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小儿情志病临证体会

2023-01-05 13:57钞建峰
光明中医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方情志小儿

贾 慧 钞建峰

情志致病是中医学内伤致病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七情致损,五志内伤,情志刺激超过了一定的强度、时长和性质从而导致情志疾病的发生[1]。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增加,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父母管教缺失以及过早接触影视媒体等问题,使小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兼之小儿在心理上表现为神气怯弱、心神不足,在受刺激后情志波动远较正常人显著,故小儿情志病发病率不断增加,重视小儿情志病的防治日趋迫切。

经方或曰仲景之方,配伍严谨,用药精简,选药精当,用之临床,效如桴鼓。经方辨证谨严,全在随证立法治方,寒温并用者多,最利于儿科。因小儿生理上“稚阴稚阳”,病理上“易寒易热”,故在小儿用方中,温热之剂,多佐苦寒、寒凉之剂,多佐辛温。临床上经方治疗情志疾病的研究颇多,用于治疗小儿情志异常类病证也具有明显疗效,且有不良反应少、无药物依赖性等优势。今以仲景之方,临证加减化裁,分治小儿多例情志病证,现举验案及分析体会浅述如下。

1 小儿厌食症

李某,男,5岁。2019年5月16日初诊。主诉:不欲饮食1周。家属诉患儿每因感冒后出现食纳不香,常于每餐进食则心烦,躁扰不安,时有恶心,口苦咽干,口渴思饮,大便干结。曾多次在外院诊治,效果不理想,遂到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儿科求治于中医治疗。查体:患儿神情焦虑,默默不言,头发枯萎,脘腹胀满,按之柔软,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有力。诊断:小儿厌食症,证属少阳肝经郁热,脾胃失和。治以和解少阳,理脾和胃。处方:柴胡6 g,黄芩5 g,法半夏5 g,党参9 g,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各6 g,香附6 g,薄荷(后下)3 g,炙甘草3 g。3剂,每天1剂,水煎服,每日3次。

2019年5月19日二诊:患儿纳食增加,大便正常,但仍时有脘腹胀,烦躁等,上方加青皮、夜交藤各6 g,继服3剂后症状减轻,食欲正常。继后1年余,本症再发1次,仍投本方而收效,后未再复发。

按: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非疾病因素而出现较长时间的见食不贪、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2],归属于中医“不食”“食不下”“不欲食”等范畴。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以1~6岁的儿童为多见。其病因较多,病机的关键在肝疏泄失司,脾失健运,胃不受纳而成本症。

本例患儿厌食症反复出现于感冒之后,当属于《伤寒论》中少阳病的厌食[3]。正如《伤寒论》第266条言:“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及《金匮要略》所言:“大便坚,呕不能食者,用小柴胡汤”。故取仲景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气质轻清,透达少阳之邪,配苦寒之黄芩清泄肝胆郁热;法半夏和中止呕;因甘能增满,故去方中人参、大枣,用党参、甘草平补中气;焦三仙健脾和胃消食;加香附、青皮理气解郁;薄荷宣郁升清;夜交藤除烦安神。诸药寒温共用,疏中寓补,共奏泻肝补脾之效,使脾胃升降和调而愈。

2 小儿抽动障碍

王某,男,10岁。2019年6月20日初诊。主诉:不自主眨眼1个月余。患儿于1个月余前因患眼病后出现眨眼、翻眼睛,初期家长未予重视,并训斥之,但患儿不但未见好转,且眨眼、翻眼睛日渐频繁,有时摇头,自诉心烦眼痒,食欲不振,睡眠较差,发病以来无大叫,无肢体抽搐,无发热咳嗽等,二便调。患儿平素情绪易于紧张。体查:神清,精神紧张,发育正常,心肺、腹部、神经系统体查无异常,有不自主的、快速重复的眨眼动作。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弦。外院曾查脑电图示:儿童界限性脑电图。诊断:抽动障碍,证属脾虚肝旺。治以温胆化痰,平肝健脾。处方:清半夏10 g,茯苓15 g,陈皮6 g,枳实6 g,竹茹9 g,全蝎5 g,蜈蚣5 g,乌梢蛇10 g,钩藤10 g,白芍10 g,夜交藤12 g,炙甘草6 g。5剂,每天1剂,水煎服。并嘱咐家长不可训斥小儿以及提示其眨眼和翻眼睛的问题,尽量缓解小儿的紧张情绪。

