痉挛性斜颈始末的基本病机。证是疾病过程的某一阶段,而阴血亏虚为各类证型的终末阶段,故滋阴养血为本病善后调理之关键。《景岳全书·痉证》曰:“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16]久病及肾,吸烁真阴,水不涵木,则肝风内动,上犯颈部而出现局部筋脉挛急、震颤,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细。
据其病因病机,王金贵教授认为本病有邪壅经络、阳明热盛、气郁神乱、风痰上扰、阴血亏虚5类证型,随证立法,以法遣方用药。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易相互影响,故临证中患者常兼有多种证型,切不可拘泥其一。
2.1 解肌祛邪,调和营卫 章虚谷云:“盖邪本由经络侵入于筋,仍必从经络以泄之。”[17]王金贵教授在本病初期多以桂枝汤加减。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在外解肌散邪,于内温通血脉;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滋阴柔筋以缓急;生姜、大枣护胃安中,全方共奏调和营卫,解肌散邪之功。若症见恶寒、口渴者,为邪仍在表,兼有津液不足,方用瓜蒌桂枝汤;若不恶寒,但恶风,则以桂枝加葛根汤;若风邪蕴蓄日久,引动内风者,则合用玉真散,以羌活、防风、白芷散经络之风邪,天麻息风止痉,再配以刺风池、风府疏散邪气。
2.2 泻热通腑,拨按带脉 基于“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王金贵教授反推痉证之病机为阳明热盛,耗气伤津,致宗筋拘挛,带脉过引,以致诸筋脉挛急不用。观夫仲景铤而走险以承气汤下之,釜底抽薪。王金贵教授师古不泥古,以增液承气汤润下通腑,方中大黄、芒硝泻热导滞,玄参、麦冬、生地黄养柔筋,兼以增水行舟,以方药泻“阳明盛”调其本;配以津沽脏腑推拿中拨按带脉之法,以缓“带脉过引”治其标,具体操作为双手拇指伸直,以指端着力于两侧带脉穴,适当向下按压,待受术者有酸胀感,再向一定方向单向拨动,术后刺合谷、天枢泻阳明之热。
2.3 调气解郁,镇惊安神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7]王金贵教授临证常用方药和其阳气,令神明筋柔,以越鞠丸为基本方,行气解郁。若患者肝郁乘脾,症见不欲饮食,其脉两关不和,则加逍遥散;若出现不寐,胸胁胀满,心烦易惊,为少阳枢机不利,心神逆乱,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重镇安神。《临证指南医案》云:“盖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14]王金贵教授临证中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嘱其练习导引以调神御(驭)气。《庄子·刻意》云:“导引者,导令气和,引令体柔。”[18]练习入静时,患者应身处舒适环境,坐姿自然,舌抵上腭,百会虚悬,放空自我,心神随之入静,循序渐进,以入静半分钟为目标,逐渐增加。入静前,可先针刺印堂、神门以助安神。
2.4 涤痰息风,通络止痉 王金贵教授善用定痫丸与安神定志灵平息内风,两方均能平肝息风,开窍安神。偏于肝热生风者,症见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以安神定志灵清肝息风,方中石决明、钩藤、连翘、黄芩清热平肝,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养肝体,柴胡、郁金助肝用;偏于内风挟痰者,症见喉中痰阻,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当用定痫丸涤痰息风;若患者头颈拘急较重者,加止痉散以息风止痉。痰湿重者,配以针刺丰隆、阴陵泉、阳陵泉。
2.5 滋阴养血,填窍息风 朱丹溪言痉病:“大率与痫病相似,比痫为甚为虚,宜带补。”王金贵教授多以左归丸滋补肾阴,再合芍药甘草汤缓筋脉之急。《赤水玄珠·颤振门》云:“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法则清上滋下。”[19]真阴不足,水不涵木,虚风上扰,故见颈部颤抖、振摇之状。肾阴不足,兼有风象者,方用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阿胶、生地黄、麦冬、白芍滋阴柔肝,五味子、炙甘草酸甘敛阴,龟板、鳖甲潜阳息风,以鸡子黄镇定中焦,实土而定内风,全方共奏滋阴补肾,柔肝息风之治。临床多以针刺三阴交、太溪滋阴益肾,再以行间、太冲平肝息风。
