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娅 青海师范大学
Vlog,这一诞生于国外YouTube视频网站,自2018年才传播至国内的媒介视频形态,在国内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Vlog诞生之初,多是时尚达人、户外旅游者们热衷于记录自己生活的轨迹,通过自己的特色语言表达、有趣的剪辑最终将视频发布到指定平台,获取网友的点赞和关注。
值得称道的是,国内主流媒体的敏感嗅觉第一时间察觉出这是媒介转型的一次机会,果断并前沿的运用于社会新闻的发布中,并且创新大胆的尝试结合硬新闻,相比于西方从业者倾向于发挥Vlog在软新闻报道上的优势,中国的主流媒体记者制作的Vlog新闻更多被用于硬新闻报道中。Vlog能够在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创造一个更为平等的体验场景,形成传统电视新闻所缺乏的情感传播和虚拟交往。[1]
自2019年康辉的系列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视频不断占据媒体话题榜首以后,vlog新闻的报道从最初的初始阶段正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央视媒体以及各大地方媒体纷纷采用该种形式,进行时政新闻报道。也正由此,争议的声音层出不穷,人们开始思考,vlog这种形式与时政新闻结合,到底该如何界定其性质?是否会解构时政新闻的严肃性,过分娱乐化?其中具体的争议点如下。
从呈现的方式来看,短视频与vlog同样都是视频的形态,区别只是时长的不同以及剪辑方式的差异,且vlog的发布平台并不固定,可同时在诸多平台发布,如何界定其为短视频还是vlog?且视频中内容也有同质化现象,vlog的多数内容为美妆时尚、爱宠旅游、生活搞笑,该类内容短视频也有,且催生出很多大v。两者相较,受众为何要额外花费时间去选择vlog,而抛弃自己先前的收看习惯,放弃早已关注许久的优质大v。
对于创作者而言,亦是如此。既然自己在固定的平台已有数量可观且高粘合度的粉丝,如若再选择去经营一个账号,该行为的确不是一笔经济账,并且其中的风险是创作者自己承担。如抖音优质的短视频创作者“房琪kiki”,粉丝数量1667.4万,获赞1.6亿,微博粉丝数量也是高达173万,转评赞达222.7万,但在vlog专业平台VUE Vlog中却仅有525位关注者,也正因此,她在该平台的内容发布只停留在2019年,至今未更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报道是新闻必须遵循的准则,但vlog却不是如此。Vlog新闻之所以会被新闻媒体运用到报道实践中,恰恰是借助了Vlog的独特优势:借助YouTube、微博、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平台,Vlog的创作者(Vlogger)用视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以共享生活体验为目的的线上场景,并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知,邀请观众加入这一微观场景中共同体验。[2]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记者处于绝对客观的立场,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忠实的记录新闻事实,然而vlog却要求记者出境,并且是自己掌握镜头的方向,自主决定画面的取舍,并且随机组织语言作出表达,显然这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理念相悖。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于2022年3月10日发布的vlog视频“人民大会堂On live准备”,该视频是记录央视记者在两会开幕前,大会堂内的媒体工作人员针对此次大会报道的准备情况,视频画面中呈现了大会堂的全貌,摄影师、灯光师、导播台的前期准备工作,但不少人士却也表示,这是完全从记者的个人角度出发,舍弃了记者的职业身份化为素人,内容和两会无关,更谈不上时政新闻的报道。
Vlog的特色在于vlogger手持自拍杆,将镜头对准自己,背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拍摄的过程中,多数时候记者自身也不确定即将拍摄到何种画面,这和时政新闻中主播西装革履端坐演播厅的场景截然不同。vlog却跳脱出这种叙事框架,记者的服装可以轻松时尚、语言可以诙谐幽默,当进入到某一场景时,路人会作出何种反馈,这都是随机事件。Vlog在后期的剪辑中,采用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特色音效、流行的bgm,加上屏幕中的花边文字,都和传统概念中的“时政新闻”格格不入。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些新闻内容以外的包装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无法让受众更好的聚焦报道的内容,消解了新闻严肃性,使新闻走向与娱乐化的道路。
