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哲
(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北 保定 071000)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数字中国”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各地将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提升为战略机遇。人社部门应抓住机遇,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人社发展,推进精准施策、全要素管理、精细化治理、智能化自助服务等领域的升级,着力提升“智慧人社”水平。
数字人社是人社系统坚持贯彻落实“互联网+人社”,以实现互联网覆盖和信息数字化为核心,提升办事效率、决策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以数据为主导,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落实人社领域“放管服”的重要举措。它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通过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和各项业务的协同办理,建设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以达到数据“多跑腿”,百姓“少跑腿”的目的。
人社系统信息化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起步于2002年国家提出的“金保工程”,以适应当时条形化的政府管理模式。人社数字化发展于“十三五”时期,以核心业务软件开发为中心,推进协同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各细分领域,使其更具韧性、灵活性、可扩展兼容性,完成了纵向跨层级系统的构建,以互联网的思路实现内部互联;同时也做了一些系统外横向数据信息的协同,进行了信息化提升。进入“十四五”阶段,人社系统理应借此东风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智慧化人社服务系统,让人社信息化建设成果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智慧人社是以建设信息共享、业务交互、普惠大众的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为构想,以为决策者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持、为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人社服务为目的,以多年积累的海量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和价值利用为核心,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资源整合、业务协同,打造以人为本、高效便民的创新应用的人社生态圈。
智慧人社概念提出以前,人社信息化是围绕条线型管理模式改造的。这种模式下决策是线性的,业务是垂直的,数据是烟囱式的,服务是被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的人社业务进一步实现智慧化成为现实。
近年来,保定市人社系统紧扣“放管服”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借助新时代新技术,线下整合各业务窗口,创建综合服务大厅,设置自助服务终端;线上推进“互联网+人社”,搭建起了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保定人社APP,升级人社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通过“厅、网、端”的业务协同,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受理审批分离经办模式,实现了“小综窗”向“大综窗”的转变。随着社会保险、社保卡、就业创业等部分项目的上线使用,人社业务系统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初步具备了智慧化特征。
当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社系统的迭代升级刻不容缓,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人社部门应改变条线型思维模式,通过对前期积累的海量数据协同智慧城市建设汇聚的有效信息的挖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前瞻性预测;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为群众提供可定制、贴心、优质的政务服务,让人民群众在获得感上得到充分满足。要充分发挥信息和数据的作用,促进人社业务的发展,用创新驱动智慧化转型,完成“数字人社”向“智慧人社”的跃升。
当前,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信息化进入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1],各地政府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优化数字社保、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的重大任务,要求着力推动民生保障体系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民生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1]人社部门要顺应时代发展,坚守为民初心,以服务便民为宗旨,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数字人社向智慧人社转变,注重运用新技术分析不同的民生需求,提升民生服务供给的精准性、时效性和信息获取途径的便捷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更好的服务。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在减少人员聚集的同时保障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正常办事需求,使“网上办、不见面”成为被优先选择的一项政务服务。人社部门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人社服务工作,调整了社保征缴、工伤、退休申报等服务窗口业务,全面优化和畅通系统运维工作,倡导通过保定人社APP、保定人社公众号、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平台线上查询办理人社业务。
“十三五”期间,保定市人社局将数字人社建设列入民生工作重点推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数字人社的架构已基本成型,运行机制也得到了完善,人社数字化成果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人社体系的运行效率还有待提高,智慧人社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人社一体化平台虽已实现多平台互联互通,但功能不够全面,智慧化程度还不高,尚未实现应用场景全覆盖。要彻底实现“网上办,不见面”,就要解决平台覆盖不全的问题,在人社应用场景和相关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整合所有业务办理系统到一体化平台,形成更加有效的运行机制。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京津冀协同这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与转换的关键历史时期,保定市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环境支撑三大主体战略,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2]。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下,要谋求智慧人社新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只有全力破解京雄保一体化协同发展下的人社业务的共建共享问题,加快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改革,方能在激烈的社会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优势,抢占先机。
人社部门应当对标北京,学习雄安,建设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创新更多应用场景,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化水平,使人社服务实现跨地域协同。通过构建“一网通办、一事通办、异地通办”三地统一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充分释放民生红利,为群众提供线上线下便捷服务,让三地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智变”创“质变”,以一网智联为产业经济增进活力,让数据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将智慧化贯通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使政府、企业、公众都能从中受益,真正实现智慧生活和智慧工作,应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社智能化转型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推动数据上网,而是通过应用场景的协同创新,来实现人社体系在数字化条件下的标准统一、流程再造、平台智能、服务精准。没有突破领域限制、地域限制,打破“信息孤岛”的人社一体化平台,只能算是人社体系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难以跟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推动人社服务智能化转型和变革。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决策科学、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人社一体化平台,要将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更好地融入全市的数字政府体系。
