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现实考察、理性分析和前景探赜

2023-01-05 14:54张鑫淼曹大伟
关键词:竞赛足球校园

张鑫淼,曹大伟①

(1.上海大学 体育学院,上海 200444;2.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0 引言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中国足球也承载着中国体育的梦想,校园足球正是该梦想之起始,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1].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现阶段国家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2].校园足球发展经历从酝酿到启动再到强化的3个重要历史时期,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研究中若干具体问题分析入手,深入剖析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的根本原因,提出校园足球发展的具体思路,旨在为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研究的现实考察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在2021年5月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足球文化与校园足球发展大会”录用论文为材料分析单元.文献梳理发现,研究者视野广阔,以不同学科的专业理论、研究方法与校园足球的发展有机结合,以跨学科、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综合视角为校园足球研究提供全新的观点和思路[3].当前校园足球研究主要集中于5个领域,依次为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研究、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研究、幼儿足球研究和足球学院建设研究.

1.1 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足球教学夯实基础,历经训练逐步提高,再通过竞赛的方式检验并反馈至教学,形成闭合回路.本次大会最为关注的领域是足球教学,足球训练次之,缺少对校园足球竞赛方面的研究.对足球的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现状上,认为足球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诟病,“蜻蜓点水式”教学频出,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细节,流于表面,影响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失当,“一刀切”式评价盛行,评价内容单一;教学方法滞后,缺乏创新等问题.其次,足球训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训练方法融入进校园足球训练之中.譬如,表象训练应用于足球训练可帮助运动员掌握技术,软梯训练应用于足球训练可对运动员程序化灵敏,随机性灵敏产生积极影响等.

1.2 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人才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要,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4].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从创新研究和中外对比研究2个不同的视角展开讨论.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中,众多学者指出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其中包括专业教练员匮乏,师资队伍欠缺,条件设施差等问题制约着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部分学者从体教融合的角度探讨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指出校园足球将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回归教育系统,旨在“普及”与“精英”双轮驱动,构建校园足球人才培养链,提高校园足球人才培养的效益.在中外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对比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德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指出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过于急功近利,球员缺乏晋升通道,和对足球竞赛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并建议学习德国的金字塔结构培养方案,为有天赋的青少年提供平台.

1.3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研究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普及发展校园足球的主体力量[5].2014年12月,教育部牵头建设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5年3月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后简称《足改方案》)中指出: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在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6].政府层面的支持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强劲动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缺乏顶层设计,领导不够重视,可利用经费少,师资力量匮乏,专业教练员欠缺,工作机制不健全,条件设施差,文化建设缺失和信息传递机制不畅等.对此,部分学者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各级领导的足球意识,激发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足球教师,同时适当提高教师、教练员福利待遇;配置竞赛和训练场地,加快赛事市场化运作步伐,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足球文化宣传形式和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送平台等.

1.4 幼儿足球研究

着力发展幼儿足球,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必由之路.2016年4月,多部委联合下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其中提到将幼儿园足球骨干教师也纳入到国家级培训项目之中,体现足球从娃娃抓起势在必行[7].多数研究者认为幼儿足球的核心发展理念不够突出,家长对幼儿足球的认知程度低;幼儿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还有许多乡村幼儿园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展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启蒙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幼儿园定期邀请校园足球领域专家对教师开展培训,鼓励教师在课上融入足球游戏,保证课程的科学性;编写幼儿足球相关教材,创新幼儿足球课程;更多地注重发挥足球的育人价值,而不是其竞技性,能让孩子在足球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同时还应构建社区型幼儿足球合作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幼儿足球活动.

1.5 足球学院建设研究

足球学院建设是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内容,《足改方案》明确指出:“要着力构建新型足球学校,依托条件充分的本科院校设立足球学院,培养适应现代足球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8].在国家牵头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号召,开始筹备建设足球学院,学者对足球学院建设的研究也纷至沓来.研究者认为足球学院应成为足球运动体教融合示范地、足球运动推广普及引领地、足球运动科技保障创新地和足球运动智库服务贡献地,将这些作为足球学院建设的重要目标.部分研究者指出足球学院要以高端化、精英化的足球培养方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同时还要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助力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完善青少年足球赛事体系,打造“学院+”足球青训生态系统,完善科技保障,加强青训国际交流合作.