Vlog新闻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型报道媒介,存在争议无可厚非,但相比于问题,优势却更突出,也更有发展前景。因此,要明确vlog新闻的定位及优势,才能更好的运用于业务实践活动中。
时政新闻最突出的特色的是官方权威,在涉及重大选题和重要民生新闻时,官方媒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优势,发出最有力量的表达,赢得绝大多数受众的信赖,对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持社会良好运转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对于时政新闻,优质的内容是核心,“有图有真相”的视觉要求下,图片依旧是为内容做解释说明,起到辅助作用。vlog也不例外,创新的是形式,优质的内容是永恒的追求。任何形式都是为了让传播内容更精品,都是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并非雪中送炭的核心要点。明确定位,便不会在纠结于vlog 是否会走向何方,因此也会更放心的运用这种形式,不断的探寻内容和形式的有机共存。
1990年加拿大一位心理学家曾提出“注意力经济”概念,1997年美国学者米切尔·高德哈伯发表相关论文。注意力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网络经济中最稀缺的不是信息本身,也非传统的货币资本,而是相对于无线信息供给而言的有线需求——注意力”。[3]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去吸引用户或者消费者的注意力、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稳定既有的消费群体,是媒体该重视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更该保持用互联网互利共赢的思路去分析问题,“流量”绝对不能轻视,主流媒体如果依旧固守自己的立场,站到流量的对立面,只会失去更多舆论高地。
对于流量,主流媒体的问题不是如何拥抱流量,而是是否愿意拥抱流量,毕竟主流媒体自身就是绝对的流量。主流媒体如果愿意拥抱“vlog”这一流量,再结合自身的平台优势,打造“爆款”的时政新闻便有很多可能,康辉系列@大国外交最前线就是最好的印证。从央视记者撒贝宁到朱广权、从王冰冰到马凡舒、从康辉到各个央视记者团的特色vlog,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新鲜的视角、年轻一代的记者正在带领传统的优秀记者,共同拥抱流量,在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同时积极参与新型媒介形态,vlog时政新闻报道正在展现中国媒体独有的新闻特色。
纵观vlog内容生产者,都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出众的形象气质、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文案功底。对于时政新闻工作人员,以上特点都是其基本文化素养,播音主持良好的音色、过硬扎实的播音能力、端庄大气的形象气质,使其在vlog新闻报道时更具核心竞争力。
就报道的选题内容而言,越是深刻尖锐的主题,越是考验记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准,体现记者人文关怀的突发性灾难报道中,要求记者要有丰富的业务实战经历,主流媒体中的优秀记者具备这些优秀的特质。因此,相比于普通的vlog创作者,主流媒体新闻记者更能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在进行vlog报道、采访相关人物时更会击中要害,生产出优质的报道。
主流媒体不论是从内容创作还是从平台地位,都比普通的vlog创作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更该看到自己的劣势,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使得vlog新闻报道走的更高更远,
1.拍摄手法。Vlog拍摄要求创作者手持自拍杆进入画面讲解,拍摄静物时结合小屏幕的优势,做到微距拍摄。画面清晰度也是引起vlog观看者不满的问题之一,当完成vlog前期的素材拍摄,上传进行剪辑时,画面会受制于技术原因,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以vlog创作平台“VUE Vlog”为例,当完成拍摄导出画面时会有时长要求,超过一定时间需要“会员”身份,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会选择降低时长免费导出,这便使得画面清晰度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改进该问题、给创作者更好的创作和观看体验,这是主流媒体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相信主流媒体也具备该能力和实力。