智慧人社建设要紧扣“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35年目标,始终站在民生和人才领域服务最前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聚焦人社服务对象全生命周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迭代推进人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系统化重塑人社服务,推动人社服务提质增效;运用智能服务手段,全力打造智慧人社服务,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服务渠道,持续推进人社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惠民惠企政策落地。
要紧跟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形势要求,完成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迭代升级。整合人社现有业务线上系统,全面接入人社一体化平台。将市、县、乡跨层级业务统一纳入市级人社一体化平台,实现人社系统业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将市级平台整合接入省级公共服务平台,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开展人社全领域、全业务、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全程网上办,最多跑一次”格局奠定基础。
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人社智慧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互联网+智慧人社服务”。将人社数据信息向“保定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交换平台”)汇聚并共享、开放,推进数据资源“目录化”管理,实现与市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和市政府公共资源数据库互联互通共享,丰富全市数据资源体系。通过与交换平台的信息互联共享,获得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服务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人社”工作计划,市人社局以人民群众、用人单位、人社系统内部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思维,积极推进窗口经办、网上办事、基层平台、自助服务、电话咨询、移动服务六位一体的智慧人社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和人事人才等服务事项。
人社数据信息是国家数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政府信息共享首先要确保信息安全,界定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责任,明晰共享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提升政务信息共享能力,解除孤岛约束,使人社信息化建设达到“集约整合、共享互联、协同共治、服务为民”的新阶段。
智慧监察描绘新画像。通过对劳动监察信息、社保缴费信息协同分析,可以初步刻画出企业用工与劳动者就业行为信息画像,再结合公安、工商、税务、人行征信中心等部门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企业及个人的信用画像。通过分类分级监管和动态预警,提升人社部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能力。发挥大数据优势与劳动关系、社保缴纳、求职招聘、就业创业等应用场景交叉使用、相互提升来完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
智慧就业打开新空间。建设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业务管理能力,用智慧化手段对已联网发布的招聘岗位和就业需求精准匹配。创新引才新模式,搭建“云面试”线上招聘应用场景,将网络视频招聘打造成常态化服务方式,实现“足不出户”线上求职,提升城市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探索“政策找人”应用场景,将各项惠民政策、补贴政策通过数据量化纳入该场景,主动对接用工单位和用工需求。科学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政策找人”对接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将交换平台汇集的工商、税务、园区等补贴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有需要的人。对就业人员的“就业信息画像”进行分析,更好地为职业培训、高校课程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等做好参谋,为群众提供更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为政府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支持。[4]
智慧社保开启新模式。疫情期间,“不见面少见面”的服务方式助推了各种智慧社保场景应用的诞生。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创新发展,通过协同推进“线上”和“线下”业务,开放更多社保业务事项线上办理。实现社保查询、社保缴费、参保缴费证明和社保待遇领取证明打印下载、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社保卡业务等一系列办事服务“线下”能办,“线上”一样能办,最大限度避免人员聚集,减少人员流动。“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是社保经办系统对人民群众的承诺。要实现社保业务财务档案的一体化,创新发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让信息多跑路、民众少跑腿,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百姓最多跑一次”。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是保障国家社保基金安全的一项重要防护措施,多年来人社部门尝试各种方法,探索解决困扰老年人多年的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问题。如今,通过掌上客户端,老人可随时随地完成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实现“零跑腿,不见面”。随着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应用,社会保障服务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同步技术更新,将AI技术融入人社一体化平台和线下自助终端机,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建立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人社无障碍公共服务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人社部2020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要求实现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以满足企业和群众对高质量人社服务的需求。
保定市人社系统聚焦群众办事的难点、困点、堵点,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系统性重塑人社服务,以满足企业和群众对高质量人社服务的需求。按照人社部办事指南要求,对照《全国人社系统审批服务事项目录》,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修订业务经办规范,对原有政务事项和办事流程迭代升级,从细节出发精简办事流程,重塑办事方法,提升办事效率。对服务窗口、经办流程、信息系统、人员配备等地行优化调整,让各项经办业务“应上尽上,全程网办”,为群众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务。建设人社业务中台,将分散在人社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数据,统一规范后纳入中台,形成标准统一的人社业务数据中台。改造人社一体化平台,将人社业务中台作为底层数据库,使之真正成为为企业群众提供沉浸式服务的人社门户平台。借鉴银行系统经验,建设24小时自助营业终端,实现人社业务线下也可24小时办理。引入评价机制,多渠道听取企业群众诉求,以群众评价作为业务优化标准和人社行风建设的监督评价,倒逼流程不断优化。
智慧人社是在数字人社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社业务流程的再思考和再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社系统各种服务手段进行迭代升级,并以智慧服务为核心,创新多种应用场景。保定市人社部门要通过探索、讨论并借鉴国内外及各行各业的智慧化应用,使智慧人社功能愈加完善,提升人社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