2019年6月25日二诊:患儿症状明显减轻,无翻眼睛,有时不自主眨眼,偶有摇头,睡眠可,二便调。效不更方,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诊1个月,仍以此方加减,症状消失,无复发。

按:抽动障碍又称为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表现不自觉的眨眼、皱眉、喉中怪声或口中秽语等为特征,该病目前发病率和复发率都逐年增加。中医药在治疗抽动障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4]。该病以肝风内动为病机之核心,脾土虚而肝木乘之,风动则上干头目,诸症遂生。

本例患儿平素易紧张,受训斥或惊吓则症状加重,素体胆气虚寒。不自主眨眼、翻眼睛乃肝风之象,如《小儿药证直诀》曰:“风动则上干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故目连扎也”。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略腻乃脾虚之象,心烦乃痰热内扰所致。故选用温胆汤加减化裁治疗,该方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而成,方中二陈汤之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祛痰和胃,枳实、竹茹化痰清热,全蝎、蜈蚣、钩藤、乌梢蛇以平肝熄风、祛风止痉,白芍养血柔肝,夜交藤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组方严谨,共奏健脾疏肝、安神祛风之功,故临证获效。

3 小儿睡眠障碍

刘某,男,2岁半。2019年11月22日初诊。主诉:夜间易惊醒3周,家人诉患儿3周前受惊后出现夜寐不安,有时啼哭不止,伴有烦躁好动,汗多,大便干,尿频色黄,无呕吐,无发热咳嗽,胃纳可,白天睡眠尚可。查体:精神可,发育正常,唇干红,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胀,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滑。诊断为:夜啼(睡眠障碍),证属少阳枢机不利,郁热化火。治以疏肝解郁,镇惊安神,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 6 g,黄芩6 g,清半夏6 g,党参6 g,茯苓12 g,桂枝6 g,制大黄5 g,生龙骨(先煎)10 g,生牡蛎(先煎)10 g,干姜3 g,珍珠母(先煎)10 g,炙甘草6 g。5剂,每天1剂,水煎服为100 ml,每日2次。

2019年11月27日二诊:服药后患儿症状减轻,夜寐有好转,大便偏稀,守前方改制大黄3 g,加夜交藤6 g,继服7剂而告愈。

按:儿童睡眠是一个重要且动态的过程,影响着健康和发展的许多方面[5]。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儿童睡眠障碍包括入睡相关障碍、睡眠昼夜节律紊乱、异态睡眠(睡惊症、梦魇、睡行症、遗尿症、磨牙)等,近年来已引起重视,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6]。中医辨证论治儿童睡眠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例患儿年幼,脏腑娇嫩,属于小儿睡眠障碍中的睡惊症,其病位主要在胆,基本病机是胆气虚弱,易受惊恐,惊则伤神,致心神不守,出现易惊夜啼之症,少阳枢机不利,肝经热盛、热扰心神,则见烦躁好动、多汗的表现,大便干、舌尖红等表现亦为郁热化火之象。故本案治疗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使肝气不致升发太过,调理脏腑阴阳。方以和解少阳枢机之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助枢机运转,加桂枝、半夏辛散透达,行郁结之气,辅以大黄以通腑泄热,根据“心惊必镇,神离需安”的原则,予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镇惊安神,夜交藤、茯苓以健脾安神,党参扶助正气,使邪不内传,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使气机畅通,邪热得以宣泄,共奏疏肝解郁、通调三焦和镇惊安神之功,病机相合,故疾病得愈。