2 校园足球研究擎领作用的理性分析

2.1 明确定位:提升校园足球发展效率

校园足球研究是推进校园足球高效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校园足球发展效率的重要基石.现阶段,校园足球的发展效能还很低迷,其主要原因由于管理上各方协同欠缺,足球教学上存在许多无效、无趣教学现象,尚未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推进系统.就纵向来说,足球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学段和学年任务不明确,呈现“碎片化”分布;升学渠道不够畅通,制约学生未来发展,降低家长支持力度;各级主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缺乏督查和保障,管理体制上不顺畅、不对应,部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就横向来说,“家校社”联动不足,在孩子升学面前,大多家长担忧孩子踢球占用学习时间,同时担心出现伤病,导致支持度不够;教学、训练、竞赛不完整,仍有“只学不练,只学不赛”的现象,出现小学赛事的开展如火如荼,而中学却冷冷清清,有些即使参赛也仅是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不能达到促学和促练的目的.

2.2 突出主导:校正校园足球发展失义

校园足球作为一项教育活动,必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足球“育人”和“育体”的高度统一.但目前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开展过程中衍生一些异化现象,并呈现出不可回避、不可跨越之势[9].首先,囿于“应试教育”樊篱,导致基本的足球课时难以保证,部分教师侵占体育课堂.应有的课时数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让孩子去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足球运动,与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相悖.其二,校园足球出现“功利化”发展趋势.譬如,当主管部门下达有关通知后,个别学校为应付上级要求,仅在上级检查时“走过场”,学生在平时却很少能参与到校园足球活动,大大削减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时间与频次,还导致现有校园足球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其三,校园足球开展呈现“重训轻育”,重技术而轻精神的态势.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把球踢好就行,对于其他事情不管不问,学生踢好球固然重要,但让孩子“做好人”更重要,应是发展校园足球双重目的之所在.

2.3 立足长远:优化校园足球发展资源

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有力支撑,足球教师、教练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大量资金投入去完善足球场地设施资源,但配齐配强足球教师、教练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现阶段,校园足球发展的资源匮乏主要集中在足球教师、教练员等人力资源上,这一问题也是当前校园足球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阻碍,据粗略计算,如果足球教师靠培养配足,需要20~30年左右[10],且现有师资的技能水平、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等也参差不齐.同时,由于福利待遇、个人发展和家庭等因素也导致部分足球师资的流失.除普通学校之外,一些特殊学校的学生也需接受足球教育,也是校园足球的一部分,师资力量更难以保证.2018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国范围内缺少近20万名体育教师,以至于足球教师成为“稀缺产品”[11].可见校园足球师资薄弱已成为校园足球发展的掣肘,优化师资配置迫在眉睫.

3 校园足球研究的前景探赜

3.1 回归本原: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

举国之力发展校园足球的“初心”是什么?是“争金夺银”?抑或是“以球育人”?那么再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发展校园是为追求所谓的“锦标主义”,那可以将精力放在归化优秀外籍运动员上来,这似乎要比自身培养更得心应手,但实际上却恰恰与之相反.2014年11月,教育部正式接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从管理体制上明确校园足球的教育属性,充分强调足球育人的重要性[12].

当前校园足球开展呈现“立德树人”的口号满天飞,“锦标主义”还稳扎稳打的局面,这与校园足球以育人为根本相悖.破此困局,学校层面首先应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远离“锦标主义”和“形式主义”,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足球习练氛围[13].其二,教师层面要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在保证自身技能过硬的同时,还应着重提高自身的育人本领,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引领与塑造.其三,校园足球学习评价层面,不能只注重对技术上的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情义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总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始终不能偏离育人主线,要在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坚持育人为本.

3.2 一以贯之:推进足球课程一体化建设

从小学到大学,学生要修14年体育课,却不能很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究其根源,主要归因于体育课程不够系统,缺少“一以贯之”的主线,未形成贯通大中小各学段一体化的体育课程设计思路与方案[14].多年来足球课程设置的“非直线性”“非阶梯性”“非难度逻辑性”等问题严重影响足球教学效率,桎梏着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15].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学校体育课程要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加强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16].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统筹推进大、中、小(幼)前后贯通的一体化足球课程体系,是当前校园足球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所谓足球课程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形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完整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对运动与发展的需求[17].首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厘清不同学段和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怎么样去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从而体现前后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和逻辑性.只有上下衔接,才能避免教学内容错位、脱节、重复等问题,并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足球技能的同时,有力弥合校园足球与终身足球之间的断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也为校园足球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8].