患者女性,16岁,2021年1月30日初诊主诉:头颈部向右侧偏斜间作2个月余,加重伴震颤。患者自述2个月前因洗完头未吹干,加吹微风后出现左侧颈部不适,未予重视。后逐渐加重,出现左颈部向右侧偏斜,偶有震颤。曾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痉挛性斜颈”,予口服“安坦”“巴氯芬”治疗,症状较前稍转轻,现在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刻下症见:步行、右上肢用力时出现头部向右偏斜伴轻微震颤,坐立时头部无偏歪,颈项疼痛、恶风,纳少,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证属邪壅经络,风痰上扰,气郁神乱。处方:炒苍术 10 g,香附 10 g,胆南星 12 g,栀子 10 g,六神曲10 g,石菖蒲 10 g,制远志 10 g,茯苓 12 g,法半夏10 g,川芎 10 g,陈皮 12 g,桂枝 12 g,白芍 12 g,葛根20 g,炙甘草6 g,全蝎9 g,蜈蚣3条,生姜4片,大枣4枚。7剂,全蝎、蜈蚣研磨成粉冲服,余药水煎服,早晚各1剂,嘱患者温覆取微汗,每日练习导引入静。
2诊(2月20日):服上方,颈项疼痛、恶风好转,右上肢用力、紧张时出现头项不自主右偏,角度较前减小,仍有震颤,咽干,纳少,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稍软。予前方加天花粉2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3诊(3月6日):服上方,颈项痛基本消失,未出现震颤,右上肢用力、紧张时出现头项不自主右偏,角度减小,频次减少,时心烦,纳少,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细软。予前方加柴胡 12 g,当归 12 g,炒白术 12 g,14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4诊(4月3日):服上方,右上肢用力、紧张时偶出现头项不自主右偏,纳少,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浮细。予前方加枳实10 g,炙甘草改10 g,28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5诊(4月16日):服上方3剂,患者颈部恢复正常,肌肉无疼痛,近1周未出现震颤,患者情绪好转,自觉病愈药苦,遂停汤药治疗,嘱平时继续导引入静。1个月后随访,患者诉疾病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洗发后,腠理开泄,未经吹干,则水留肌肤,加吹微风而成寒湿入中;观其脉弦纳少,有肝旺乘克脾土之象,而生痰湿,外风引动内风,挟痰上扰,发为痉证。王金贵教授治以外散寒湿和营卫,内息风痰安心神,首用桂枝加葛根汤调和营卫,解肌舒筋,令经络之邪随汗而解;次以越鞠丸行气疏郁,令肝气条达,辅以定痫丸中石菖蒲、远志宁心安神;再以半夏、陈皮健脾燥湿,既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又可培本澄源,令痰湿不复生,茯苓导痰自小便而去,配止痉散以息风化痰。嘱患者每日练习导引入静,以助调神驭(御)气。2诊患者另诉咽干,虑其药温燥,佐以天花粉养阴生津。3诊颈项痛消失,未见震颤,时有头项不自主右偏,角度减小,患者诉心烦,予逍遥散调和肝脾,抑木扶土。4诊患者偶见头颈不自主右偏,继用前方,5诊患者病愈如常人,继予练习导引入静,随访观察。
痉挛性斜颈病因病机复杂,尚不明确,西医治疗手段具有局限性及不良反应。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临床辨治体系日趋完善,治疗效果明显。王金贵教授运用脏腑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相结合,完整地把握了其发病过程。邪由外侵,经络受之,内传脏腑,历络三焦,上扰心神,中伤阳明,下损肝肾,气血亏虚,贯穿始终。首辨证型,再立治法,以法统方,在“杂合以治”的思想指导下,结合相应推拿手法、导引入静,贯彻“针推通其经,方药调其脏”的治疗理念,每于临床,常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