4 考前紧张综合征

陈某,女,12岁。2019年11月2日初诊。主诉:考试前经常情绪紧张伴头痛反复3年余。患者现为初中一年级学生,自诉从小学起每遇考试即出现情绪紧张,初期时仅仅是头晕心慌等,经过放松和休息可以缓解,家人也未予重视,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较前增加,考试前一段时间就担心学习成绩不佳,出现情绪高度紧张,甚至头痛头昏,烦躁不安,食欲不振,食少,有时腹泻腹痛,失眠多梦,思维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患者月经初来,近2个月来月经量少,伴有痛经,手脚凉。本次又因临近期中考试,出现上述症状。现症见:情绪低落,心烦,头痛,入睡困难,甚至整夜难眠,难以安心备考,食欲差,大便偏稀,手脚凉,经期紊乱量少,时有下腹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理社会因素: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学习努力上进,交际少,父母要求严格。诊断为:考前紧张综合征,证属脾虚肝郁。治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予以小建中汤、甘麦大枣汤和四逆散加减。处方:桂枝6g,白芍12g,柴胡6 g,枳壳6 g,茯神12g,炒白术10g,炙甘草6g,饴糖15g,生姜5 g,浮小麦15 g,大枣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并嘱其父母对患儿进行了言语疏导,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使其思想放松,帮助克服考前过分紧张的状况。

2019年11月9日复诊,患者服药后紧张状况减轻,头晕、心烦及失眠等症状好转,诸症改善,效不更方,再进7剂。后随访一段时间,患儿心理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考前紧张情况已不明显,临床痊愈。

按:考前紧张综合征是指考生在考试前一段时间内因过度疲劳、紧张、压力过重等原因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7]。西医将该病归入广泛性焦虑范畴,常给予口服小剂量抗焦虑药,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诸多。中医学可将该病归属于“郁证”“百合病”“不寐”等范畴[8],中医认为“思出于心,而脾应之”,考生在考试应激状态下出现焦虑、思虑太过,“思伤脾”,使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职,导致气滞或气结,从而出现食欲不振、纳差食少、头晕等症状。谋虑伤肝则木失条达,肝郁则气滞,阳气被遏,失于温煦,于是出现手足冰凉。《普济本事方》:“久视伤血,血主肝,故勤书则伤肝”,而女子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肝血伤则月经紊乱量少、痛经,虚火上炎则见心烦、头痛、失眠等症。该案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治脾胃,四逆散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并合用甘麦大枣汤以补心养肝,益阴除烦,宁心安神。三方合用,则肝气得疏,中气得健,气血生化有源,阴阳通调,则精神乃治。

5 小结

小儿情志病也归属于心身疾病,与情志心理及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情志因素在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受刺激后情志波动远较成人显著,更易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正如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所说:“小儿神气怯弱,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恐则失志,大人皆然,小儿为甚也”。

经方治疗情志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创六经辨证虽为外感热病而作,但有许多经方被运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而且还记载了许多情志疾病,如“梅核气”“百合病”“不眠”“脏躁”等。经方辨证重视审因论治,创立情志疾病的辨证论治,许多经方如柴胡剂、酸枣仁汤等至今在治疗情志疾病时仍被广泛运用[9]。对于治疗小儿情志疾病,经方随证立法,寒温并用,尤其适宜于小儿“稚阴稚阳”和“易寒易热”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其药少而精,辨证处方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上小儿情志疾病验案虽不能与《伤寒杂病论》中情志或精神异常的条文中所述病症直接对应或等同,但按照经方辨证,有是证用是药,灵活运用经方,可以缓解甚至治愈小儿情志病。因此,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小儿情志病,既要按照“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又要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灵活运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抓其主症,切中病机,对经方辨治小儿情志病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经方情志小儿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千年“经方”祛病痛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