3.3 顺势而为: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赛场是青少年提升足球技术的重要渠道,也是立德树人、文明精神的最好课堂.校园足球赛事是校园足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同时对足球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上也具有重要作用[19].202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是国家体育制度深刻改革的风向,其中蕴藏许多内涵深远的信号,对未来的青少年运动训练与竞赛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竞赛是推进体教融合的核心节点[20].

欲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还需着力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区域布局,推进体育系统的青训“金字塔”向教育系统青训“金字塔”的融合与转移,着力构建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青训一条龙”和“教育系统青训金字塔”[21].还应健全校园足球竞赛监督执法和仲裁机制,严肃竞赛纪律,完善竞赛规则和奖惩制度.在确保竞技比赛有序开展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普及型比赛和娱乐型比赛,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足球竞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其次,要有计划、有布局地推动优秀教练人才进校园,促使优秀教练员向教育系统回归,提高大中小学足球训练和竞赛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以迅速提高教育系统的青少年运动训练和竞赛水平.最后,要打破参赛壁垒,保证不同层级人才能够畅通对接,推进校园足球联赛与职业足球青超联赛协同选拔.开创校园足球竞赛新格局,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级联赛体系,不断完善竞赛赛制,固定比赛周期.各地区也应构建班级、校级、区级、市级4级竞赛模式,确保“校内有比赛、校际有联赛、市级有选拔”[22],助力“今日之星”成为“明日领袖”.

3.4 另辟蹊径:畅通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

随着政府一系列有关校园足球的政策不断出台,校园足球的参与群体也在不断增长,但社会群体对校园足球的认同和支持程度,还不足以使校园足球运动得以迅速开展并实现社会化[23].在校园足球的场域中,学生有双重身份,一是“学生”,二是“运动员”,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踢好球”,同时要“上好学”和“做好人”.

从现有状况看,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尚未完全畅通,很多学生家长会考虑孩子未来的升学问题,这严重制约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于足球的参与热情[1].学生在校如需大多时间花费在足球训练上,也会让家长担忧挤占孩子文化课学习时间.从家长视角,望孩子学业有成之期盼可想而知,校方也同样希望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但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尚未完全畅通,很多学生把球踢好,但面临着无法升学的问题,限制家长和学校对于学生足球参与热情.一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囿于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不得不选择放弃足球,这印证“应试教育使学生远离体育”的说法[24].要想两者共兼,必须要破除“升学受限”的壁垒,打通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通道[25],让运动员有学可上,有球可踢.

3.5 三位一体:构建校园足球“家校社”联动效应

校园足球的发展仅仅靠“课堂上”和“校园内”是远远不够的,应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资源,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家庭、学校和社区都是孩子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推力,孩子在校园足球中的发展,不光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应构建以家庭为主要引导,学校为中心,社区为延伸的校园足球发展的联动效应[26].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时间,将开展足球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时间难题的有效途径和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27].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3方联动,使学生巩固课上学到的足球技术,保证学生每天至少锻炼1 h.其二,要加强家长的支持和引导.孩子参与足球训练,离不开父母的支持,要利用好家庭体育这一重要资源.足球运动的参与群体中有一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具有一定的足球认知,对足球技术也有一些了解[28].青少年可以通过和家长共同运动来寻找情感体验,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心得,从而增进家庭情感;也更方便于教师将学生的学练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以及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情况.其三,要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资源.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许多社区都配备专门的运动场所.构建“家校社”联动效应,还可以使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与校园足球资源的互补.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协同配合,积极探索互动模式,将课余足球训练扎实推进.

4 结语

校园足球的发展成效直接关乎到我国足球事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承载着体育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当今校园足球的发展正处于由量变转向质变的关键历史时期,通过对当前校园足球聚焦点的梳理,探究校园足球研究的擎领作用,依托时代背景和研究聚焦对我国校园足球的未来发展钩沉探赜.建议要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推进足球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畅通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构建校园足球“家校社”联动效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我国校园足球呈现出更高效率的发展,取得更多可喜成就.

猜你喜欢
竞赛足球校园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让足球动起来
创新思维竞赛(3)
少年快乐足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创新思维竞赛(6)
认识足球(一)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