2.剪辑方式。Vlog新闻除了创作者内容的优势,出境人的魅力、特色的剪辑方式也是吸引受众的关键点之一。以抖音为例,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和剪辑方式已经陷入一种同质化,千篇一律的套路化生产过程,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固定的BGM、夸张的大字符式标语、“一键成片”式的加工,只要是看过一定量的内容,都可上手操作。因此vlog的出现才会显得清新,收获年轻大众的喜爱。Vlog新闻报道在坚持该优势的基础之上,更该思考如何用新颖但不庸俗的剪辑方式,既保留时政新闻的严肃性,但又不失活泼,赢得良好的口碑。
3.互动语言。Vlog的内容,一般是由出镜者向镜头前打招呼,随即点明该段视频的主题,不同的创作者有自己的特色开场白,时政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对比之下,时政新闻记者对该种互动方式更是手到擒来,但这也导致了传统媒体报道的模式化。不同于普通创作者的随机发言,时政新闻记者即使是个人身份发表的内容,但始终不能完全摒弃记者的职业身份,它依旧代表自身所处的媒体和平台,对于自己的语言得有度的把握,因此无法彻底“放飞自我”。康辉系列的vlog便是如此,第一支vlog“康辉的第一支vlog:要出趟远门了”开场互动中,康辉说“Hi,大家好我是康辉,这是我的第一支vlog,这就是中央电视广播总台,我的单位,今天来上班了。”鉴于是第一支vlog,观众出于新鲜感,康辉跳脱出演播厅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获取了较高的关注,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第一,vlog哔站播放量为269.6万,随后更新的第二支为211万,第三支为70.6万,此后的播放量一直徘徊在30至40万左右,且波动不定,vlog新闻如何在吊起受众的胃口后,又保持好的粘合度,而不是停留在只让观众尝个鲜,等新鲜劲过去,还是传统新闻的叙事逻辑,这是vlog新闻报道需要突破的瓶颈。
Vlog新闻正在发展阶段,如何保持其良好的发展,不仅是从微观上把控,更要从宏观机制上作出规范。
1.团队合作,完备策划。Vlog主打特色是简单易上手,一个镜头一个自拍杆,一个人就可以产出一个视频,省去很多人力和财力成本。但时政新闻的属性决定了内容的深度要求,因此要想做出优质兼具深度、小巧精致且浓缩的视频,依旧需要好的策划和团队协作。从选题策划、拍摄过程到后期加工剪辑,再到播出后的舆情反馈、传播效果复盘,形成一整个生产闭环,总结业务实践经验,并且有机的运用到往后的新闻实践中,这是每个vlog新闻生产者应该铭记的。
2.控制时长,稳定内容选题。Vlog新闻的标准是什么、何种内容适合拍摄vlog、何种则需要系列的vlog跟进报道、片子时长控制在多久,这该是固定指标。Vlog虽然以随性自由为特色,但vlog新闻却不可以,受众的注意力有限、收视习惯固化,如何在固定的时长内吸引更多的受众是获取点击量的关键,因此只有固定的指数参考,才会有检验标准,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留存下来最精品的内容。
3.研发平台,固定发布审核机制。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等,都已经有完整的运营模式和平台内部的生态文化。而vlog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没有固定的发布平台,只是借助其他平台很难产生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审核的标准也会向短视频看齐。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专业vlog创作发布平台有“VUE Vlog”,但知名度不高,用户量和用户活跃度落后于其余短视频平台,vlog新闻作为新闻产品又该如何界定自己的性质,是不是该研发出专属的APP,同时又兼具新闻发布的权利,这是当下主流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短视频当道、人人都在发声表达自己的时代中,主流媒体如何更好的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更好的占领舆论高地、生产出优质的内容,这是所有主流丞须思考的问题。内容为王是媒体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一直要坚持的路,但不能仅停留在内容为王这种固定的思维中,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也要做好渠道、媒介的创新,内容为王、创新媒介为辅,二者共同合理,打造最优质的新闻内容,才是主流媒体发展的长久之计。主流媒体选择vlog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实属是业内的做好模本,即使vlog新闻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依旧彰显着其独特的优势。